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及其现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70701提要��������������,���������������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朐谝陨戏娇蚰诖颉啊獭�笔者提出这一说法并非是企图将“模仿说”对艺术起源的影响范围缩小、起始年限拉近,而正是考虑到由于艺术出现时间早,发展历史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自身心智的成熟,其形态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所以模仿在艺术产生之初及艺术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间上历史性联系的关注大于对艺术本身性质的关注。
希腊罗马的作品是模仿自然和理性创造的产物,因而要创造理性的、自然的作品就必须以这些古典作品为典范。
布瓦洛理性地分析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值得学习的理由,首先是那个时期的诗人对自然的模仿达到了最高成就,因而要模仿自然就必须模仿古典;其次历史证明了这些作品的成就:“一个作家的古老并不足以保证他的价值,但是一个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而受到长久的经常的赞赏却是第二章“模仿说”理论的逐步系统化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古希腊先哲们的艺术起源理论给“模仿说”开辟了唯物论道路:赫拉克利特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
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苏格拉底遵循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不仅要模仿人的外形,更要描绘出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这些观点虽然还只是在哲学理论中被零星地提及,却已为“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成形准备了坚实的基础。
柏拉图就在此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一艺术”模仿理论,尽管他的理式论模仿说是唯心主义的,缺出来,从而形成了“模仿说”的基本模式,构成“模仿说”理论初步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古罗马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中世纪,此时的基督教文化全面否定已有的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以便重新建立以宗教信条为思想出发点的神学理论体系。
关于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再思考**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多维观照”(项目号:2018SKQD13)的终极成果《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一书(清华出版社即出)后记。
—《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后记张跃军眼前的这部名为《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 学经典》的书稿,记录了笔者自从1991年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以来,对英美文学孜孜矻矻、夙寐以求 的心路历程,见证了笔者整整三十年来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困惑与迷茫、思考 与收获。
在不断前行的同时,把曾经的所思所想整 理出来,希望透过冷静的反思,下一阶段的路程走 得更加平顺、行稳致远。
顾名思义,《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兼顾英美文学与批评理论两个方面,把英美文 学经典置于西方文论的视野中加以考察。
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新批评”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模式早已式微,而知人论世的社会历史文化批评,似乎也失去了“原本如此”的先验特权,沦为明日 黄花。
理论转向以来方兴未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色理论,仿佛成了诠释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以 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或答辩中,如果没有贯 通的理论,能否通过都不好说。
人人皆称理论先行不足取,但“存在即合理”,作为长期教授英美文学 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对理论既不能盲从,更不能无视;理论是解读文本的利器,理论 的加入有利于在形式分析之外,多维度、多层次地审视文本的丰富蕴涵。
在感受论、经验论作为不言 自明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漫长岁月之后,各领风骚若干年、几乎无死角覆盖的缤纷理论让其提质升 级,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见,让感受和经 验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境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感受论和经验论如同中医,能依赖行之有效的经 验解决问题,但受限于直感,难以理性诠释,进入不了现代科学的体系;而理论化的解读则避免了这种尴尬,在现代科学的体系化模式下畅行无碍, 成为学者所遵从的通行模式。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外国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作者来说,写作论文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了吧,但是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研讨式教学实践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
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的基础上“讨”,它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指定的对象进行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记的情况,研讨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区别其一,原始文献方面,古代文论要求忠实于原意原貌,重注释轻翻译,为了不失原意,宁愿不合现代汉语习惯,牺牲流畅度;同时,校对、注释分歧很多,更加使得翻译疙疙瘩瘩。
有的专家明确表示,古代文论不能准确翻译概念,不能给出确定的翻译,只能是多角度展开论述,让读者把握多方面意义,获得多方面思想收获或启发。
学生看这样的译注和论述未必理得清楚,容易一头雾水,而且原有语感会被破坏,表述磕磕碰碰,乃至影响到思维顺畅。
解决的办法是,细读细读再细读,然后,“将欲解结,务在刚断”,一定要果断地写出来,果断地调顺。
做西方文论学位论文,主要是阅读译本,多数外文原著的译本只此一家,如若有误,可以视为有意义的误读,研究生足以为据。
有些名著会有更好的新译本,就更足以为据了。
研究生一般能读英文原著,英文论著讲章法,问题观点突出,结构简明,内在逻辑清楚,用词造句平易,表达自然流畅,这种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表达。
当然,也要警惕有些译者不负责任或能力欠缺。
记得2003年人大读博时,一位同学在外兼课,一节一百元;一位同学是外语系副教授,有人请他翻译英文著作,千字60元,果断拒绝。
啥人会接呢?考虑到译本可能不好,务要注意核查英文原著。
如果研究对象非英语著作,仍然要坚持核查乃至借助字典阅读原始文献。
因此,不做学问、不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最好避开这类选题。
其二,意义价值方面。
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当然不能分高下优劣前沿落伍,但是西方文论直接关注事实与现象,注重实操性,方便运用于分析评论,似乎还重视听众,在意传播与接受,因此普及性要高一些。
文学理论普及程度一是与教育普及程度有关,二是与是否急功近利有关,如果是,就会疏远理论;如果笃信理论的长远作用,就能够静心掌握理论武器。
如果古代文论不注重现实意义与价值,不注重普及和可操作性,那不仅急功近利的人敬而远之,相信无用之用为大用的人也可能敬而远之。
西方文论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中国古代文论要么是在国学、传统文化系统中讨论,其意义价值显得宏大而高不可攀;要么是按照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来建构,其意义价值显得是在攀附乃至牵强附会。
AS1001123 梁思莉从马克思文艺观看精神分析批判摘要:马克思文艺观是立足现实生活的,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他的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跟他的文艺观具有一致性;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认为艺术是人本能的升华,他的文艺批评,很多都是从“俄狄浦斯情结”出发的。
两者在文艺创作的动力和社会功用上都有所差别,甚至是对立的。
关键词:马克思的文艺观、马克思的批评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创作的动力、文艺的社会功用在比较马克思文艺观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两者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文艺观及其批评观的具体内容。
1、文艺的本质是什么?这方面,马克思关于文艺是审美的创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观点特别重要。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曾提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肯定文学艺术的美的特质,由于人具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事物的创造性能力,能将人的本质对象化,能借助想象的形象化去改变和加工所表现的对象,使之更典型,更理想也更美,因而,文艺作品被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才更高。
这就为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论断提供了根据。
马克思的文艺创作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即人的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来看,自然要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看作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对创作过程,马克思强调过想象和幻想的作用,恩格斯论述过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与其世界观的矛盾,说明创作的主体及其思想在创作中并非完全不起作用。
学号:***********西方文论论文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姓名杨夏清论文题目浅析女性主义指导教师朱庆福职称副教授2012年6月2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4)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一)社会科学领域 (5)(二)文学创作领域 (7)参考文献 (8)浅析女性主义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
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
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前言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
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
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
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
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
模仿说还是表现论——西方文论视角下的《原诗》诗学内核欧婧【摘要】清朝学者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与时代特点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进入西方文论视域中研究者的接受视野的时候,针对其抽象的诗学理念,应当以古希腊“模仿说”还是以艾伯拉姆斯倡导的“表现论”为视角进行解读,亦或是通过两者理论的融合,来把握叶燮诗学体系中视本体论与创作论并重的内核.如何通过“理、事、情”的英译来考察不同研究者对其含义的理解?通过研究上述问题,能够体现出在他者的文论视角中,中国古代文论在传播过程所携带的广阔的解读空间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启示.【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1)004【总页数】7页(P76-82)【关键词】叶燮;《原诗》;表现论;模仿说;“理、事、情”【作者】欧婧【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一、引言《原诗》*清初诗论家叶燮(1627—1703)的诗论专著《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杰出之作,分为内外篇四卷,共计30 000余字,对诗歌批评、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笔者所引版本参见参考文献[7]。
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为英语研究者纳入研究视域,进行较为突出的阐释与译介是在华裔中国文学研究家、斯坦福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刘若愚的代表作《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出版于1975年,是英语世界较早将研究视角投注于《原诗》的论著。
该书以纵向时间轴为主,借鉴了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采用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探讨文学作品的角度,以形上理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实用理论等西方文论的范畴为框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部分代表作品进行研究。
笔者所引版本参见参考文献[1]。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中,《原诗》被划入带有西方文学理论视角的“表现论”理论范畴中。
不俗人的世俗文艺观——浅谈阿伯拉尔的世俗文艺观文学院 083 胡建南学号 14[摘要] “就12世纪的新时代范围来说,他(阿伯拉尔)是第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第一个教授。
”[1]我在这里沿用勒戈夫的称呼,称阿伯拉尔为知识分子。
阿伯拉尔是中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的主将,经院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世纪哲学家中最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且是巴黎大学的创始人。
他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高卢的苏格拉底”,“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细的、敏锐的天才”。
[关键词] 阿伯拉尔生平世俗文艺观彼得·阿伯拉尔(PetursAbalard1079-1142)生于法国南特巴莱德一个骑士家庭。
据他的自传《我的苦难史》中说,他放弃了骑士称号的继承权,为的是参加“辩证法的比武大赛”。
他四处寻访名师,但每次都以对老师的激烈批评而结束。
他于1094年向当时名震遐迩的逻辑学家罗色林学习,因不满意后者的极端唯名论立场而于1100年到巴黎向著名的实在论者香浦的威廉学习,但实在论同样不能使他满意。
他在拜师于威廉期间,与威廉辩论哲学,使威廉难堪,终被威廉逐出校门。
1113年他转向当时享有盛誉的神学家拉昂的安瑟伦学习神学。
但他发现他的老师名不副实,便批评安瑟伦像一棵光长叶不结果的树,像光冒烟不发火的炉子。
他于1115年在巴黎圣母院的注脚学校任神学教师,受到学生热烈拥戴。
后因与海洛伊斯的爱情而惨遭阉割的私刑。
从此,这对相爱的恋人双双遁入修道院。
阿伯拉尔提倡自由研究、独立思考,因其学说与教义相反,遂招致教会的迫害,特别是在教皇格列高里七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教会的控制以后,宗法大会宣布阿伯拉尔的学说为“异端”,焚其书,并以教皇令旨,禁止他著书立说,禁止他办学校。
对于阿伯拉尔,他毕生以孤独和寂寞把自己献给了真理;他是一个斗士,渴望荣誉和权力。
尽管和海洛伊斯的爱情受挫,并惨遭厄运,但他的斗志并没熄灭,他把他们的苦难当成主的特意安排。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浅析结构主义叙事学摘要: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面对各具特色的理论,本文试图从故事层面,话语层面,故事和话语层面融合三个角度梳理叙事学的发展脉络,阐明叙事学的代表理论。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话语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分析叙事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发掘叙事体不变的深层结构,建立一套叙事学的普遍模式。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
1969年,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语法》里面,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称谓,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尽管叙事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至今才有30多年,但是其研究范畴却发生了重大转移,其过程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
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史柯拉夫斯基将故事定义为“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范型间的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的时间为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链,将“情节”一词解释为把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
这种把“故事”(fabula)与“情节”(sjuzet)区分开来的“二分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范畴的不同侧重。
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以及“故事”“话语”的融合,将叙事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做一梳理分析。
一、对故事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素材中,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故事”总是最基本的方面。
所以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多选择“故事”层面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故事”结构的探索,始于形式主义学者普洛普,他所著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
普洛普的研究旨在从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中抽象出它们共同具有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
他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
一.填空1、贺拉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代表作《诗艺》。
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3、贺拉斯“寓教于乐”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
4、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这四义分别指的是语言的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5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体裁的两次论争,一是围绕“悲喜混杂剧”展开的。
一是围绕“传奇体”展开的。
6、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是的布瓦洛,反映他古典主义理论的主要著作是《诗的艺术》。
7、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8、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9、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象征性艺术。
10、斯丹达尔的《莱辛与莎士比亚》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论著,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11、庞德的意象派诗论;意象是庞德理论的核心内容。
12、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13、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4、歌德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1.摹仿说:摹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古希腊人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摹仿。
柏拉图接过“摹仿说”,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式对其进行了改造。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2、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的演变摘要:旧身体理论时期,由柏拉图开始将身体与意识割裂开来,将身体置于灵与肉之间的二元对立中审视作为自然的肉欲的身体;现代理论家在自然科学的帮助下认识到了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同时将具有生物本能需要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统一于人的身体,身体理论进入“人”的新时期;后现代理论家则将身体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域中阐释身体与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由关注本体到身体与其他存在的关系之中考察身体的意义,具有开拓意义。
关键词:身体肉体灵魂审美柏拉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扬心抑身的身体理论,而后世对身体问题的论述也基本上围绕着对柏拉图的这一理论或继承、或批判、或突破地方式展开。
一、旧“身体”理论期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在其核心理论理念说的基础上,通过作为肉体的身体与灵魂(理念)的分裂对立建立起来的。
在《斐德罗篇》中,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失去羽翼后落入凡尘依附于人的肉体。
而人的肉体缺乏节制、理性、敬畏、真理,耽于享乐、崇尚快感,阻碍了灵魂羽翼的丰满,使之不能再次窥见理念。
而只有在迷狂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灵魂羽翼的生长。
柏拉图是将人的肉体与灵魂相割裂、相区分给身体进行定位的。
柏拉图的身体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扬心抑身;二、将身体(肉体)与灵魂(意识、精神)二元对立;三、人具有生物性需要。
因此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割裂了灵魂的肉体,而不包括作为理性意志的灵魂,它的身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肉体理论。
中世纪神学统治期间,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肉体理论,将身体作为罪恶之源高扬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指出,人作为被上帝创造出来的肉体,是原罪的容器,邪恶的根源,唯有灵魂含有神性,唯有将自己从肉体及其欲望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灵魂自身以及内在生活,方能受到上帝的眷顾,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
由此,奥古斯丁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柏拉图贬低身体的观念,而且将这种观念与神学相结合,将扬心抑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伟大。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三位一体西方文论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的一部重要著作。
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三部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在这三部著作中,《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
它被认为是理论水平最深的一部著作,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巅峰,也可以说是整个教父哲学的理论巅峰。
按照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论三位一体》既可以说是神学的,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心理学的。
在前面七章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神学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哲学的问题。
它里面的许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430),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
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重要的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
周伟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致力于基督教研究,发表过两部个人专著,翻译过多部基督教名著;在基督教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多种刊物发表过很多篇论文。
主要译著有:《论原罪与恩典》,《宗教哲学》,《奥古斯丁》等。
第20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Vol.20N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May.2003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Ξ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 要:从公元前6世纪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1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
2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在18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
31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
41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
51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关键词:西方文论;发展历程;发展规律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3)03-0051-04 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举的概念,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西方文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试论莱辛《拉奥孔》的主要文论思想
摘要:莱辛的《拉奥孔》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西方近代美学著作,副标题为《论画与诗的界限》。
他以雕像群“拉奥孔”为题,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但同时又有着不可分离的美学视角,对两者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与画美学思想
莱辛是德国杰出的戏剧家、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作家。
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批判古典主义文艺观,倡导具有启蒙精神和民主色彩的新兴阶级文学观。
而莱辛的《拉奥孔》是启蒙文论的里程碑。
拉奥孔雕像表现的是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场景。
莱辛就这一雕塑作品和维吉尔史诗《伊尼特》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了几个不同点。
莱辛不同意温克尔曼对此所说的“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古典文艺之最高理想即“静穆”,认为史诗和雕像处理的不同来自不同的摹仿媒介、题材、审美感受。
他结合许多例证,写了《拉奥孔》,阐释了他的诗与画不同的观点,文中对诗画特征的描述和两者区别的分析成为西方美学史上诗画理论的经典作,文中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十分丰富。
莱辛在《拉奥孔》中,清楚地划分了诗与画的界限。
莱辛认为,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属于空间艺术,受空间规律的支配;是属于时间艺术,受时间规律的支配。
所以他从媒介、模仿的对象以及审美的效果三方面来探讨了诗与画的界限。
第一,两者的媒介不同。
在莱辛看来,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等“自然的符号”来完成某种空间中的形体,诗所使用的是声音和语言等“人为的符号”,在时间的关系中叙述事物。
第二,两者的题材不同,绘画由于是一种空间艺术,因而它适合于表现空间中的一个或一组对象,适合于表现看得见的静态的物体,它的主要目地在于追求物体美;诗是时间艺术,适合于表现在时间维度上承续的动作,适合于表现动态的事物,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动作或行为描写反映事物的动态美。
第三,两者审美效果不同。
绘画要借助视觉来接受,作品所表现的物体可以通过视觉完全把握得到,想象在这里的作用很小;诗用语言来表现动作,语言本身是观念性的,先后承续的动作或情节,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人们不会一瞬间就把握到诗中所表现的持续动作的整体,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整体,要借助记忆和想象的途径才能完成。
在艺术效果不同。
莱辛认为,绘画的最高理想是表现物体的静态美,这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形式的美;诗歌的艺术理想则是要表现真情实感,这是通过想象而获得的一种生命真实所带来的美。
莱辛也在《拉奥孔》开篇第一章就“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去哀号”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雕像拉奥孔和维吉尔史诗里的拉奥孔比较,在阐明画与诗的界限上,提出了画与诗不同的美学原则。
他认为绘画和雕像作为空间艺术,擅长表现静态事物,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绘画和雕像创作的最高原则是美。
诗作为时间艺术,擅长于描写动态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类的心灵世界。
所以在谈到“丑”时,莱辛认为丑可以入诗,增加效果,而丑在绘画和雕像中则不行。
所以在雕像里“拉奥孔不哀号”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表现忍受痛苦的宁静心灵,而是为了表现在已经确定的身体痛苦的情况下最高度的美,因而“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
求美可以违反事实,为避免面孔的丑,将哀号和身体的痛苦冲谈处理成叹息,为了展示人体美,让祭司赤身裸体,展示着腹肌上的青筋。
而维吉尔史诗中“拉奥孔放声嚎哭”,是为了忠于人的“自然本性”,求真,并不损害其英雄本色。
是可以表现丑,求真也是追求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和逼真幻觉。
总的说来,莱辛的《拉奥孔》在比较诗与画的异同中,否定了新古典主义者所宣扬的诗
画一致的片面说法,同时在文中也强调着诗在艺术中的优越性。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诗画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与内涵。
苏轼首先提出绘画能表现诗意,明确了诗画一律,《书鄢陵王主簿折枝诗》使之上升至理论层面。
他在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
他认为诗与画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和要求是一致的。
两者都要创造意境,通过具体的景物激发读者或观者。
在评价王维作品的《味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王维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诗歌和绘画在那里得到统一。
中西方“诗画一律”“诗画异质”两种诗画观均建立在各自的文艺理论基础上,集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审美意识、文化特征、哲学思想上的差异。
认识、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诗与画的关系,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文论思想重点在于莱辛对诗与画的区别的思想的阐述分析,明确指出诗与画的界限,反对将绘画的理想移植到诗里面。
但并没有把这两种艺术形式绝对的对立起来。
莱辛认为:“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这种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就要随这些艺术所用的符号的差异而定。
”莱辛的文学理论突破了古典主义“静穆”美的束缚,是人性的光辉透过重重阴霾,照亮了民众的心灵,启迪民众的心智,揭示了德国黑暗的现实。
而他的美学思想为后人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