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第七单元专项训练一一阅读理解训练题班级:姓名:一、课外阅读。
峨眉山的铺路人①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②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③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④“铺路?”⑤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⑥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⑦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⑧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光”的意思有:A、光线B、仅仅C、景物、风光文中“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
”里的“光”意思应选()2.文章一连用了三个“?”是为了—o3.“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感到一阵愧疚J作者想到了内心愧疚是因为—O4.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5•你还能想到我们生活中哪些无名英雄?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式,如“没有……没有……就没有……”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六上第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分别是《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和《爱之链》。
在四篇课文中,第一篇着重讲述了勇于承担错误的高尚品德;第二篇主要讲述的是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口质;第三篇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第四篇课文主要讲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都会让我们胸中涌动着敬佩之情,为他们的胸怀、勇气,为他们的精神与爱心。
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40个生字,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负荆请罪》,背诵课文《船长》中25节至30节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尝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与来源,如“负荆请罪”;尝试排演小话剧;学习揣摩课文题目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学习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4、在口语交际中,学习采访的本领,懂得采访要做充分准备,采访时要礼貌得体等,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5、引导学生体会爱,懂得感恩,尝试表达“爱”,用文字倾吐自己的心声。
6、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感受。
三、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负荆请罪》,背诵课文《船长》中25节至30节的内容。
2、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尝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与来源,如“负荆请罪”;尝试排演小话剧;学习揣摩课文题目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学习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3、品读文本的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品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如《船长》一课中的“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等;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
五、课时安排:梳理单元教学内容1课时《负荆请罪》1课时《最后的姿势》 1课时《船长》 1课时《爱之链》 1课时习作2(写一篇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爱的文章) 2课时练习2 2课时教学设计:。
六(上)语文常识练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式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瑰丽富足以及悠长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戚继光霍去病郑和史可法刘仁轨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邓小平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
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
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
郑成功扶植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扶植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感化。
5、载歌载舞:载:又、且。
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背诵第5、9两小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日积月累】1. 赞扬鲁滨逊的成语: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2. 富含人生哲理的语段:书籍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籍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书籍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书籍是穿越激流险滩的航船;书籍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书籍带我走向阳光大道……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意志,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松脂有千年不悔的意志,才能造化成珍贵的琥珀;腊梅有坚贞不屈的毅力,才能怒放在严寒的冬季;蜡烛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照亮人类的世界;种子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水滴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破坚硬的石块。
【习题解答】习题2答案:“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这句话告诉我们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危险,因为一个具有大无畏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习题3答案:女孩子也要读。
因为:1.这本书是一本世界名著,宣扬的是一种学会生存、学会独立、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这种精神男孩需要,女孩也需要。
2.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做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推荐书目:《我飞了》黄蓓佳内容简介:《我飞了》是著名作家黄蓓佳为少年朋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整部小说激情荡漾,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描述,又结合了浪漫的魔幻手法。
小学高年级男生单明明热情、仗义,酷爱中长跑,却过早地失去母爱。
生活在沮丧中的他一心盼望生活中能有奇迹发生。
他与新来的男生杜小亚却因病离他而去。
那个关于“飞”的理想和对杜小亚的深切怀念,伴着单明明成长,伴着六(3)班成长。
在毕业前夕,单明明终于在同学们关切的目光中“飞”起来了。
今后,还会有更高、更远、更美的飞翔在等着单明明和他的同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2《青海高原一株柳》1.《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敬畏和赞颂之情。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2课时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要点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普通、爱与责任书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3.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参考答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参考答案)1、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2、这段话赞美了祖国物产丰富写出2个赞美祖国的4字词语地大物博、幅员辽阔4、家乡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至少列举3个)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啊,中国!1.找出其中的一对近义词:骄傲、自豪2.“我们骄傲,自豪”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历史悠久,3.“我们奋发,我们开拓”表达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坚定决心。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c。
a.我们的祖国真伟大。
b.我们热爱祖国。
c.赞美可爱的祖国,表达了真挚而热烈的爱国之情。
1.《我们爱你啊,中国》按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第一自然段写出祖国的幅员辽阔。
2.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辟,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啊,中国。
读这段时应当用1自豪、坚决的语气。
3.请你模仿诗的第二至第三节的写法,写两节赞美故乡的诗。
2、XXX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当时,XXX驻军厦门。
一天,他登上军营邻近的一座山头,临风远望。
XXX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中央?”卫兵说:“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XXX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毫不允许侵略者横行王道。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表达了台湾人民_痛恨荷兰侵略者_的思想感情。
2、XXX明明知道大海那边是宝岛台湾,他为什么还要故意问卫兵?强调这是我们国家的领土_________3、他慷慨激昂地对卫兵也是对自己说的话表现了他此时如何的心情?对荷兰侵略者的愤慨与收复台湾的坚决决心__2.XXX(节选)2荷兰侵略者凭借宏伟坚固的XXX和舰上的大炮,XXX负隅顽抗。
关于谭千秋老师救人的英雄事迹作文650字谭千秋老师救人的英雄事迹15.12这个特殊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相信大家也都不会忘记的,那是汶川发生8级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时28分,房屋倒塌了,学校倒塌了,工厂也倒塌了,四川同胞们的生命也在顷刻间被天灾夺去了。
在温总理得知这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汶川指挥救援工作,后来,经过中外人民的踊跃捐钱,才使得汶川同胞们度过这次灾难,这就诠释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啊!虽然这次灾难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许多家长失去了亲生骨肉。
但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让我们看见了人间处处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学的普通教师谭千秋老师来说吧!5月12日下午,谭老师在课室上课,突然课桌摇动起来,谭老师意识到地震,马上指挥学生撤离,但是最后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学生拉倒课桌底下,自己双手撑在课桌上保护学生。
当救援人员发现谭老师时,他自己牺牲了,身下护住的四位同学却得救了。
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面对危险,谭老师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一心只想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不能让学生受到任何伤害。
如果现在谭老师站在我面前,我要对他说:“谭老师,你做得对,我支持你,你是好样的,你为了救四位学生,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你是位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救人的英雄事迹2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篇一:最后的姿势教案《最后的姿势》教案中文系10语教(3)班陈雪2号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曾地动山摇。
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讲诉发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最后的姿势讲诉的是谁?(谭千秋老师)他是一名怎样的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并批注感受。
学生读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船长》有感
丹阳市云阳学校六(4)班荆尹浩宇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船长》。
文中的哈尔威船长在一次海难中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把船上的人都救了出去,自己却以身殉职了。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舍己为人的英雄也是无处不在。
首先我想到了在汶川地震中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他在楼房即将倒塌的瞬间,没有自己逃命,而是把四个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他们。
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自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我又想到了“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
他在驾驶大巴车返回杭州的途中,被一块如炮弹般从天而降的铁块砸中了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的危急关头,他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二十四名乘客的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去世,年仅48岁。
想到这些,我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平凡之中见伟大,危难时刻见真情,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一个社会需要诚实、礼貌、善良,更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气。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在面临灾难时,我们要学习哈尔威船长那种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概,因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指导老师:张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