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质地貌原理 特别微专题一 冲淤平衡问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80.87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四地貌[知识体系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典型图示——填一填·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填字母)3.地质剖面示意图(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方法规律——记一记·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地区湿润、半湿润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地区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2024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流地貌的发育及冲淤平衡练习一、单选题。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日某摄影师背朝西南方向拍摄的我国某地区太阳及河中倒影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曲景观的形成,得益于()①较高的纬度①丰沛的降水①平坦的地形①茂密的草本植物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如图,I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北侧的河漫滩()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4.①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并推测河流大体流向是()A.滑坡体堵塞河道;自西南向东北B.滑坡体堵塞河道;自东北向西南C.河床泥沙淤积增多;自西南向东北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自东北向西南积扇是河流流出出山口后流水沉积而形成的重要地形。
根据冲积扇所处的环境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旱扇和湿扇。
湿扇位于湿润、半湿润区,所在区域降水较多,扇上河流常年存在;旱扇是暂时性河流造成的,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扇上通常多干涸的河道。
左图为“湿扇”与“旱扇”示意图,右图为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B.“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C.“湿扇”河流多为时令河D.“旱扇”沉积物中砾石磨圆度较好6.判断太行山东侧的冲积扇类型为()A.湿扇B.旱扇C.无法判断D.二者皆有7.太行山东坡冲积扇()A.扇顶适于耕作B.扇缘常有盐渍化现象C.扇中常为绿洲D.扇顶到扇缘沉积物无分选近2000年来,长江入海口的海岸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专题分析岩石的形成及相要注意掌握热点区域地形特征、在复习应考中,断层构造的特点和成互转化、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等。
在复习褶皱、熟悉流水因时,学会根据岩层弯曲形态、新老关系区别背斜和向斜,地貌、风力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考向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1.板块边界与地貌.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1)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年代越来越老。
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2)岩层强烈褶皱所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而不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致,这种情况下,能只看岩层形态。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地(3)或者是当地一开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也可能是当时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等地壳隆起后,始有沉积作用,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4)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
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蚀。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下图中⑤晚于所有沉积岩。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2)()层是.二叠系C D.第四系.石炭系.志留系A B(1)A][答案(2)A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1)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023高考地理微专题——冲淤平衡原理理论分析:冲淤平衡原理一、定义: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
二、理解:时空尺度根据定义,冲淤平衡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上游来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携沙力(河段泄沙量),冲淤平衡需求这两个变量基本相等。
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
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河床则发生淤积;而来沙量小于水流挟沙力时,河床则被冲刷。
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时常态。
当然,就较长时间内的平均情况来说,河床形态经过调整有可能与流域的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河段趋于相对的冲淤平衡状态。
三、思维导图①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②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③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④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
同时会引起海岸线进退变化。
(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四、类型(1)、纵向平衡:即来水含沙量与河段挟沙能力平衡。
分为不冲不淤平衡以及冲淤平衡;主要研究的是河水深度的变化问题。
(2)、断面平衡:断面平衡是指在对抗流水侧蚀与堆积过程中,由于河段情况特殊,断面形状并没有改变。
主要研究是汛期河流水面宽度的扩张问题。
(3)、平面平衡:主要指的是游荡型河流的稳定问题。
其呈现的主要是辫状河道整段或局部无明显的摆动变化。
五、冲淤变化人地和谐:案例案例1 黄河黄河每年都会有调水调沙,就是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
冲淤泥沙,会减少河床淤积。
现阶段黄河下游的淤积主因是来沙量巨大,其淤升幅度受制于河口基准面,属于溯源淤积的性质,解决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是“抓两头”,即首先减少上游流域进入下游的沙量,特别是粗沙量,其次是减缓河口淤积延伸的速率。
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目录12考点一河流冲淤平衡2考查角度冲淤平衡与河流地貌【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5考查角度冲淤平衡与河流河道特征【真题研析·规律探寻】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2考点二特殊河流地貌14考查角度壶穴【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4【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6考查角度河流袭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6【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9考查角度河流阶地【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1【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4考查角度曲流、牛轭湖【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9考查角度江心洲【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2考查角度游荡型河道【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4【题型特训·命题预测】35考点三海岸线的变迁39考查角度海岸线变化【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9【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3考查角度珊瑚礁形成与海平面升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4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9【题型特训·命题预测】50考点一河流冲淤平衡考查角度冲淤平衡与河流地貌(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
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2.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①→①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2021·广东卷)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特别微专题一冲淤平衡问题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
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
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 )
A.1989年B.1991年
C.2000年D.2013年
2.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 )
A.流速增快B.输沙量增大
C.结冰期延长D.径流量变小
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 1.B 2.D 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以侵蚀为主,河流两岸均受侵蚀,说明河道变宽,故选B。
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为主,径流量变小,D对。
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为主,A、B错。
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错。
故选D。
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由于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C。
(2018·西安八校一联)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
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
A.冲积扇扇缘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D.山谷中
答案 4.D 5.A
解析第4题,干旱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
而湿润区河流落差不一定小,如西南地区;湿润区河流流量更大,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
故选D。
第5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地形是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
故选 A。
(2018·湖南怀化模拟)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6~8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6.C 7.A 8.B
解析第6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外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
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
第8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
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9~10题。
9.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过度砍伐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
C.中游围湖造田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
10.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咸潮影响。
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
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答案9.B 10.B
解析第9题,等深线是从水底到水面的高度值,一般而言,越靠近陆地,等深线的数值越小,离陆地越远,等深线数值越大。
影响河底深度的因素就是泥沙的淤积程度,泥沙淤积越少,等深线数值越大。
看图可知,5米等深线越来越靠近陆地(沙洲)部分,说明泥沙淤积越来越少,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可拦蓄泥沙,使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故答案选B。
第10题,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水量可以减轻咸潮影响。
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缘,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11~13题。
11.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
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
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
12.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
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
13.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答案11.A 12.D 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