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17.64 KB
- 文档页数: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今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
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2002-07-28 16:22:00 人民网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所残存的204万人中,能用于作战者仅146万人,对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已形不成有组织的抵抗。
国民党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
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国民党集中了115师约7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1800公里的长江防线上。
其中九江以西由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统率40个师25万人防守;湖口以东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统率75个师45万人防守。
此外,尚有海军舰艇130余艘、飞机300余架配合陆军作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已和蒋介石打了多年交道,对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已洞烛其奸,他们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命令第2、第3野战军,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继续领导下,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解放南京诗词
《解放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创作的,表达了对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慨和赞美。
诗的前两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了解放军渡江的壮丽场景,钟山在风雨中显得苍茫,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和决心。
接下来的两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表达了作者对南京解放的喜悦和感慨,南京曾经是龙虎盘踞的地方,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巨变让人感到慷慨激昂。
然后的两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作者的战略思想和决心,应该趁着胜利的势头追击敌人,不能像霸王那样为了虚名而放弃追击。
最后的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天地有情也会老去,而人间的正道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整首诗气势磅礴,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南京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战略思想和历史观。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白话翻译:
南京钟山上面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骤然降临,那是人民解放军威武的百万军队,渡过了长江。
人说钟山就像是一条盘龙,而石头山则像是一只蹲着的猛虎,它们共同守护着南京这块风水宝地——“帝王之城”。
然而如今地覆天翻,打破了这个神话,叫人怎能不情绪激昂呢。
此时此刻,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更应当鼓起剩余的勇气,去追击那些穷途末路的敌人。
千万不要为学习西楚霸王项羽,为了虚名,断送了革命的成果。
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上天如果也有人类的感情,只怕也会变得衰老吧。
可是历史的自然规律是无情的,五百年沧海,又变作了桑田。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白话译文:①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②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③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④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背景:1949年4月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
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三、题目:(1)诗歌的哪两句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可称为全诗的总纲?(2)诗歌中有多处运用了典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引自怎样的历史故事?(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本诗勾画了几幅精彩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幅,并谈谈你的感受.答案: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2)"不可沽名学霸王" 句中霸王指楚霸王项羽,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最终造成自己失败,乌江自刎。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
山和风有关的诗
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出自:近代·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译文: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2、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出自: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其一》。
译文:抚摩着宝剑大声长叹,还是回去吧,拔出宝剑一挥引来千山风雨,发出慷慨不平的啸鸣。
3、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出自:唐·岑参《暮秋山行》。
译文: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4、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出自:唐·岑参《赵将军歌》。
译文:九月的天山脚下寒风似刀,城南出猎的马儿缩着寒毛。
5、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出自:唐·孟浩然《采樵作》。
译文:夕阳西落樵伴渐见稀少,山风吹拂身上的薜萝衣。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赏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得到前线的捷报后写的。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也是点题,描写了伟大的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用以代表南京。
“苍黄”,即青色和黄色,比喻事物变化急遽。
此两句是说,南京起了革命的暴风雨,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已经渡过了长江。
第三、第四句是抒情。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意思是说,这座龙盘虎踞的历史名城如今胜过以前任何时代,因为它已经成为人民的城市了。
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对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全国人民都会为之欢欣鼓舞、慷慨激昂。
“虎踞龙盘”是个典故,“虎踞”和“龙盘”都代表南京。
诸葛亮曾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李白《永王东巡歌》有“龙盘虎踞帝王洲”的诗句,都说南京形势险要,宜于建都。
后四句是议论。
第五、第六句,说的是南京解放后下一步干什么,也就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最后两句,是说“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理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剩勇”,是没有用完的勇气;“穷寇”,是处于穷途末路的敌人;“沽名”,是换取虚名;“霸王”,即西楚霸王项羽。
此两句是说,南京解放后,要乘胜追击穷途末路的敌人,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要像项羽那样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自己回到故乡去,自封为霸王,以当诸侯领袖为满足这一“沽名”的做法。
在渡江战役之前,有人主张“穷寇莫追”、“画疆而治”,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元旦献辞”(即《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批驳了这些错误主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今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
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2002-07-28 16:22:00 人民网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所残存的204万人中,能用于作战者仅146万人,对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已形不成有组织的抵抗。
国民党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
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国民党集中了115师约7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1800公里的长江防线上。
其中九江以西由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统率40个师25万人防守;湖口以东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统率75个师45万人防守。
此外,尚有海军舰艇130余艘、飞机300余架配合陆军作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已和蒋介石打了多年交道,对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已洞烛其奸,他们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命令第2、第3野战军,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继续领导下,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简单介绍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一首古老的诗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首诗歌写于南宋末年,讲述了南宋末年,抗击外族侵略的耿静师表率众军士成功渡过大江的故事。
首先,这首诗歌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充满了历史感。
诗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和“过大江”等词汇都非常生动,让读者想象力超高的人很容易浮现出壮阔的场面。
其次,诗中所述的历史事件,也是让人十分感动的。
耿静师表率军队渡过大江,坚贞不屈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疆土,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这首诗歌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一朵瑰宝。
在写作中,我们要突出描写历史事件,将耿静师表率众军马横渡大江的壮举描述地更为生动。
同时要注意发扬传统美德,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骨气。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著名的古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首诗歌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耿静带领军队成功渡过大江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标题,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首诗中的钟山和大江都是很典型的地理特征,这些诗词的使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
而背后所体现出的百万雄师的决心和坚持,则是在不带政治的前提下,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传颂。
诗中描写的耿静师领导百万雄师成功御敌,大江奔腾急流,但他们并没有被这股狂潮吞噬。
这一起才,烈士的精神和故事都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引领着我们时刻提高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忠诚。
写作中,我们要注意体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奋斗的精神,深化民族自信心。
同时要注意用词上的考虑,有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如“渡江”“抗战”等,必须仔细斟酌。
关于慨而慷的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衍生注释:1. “钟山”:位于南京东郊,这里指代南京。
2. “苍黄”:同“仓皇”,突然、变化急剧的意思。
3.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4. “剩勇”:余勇。
5. “沽名”:猎取名誉。
二、赏析: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磅礴气势,风雨交加中百万大军如汹涌浪潮般渡过长江。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城旧貌换新颜,这种巨大的变化令人慷慨激昂。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思考,表达不能像项羽那样贪图虚名而放走敌人。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升华了主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整首诗既有对胜利的豪情壮志,又有深刻的历史思考。
三、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风格豪迈大气,充满革命激情和哲理思考,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爷爷聊起解放战争,爷爷说起当年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英勇,那场面就像诗里写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势恢宏。
爷爷说那时候整个中国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真可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种巨大的变革,让无数人为之激动不已。
我听着爷爷的讲述,仿佛看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我就想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当年英雄们奋斗来的,这难道不就像诗里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吗?《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衍生注释:1.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钟山风雨起苍黄的意思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钟山风雨起苍黄”,这是一句有深意的中国古谚语。
它以生动的语言形象抒发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普遍憧憬,传达出自然生命无常、转瞬即逝的教育信息。
“钟山风雨起苍黄”,指的是早晨风雨滂沱,磅礴壮观的雷暴在钟山和附
近地区肆虐,夜空星辰渐渐黯淡消逝,天空的颜色变幻无常,处处皆是苍黄之色。
它在传达着自然可变性的同时,也暗示着每种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总体的平衡,以及灾祸和浩劫绝不会永久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渗进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之情深怀,令人无比震撼。
自然变化暴露了人类行为习惯的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而“钟山风雨起苍黄”又提醒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当首要考虑的因素,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模式应该更加深入地落实到个人的决策中。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爱护自然出发,去认识自然变化带来的灾害,并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计划,从而改变人们物欲横流的生活模式。
“钟山风雨起苍黄”就像一面时刻提醒人们,行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之宝,只有遵循自然之恒,才能真正达成可持续的发展,增进个人的追求以及实现社会的共赢。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和平、健康的生态环境,今天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使的“钟山风雨起苍黄”永不止息!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