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_摄影创作谈
- 格式:pdf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5
从《金陵十三钗》看张艺谋镜头叙事模式张艺谋导演是一位善于运用图像追求纯美艺术深度的导演。
本文试图从张艺谋成熟且独特的摄影镜头入手,通过分析《金陵十三钗》中特写镜头的叙事线索和镜头中演员身体“魔幻化”后呈现出的身体表演与窥视身体表演的叙事结构,进而总括张艺谋导演一贯且典型的电影叙事方式,是从精心打造剧本入手的电影拍摄风格到拍摄中定格演员面貌的摄影特写、魔幻化演员身体表演的摄影叙事,并最终演绎出充满文化内蕴空间的镜头叙事模式。
《金陵十三钗》是于2011年贺岁档推出的影片,耗资6亿,刘恒担任编剧,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筹备历时4年,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
在国内累计取得6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2年《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共执导18部电影,无论是早期的文艺片还是后来的商业片,都能够看到张导独具特色的镜头叙事模式,他是一位运用镜头画面来记忆往昔的导演,通过画面来诠释小说情节,传达“象外之意”的“中国民族文化”。
张艺谋独特的叙事模式张艺谋的作品里非常善于运用镜头,多利用高图像高情节的电影叙事特征来完成拍摄,将演员的身体表演“魔幻化”于一个文化空间内,这不仅在镜头中刻画了演员身体,同时也把这种魔幻的身体表演“化”为一种文化展示。
在电影叙事中,身体是镜头捕捉塑造的重要环节,电影中关于环境的设置,乃至“空镜头”都是身体感受的对象化,也是“魔幻化”的一部分。
因此,电影与其说诉诸身体,不如说是将身体“魔幻化”的过程。
①身体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不是单纯表现身体本身,而只是将身体的感觉作为源头和表现形态,借助于电影的多种技术手段,诸如化妆、灯光、服装、色彩、场面调度、镜头的蒙太奇组接来升华身体的感受,优秀的导演善于把握挖掘演员的身体表演。
同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电影中还运用摄像机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所以导演通过镜头塑造他所想象的身份,在魔幻演员的身体时,还需要塑造一个演员存活的叙事空间,“电影形象构成一个有框的空间,可以更紧凑也可以更疏远,可以集中也可以散乱,甚至可以激动地介入也可以安静地不动声色。
2013年第1期(总第112期)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J O U R N A L O F J IU N C O L L E G E0F T H E A RT S A ca dem i c F or umN o.1.2013(V01.112){全球化视阈下的感官消费影像——论电影(俭陵十三钿)的叙事策略口林进桃(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100072)[摘要]作为深受全球化电影制作模式影响的影片,((金陵十三铰》在叙事策略上简化人性,打造救赎主题;注重色彩感官享受,凸显明星身体。
以传奇式的叙事策略消费南京大屠杀题材,最终使影片沦为全球化视阈下的大众感官影像。
[关键词](<金陵十三铙》;感官;消费;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h[文章编号]C N22—1285(2013)01-0038—04俭陵十三钗)(2011)是当下最受关注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影片。
这不仅因为它高达6亿的投资,也不仅因为它首次启用好莱坞一线明星,更主要由于它一反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叙事常规,~以传奇式的叙事策略消费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民族历史题材,营造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大众感官影像。
本文试图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其成败得失。
一.叙事采略之救赎主艇与人性简化《金陵十三钗>英文名为ne Fl o w er of W ar,是一部关于”战争之花,人性之光”的影片。
历史上两次惨绝人寰的大战给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在这种极端的战争环境中,人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锤炼与呈现。
(金陵十三钗>中,一群青楼“不干净”(电影形象地通过女学生们不愿意与妓女们共用茅厕这一世俗隐喻;的女子,在生死危难之际,毅然“替代”女学生们赴日军庆功会。
此前,香兰,特别是豆蔻,冒着生命危险赶回翠禧楼,意欲取琴弦为临终的浦生弹~曲傣淮景>而被日本人残忍奸杀,便是妓女情义之举的明证。
影片借红菱、玉墨之口表达了妓女们献身的动机,“都说婊子无情,婊子无情的,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这自古以来的骂名”。
102文化艺术Culture and Arts牛亚南基于美学角度看《金陵十三钗》的视觉艺术【作者简介】牛亚南,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电影当中的色彩运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深化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色彩艺术不仅仅是视觉影像当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而且从中还可以体现出导演在相关的艺术水准以及作品风格进行判断的重要标准。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对故事的情感状态产生一种暗示效果和氛围。
电影《金陵十三钗》就被张艺谋形象地称作是“具有色彩视觉效果”的战争电影,在电影的画面当中蕴藏着许多视觉元素,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撼和情感表露。
电影在上映后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
一、 视觉色彩配置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应用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运用色彩配置对于电影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电影色彩配置主要是指在具体的电影画面当中对不同位置、面积以及比例当中的色彩元素有效地结合并搭配起来,然后根据色彩搭配状况的不同又可以给人一种具有冷暖、浓淡以及明暗关系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手段的运用从而达到对画面和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烘托的效果。
在具体的色彩配置过程中,针对色彩配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变化特征从而达到与电影当中任务思想情感相协调的视觉画面,并从整体把控中去营造一种具有艺术气息和效果的电影表达方式。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与之前导演的其他电影相比,其先前拍摄的都是一些具有大红大绿色调的主题色彩基调,而《金陵十三钗》采用的是一种具有朴素色彩风格的相反的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主题色调给人的感觉就是抑郁苍白,在电影的刚开始部分通过运用南京方言的形式对相关故事进行叙述,这时观众可以在画面中看到浓黑的云烟在空中飘散着,地面上到处躺满了尸体还有倒塌的牌楼,远处的城墙因为战争已经变得残破不堪,河水在这样凝重的氛围当中流淌着,在城市人群的刻画上更是具有沉闷电影《金陵十三钗》海报10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3期的氛围,人们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神色匆匆,这些画面影响的展现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观众内心深处怜惜之情的唤起,观众在这样的视觉画面中去感受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环境状态。
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一方面是张艺谋再度演绎《红高粱》“战争传奇”式的回归;一方面又是张艺谋弱化个人风格,突出通俗、国际化的自觉转变。
《红高粱》是感性、粗粝、癫狂、抽象仪式化的,它对民族的反思充满着精英式的启蒙意味。
《金陵十三钗》则是理性、精良、冷静、具体写实化的;它的反思批判,更为通俗和国际化——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仅可以引起华语世界的关注,同样可以叩响全球范围内对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
相比《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俯、仰、正反打的镜头使用非常节制,战争场面、室外环境、手持肩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画,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画幅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从十三钗们的衣服、配饰、绸缎庄、天主教堂彩色玻璃等的色彩设计上,虽然还能看到大色块、高反差等张艺谋式色彩特点,但相比《菊豆》《英雄》等影片要写实了许多。
影片在造型上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铺在教堂院内巨大的白底儿红十字的大旗:红十字,代表了救护,代表了天主教,同时也预示着危险。
通过造型,在画面完成了大的戏剧冲突和隐喻。
二是打碎彩色玻璃的几次不同处理,巧妙妥帖。
全片的战争节奏及场面,围绕着国军狙击手(佟大为饰演)的行动线上铺陈开来,一扫以往华语战争片“有了场面丢了人物,有了人物丢了场面”的尴尬。
片中几场“巷战”将成为世界战争片中的经典。
影片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巷战段落中,中国军战士紧挨排成一竖列,掩护最后一位战友炸坦克(固定画面+画外旁白);其二,教堂中十三钗们一字横排开走向观众(固定画面+画外音乐)。
解读美学视⾓下《⾦陵⼗三钗》的视觉元素-精品⽂档解读美学视⾓下《⾦陵⼗三钗》的视觉元素电影中的影视⾊彩可以帮助进⾏⼈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深化电影的主题思想,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
⾊彩艺术不仅是电影视觉影像中重要的元素之⼀,同时也是导演的艺术⽔准和作品风格的⼀个重要判断标准。
⾊彩是对电影中故事情节和⼈物形象进⾏塑造的⼀种最直观的⽅式,可以对观众的思想情感产⽣⼀种暗⽰作⽤。
运⽤⾊彩来进⾏电影的视觉艺术的传递是张艺谋电影的⼀⼤特⾊,也是他电影进⾏创作的基本⽴⾜点。
电影《⾦陵⼗三钗》就被张艺谋称为是⼀场“有⾊彩视觉效果”的战争,电影的画⾯中有众多的视觉元素,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理和情感震撼,取得了巨⼤的成功。
⼀、电影《⾦陵⼗三钗》中视觉⾊彩配置的解读⾊彩配置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主要是指电影画⾯中不同位置、⽐例和⾯积中的⾊彩结合和搭配,通过不同⾊彩的搭配结合可以营造出给⼈不同的冷暖、明暗、浓淡等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这样的⼿段起到⼀种造型的重要作⽤,在⾊彩配置的基础之上通过⾊彩的不同变化可以来表达⼈物不同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营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表达形式。
电影《⾦陵⼗三钗》和张艺谋先前执导拍摄的《满城尽带黄⾦甲》和《英雄》这些⼤红⼤绿鲜艳⾊彩格调不同,采⽤了⼀种更加朴素的⾊彩基调。
电影《⾦陵⼗三钗》的主⾊调抑郁苍⽩,在电影的刚开始就⽤⾮常地道的南京⽅⾔进⾏历史的叙事表达。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浓⿊云烟在上空中挥散不去,遍地都是⾐装裸露的⼫体,破旧的牌楼已经坍塌,城墙已是残垣断壁,河⽔也在凝重地前⾏着,整个城市的⼈们都是那样神⾊匆匆,通过这些视觉影像的传递,可以唤起观众内⼼深处的怜悯之情,感受那个时代⼈们的⽆可奈何和⽣活的绝望。
尽管历史已经过去,然⽽那是⼀座活⽣⽣的南京城,电影展⽰了⼀个悲伤痛哭的城市不需要过多的语⾔点缀,只需要将原来真实的历史场景进⾏还原,真实的东西永远是最感⼈的,这也是⼈类的⼀种共性,可惜这样浓重的⿊⾊很快就被绚丽的⾊彩所取代了。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崇贤公主以降良才女的不幸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令人扣人心弦。
作品中涉及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家族之间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命运选择等多重主题。
小说描绘了崇贤公主与降良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作品中的十三位女子形象各异,性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命运轨迹和人生选择。
整部小说充满了张爱玲特有的文学魅力,让人读后心生感慨。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银幕,通过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作者的文学构思和情感表达。
随着影视化叙事的不断发展,这部经典作品也得到了新的生命和传播,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化经典。
1.2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概念影视化叙事艺术是指将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通过影视媒介进行再现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影视编导和演员通过镜头语言、视觉效果、声音和配乐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氛围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影视化叙事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它融合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独特表现手法,具有更加直观、贴近生活的特点。
通过影视化叙事,观众可以通过视听的感知方式,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在《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精心的布景、服装、化妆和表演,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韵味,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通过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金陵十三钗》得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了观众对经典故事的共鸣和思考。
2. 正文2.1 小说背景和故事梗概《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中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爱情故事。
2014年第11期(6月上)总第494期o I黧中国电影评论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谈《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马晓曙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如果把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说成是女性之问磨合认同过程的白描,那么张艺谋影像下的“十三女子”便成为了男性社会抑制下的趋同,一种文化表征和符号象征,女性的气息变着微弱,甚至苟延残喘。
我们在原著中欣慰地发现了一种“女性主义崛起”表象,但却又在奢华的影像中失望而归。
它最终被转译为一种服从于父权社会的话语。
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影外世界,《金陵十三钗》始终突破不了父权机制的枷锁。
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要树立丰碑形象;在世界形势的背景下,要睦邻友好;更是由于导演讲述的是中国沉重的民族灾难背景下的故事,所以不得不使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向着导演所预设的方向变轨前行,挥洒出男性导演影像下的“女性”爱国主义。
使得【作者简介】马晓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原著想要传达的思想出现偏离,以致女性又一次在银幕上变成了被看客体,由此陷入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怪圈:一个本应是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再次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抨击,使得看似女性崛起独立的趋势被扼杀在改编过程的道路上。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有这样几点:一,男性的地位再次被提升;二,两类不同女性之问的冲突被淡化;三,西方文化符号的强调。
这三点也最终使粼金陵十三钗》变为张艺谋的市场化之作。
影片中,殡葬师约翰,军人李教官,日本军官,牧师助理乔治,以及象征着上帝的英格曼教父同时构成了男权社会的网络。
不妨这样读解,约翰是广义上的女子的配偶,即男人,一个社会个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主体;而乔治是男女之子,代表着维系传o I蓦掣中国电影评论承,是进一步维系男权社会的象征;日本军官代表着禁忌,即男性的“阉割情结”;李教官象征着国家意识形态,即国家体制;英格曼神父,即神化的表征,象征着神秘的父权制度的不可动摇性(即便圣经是救赎平等的表征,但仍然存在阶级性)。
浅析《金陵十三钗》中的摄影意蕴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8期[摘要] 在《金陵十三钗》中,残忍的场景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一个女孩被子弹射穿喉咙,另一次是一个女孩坠楼而死,两个场面都呈现了大量的鲜血。
导演安排这种毫无必要的镜头,无非是要用血和死亡,来达到恐吓观众的效果,他的确做到了,吓倒我的,不仅仅是银幕中的血和死亡,还有隐藏在银幕背后的冷酷和残忍。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摄影意蕴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8所谓有意蕴就是指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从有限的视觉元素和形象中体味到更为深远的思想内容和境界。
描绘抽象概念本来就是画面语言的优势,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作品更可以传达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涵义。
意蕴的追求妙在寓意与承受形象之间必然的有机联系,贵在联想和想象的丰富与巧妙,或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或引人遐思。
真情的捕捉。
摄影艺术是以人物为表现的主体,还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情感更丰富,比人的表现更加变化多端的呢?真像易得,真情难求。
真切的情态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在新时期,摄影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和体现真情实感。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
从中篇到电影剧本到长篇,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经过多次重写,最终成为现在的故事。
我担心没有人能胜任赵玉墨的角色,哪怕是背影。
这个发生在1937年日军大屠杀背景之下,关于十三名妓女代替教会女学生走向日军暴行的故事,在文字中已然如此惨烈,难以触碰。
我担心对文字的视觉化存在误差,只好先于电影,勾画了属于我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三个时空的交叠,三个进入历史的节点。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张曼玉、梁朝伟等众多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它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战时期南京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十三个美丽的女性经历了战火的炮灰,最终以悲壮的英勇牺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视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更是让观众们在情感上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影视艺术上,《金陵十三钗》展现了出色的叙事技巧、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细腻的美术设计。
影片以线索清晰、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南京城中发生的一系列战火和战乱,它表现了一幅生动的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画卷。
影片中的场景布景设计和服装造型也是非常考究的,无论是南京城市的古老建筑,还是主人公们的服饰,都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为观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是值得称赞的。
张曼玉在片中饰演的大老板王大美人,她为了保护金陵城和抗战时期的民众,不惜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最终在战火纷飞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城市的和平。
梁朝伟饰演的武士花木兰,他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最终与王大美人一同倒在了战场上。
其他演员们也都在影片中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有情感共鸣。
影片的叙事艺术上通过情节、角色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令人心痛,每一场战火都让人心惊。
当大老板、武士花木兰和其他十一位钗钗在最后的战场上牺牲的时候,观众不禁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动容,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而揪心。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极具感染力的,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战争的残酷与美好。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在影视叙事艺术上极为出色的作品,它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南京城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DISCUSSION ON NEW MOVIES 新作评议039引言梁明(以下简称梁):在中国电影理论界或媒体上,谈论电影内容、产业、票房的特别多,但是对电影真正的本体——影像谈得比较少,可以说目前大家不太重视电影影像,也不懂影像。
其实在电影创作中,除了文学剧本,基本上应该就是画面影像的创作。
一部电影的好坏,摄影师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导演是首位的。
前几年,每年都还能看到有几部影片在影像上有亮点、有突破、有新意,而2011年的中国电影影像和电影摄影真有些乏善可陈。
应该说,2011年是中国电影迅猛发展的又一个丰收之年,产量有五百多部,但就影像质量而言,除了几部中小成本影片在某些视觉表达上冒出一些火花之外,找不出一部影像上特别突出并能够代表中国电影的旗舰之作。
好在岁末,《金陵十三钗》的出现,在影像上让我眼前一亮,让人感受到久违了的影像力量和视觉震撼,可以说你们做出了一个特别大的贡献。
这部电影拍了多长时间?赵小丁(以下简称赵):从第一镜开始到最后一镜拍摄结束,从1月初到6月底,纯拍摄时间五个半月。
梁:这么大的季节跨越对拍摄有影响吗?赵:没有大的影响。
只是在拍摄最后我们赶上了南京5、6月份时候的热天,那时在拍战争戏的后半段,因为我们开拍伊始就要抢拍美国演员贝尔的戏,所以把贝尔的戏都放在前面拍。
场景都是在一个地方搭的,场地外景、街道废墟和摄影棚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根据天气自由选择场景,比如雨天时我们就在棚里拍。
总之,我们先拍贝尔的戏,打仗的戏因为没有贝尔所以我们把战争戏放在最后拍了。
梁:贝尔给了多长时间的档期?赵:八、九周吧,将近两个月。
梁:贝尔在配合方面表现如何?比如说走位,是他走还是他助理走?赵:我们会有替身,代替贝尔进行基础走位和布光。
贝尔早上来了以后,一般先不穿服装,而是和导演讨论,把今天的戏顺一遍,走走位置,看看他怎么演得舒服。
导演在表演上会给他很大自由。
当走位调度基本确定以后,贝尔再去换服装和上妆,此时,我们就进行布光,铺轨道,完成最后准备。
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程序。
梁:就是说整体设计还是要在他走戏的基础上再进行运动镜头、场面调度设计?赵:对,因为有时候演员有他自己的表演习惯,比如有场戏,剧本设定的是静态表演,但是一看环境,他觉得该有些调度,这样演起来会比较舒服,导演也比较尊重演员,所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会做出调整。
有一些戏我们事先就知道不会存在调度问题,这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就会提前准备。
一、摄影手段与氛围创造梁:我注意到你们选的环境造型本身是非常少的,主要的环境只有两个,一个是战场,一个是教堂,当然还有一个秦淮河边的场景。
环境造型很简单,而整部影片又是145分钟这么长。
但是我从头看到尾并没有感到环境这么简单,而是觉得很丰富,我想是因为你们把这两个主要场景作为角色运用了。
这两个环境造型起到了角色的作用,而且每一个环境选择都做到了极致,加上镜头的运动和各种各样不同的角度选择,虽然环境很简单但是镜头拍得很丰富,所以才会令观众感觉到很丰富。
赵:是的,我们也不排斥有一些特殊角度,像十三钗刚到教堂那场戏我们多从低角度拍,还有乔治开大门那些,我们寻找了一些比较独特的角度。
这次用炮(遥控升降摇臂,下同)用得也比较多,比如炮用轨道拉出来俯拍门廊等。
这部电影场景比较单一,它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教堂和街道,如果摄影机比较呆板,缺少运动和多变的角度,就会显得呆《金陵十三钗》摄影创作谈时间:2011年12月31日对话者:赵小丁(《金陵十三钗》摄影指导) 梁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摄影师)An Interview with Zhao Xiaoding的双重书写之中超出了所谓“民族电影”的疆界,或许真相正是贝尔与好莱坞特效团队的在场——无论如何,他们都出现在了一部中国电影里,而这部中国电影已然与从前不同,它与好莱坞电影看上去(以及听上去)几乎没有区别:这已不再是一部中国生产的好莱坞式的电影,而是中国制造的好莱坞电影。
而最新的消息是《金陵十三钗》不仅代表中国角逐最佳外语片,而且已经报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4个主要奖项的评选,这正可以作为本文的一个完美的注脚。
(王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00871)板和场景单薄,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
它不像其他题材的电影有好多外景可以来回调剂,环境变化也非常多,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会多一些角度多一些变化多一些运动,避免让人觉得场景单一。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环境光线氛围的处理,我们也尽量让它变化多一些,比如不同光线效果的变化,日景和夜景的变化。
日景有一些光就是利用教堂的彩色玻璃,在外面用强光透射进来做光束,有些房间比如神父的房间就是比较柔和的散射光,这样环境感就会不一样了,会让人感觉到多变。
梁:打花玻璃用的灯是多大的灯?赵:用了一个18K PAL,现在拍外景使用的镝灯中,它应该是最大的了,当然太阳灯除外,那种灯很大,50K的、100K的都有,但一般常规的外景灯18K PAL就是最大的了。
梁:一个18K PAL不够吧?赵:不够,我们拍教堂内景的时候有半边窗外都是灯,我们搭景的时候也跟美术说窗外要多留些空间,因为必须要用大灯在足够的距离外才能打出效果,我一共用了6个18K PAL,我拍电影一般爱用自然光,不用太多灯,这次是我用灯最多的一次,因为这次的环境很特殊。
另外,那些彩色玻璃会阻光,一般的灯光强度不够,只能用很多盏这种大灯。
梁:教堂花玻璃的颜色非常靓丽,用绘画的眼光看就是颜色非常纯正,这个玻璃的色彩是不是有设计的?赵:是,这个彩色玻璃是有设计的。
导演从一开始就强调,孟书娟看到的许多景象是透过彩色玻璃的弹孔看出去的,这些彩色玻璃的前景是她看世界的印记,所以我们把教堂的大玻璃看成是一种内心象征的视觉化传达。
另外一些情节也发生在大玻璃处,比如书娟差点被日本兵强暴,随后日本兵被打死的情节,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深刻的记忆,是斑斓的色彩和残酷的战争的强烈对比。
导演和我们最后统一的一个思路就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因为有这些很特殊的女人和学生的存在,所以战争就不需要那么写实。
当然,有很多细节也是反映那个时代很真实的一面,也有很多细节让我们往写意和浪漫方向推进,比如子弹打玻璃的超高速镜头,就是让视觉上丰富震撼一点。
我们也可以把这部电影处理成手持黑白摄影,像《南京!南京!》那样,但那种电影形式传达的信息比较单一,就是一种强烈的纪实。
但是除了真实感之外,想要升华一些别的东西就比较困难。
梁:玻璃的颜色是喷上去的还是烧上去的?真正的教堂玻璃,一般光打上去,玻璃本身会很亮,但是光很难透射进来,阻光阻得特别厉害。
赵:是烧上去的,这个彩色玻璃烧制了好几回,颜色都是导演和我一起确定的,阻光率是多少,色彩饱和度大概是多少。
我们开始时烧的玻璃就不能用,因为玻璃的透光率特别差,阻光率很高,几乎透不过光来。
梁:这次你们的色彩设计不像以前的一些影片具有一种非常主观的色彩设计,那种设计是有痕迹的。
这次没有一个鲜明的主观设计,但是做出来的色彩极其高级,特别是这块花玻璃,就像是上帝在看,光线通过这块玻璃就是一种上帝的感觉。
赵:对,要是没有战争的话,彩色玻璃是一种生活美好的体现,但是有战争就不一样了。
梁:这块玻璃很美,但是被击碎了,象征性的表达。
赵:对,本片在影像造型上成功的地方就是摄影这块没有完全游离于故事之外,它完全是贴着故事走的,但是确实也用了摄影手段。
梁:构图的手段是比较随意还是按照一定规则?这部戏是一个群像的处理,一般群像的构图比较难,你是以什么样的构图原则来设计这种群像镜头的?赵:除了追求一些特殊的角度,其他在构图方面是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十三钗的表现和女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自然的,我们刻画的这两类人群一个是需要保护的小女孩,一个是最后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十三钗,她们是很美丽的一群人,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一种常规的、很自然的构图。
梁:那在构图上有没有参考一些古典油画的群像构成?因为我发现画面有一些油画的感觉。
赵:有的,比如她们从地窖里面出来和老外调情那场戏。
灯光方面,是想走点油画调子的,在构图方面基本用中焦距,让它既有一些景深的变化但又不至于夸张变形。
还有地窖,有一场就是十三钗刚来,书娟从小窗口看下去,那个画面我用了一些广告的手段,做了一些虚虚的前景,用些半透明的丝袜放在镜头前,让它形成有点虚幻的不是很现实的梦境的感觉,再加上一点烟雾,令画面看上去不是那种干干净净、一览无余的。
总之,构图上还是比较追求油画感的,还有就是运用平视的角度和中焦距镜头。
梁:有一些特殊的场景,最特殊的是那场大雾,是不是用了一些新的科技手法?赵:大雾技术是英国特效团队提供的,国内没有,他们在现场把被摄环境范围用一种大的塑料管子环绕起来,然后在里面充高温雾化食用油造的烟雾,本身这个烟的比重比较重,不易飘散,用风机把它扩散到整个拍摄区域,造成一种很均匀的大雾效果。
梁:最大的区域有多大?赵:最大的区域长有300米,宽有150米,能做得非常大。
我们很多戏是在大太阳大晴天拍摄的,但他们放雾放得比较浓,这样就能把太阳的直射光全部阻挡掉,看上去很像均匀的大雾天。
040梁:放雾的手法成本很高吗?赵:产生雾的油比较贵一点,但它没有污染没有异味,对人身体无害,成本比较高。
一般国内的片子用得起的不多,它是新技术但是成本高。
我们的烟火特技团队是英国团队、美国技术,这帮英国人天天在好莱坞拍片,《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他们都有参与。
梁:他们除了做烟雾还做什么,炸点归他们做吗?赵:有关战争的一切,炸点、血包,他们全做。
梁:炸点、血包,也和国内片子不一样,他们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吧?有些什么新技术?赵:他们用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像炸点用的小雷管,和我们国内的就完全不一样。
我们做过实验对比过,咱们的一炸能看见一团火光,他们的看不见火光,而且炸的时候能崩出好多类似小渣子的东西,特别真实。
他们很少用炸药,尤其是距离人近的时候,它们用一种高压气泵,用一种闪光灯泡做瞬间发光,再加上一些烟尘粉尘,看上去很像是一种爆炸的效果,但实际上主要是用一种高压气泵做爆炸效果。
梁:他们的手法比我们国内的高级多了,因为炸药是很危险的。
赵:是,炸药很容易出事。
他们只有人不在跟前的时候才会用少量的炸药,而且量控制得很少,主要还是用气泵。
像影片纸片乱飞上天空的镜头都是用高压气泵打上去的,只会用少量的炸药做出一些烟雾和火光,和气泵配合。
梁:气泵是不是可以精准控制,而炸药没法准确控制。
赵:是,他们都是事先做测试,比如说这些彩色的纸,他们用几个气压做测试,用三个单位量的气压能崩到六米,你要让它崩到12米就会再加两个单位量的气压,一切都是量化的可控的标准。
外国人做事就是这样规范。
另外,做《集结号》的那个韩国特效团队做得也很不错。
韩国人把亚洲人的聪明灵活和好莱坞的高技术相结合,所以现在韩国人做得也很好,他们还在美国人的基础上改良、添加了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