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民俗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2.34 MB
- 文档页数:62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第一章何谓民俗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生活相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第二节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第三节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民俗;要了解外国的民族,也一定要能够解析他们的民俗。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知己知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章民俗的发生第一节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生存的基本前提:衣食住行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第二节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人自身的生产。
我们的先祖在为发展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一批最早的人生礼俗便应运而生。
第三节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一个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总是有同一实践的反复剌激,在一群人的心底里留下了同一个感受,即“共同感”,或“我们感”。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简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门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
本门课程的学习用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分为中国民俗概述、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礼俗、成人礼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交通行运习俗、节日习俗等章节,系统讲述中国民俗文化知识。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试图引导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试图引导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国文化。
培养爱国情操;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
第一节民俗概述教学重点: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的概念1、民俗,顾名思义,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2、孔子谈到乐礼时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3、魏晋时期阮籍在《乐论》里也说过“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为谓之俗。
”直接用了“风俗”二字。
4、“风”是指由上而下的教化,是一种推广的力量;“俗”是民之自我教化,二是为众人所传习民俗与民俗的形成民:相对于官府而言的民间和广大的民众;俗:相对于国家制度而言的自发形成而又被长久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
民俗:在广大民众中自发形成、世代相因、共同遵循的各种生活和信仰的习惯与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文化,也是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基础。
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又世代相习传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