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1民俗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7.75 MB
- 文档页数:44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民俗概述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分类按内容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式。
1)、经济民俗,指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2)村落;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5)岁时习俗。
3、口承语言民俗:1)神话、传说、故事;2)歌谣、叙事诗;3)谚语、谜语;4)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1)巫术;2)宗教;3)信仰;4)禁忌;5)道德、礼仪;6)民间游艺。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如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杂艺等。
4、民俗的审美功能。
名词解译1.民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2.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3.传承性: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
主要表现为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它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4。
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5.历史性:6.地方性:7。
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也称“直接观察法”。
它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社会.是民俗学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8.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
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
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9。
比较研究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与丛书,以与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