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战争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
二、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概况,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分析理解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观?学生:钓鱼岛教师:对,这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钓鱼岛!展示:一组图片中日舰船齐头并进巡视钓鱼岛教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神圣的领土,但是近些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
上述图片展示的是中国的海监船巡航钓鱼岛的情形,但是每张图片中都有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与中国的海监船齐头并进,日本为何如此胆大妄为、信心满满的与中国抗衡!?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黄海大战。
二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身心准备、创设情景:课前播放音乐放松气氛,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知识准备、导入新课:(二)、导学阶段自主学习(第一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1、目的:。
起止时间:2、经过:第一次战役是。
1894年9月,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奋勇杀敌,壮烈捐躯。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指。
第二次战役是辽东半岛的陷落,日军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第三次战役是。
使航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
在年4月,清政府派为议和大臣,同日本首相签订了中日《》,规定了A、割地;B、赔款:C、增开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等。
4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日本和中国有着相同的命运—闭关锁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日本的崛起、朝鲜半岛的局势等。
1.2 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下降,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
1.3 探讨日本的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后,侵略朝鲜和中国,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1.4 了解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成为中日两国争夺的焦点。
第二章: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2.1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即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朝派兵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2 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借口,即清朝派兵朝鲜,侵犯日本利益。
2.3 介绍日本海陆军的实力,以及清朝军队的状况。
2.4 描述战争爆发的经过,即日本海陆军攻击清朝军队,占领朝鲜平壤等地。
第三章: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3.1 讲述Battle of the Yalu River(牙山之战),了解清朝军队与日本军队的交战情况。
3.2 分析Battle of Liaoyang(辽阳之战),清朝军队的防御和反击策略。
3.3 介绍Battle of Weihwei(威海卫之战),清朝北洋舰队的覆灭。
3.4 探讨battle of Pingxingguan(平型关之战),了解清朝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战果。
第四章: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4.1 讲述战争结束的经过,即清朝求和,日本提出《马关条约》。
4.2 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清朝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屈辱条件。
4.3 探讨战争结局对清朝、日本以及朝鲜的影响。
4.4 描述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以及东亚局势的影响。
第五章: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5.2 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教训,如清朝军队的腐败、装备落后、指挥不利等。
5.3 探讨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5.4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对现代的启示,如捍卫国家主权、加强国防建设等。
第六章: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6.1 分析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如促进民族觉醒、推动维新变法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唾手而得矣。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吗? (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 .阅读课本第16页的第二自然段和17页《马关条约》的第一段,结合16页的地图,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说出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
(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
) 二.《马关条约》: .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怎样“今已归日本”的?“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败局是必然的。
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和妥协退让、军备废驰;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政策,无心作战。
不一定失败,理由是:有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只要清政府组织有方,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
) 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在短时间里记住条约的内容,教师可给学生将内容分条,并简要化。
第1题:由内容到影响是个难点,教师可引入《南京条约》让学生进行对比第2题:解答此题,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1895年台湾归日本、颐和园搭天棚。
就能判断出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
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失败原因: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清政府自身的腐败。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比较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但是有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甲午中日战争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五、教学难点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六、中考命题分析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导入新课。
2.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历史背景,分析战争原因。
3.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2)讲述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如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
4.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讲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5.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7.作业布置(1)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述战争过程时,注重挖掘英勇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在分析战争影响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1.讲解战争原因时,要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
2.在讲述战争过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
3.在分析战争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讲解原因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吗?”讲解过程时:“现在我们来到了甲午海战,这是一场关键性的战役。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的程度。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句哪一字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8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一、黄海大战1、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接着,又发动。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
2、经过:1894年9月,中国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致远舰管带,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
双方激战达五小时之多。
3、结果:四艘日舰包围,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但要也将用尽。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黑板、课件1、师生互动交流法 2、说评议结合法 3、材料分析,知识归纳法。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
四、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冰心的遗憾”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贾国荣《冰心的遗憾》“同学们,你们知道冰心为什么在写这段历史时大哭不止,她气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这是怎样的一段岁月会让我们优秀的文学家无法下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可气、可恨又可悲的历史吧!五、探求新知(一)背景1、运用PPT地图和材料分析日本基本国情及大陆政策得出日本侵略蓄谋已久(学生思考: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
(根本原因)(2)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
二、课程标准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概况,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分析理解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与钓鱼岛有关的最新动态)
教师: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中日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119年前的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历史轨迹。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意图:以举国上下关注的时政新闻钓鱼岛事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蓄谋已久的日本于
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了解中日战争的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
第二篇甲午风云——看过程
1、甲午战争过程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
(地图依次闪烁丰岛、平壤、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教师:请你根据地图上提示的地点,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提示:讲出主要战役、起止时间亦可,准备时间为3分钟)
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讲述,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战役,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过程。
)
2、民族英雄邓世昌
展示: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教师:材料中的“公”指的是谁?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邓世昌撞击吉野舰,时间2分钟)
学生:邓世昌,英勇抗争为国舍命。
(设计意图:观看电影片段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帮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命的信念。
)
3、中国失败原因
教师:在战争中,中国投入的兵力是日本的3倍。
而大部分清军将士都进行了奋勇的抵抗,但中国还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战败了,就连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请大家结合战争中的史实,想一想中国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观点一: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和卖国政策。
观点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观点三:日本的积极备战和列强的支持。
)
⑷没有,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输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PPT 逐一显示危害。
)
教师:综上所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的损害了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深刻理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
害,突破难点。
)
4、割地之痛
教师:《马关条约》受益国是日本,受害国是中国,但也引起一些国家对部分条款内容的不
满。
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西方是默认或纵容的态度,而《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什么会又不满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17页小字内容,思考分析并回答。
教师:《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
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篇 居安思危——议镜鉴
展示:
教师: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失败的
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马关条约》的
签订没能成为两国之间的休止符,36年后中华大地烽烟再起,同样的事件,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我们今天来学习甲午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同时,如何面对近邻日本的难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的面前。
而日本,有一些右翼分子则再次期待一场新的冲突或战争。
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岛争”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签订《马关条约》 侵华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 钓鱼岛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篇中日局变——探背景
第二篇甲午风云——看过程
第三篇帝国悲剧——论影响
第四篇居安思危——议镜鉴
八、教学反思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了整合分为四部分:第一篇中日局变——探背景、第二篇甲午风云——看过程、第三篇帝国悲剧——论影响、第四篇居安思危——议镜鉴。
第一篇,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中日两国的局势的变化,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了解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二篇,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演示、讲述,能把握住主要战役;关于对邓世昌事迹的处理,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弱化了对此要求,因此设计的问题很简洁;通过三个观点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帮助学生认识腐朽落后挨打的必然。
第三篇,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来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然后填写表格分析对比,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突破难点,充分理解《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第四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拓展,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怀念历史,一定要立足现实、以史为镜、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