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广东省中考地理备考特训 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 走向世界的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590.5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地理下册认识跨省区域复习提纲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
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3、容易发生沙土流失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生态建设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范围地理位置: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范围内。
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一、选择题1.(2011年广东阳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2.(2011年广东清远)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A.地势平坦 B.雪山连绵C.千沟万壑 D.地势崎岖3.(2012年广东阳江)地理环境影响聚落。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4.(2012年湖北随州)图17-11中的数字代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其中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的区域是( )图17-11A.① B.② C.③ D.④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图17-12),完成5~7题。
图17-125.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地貌依次是( )A.①黄土塬②黄土梁③黄土峁B.①黄土梁②黄土塬③黄土峁C.①黄土峁②黄土梁③黄土塬D.①黄土塬②黄土峁③黄土梁6.图示地表形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B.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使地表疏松C.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D.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7.治理图中地貌景观的工程措施是( )①植树种草②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退耕还林还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图17-13),完成8~10题。
图17-138.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9.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B.植被遭到人为破坏C.黄土土质疏松 D.降水集中,多暴雨10.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B.在黄河下游挖沙C.加固黄河大堤D.加大用水量,使水流量减少据报道,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发表《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合作宣言》表示在加快开发开放长江黄金水道的过程中,担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为长江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让长江永远造福子孙万代。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认识跨省区域
2019中考地理复习资料:认识跨省区域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2019中考地理复习资料的内容。
认识跨省区域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
提供的2019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粤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粤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一、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二、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1、自然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红土地”。
2、农业耕地类型:水田粮食作物:水稻经济作物:油菜甘蔗(茶竹以及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三、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四、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1)在范围方面。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x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x藏、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回答)(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5、证据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地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②陆界③陆上邻国多14个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③隔海六国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
最南:曾母暗沙4度N。
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
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选择题
1.(2011年广东阳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2011年广东清远)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地势平坦 B.雪山连绵
C.千沟万壑 D.地势崎岖
3.(2012年广东阳江)地理环境影响聚落。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
4.(2012年湖北随州)图17-11中的数字代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其中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的区域是( )
图17-11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图17-12),完成5~7题。
图17-12
5.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地貌依次是( )
A.①黄土塬②黄土梁③黄土峁
B.①黄土梁②黄土塬③黄土峁
C.①黄土峁②黄土梁③黄土塬
D.①黄土塬②黄土峁③黄土梁
6.图示地表形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B.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使地表疏松
C.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D.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7.治理图中地貌景观的工程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②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图17-13),完成8~10题。
图17-13
8.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B.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C.黄土土质疏松 D.降水集中,多暴雨
10.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B.在黄河下游挖沙
C.加固黄河大堤D.加大用水量,使水流量减少
据报道,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发表《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合作宣言》表示在加快开发开放长江黄金水道的过程中,担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为长江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让长江永远造福子孙万代。
读图17-14,完成11~12题。
图17-14
11.对图中①~⑤五个沿江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除④外,其他城市都有汽车工业
B.不是依靠河流,而是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①市
C.对长江流域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是②市
D.⑤成为钢铁基地的优势是原材料丰富
12.关于长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将使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人们喝上长江水
B.长江上游山区的水体污染严重
C.“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江段水患严重,需加固堤防予以解决
D.长江流域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南地区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图17-15),完成13~14题。
图17-15
13.长江沿江地带已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其中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钢铁工业基地是( )
A.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B.武汉钢铁工业基地
C.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D.重庆钢铁工业基地
14.关于长江沿江地带东西纽带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
B.将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沟通东西商贸
C.西部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D.将西部产业、技术、信息向东部沿海传递、转移
15.(2012年山东莱芜)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游源头地区合理放牧
B. 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钢铁、汽车工业走廊”
C. 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满足粮食需求
D. 发挥了沟通东西的纽带和辐射南北的作用
16.(201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江沿江地带以钢铁、轻纺为主的工业基地,其中心城市是( ) A.南京 B.武汉 C.攀枝花 D.宜昌
(2011年广东省卷)据人民网2011年5月18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缺水形势异常严峻。
请回答17~18题。
17.造成北京缺水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过大
B.位于我国半干旱区,降水少
C.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D.北京地区河流不多,水量不大
18.为了节约用水,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开采地下水④实行阶梯式的水价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2011年广东湛江)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为是( )
①充分利用太阳能②尽量使用私家车出行
③优先选用公共交通方式④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2012年广东惠州)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以下符合“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
A.开着冷气盖棉被 B.住别墅,吃野味
C.穿貂皮,背名包D.骑单车,坐公交
二、综合题
21.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冲刷的整个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请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7-16
(1)对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地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C.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D.云、贵、渝、陕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省区
(2)观察黄土高原景观图,请描述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下面我们对形成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原因进行分析。
①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
②黄土高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广种薄收和轮荒。
轮荒是一种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耕地不固定。
且种地不施肥,三五年之后,土壤肥力衰退便丢弃撂荒,然后再另择土地开垦。
③黄土高原处在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自然条件不稳定。
上述三个原因中,属于自然原因的是________,属于人为原因的是________。
除了这三个原因外,请再分别说出自然(结合图17-17)和人为原因各一点。
图17-17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4)现在,我们正在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建设。
请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图17-16),将措施与对应地貌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并说出生态建设的好处。
22.(2012年福建福州)读图17-18、图17-19,回答下列问题。
图17-18 图17-19
(1)长江是我国第________大河,发源于________高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________(上游、下游)河段水能丰富。
图中A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__水利工程。
(2)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通航里程____________,船运价值大。
位于长江入海口实现江海联运的城市是________市。
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
(3)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____________与沿海经济带,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沿江地带四个特大城市中位于上游的是________市(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4)长江下游____________(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3.读图17-20,回答下列问题。
图17-20
(1)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我国沿海经济带与西部地区,构成“________”形经济格局,依据图上信息写出城市①是________,城市④是________。
(2)城市②是因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而形成,交汇河流中除长江外,另一条河流名称是________。
(3)通过城市③的南北向的铁路名称是________。
(4)长江上游因植被破坏,造成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长江沿江工业带因工业废气排放过多和降水丰富而形成的环境污染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