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在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群中,在农民、理发师、运动员、外科医生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下肢静脉瓣膜关节不全主要导致肢体沉重、酸肿胀、疲劳,可出现表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和持久溃疡,不仅患者感到疼痛,而且影响劳动力。
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扩张、静脉瓣膜缺陷、静脉腔压力持续升高、老年静脉壁和瓣膜退行性变化是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那些努力工作并长时间站立的人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
腹部压力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站立时间长,下肢肌肉收缩少,影响静脉回流。
静脉壁和瓣膜先天性弱,加上上述因素,可导致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
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再加上长期血液停滞,静脉压力增加,早期肌纤维和弹性纤维补偿增厚,后期肌纤维和弱纤维萎缩消失,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静脉壁经常因扩张而变薄,静脉瓣膜的弹性纤维也退化。
虽然瓣膜呈薄膜状,没有深静脉炎后瓣膜增厚的迹象,但瓣膜关闭不完全,两片瓣膜不能紧密对合,导致瓣膜关闭不完全,血流从两片下垂的瓣膜向下流动。
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血液流向远端深静脉反流,静脉压力增加,静脉腔扩张,管壁变薄,毛细血管充血,肢体长期水肿,淋巴管继发性阻塞,水肿组织纤维化使肢体肿胀更加严重。
持续的深静脉高压和通支静脉关闭不完全,使深静脉血液反流到浅静脉,导致大静脉继发性静脉曲张。
简单的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曲张,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相对罕见。
左下肢很常见,但两侧的下肢都可以先后发生。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展、迂回,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损伤时,踝关节轻微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变化,包括皮肤萎缩、头皮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
大多数是长期站立和强体力劳动者,或大隐静脉剥离症状未改善或短期复发。
患肢肿胀,长期肿胀剧烈疼痛,具有简单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和体征。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
段方植;向茂森;赵大荣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2(6)4
【摘要】报道18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隐-股静脉瓣膜戴戒术,大隐静脉高位属支结扎、主干曲张静脉剥脱术,小腿局部曲张浅静脉间断缝扎技术治疗。
随访4~2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皮炎明显好转。
术后1~3角溃疡愈合。
有3例作逆行+顺行静脉造影,显示1级瓣膜功能。
【总页数】2页(P207-208)
【关键词】静脉曲张;戴戒术;下肢
【作者】段方植;向茂森;赵大荣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8.3
【相关文献】
1.股浅静脉壁环缝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8例 [J], 丁宝元;吴俊法
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J], 瞿中成;褚先秋
3.静脉壁外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张岚;张柏根
4.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王军;张超
5.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黄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血管外科。
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下肢静脉瓣膜关节不全主要产生患肢沉重,酸胀、乏力,并可有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和经久不愈的溃疡,不仅病人颇感痛苦,且影响劳动力。
二、临床表现:1、大多为长期站立及强体力劳动者,或大隐静脉剥脱术后症状未见好转或短期复发发才。
2、患肢肿胀,久立时出现膨胀性剧烈疼痛。
具有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与体征。
3、静脉压测定、方向性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4、静脉造影:①顺行造影。
深静脉主干呈筒状扩张,失去竹节状形成,瓣膜影模糊,常伴有浅静脉扩张。
②逆行造影。
可确定瓣膜功能:Ⅰ级:瓣膜功能健全,平静呼吸无造影剂向远侧倒流;Ⅱ:轻度瓣膜功能不全,少许造影剂倒流,不超过大腿近端;Ⅲ和Ⅳ级:中度瓣膜功能不全,造影剂倒流,分别达膝及膝下,但仍有相当的造影剂向回汉;Ⅴ级:重度瓣膜功能不全,大部或全部造影剂逆流,直达踝部。
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尚需作一些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特殊检查,特别是下肢静脉造影。
(一)、理学检查:1、下肢周径测量将两下肢伸直或微屈,测量膝上15cm和膝下15cm处皗长,一般以髌骨下缘(测小腿时)和髌骨上缘(测大腿时)为定点,测量数值健侧和患侧对照,术前和术后对照。
2、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试验(Perthes试验)用以测定深静脉回流的通畅情况。
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连续快速作下蹲运动。
由于肌肉收缩,浅静脉血流应回流至深静脉使曲张静脉萎陷空虚。
如深静脉不通畅或有静脉压力增高,静脉曲张程度不减轻,甚至加重。
对深静脉瓣膜有否关闭不全,目前尚无一种理学检查(指以上不用仪器的手法检查)可测知其病变。
3、大隐静脉瓣膜和小腿穿通支静脉瓣膜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用以测定在大隐静脉和交通静脉机能不全瓣膜的位置。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外科疾病。
在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中占90%以上,自2000年初以来我院共手术治疗9例(9条患肢),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例(9条患肢),男7例,女2例。
年龄27~60岁,病程3~30年。
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浅静脉曲张,伴酸胀沉重感。
肿胀4条,足靴区色素沉着5条,溃疡2条。
1.2 血管造影检查(1)深静脉顺行造影:9条病肢显示下肢深静脉全程通畅,主干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瓣膜处竹节状形态模糊或消失,造影剂向大隐静脉倒流。
(2)经皮静脉插管造影术:受检9条,其中7条属轻中度倒流,即屏气3~5min后,有少量造影剂倒流,不越过膝关节平面。
2条为重度倒流,即屏气或不屏气时,造影剂直泻倒流,达膝关节平面以下。
1.3 手术方法以轻中度和重度倒流者,分别采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和静脉外肌袢成形术治疗。
前者从患肢切除的近侧大隐静脉段,取管壁1条,宽1cm,包绕于股肢。
后者取窝内、外侧的半腱肌和股二头肌肌腱,穿过动、静脉之间,重叠缝合1cm,制成U形肌袢。
肌袢垂直提起,高出切口皮肤表面4.5~5.5cm,共手术2条患肢。
在手术同时或术后两周,作曲张浅静脉剥脱或分段结扎和交通静脉结扎术,作为辅助治疗。
1.4 术后处理患肢抬高,鼓励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作患肢足跖背伸运动,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3~5天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8ml,每日1次。
口服肠溶阿斯匹林片30mg,每日1次,共1周。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5 手术效果无手术失败者,伤口Ⅰ期愈合,9条患肢均疗效良好,肿胀消退,色素沉着变浅,溃疡在1月内愈合。
行走时患肢有轻松感。
1.6 随访结果本组9例,随访时间4~18个月,疗效良好,无浅静脉曲张和溃疡复发,无肿胀和酸胀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 讨论
2.1 术式选择我们在各种下肢深静脉瓣重建术中,选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和静脉外肌袢成形术。
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的手术原理为缩小病变瓣膜管径,使松弛下垂的瓣叶游离缘能相互靠拢,阻止血液倒流。
因此其适应证为造影剂泻量少,临床表现较轻,瓣膜损伤不重的轻中度倒流者。
静脉外肌袢成形术的手术原理,是利用行走站立相时(足着地时)肌袢松弛,腓肠肌收缩,肌肉泵压迫静脉血向心回流;行走摆动相时(屈膝足离地时)肌袢收缩,压迫静脉阻挡血液逆流,并且肌袢是向后上方收缩,可向近侧按摩静脉,促使血液回流。
因此它的适应证为临床表现重,瓣膜损坏严重,造影剂直泻倒流的重度倒流者。
2.2 手术要点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环缩瓣膜处血管周径的程度,血管周径环缩程度小,则瓣膜功能作用不大,仍有倒流;血管周径环缩程度大,易引起深静脉血栓。
因此一般主张在静脉无收缩的状态下,测量第1对瓣膜周径,戴戒材料大于其周径1/3。
但实际解剖此段静脉时,血管常明显收缩。
在这种情况下,可用温盐水纱布湿敷,或嘱病人屏气
或轻压病人腹部,待静脉扩张后再作环缩包窄。
静脉外肌袢成形术手术成败的要点在于:(1)肌袢应位于腓总和胫后神经腹侧,动、静脉之间,收缩时即能发挥瓣膜功能,以不致压迫神经。
(2)肌袢缝合后应有足够长度,在无张力状态下垂直提起,应高出切口皮肤表面4.5~5.5cm。
过短易造成静脉持久压迫;过长则不能在屈膝时有效地压迫静脉。
我们在术中观察发现,这样长度的肌袢在患者屈膝90度时,正好置于静脉下;术后造影,动态观察见主动屈膝30度时,肌袢即牵拉并压迫静脉,达90度时效果最为明显。
(3)肌袢应能够在动、静脉间自由滑动,表面必须光滑,所以应保留腱鞘完整。
(4)肌瓣应具有足够强度,不致在收缩时发生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