课程设计报告 (2)
- 格式:pdf
- 大小:286.49 KB
- 文档页数:2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封面)XXXXXXX学院XXXX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时间:年月日目录第一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4)(二)设计任务 (4)(三)设计条件 (4)(四)设计要求 (4)(五)设计进度安排 (4)第二节、概述1.茶饮料概述 (5)2.换热器概述 (5)第三节、工艺流程及方案说明1.工艺流程图 (5)2.方案说明2.1 流体流入空间的选择 (5)2.2出口温度的确定及热源温度的选择 (6)2.3 流速的选择 (7)2.4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7)第四节、设计计算及说明1、流体两端的温度及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 (7)1.1流体两端的温度 (7)1.2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7)2、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类型和尺寸 (7)2.1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 (8)2.2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8)2.3 传热面积 (8)2.4选择管子尺寸 (9)2.5计算管子数和管长,对管子进行排列,确定壳体直径 (9)2.5.1管子数和管长 (9)2.5.2 壳体直径的计算 (9)2.5.3 壳体壁厚的选择 (9)2.6根据管长和壳体直径的比值,确定管程数 (10)2.7其他附件尺寸的选择 (10)3、核算压强降 (10)3.1 管程压强降 (10)3.2 壳程压强降 (11)第 2 页共13 页4、核算总传热面积 (11)4.1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12)4.2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o (12)4.3 污垢热阻 (12)4.4 总传热系数Ko (12)4.5传热面积安全系数 (12)第五节、主体设备结构图 (13)第六节、设计结果概要表 (13)第七节、对设计的评价及问题的讨论 (13)第八节、参考文献 (14)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图花板布置图第 3 页共13 页第一节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将自选物料用河水冷却或自选热源加热至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温度。
暖通空调系统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暖通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自动化控制的方法,通过自主设计和实践,深入理解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常见问题,并能独立进行相关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暖通系统和空调系统,以下将详细介绍设计的内容和流程。
1. 暖通系统暖通系统是指家庭或办公场所的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设计中需要了解以下内容:1.暖通系统概述:包括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等;2.暖通系统的设计:如如何确定供暖的面积和热负荷、选择和配置设备等;3.暖通系统的控制:包括传统的人工控制和自动化控制等。
2.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指家庭或办公场所的空气调节系统。
设计中需要了解以下内容:1.空调系统概述:包括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等;2.空调系统的设计:如如何确定制冷负荷和换气量、选择和配置设备等;3.空调系统的控制:包括传统的人工控制和自动化控制等。
三、课程设计流程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流程:1.确定项目: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暖通系统或空调系统作为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的对象;2.系统分析:对所选的系统进行分析,包括系统组成、功能需求、控制方式等;3.设备选择:根据系统分析结果,选择适合的设备和元器件;4.系统设计:设计系统的控制逻辑,结合所选的设备,通过软件实现自动化控制;5.系统调试: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检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四、课程设计评估本课程设计评估采用以下方法:1.设计文档: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设计文档,包括系统分析、设备选择、控制逻辑、软件代码等;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撰写实验报告,详细叙述课程设计的流程和实现的结果;3.课堂报告:学生需要在结课前进行课堂报告,展示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深入了解了暖通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自动化控制的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本设计还为学生未来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目录1. 概述 (1)2. 项目设计与实现 (1)2.1欢迎界面 (1)2.1.1界面布局 (2)2.1.2功能实现 (2)2.2登陆界面 (2)2.2.1 界面布局 (2)2.2.2 功能实现 (2)2.3微信显示界面 (4)2.3.1 界面布局 (4)2.3.2功能实现 (5)2.4主界面 (5)2.4.1 界面布局 (5)2.4.2 功能实现 (5)3.参考文献 (5)4.致谢 (6)1.概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直接促进了搭载智能操作系统、具有强大扩展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
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智能产品。
开放的源代码和零成本已经让安卓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青睐并迅速获得了主要手机厂商和数百万软件开发者的支持, 2011年安卓系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Symbian, 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本项目基于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 仿制其功能初步实现了登录界面和主界面的简单设置, 剩余的功能我会在以后更加努力实现。
2. 项目设计与实现2.1欢迎界面图1 欢迎界面2.1.1界面布局整体采用相对布局, 下面为一个线性布局, 其中包括一个ImageViewTextView,最下面仍是一个线性布局, 包括两个Button和两个TextView。
2.1.2功能实现欢迎界面由按钮和图片等构成, 启动该客户端时, 首先进入该界面。
在欢迎界面点击登录按钮可通过QQ号或微信号登录, 点击注册按钮, 可在联网的情况下注册微信号。
2.2登陆界面图2 登录界面2.2.1 界面布局整体采用RelativeLayout相对布局, 下面仍为一相对布局, 其中包括一个Buttton 和一个TextView.紧邻为两个EditText,最下面为相对布局, 包括两个Button。
2.2.2 功能实现使用UserEdit.getText().toString().trim() 和PasswordEdit.getText(). toString().trim()方法得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
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课程设计说明本文档为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课程的一个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流程。
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1.理解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3.了解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实验和操作;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基础知识1.建筑设备的分类和发展概述2.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技术中的一些概念与术语第二章建筑设备的安装1.建筑设备的安装准备工作2.建筑设备的安装流程与方法3.建筑设备的调试与检测第三章建筑设备的施工1.建筑设备的施工前准备工作2.建筑设备的施工流程与方法3.建筑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第四章建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1.建筑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2.建筑设备故障与处理方法3.建筑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实验项目本课程设置了以下实验项目:1.建筑设备的基本操作实验2.建筑设备的安装实验3.建筑设备的运行与调试实验4.建筑设备的故障排除实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课程实验通过模拟实际施工与安装环境,通过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方式采取课堂测试、课程设计作业、实验报告等多重考核方式,其中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以上。
最终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参考书目1.《建筑维修技术1》2.《普通建筑设备安装施工》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技术》总结建筑设备的施工与安装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建筑设备施工与安装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Windows程序设计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本教程旨在通过一系列课程,让学生掌握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开发技能。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学会使用C语言和Windows API 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并且学习一些常用的GUI控件的使用方法。
同时,该课程还包括了一些实战项目,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掌握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开发技能;2.熟练掌握C语言和Windows API的使用;3.学习一些常用的GUI控件的使用方法;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底层原理;5.能独立完成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作;6.能够通过实践项目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1. 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1)Windows程序设计概述了解Windows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Windows应用程序的运行机制和开发流程。
(2)Windows API学习Windows API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 API的使用方法。
(3)C语言基础熟悉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掌握C语言的流程控制、数组、函数等基本知识。
(4)Windows程序设计实例通过一个简单的Windows程序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工作流程和基本原理。
2. GUI控件的使用(1)Windows控件概述了解Windows界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习Windows界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GUI控件。
(2)Windows GUI编程基础学习Windows GUI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掌握如何使用Windows API和C语言进行GUI编程。
(3)Windows GUI控件的使用方法学习如何使用Windows常用的GUI控件,包括按钮、文本框、列表框、组合框、滚动条等。
3. Windows程序设计实战项目(1)记事本应用程序通过实现一个简单的记事本应用程序来加深学生对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的掌握。
物理学中的群论课程设计介绍在物理学中,群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
它可以用来描述物理系统中的对称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群论在量子力学、相对论、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物理学领域学习群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群论,我们设计了一份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群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这份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课程大纲该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初探群论在这个部分中,学生将学习群论的基本概念,如群的定义、群的性质、群的分类等。
这些概念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群在物理中的应用该部分将介绍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包括量子力学中的自旋、相对论中的洛伦兹变换、凝聚态物理中的对称性破缺等。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群论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操作本部分将涉及到群论在物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学生将实际操作实验,并用群论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群论。
第四部分:结业项目在这个部分,学生将独立完成一个结业项目。
他们将选择一个物理学领域,并运用群论的知识,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该项目旨在考察学生对群论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实践教学本课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将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群论的理解。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将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将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同时,老师还将提供充足的机会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结业项目中,学生将独立完成研究,但会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以便学生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老师将定期组织测验来了解学生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
其次,实验报告、讨论笔记等将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最后,学生的结业项目也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课程设计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网络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各行业的生产和应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对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网络性能的理解和把握,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
目标1.掌握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常见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和技术3.学会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对网络进行测试和分析4.能够分析网络性能测试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内容第一章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1.网络性能的定义2.网络性能测试的作用和意义3.网络性能测试的分类和方法第二章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1.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分类和特点2.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介绍3.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第三章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1.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流程3.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第四章网络性能测试案例分析1.基于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网络性能测试案例分析2.基于多种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综合性能测试案例分析3.基于网络性能测试结果的网络优化方案设计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学生选择一个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完成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网络环境简介、实验设计、测试结果分析、问题总结和改进方案等。
2.课堂测试:在课堂上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网络性能的理解和掌握。
3.期末考试: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1.《TCP/IP详解: 卷一 TCP协议》2.《性能测试设计与实现方法》3.《Web性能测试实战》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和技术,还可以学会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对网络进行测试和分析,提高网络性能和可用性,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四冲程内燃机设计【目录】一、四冲程内燃机的运动分析及总体设计思路 (1)二、绘制内燃机运动简图(A4) (6)三、绘制连杆机构位置图(A2) (6)四、连杆机构15个位置速度、加速度分析及曲线绘制(A2) (7)i.绘制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及加速度多边形 (7)ii.绘制滑块B的位移曲线、速度曲线及加速度曲线 (10)五、动态静力分析(A1) (11)六、计算飞轮转动惯量(不计构件质量)(A4) (14)七、计算发动机功率 (18)八、对曲柄滑块进行机构部分平衡 (18)九、凸轮的轮廓设计(A4) (19)十、绘制内燃机工作循环图(A4) (24)十一、心得体会 (25)一、四冲程内燃机的运动分析及总体设计思路根据设计任务书,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凸轮的参数是多少?如何能让机构正常循环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整个机构从运动及力学的角度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是通过吸气、压缩、燃烧、排气四个过程不断重复进行的。
如果在四个冲程里完成吸气、压缩、做功(燃烧、膨胀)、排气的循环动作,就叫做四冲程。
相应的内燃机叫四冲程内燃机。
第一冲程,即吸气冲程。
这时曲轴向下转动,带动活塞向下,同时通过齿轮带动凸轮向下旋转,是凸轮的突起部分顶开进气阀门,雾状汽油和空气混合的燃料被吸入气缸。
第二冲程,即压缩冲程。
曲轴带动活塞向上,凸轮的突起部分已经转两个过去,进气阀门被关闭,由于凸轮只转了14周,所以排气阀门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活塞向上运动时,将第一冲程吸入的可燃气体压缩,被压缩的气体的压强达到0.6~1.5兆帕,温度升高到300摄氏度左右。
第三冲程是做功冲程。
在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混合燃料迅速燃烧,温度骤然升高到2000摄氏度左右,压强达到3~5兆帕。
高温高压烟气急剧膨胀,推动活塞向下做功,此时曲柄转动半周而凸轮转过14周,两个气阀仍然紧闭。
第四冲程是排气冲程。
建筑设备工程水暖部分课程设计一、题目背景建筑设备工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建筑施工和后期维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水暖部分则是建筑设备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暖工程包括给排水系统、冷热水系统、消防系统等,统称为“三水系统”。
在实际的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暖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因此,本文将围绕建筑设备工程水暖部分展开讨论。
二、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给排水系统给排水系统是建筑水暖工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它包括建筑内的供水、排水管道和设备,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如水力学、材料学、机械学等。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将侧重于如下内容:•给水系统的设计•排水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选型2. 冷热水系统冷热水系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的正常使用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将关注以下内容:•冷热水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选型•管道的布局3. 消防系统消防系统是建筑水暖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包括消防给水、消防水泵、立管、水池、水枪等。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消防设备的选型•管道的布局•设备的操作规程三、设计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我们的目标如下:•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水暖部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设计建筑水暖系统的基本能力;•初步了解建筑设备工程水暖工程的实际运用过程;•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理论学习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主要涉及给排水系统、冷热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具备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2. 经验总结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需要进行相关经验总结。
对于一些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3. 现场实践最后,我们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现场实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分析并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设计并实施心理学实验;•能够分析心理学实验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能够通过实验结果解释心理学现象;•能够运用此方法论为心理学领域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3.1 研究方法概述•研究对象、课题和问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规划和执行•研究结果的呈现和解释3.2 实验设计•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相关性研究设计3.3 实验操作•预实验准备•实验指导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3.4 数据分析•数据的整理和清理•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3.5 结果解释•实验结果的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错误结论的避免•结果的应用意义四、课程方法本课程将通过讲解和案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配以实验操作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和研究报告撰写,促进同学们的互动交流。
五、评估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和组内合作情况(占比20%);•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小组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占比30%);•学期论文:学期末提交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占比50%)。
六、参考资料•Aronson, E. (2018). Elliot Aronson’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Babbie, E. R. (201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Cohen, J. (2013).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Greenwald, A. G., & Nosek, B. A. (2014). Thirty years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Why are we still just scratching thesurface?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7, pp. 149-197).结束以上是本课程的简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应用它们来进行研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