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17
- 格式:doc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4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12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121.一轻质弹簧,固定于天花板上的O点处,原长为L,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从A点竖直向上抛出,以速度v与弹簧在B点相接触,然后向上压缩弹簧,到C点时物块速度为零,在此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A到C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不变B.由B到C的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C.由A到C的过程中,物块m的机械能守恒D.由B到C的过程中,物块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2.如图所示,一匀质杆长为2r,从图示位置由静圆止开始沿光滑面ABD滑动,AB是半径为r的14弧,BD为水平面.则当杆滑到BD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B. grC. 2grD.A. gr22grA.10 J B.15 JC.20 J D.25 J5.打开水龙头,水顺流而下,仔细观察将会发现连续的水流柱的直径在流下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小的(即上粗下细),设水龙头出口处半径为1 cm,安装在离接水盆75 cm高处,如果测得水在出口处的速度大小为1 m/s,g=10 m/s2,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水流柱落到盆中时的半径为( )A.1 cm B.0.75 cmC.0.5 cm D.0.25 cm6.一物块从如下图所示的弧形轨道上的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由于轨道不光滑,它仅能滑到B点.由B点返回后,仅能滑到C点,已知A、B高度差为h1,B、C高度差为h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h1=h2B.h1<h2C.h1>h2D.h1、h2大小关系不确定解析: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物块由A到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mgh1,全部用于克服摩擦力做功,即W fAB=mgh1,同理:W fBC=mgh2,又随着小滑块最大高度的降低,运动过程中的同位置处滑块对轨道的压力变小,必有W fAB>W fBC,所以mgh1>mgh2,得:h1>h2,C项正确.答案:C7.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竖直圆弧轨道,与粗糙的水平面相连,如下图所示.有一个质量为m 的均匀细直杆搭放在圆弧两端,若释放细杆,它将开始下滑,并且最后停在水平面上.在上述过程中( )A .杆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mgRB .杆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12mgR C .重力所做的功为mgRD .外力做的总功为12mgR 解析:在杆滑动的过程中,杆不能看作质点,重力所做的功为mg ·12R ,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f ,杆受到的支持力对杆不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mg ·12R +W f =0-0,可得W f =-12mgR ,即合外力所做的总功为0,杆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12mgR ,故只有B 正确.答案:B8.如图7所示,重10 N的滑块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b点接触到一个轻弹簧。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21.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G,平衡时小球在A处,今用力F压小球至B处,使弹簧缩短x,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 )A.kxB.kx+GC.G-kxD.以上都不对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M)gC.当F>μ2(m+M)g时,长木板便开始运动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3.如图所示,物体m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用垂直于斜面的推力F=kt(k为比例常量、t为时间)作用在物体上,从t=0开始,物体所受摩擦力F f随时间t的变化的关系是图中的( )4.如图4所示,物体P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左边用一根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体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小于原长。
若再用一个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拉动,那么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F T的大小和地面对P的摩擦力F f的大小的变化情况() 图4A.弹簧对P的弹力F T始终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减小B.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增大C.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D.弹簧对P的弹力F T先不变后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5.如图5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
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
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
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3 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6所示,物体A置于倾斜的传送带上,它能随传送带一起向上或向下做匀速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描述,正确的是( ) 图6 A.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B.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C.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不受摩擦力作用D.无论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还是向下运动,传送带对物体A的作用力均相同7.如下图所示,A为长木板,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1向右运动,物块B在木板A的上面以速度v2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是v1=v2,A、B之间无滑动摩擦力B.若是v1>v2,A受到了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D.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解析:若v1=v2,则A、B相对静止,故A对;若v1>v2,则A相对B向右运动,故B对A施加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D错;若v1<v2,则A相对B向左运动,故B对A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错.答案:A8.如下图所示,在μ=0.1的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 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10 N/kg)( )A.10 N,向右 B.10 N,向左C.20 N,向右 D.20 N,向左答案:D9.如图9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0的砖块,用水平力F将木板从砖下抽出,则该过程的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已知m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m0与m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 图9A.μ1mg B.μ1(m0+m)gC.μ2mg D.μ2(m0+m)g10.如图10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则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为( )A .mg /kB .2mg /kC .3mg /kD .4mg /k 图1011.如图14所示,物体P 、Q 用轻绳连接后跨过定滑轮,物体P 静止在倾角为37°角的斜放木板上悬挂着。
2014—2015学年高考物理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高三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从本届学生实际出发,以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为依据,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法指导,加强训练,争取在2015年的高考中物理取得较好成绩。
二、复习内容及安排1.第一轮复习内容及教学进度复习内容:必修I、必修II、选修3-1、选修3-2全面复习: (中间穿插训练)时 间课 时复 习 内 容9月1日----9月12日10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9月15日---9月17日3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9月18日—-9月24日5章末整合,全章综合复习,强化训练9月29日—-10月14日10力,物体的平衡10月15日—-10月17日3章末整合,全章综合复习,强化训练10月20日—-10月23日4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升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0月24日—-11月5日8牛顿定律及其应用11月6日——11月12日5章末整合,全章综合复习,强化训练11月13日—11月20日5曲线运动11月21日——11月28日6万有引力与航天12月1日---12月5日5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整合、强化训练12月8日——12月19日10功和能12月22日——12月23日3章末整合,全章综合复习,强化训练12月24日——12月26日3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2月29日——元月2日4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元月5日——元月14日8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元月15日——元月21日5章末整合,全章综合复习,强化训练元月15日——元月23日7恒定电流,章末整合,强化训练元月26日——2月6日10电学实验3月2日——3月12日10磁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3月15日---3月26日10电磁感应。
3月29日——4月10日:选修3-5或选修3-4,2.第二轮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网络,高考重点、热点突破,方法、规律提升。
2014年高中物理高考二轮复习计划通过高三物理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
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一、复习策略:1.深入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和考试大纲,把握命题趋势。
2.精心设计复习专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落实基础知识,目标瞄准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
3.站在高考命题的角度精选习题,选择近几年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较为基础的题,让学生更加灵活运用知识。
4.注重心理指导,提高考练效率,形成良好心态。
5.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加强分类指导。
注意体音美学生的知识漏洞,加强个别辅导。
二、专题计划安排:(一)、二轮专题突破1、时间:1月10日-----4月10日2、形式:按板块专题复习,打破章节顺序3、指导思想:重点构建知识体系,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知识的系统把握类比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物理思想方法和结模能力的总结。
4、目标:梳理知识,建立模型,构建纵横相联的体系;习题归类一线串珠,以收到以点带面,以一当十的效果;加强第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环节,不留任何缺憾;加强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促使学生能力的飞跃。
5、专题设置:专题一:力与物体的平衡专题二: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专题三: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专题四:功能关系的应用专题五: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专题六: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专题七:电磁感应和电路专题八:高中物理实验专题九:物理图像问题专题十:机械振动、机械波、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二)题型专题突破1、时间:4月10日-----6月2、形式:按题型专题复习3、选择题专题复习4、实验题专题突破5、计算题专题突破(三)基础知识回放三、复习措施:(一)、高三普通班的物理教学措施①、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加强近几年高考信息的研究。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B.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受到桌面对它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压缩弹簧时,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F,等弹簧再压缩x距离后才反过来给手一个弹力D.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也不相同解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所以A正确;产生弹力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发生形变,但弹力是由施力物体形变引起的,反作用力是由受力物体形变引起的,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受到桌面给它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故B不正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C选项错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如向心力,可以是绳子的拉力,也可以是电场力,还可以是其他性质的力,D选项正确.答案:AD2.如下图所示,A、B两个物块的重力分别是G A=3 N,G B=4 N,弹簧的重力不计,整个装置沿竖直方向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弹簧的弹力F=2 N,则天花板受到的拉力和地板受到的压力,有可能是( )A.1 N和6 N B.5 N和6 NC.1 N和2 N D.5 N和2 N解析:弹簧的弹力为2 N,有两种可能情形: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对应的解应有两组.①当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时,由A、B受力均平衡可知,D正确.②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同理可知,A正确.答案:AD3.如下图所示,用拇指、食指捏住圆规的一个针脚,另一个有铅笔芯的脚支撑在手掌心位置,使OA水平,然后在外端挂上一些不太重的物品,这时针脚A、B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力,对这两个作用力方向的判断,下图中大致正确的是( )答案:C4.如图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竖直墙上,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需加一水平力F,且F通过球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一定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B.球可能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C.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D.球可能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5.A、B、C三个物体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不光滑,有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在物体C上,使A、B、C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则( )A.B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B.B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C.C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D.C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6.在水平力F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沿墙壁匀速下滑,如图所示.若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B.μF+GC.G 7.如图7所示,在水平传送带上有三个质量分别为m 1、m 2、m 3的木块1、2、3,1和2及2和3间分别用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水平细绳将木块1固定在左边的墙上,传送带按图示方向匀速运动,当三个木块达到平衡后,1、3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图7A .2L +μm 2+m 3g kB .2L +μm 2+2m 3g kC .2L +μm 1+m 2+m 3g kD .2L +μm 3g k8.如图8所示,轻弹簧的一端与物块P 相连,另一端固定在木板上。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17
1.在相等的时间内动量的变化相等的运动有()
A.匀速圆周运动B.自由落体运动
C.平抛物体运动D.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析:相等的时间内动量的变化相等,则合外力恒定.
答案:BCD
2.两名质量相等的滑冰人甲和乙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现在,其中一人向另一个人抛出一个篮球,另一人接球后再抛回.如此反复进行几次后,甲和乙最后的速率关系是() A.若甲最先抛球,则一定是v甲>v乙
B.若乙最后接球,则一定是v甲>v乙
C.只有甲先抛球,乙最后接球,才有v甲>v乙
D.无论怎样抛球和接球,都是v甲>v乙
解析:因系统动量守恒,故最终甲、乙动量大小必相等.因此最终谁接球谁的速度小.答案:B
3.将物体P从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体Q的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往下滑,如右图所示.在下滑过程中,P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相对斜面静止,那么由P和Q组成的系统() A.动量守恒
B.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C.最后P和Q以一定的速度共同向左运动
D.最后P和Q以一定的速度共同向右运动
解析:P沿斜面向下做减速运动,系统竖直方向合外力不为零,系统动量不守恒,由于系统在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为零,所以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于P开始有一初速度,系统在水平方向有一向左的初动量,最后PQ相对静止,又以一定的速度共同向左运动.答案:BC
4.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刘翔重归赛场,以打破亚运记录的方式夺得110米跨栏的冠军.他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发令枪响后,左脚迅速蹬离起跑器,在向前加速的同时提升身体重心.如图所示,假设质量为m的运动员,在起跑时前进的距离x内,重心升高量为h,获得的速度为
v,阻力做功为W 阻,则在此过程中( )
A.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
21mv 2
B.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21mv mgh 2+
C.运动员的重力做功为W 重=mgh
D.运动员自身做功21W mv mgh W 2
=+-人阻 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可看成质点的物块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的M 点,水平面的右端与固定
的斜面平滑连接,物块与水平面及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物块与
弹簧未连接,开始时物块挤压弹簧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现从M 点由静止释
放物块,物块运动到N 点时恰好静止,弹簧原长小于MM '.若物块从M 点运
动到N 点的过程中,物块与接触面之间由于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为Q ,物块、弹簧与地球组成系统的机械能为E ,物块通过的路程为s.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下列图象所描述的关系中可能正确的是( )
6.如图4所示,BC 是竖直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形光滑轨道,下端C 与水平直轨道相切。
一个小物块从B 点正上方R 处的A 点处由静止释放,从B 点刚好进入圆弧形光滑轨道下滑,已知圆弧形轨道半径为R =0.2 m ,小物块的质量为m =0.1 kg ,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 =10 m/s 2。
小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是( )
图4
A .0.1 m
B .0.2 m
C .0.6 m
D .0.8 m
7.如图5所示是某中学科技小组制作的利用太阳能驱动小车的装
置。
当太阳光照射到小车上方的光电板时,光电板中产生的电流经电
动机带动小车前进。
若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初速度v 0开始加速行驶,
经过时间t ,前进了距离l ,达到最大速度v max ,设此过程中电动机功
率恒为额定功率P ,受的阻力恒为F f ,则此过程中电动机所做的功为
( ) 图5
A .F f v max t
B .Pt
C .F f t v 0+v max 2
D.12mv max 2+F f l -12mv 02 8.光滑水平地面上叠放着两个物体A 和B ,如图所示.水平拉力F 作用在物体B 上,使A 、B 两物体从静止出发一起运动.经过时间t ,撤去拉力F ,再经过时间t ,物体A 、B 的动能分别设为E A 和E B ,在运动过程中A 、B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以下有几个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E A +E B 等于拉力F 做的功
B.E
A +E
B 小于拉力F 做的功
C.E A 等于撤去拉力F 前摩擦力对物体A 做的功
D.E A 大于撤去拉力F 前摩擦力对物体A 做的功
9.(14分)当今流行一种“蹦极”运动,如图所示,距河面45 m 高的桥上A 点系弹
性绳,另一端B 点系住重50 kg 男孩的脚,弹性绳原长AB 为15 m ,设男孩从桥面
自由下坠直至紧靠水面的C 点,末速度为0.假定整个过程中,弹性绳遵循胡克定律,
绳的质量、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男孩视为质点.弹性势能可用公式:2
s kx E 2
(k 为弹性绳的劲度系数,x 为弹性绳的形变长度)计算.(g=10 m/s 2
)则:
(1)男孩在最低点时,弹性绳具有的弹性势能为多大?弹性绳的劲度系数又为多大?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男孩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2)平台转动的角速度ω应满足什么条件?
10.如图11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30°,其上
A 、
B 两点间的距离为l =5 m ,传送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以v =1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 =10 kg 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轻放
在传送带的A 点,已知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
,在传送带将小物体从A 点传送到B 点的过程中,求:(g 取10 m/s 2) 图11 (1)传送带对小物体做的功;
(2)电动机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