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5
古罗马古典主义文论关于古罗马: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创了古罗马的王政时代;至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日尔曼民族铁骑的逼迫下退位,古罗马时期宣告结束.罗马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其军事实力相当强大,由于集体主义和尚武精神的存在,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了亚欧大陆;在政治上罗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但罗马的文化却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几乎全部脱胎于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艺创作情况:古罗马奴隶制的全盛时期:罗马神话是把罗马神的名字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的;罗马的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俘虏的希腊奴隶;罗马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也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
罗马共和时期的黄金时代: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中汲取养分,进行改造和创新的。
第一节贺拉斯及其《诗艺》贺拉斯是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也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人.《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一个模仿,提出了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其主要观点包括:1、古典主义原则--从总的方向上为罗马文艺立法承袭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主张全面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题材上要求既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又要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语言上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2、理性主义倾向——从目标上为罗马文艺立法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A 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因素,更强调苦学和训练B 认为诗人应该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思想材料,要有对国家、对朋友尽责的道德感,要懂关于元老、法官的职责及战场上将领的作用等知识,他才能正确的进行文艺创作--指出艺术模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模仿,揭示了主体创作的重要作用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罗马文艺立法合式: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西方文论课件2西方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艺与希腊三贤一、古希腊文论综述怎样看待古希腊文话中“神”的观念?二、柏拉图(一)苏格拉底1、生平概述(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学说特色:(1)神秘主义色彩:他指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存活、发展和吞噬都就是神精心安排的,神就是世界的支配。
苏格拉底指出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缔造与精心安排的,彰显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2)心灵的转为: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就是什么,世界就是由什么形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作“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则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为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例如什么就是正义,什么就是非正义;什么就是坚强,什么就是多疑;什么就是正直,什么就是伪善;什么就是智慧,科学知识就是怎样单单的;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够环境治理不好国家,治国人才必须如何培育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缔造了一个代莱领域,并使哲学“从天上返回了人间”,(3)寻求事物的普遍意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1-(二)柏拉图1、生平概述(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了不起的哲学家,也就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了不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就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