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4.00 KB
- 文档页数:94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xx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1)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2.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单选)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1)2)1)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2)确定知识点;3)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辨析)1、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材内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pdf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时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这些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你参考。
1.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
2.教育评价知识点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教育评价与教学改进的关系
3.教学设计知识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设计
4.教学方法知识点
-讲授法和讨论法
-实践法和合作学习法
-问题解决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情感教育和体验教育方法
5.教育法律知识点
-教育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教师法律责任和教师权益
-学生权益和学生安全保护
-教育行政管理和校园管理法律规定6.班级管理知识点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发展和学生行为管理
-班级安全和和谐的建立
7.教师职业发展知识点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教师自我评价和职业提升-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教师团队合作和校本教研。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2. 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 学习的类型和因素-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 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4. 课堂管理与组织- 课堂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 - 学生参与与合作的促进5.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与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7. 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与解决方法- 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助总结: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堂管理与组织、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以及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和教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 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包括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合理反馈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点
- 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与发展:了解学生的研究和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研究。
-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与考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1)单项选择题:知识点一:1.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2)社会属性——永恒性、阶段性、历史性2.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3.教育家及教育著作(1)孔子教育作用:社会-庶富教;个人-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教育过程:学思习行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第一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朱熹)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课内与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多,寡,易,止)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西方苏格拉底——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年龄分期,遵循自然,促进和谐发展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建立、理论基础-理论学和心理学;“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四阶段教学论口诀:一二三四特普通。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五步教学法口诀:一三五,既民主,又实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一、教育学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5.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6. 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7.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8. 教育评价与监控9. 教育法规与政策10. 教育伦理与道德二、心理学知识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3. 成长与发展心理学4. 学习与教育心理学5. 认知与思维心理学6.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7. 人格与个体差异心理学8. 社会心理学9. 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10. 心理评价与测试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范围2.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3. 教师教育法律法规4.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5.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6. 教育机构管理法律法规7. 课外教育法律法规8. 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四、教育管理与评价知识点1.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2. 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3. 教育管理标准和评估4. 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 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6. 教育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7. 教育管理中的质量保障和监控8.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9.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0. 教育评价的形式和程序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知识点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教育技术的分类和应用3.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方法5.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6. 教育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使用7.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及其评价8.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六、教育心理与教育方法知识点1. 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2. 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3. 学生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处理4. 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5. 学生学习困难与教育帮助6. 学生学习兴趣与教育引导7. 教师教育方法与教学设计8. 教师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9. 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10. 教师评价与教育反思以上为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
识点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 研究与教育的关系
- 研究过程及其主要理论
- 研究动机与兴趣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知识点
-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教育法学知识点
- 基本法律和法规
-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定
- 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 教育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 教育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4.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知识点
- 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课程设计的过程和要素
- 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5. 教育评价知识点
-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
-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6. 教育统计学知识点
- 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教育统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教育统计的表达和分析
- 教育统计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以上是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完整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下面是本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1.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等。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等。
二、小学教育与教学原理1.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启发思维、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材施教、兴趣为中心、循序渐进等。
2.课程理论与教学设计:结构化课程设计、问题导向课程设计、任务型教学设计等。
3.小学教学特点与方法:儿童中心教育、体验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等。
三、教育教学评价与考试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目的: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的目的及原则等。
2.学生评价的方法与工具: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测验评价、观察评价、作品评价等。
3.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工具: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教学观察、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
四、课程教学与教材分析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相互关系及实施中的策略。
2.教材分析:教材的功能、性质、内容结构和使用方法等。
3.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故事法等。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1.教学组织形式:讲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2.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组织等。
3.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校外教育与教学管理等。
六、教育教学与创新1.课程与发展: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调整、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课程实施的与改进等。
2.教学与发展: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
以上只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模块第一章教育(单选)第一节教育的含义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起源:孟子《尽心上》第二节教育的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第三节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就存在教育)、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辨析)相对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有可能落后或超前3、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教育观点、教育内容等第四节教育起源说神话起源说(非社会性)生物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教育史上第一正式提出有关教1育起源的学说(非社会性)心理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非社会性)劳动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理论基础:恩格斯《从猿到人…》(社会性)第五节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教育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代社会教育: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教育组织形式为个别教学制,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1奴隶社会:中国夏: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古希腊斯巴达:培养武士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古印度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教育2封建社会:中国宋代教育思想合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西方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23法 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骑士教育20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学的含义第二节 一、萌芽阶段: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4教育作用:教育与政治相关 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教学原则2柏拉图:Academy3亚里士多德: 育。
4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的一部教育著1632)和学年制。
53卢梭:法国《爱弥儿》及教育分阶段 4赫尔巴特:通教育学》教育性教学原则;三中心理论假设、验证、结论;苏联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世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探讨教育问题2凯洛夫:《教育学》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流浪儿、违法者的改造;集体主义教育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探讨教育问题四、近现代教育阶段1赞可夫:《教育与发展》阐述发展阶段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活的教育学”核心:人的全面发展3布鲁纳:《教育与过程》发现教学4布鲁姆:《教育目的及分类学》掌握学习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范例第三章教育研究方法(单选)1观察法:关键字观察2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3实验法:关键字控制自变量4历史法:关键字过程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5行动研究法: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改进6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或辨析)第一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制约人口:1、人口的数量;2、人口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人口制约教育:1、人口的数量;2、人口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4、人口的流动;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1、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结构的变化;3、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制约生产力:1、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2、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第三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1、决定教育的目的;2、教育的领导权;3、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制约政治经济制度(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1、培养人才;2、促进政治民主;3、传播思想,形成舆论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7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传播)、创新制度文化、第五章第一节1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基本的自然本能格赛尔“双子说”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遗传的天才”82、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辨析)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如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被动接受。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速个体发展)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因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因材施教)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910第三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单选或辨析)1、2、 阶段性——3、4、 长善救失5、 第六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19世纪为核心的教育制度近代学校体系的形中国制度化教育兴起时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库姆斯,伊里奇,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第三节影响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不常考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问题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第四节西方教育制度的发展(单选)1、双轨学制——代表:英国、法国、德国;具有等级性;19世纪2、单轨学制——代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3、分支型学制——代表:苏联、中国;20世纪中叶第五节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单选)1、壬寅学制——1902第一次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学制2、癸卯学制——1904首次实施,男女不能同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壬戌学制——1922美国为蓝本,也称“六11三三学制”、新学制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5、础教育初起源:1619第七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2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方法(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国家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三节教育目的作用(了解)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第四节教育目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柏拉图(培养最高统治者)、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造就公民)、赫钦斯、孔德3、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帕克4、无目的理论——代表:杜威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第五节建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生产力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要求1314第六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节 的基本精神)1、 2、 全面发展;3、 强调育目的的唯一途径。
已考程按课程组织形式按课程开发主体按课程实施要求显性课程——有一定计隐性课程——非预期性基础课程——三基:读、拓展性课程——实践能研究性课程——研究能15学科知识水平第四节1代表人物(单选):16紧紧围绕着学习者的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等来进行的。
第三,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第四,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代表人物:浪漫主义: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经验主义:杜威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单选)观点: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
2、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17会)。
第二章课程设计第一节课程设计概述设计。
(了解)第二节1、课程目标2、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第三节从已知到先后顺序进行。
以问题为组织,传统教育学派的的规律进行不重复出现。
出现。
1819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评价。
四段论2、 一致。
3、 析,目标表述,第五节 1、 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教学大纲,(单选)2是编写教科书、教材、教学、评估的直接依据;3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构成:简答题1、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特别是对教学中困难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2、文本部分——它系统的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工作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3、其他——附录部分则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单选)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主要2021第二节课程资源分类按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与下面分类对应)按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简答题,可能考)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2、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限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第四章课程实施(考点少)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概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德提出(单选)分类: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缔造)第三节课程实施的结构(简答题,可能考)22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课程表安排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正迁移);生理适宜原则(劳逸结合)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对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次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了解)1、改革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