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海洋资源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6.72 MB
- 文档页数:51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海底矿产资源是指蕴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富钴锰结核、热液矿藏和可燃冰等。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当然,海洋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海洋不管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资源发展都有着重大关系。
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
我国近海矿物资源主要是两类,一是石油和天然气,二是滨海砂矿。
在渤海,黄海,还有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东海,备受争议的南海都富含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矿产资源。
根据我国勘探成果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就达到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万亿立方米。
我国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为%,海洋仅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我国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23%,海洋为%,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左右。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上整体处于早中期阶段。
近年来近海大陆架上的渤海、北部湾、珠江口、莺琼、南黄海、东海等六大沉积盆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国外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40亿吨,其中渤、黄海各为亿吨,东海为17亿吨,南海(包括台湾海峡)为11 亿吨。
这一预测可能偏低。
有的外国人则认为,仅渤海湾海底石油储量即达50~100亿吨,钓鱼岛周围东海大陆架一个地区约150亿吨。
就按国外的估计数,中国近海的石油储量大约与中国陆上的石油储量相当,约40~150亿吨。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及特点,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海洋资源的概况1. 海洋资源的种类2. 海洋资源的特点第二课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不足第三课时:海洋资源的保护1. 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 海洋资源保护的措施第四课时: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以舟山群岛为例1. 舟山群岛的海洋资源特点3. 舟山群岛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舟山群岛为例,分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
2. 评价学生对海洋资源种类、特点、开发利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环保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参考资料:舟山群岛相关资料、海洋资源保护法规、可持续发展案例等。
3. 教学多媒体:PPT、地图、视频等。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海洋资源的概况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资源。
2. 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如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水资源等。
3. 分析海洋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丰富、不可再生性、区域分布差异等。
1. 讲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如渔业、海洋工程、海上运输等。
2. 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不足,如资源优势、技术水平、环境保护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以《地理选修2》中的第三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海洋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和分类;2.学习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海洋资源;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开发利用现状;2.激发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珍惜意识;3.引导学生批判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究。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海洋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分布,涵盖面积、深度等特征,展现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引出课题;•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开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题,介绍和深入探讨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和开发现状。
2. 学习海洋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水力、物理、化学、生物特点;•分类介绍海洋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
3. 介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体介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其发展状况、优势和劣势;•进一步详细讲解海洋石油、海洋捕捞、海洋工程、海洋旅游和海洋环保等领域。
4.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珍惜海洋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宣传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意识;•强调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批判思考,分析问题•展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如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设计相关小组活动。
6.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激励学生思考、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海上的环境特点,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列举各类型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3.结合实例,分析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4.通过社会调查或观看影像,说明我国海洋国土资源现状,学会分析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意义与解决海洋利益争端的途径。
目标1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早期开发利用方式(1)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________之利和舟楫之便。
(2)________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其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2.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面临的困难(1)开发困难的原因⎩⎪⎨⎪⎧海面上:多变的海洋 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黑暗、 、低温、缺氧海水: 强海冰: 大(2)开发困难的表现: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________大。
3.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点优点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 海底隐蔽性好 温度、压力比较稳定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意义及条件5.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________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6.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主要方式利用空间形式优点缺点生产场所海岸滩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盐田、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规模;不与粮争地,无须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
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利于开展海洋娱乐活动和人类居住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
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仓储场所海底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交通运输场所海岸、海面及水体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生活场所海岸滩涂、海面及水体、海底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军事场所海岸、海面及水体、海底军舰航行、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拓展延伸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原因危害分布典例保护措施海洋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自身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日本“水俣病”;石油污染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破坏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破坏海岸湿地环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海岸带赤潮海平大量温室气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岸带,尤荷兰、孟加面上升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拉国以及热带的一些小岛国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厦门新机场造地选址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利用周边海域淤泥吹填造地。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目标 1.了解海洋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与现状。
2.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1.方式⎩⎪⎨⎪⎧海水① ② 海水灌溉农田、公厕冲洗、消防用水、 工业冷却水2.问题: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污染等。
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1.海盐生产法:③________、电渗析法、④________。
2.盐田法的生产条件:⑤____________、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海水的⑥______等。
3.方向:⑦______开发,即在处理一次海水时提取⑧______元素。
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1.海洋渔业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⑨______________海域。
2.存在问题(1)过度捕捞,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优质⑩______出现资源危机。
⑪____________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种类已几乎绝迹。
(2)沿海滩涂⑫______和人工⑬____________等,导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减少,引起⑭____________________。
(3)⑮____________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海海域⑯____________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3.措施(1)保护⑰______环境,防止⑱____________,加强海洋管理。
(2)合理捕捞,⑲______结合。
四、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1.主要种类: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和⑳______________。
2.勘探和开采的特点:高投资、○21______________、高风险。
3.油气资源的分布:○22________、北海、○23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4.锰结核的主要分布区:○25____________东部5°N ~15°N 的区域。
一、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1.海水化学资源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发现80多种,而且大多属于微量元素,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等,在处理一次海水时提取多种元素,是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景导入目标定位磷虾,海生品种,分布广,数量大,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
南极磷虾的资源丰富,估计南大洋有若干亿吨。
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
中国产量最大的是黄海的太平洋磷虾。
磷虾资源极其丰富,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潜在的食物资源。
现在问题是各国已经在南极海洋中大量捕捞磷虾,如果磷虾捕捞业不断扩大,势必危及南极鲸类的生存,它们将不是死于捕鲸叉,而是死于饥饿。
过度的捕捞将使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磷虾而生存。
磷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应该将其捕获量控制在最大的可持续捕获量之内,以保护南极的生态平衡。
【思考】南极磷虾属于哪种海洋资源?还有哪些海洋资源?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
2.掌握海洋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一、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水资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的淡化。
1.海水的直接利用就是用未经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来利用。
例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
2.海水淡化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
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逐渐成熟,生产成本的日趋降低,海水淡化正在成为一种安全、稳定,而且不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的供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滨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第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中东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石油收入高的富裕国家;第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如我国的西沙群岛;第三类是沿海城市,那里人口和工业集中,耗水量大,因而淡水紧缺。
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1.海洋被称为“液体矿山”“盐的故乡”。
目前已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等。
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 海岸带开发【课程标准】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学习目标】1、阅读材料,能说出海岸带的范围;2、阅读图文材料,能概括出海岸带经济发展的优势;3、阅读材料,能归纳出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学习过程】一、海岸带开发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海岸带:活动一:阅读下图,完成填空。
(1)狭义:主体是指 ;(2)广义:是指 向 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活动二:阅读教材P46,完成下列填空:2.海岸带开发条件:(1)自然:①位置:海域和陆域的地带。
②资源:自然资源兼备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最为丰富。
③生产力:是海洋、陆地和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和。
(2)社会:海岸带密集,集中,具有、、等优势。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活动三:阅读教材P46-47,完成下列填空:1.滩涂资源开发:①滩涂概念:大潮时位于线以下,线以上的的特殊地带。
②滩涂的用途:、、、、;③发展滩涂养殖的条件:充足、适宜、丰富,是海洋鱼类回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家园。
④存在问题:围垦农田导致土壤;围造盐田、虾池诱发;河口围堵引起。
2、港口建设:⑴概念:港口是货物和旅客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所,由和两部分组成。
⑵区位因素:因素陆域:筑港条件地势,有足够的长度和,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有的经济腹地。
交通的交通。
依托城市尽量依托,以提供港口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港口规划中应研究的问题:①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②评价腹地范围内水平、资源程度及其生产潜力;③研究港口与腹地间的条件。
影响港口选址的区位因素:活动四: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港口吞吐量是一个港口每年经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
它是衡量港口规模大小及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的区域社会经济能力,如腹地的大小,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等;另一类是港口本身的建港条件,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海洋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掌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与阅读学生需提前预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内容,并阅读相关教材章节,了解海洋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全球海洋资源分布情况。
2. 海洋资源分类作业(1)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将海洋资源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并列举出每类资源的代表性实例。
(2)分析各类海洋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海洋资源开发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典型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如深海矿产开采、海洋能开发等),分析其开发过程、技术难点及可能的环境影响。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分组,就“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开发利用的利弊分析、保护措施建议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与阅读要求认真完成,对海洋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清晰的认识。
2. 海洋资源分类作业要求详实,实例应具有代表性,并能分析出各类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性。
3. 案例分析要求深入,分析应包含开发过程的描述、技术难点的剖析以及环境影响的评估。
4. 小组讨论与报告要求团队协作,报告内容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并附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建议。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照教师要求的格式提交。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预习与阅读的深度和广度;(2)海洋资源分类的准确性和详实程度;(3)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逻辑性;(4)小组讨论与报告的团队协作和报告质量。
教师将根据以上标准对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