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离骚》(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离骚》教案学问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抱负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重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乐观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盛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掌握诗文形象,深化体味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同学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抱负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柔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办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研究法,让同学理解诗中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抱负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同学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预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抱负。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XXX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离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考高中复习语文《离骚》(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离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名句及屈原的相关名句。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一、检查反馈二、整体感知(1)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矛盾:1、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2)、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文中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2.5离骚创新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离骚》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上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的作品,一般认为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史记·屈原列传》载,还有《招魂》1篇。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可见,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关于《离骚》的含义,古来说法不一。
司马迁释“骚”为“忧”,曰:“离骚者,犹离忧也。
”但是“离”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未作说明,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则与之相反,认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是排解忧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的理解。
3. 《离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片:展示《离骚》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文本,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分析,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
2. 掌握《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离骚》的典故和用词技巧以及思想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典故和用词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3. 个别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 通过讲解西周末年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以及《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2. 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字特点和用词技巧,例如:平仄、平水韵、震声、借指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并能上台发言。
第二课时:《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1. 通过讲解《离骚》的艺术特点,例如:丰富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2. 教师对《离骚》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梳理和解读,例如:超脱尘世、崇尚自由、叙事自传、哲思感悟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并能上台发言。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及创作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对《离骚》中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和收获,并能上台发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屈原放逐图。
】师: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楚国国君却一再将他放逐;他,原本可以像渔夫那样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圣君贤相的理想却令他割舍不下对楚国人民的热爱。
他忘不了自己的使命,无法跟时代同流合污;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沉吟江畔、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最终只得以自投汨罗江来抗议当时的社会。
【教师语调深沉、悲凉、感慨。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伟大的人物,看看他的形象为什么能穿越千古、震烁古今。
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提示大家一下,我们可以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感知这位伟大的诗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最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阐释。
[推进新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闹的讨论,教师巡堂给予指点。
】师:讨论暂停。
我们来看看屈原的形象是怎样的?生1:他总是奇装异服,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从衣着的不凡可以感知屈原独特的个性。
生2: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高贵出身,他要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这就为他自己的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打下了基础。
生3:他总是那么的高洁,从不同流合污,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
……师:同学们的感觉都非常的敏锐,对屈原的形象都有深刻的感知。
结合诗句来看,屈原在诗中是怎样的与众不同?生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的“兰皋”“椒丘”的意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
这是楚辞常用的方法。
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师:好的,那么,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的“美政”理想,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而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离骚》
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离骚》第二课时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名句及屈原的相关名句。
品味、
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
至死不渝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
一、检查反馈
二、整体感知
(1)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矛盾:1、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
人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2、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
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竞周容以为度。
”
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
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
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
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
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
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
尖锐的矛盾。
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
远了他。
(2)、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文中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
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
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
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
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学生展示
学生补充
1、押韵。
《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中“替”“茝”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
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
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
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4)、《离骚》中多用比兴手法。
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
它们各自的寓意。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
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
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4、“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所写的衣着配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5、“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高洁。
三、探究思考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
去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答案(示例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英雄。
屈原的一生是为楚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
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
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
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
(示例二)屈原的死不值得。
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
名君,因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
而死。
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四、作业:片段短文写作
根据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知识,借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方式,为屈原写一段颁奖辞,不少于100字。
教学
小结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