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1】【摘要】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
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1.1 健脾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
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
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
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
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中医讲究治未病一词写一篇文章800字作文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
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改变;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中的思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向年轻人和青少年人群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持久的创伤。
所以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成为当今最严峻的课题,中医“治未病”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应该是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伤寒论》提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充分说明只要早期预防,截断病程可以防止和降低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时把“治未病”中未病先防的思想摆在首要位置。
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顺应自然,做到形与神俱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寒暑,适寒温。
起居失常导致人体阴津耗伤,阴虚不能涵养阳气,阳气逆乱,上扰脑窍导致高血压发生;阴津耗伤,转生内热,内热又耗伤阴津导致糖尿病发生。
寒署不避,六淫外侵,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日久灼伤阴津,水不涵木,导致肝阴虚无以敛阳而肝阳上亢,易发生高血压;燥火风热毒邪内侵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易发生糖尿病。
《伤寒论》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做到形神共养,形与神俱,阴阳协调疾病就不会发生。
心理健康,知足常乐,保持肝气调畅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人们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波动出现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紧张,这些精神因素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情绪亢奋和精神紧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易发生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易发生糖尿病。
情绪极度低落和思虑过度,导致心气郁结,郁而化火生风,火性炎上,风性上行,血气被扰,随风火上逆于头部,蒙蔽清窍,发生高血压;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发生糖尿病。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式探析论文治未病科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具体服务区域有:辨识体检区:设中医体质辨识诊室3个、现代医学体检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其中设有中医专家诊室(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区域);传统疗法门诊(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健康宣教区、候诊区、特色疗法室等)。
四大功能区域联合在同一层楼,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更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就诊,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要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建成“中心”为目标,以软建设(制度、方案、规范、文化理念)和硬建设(房舍、人才、设备、设施)为内涵。
治未病科位于我院门诊楼五楼,占地面积逾两千多平方米,拥有宽敞舒适的服务环境。
内设多个专科,独立的检查室,拥有先进的中、西医体检设备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
汇集了脾胃病、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中医专家队伍。
治未病科配备专职医护人员18人;其中中医类别人员15人,占83.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
治未病科配备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如:中医四诊仪、和谐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现代医学体检设备、打印机、电话、专用文柜、中医文化宣传栏、宣教电视等多媒体影像设备,以及各类针灸针、火罐、刮痧板、梅花针、磁耳珠、王不留行籽等器械器具,温灸盒、电针机等中医治疗设备。
设备配置能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2.3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管理系统我院治未病科建立了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①建立治未病健康档案;②中医体质辨识;③中医体质调理;④中医四季养生方案;⑤统计分析;⑥主任知识库管理;⑦健康短信发送平台。
我院治未病科采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舌象、面色、脉象诊测的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由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单元和体质辨识单元组成。
小论文:探讨中医养生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是由《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就是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为目的。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从适度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最大程度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即病防变,也就是生病之后要早期发现,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恶化——病中养身。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小病小灾,但有了小病,不要忌讳就医让小病酿成大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三是病后防复也就是在疾病治好后防止复发。
生病后人的身体一般比较虚弱,要注重病后的康复治疗,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可导致疾病反复或旧病复发;同时要有针对性进行养生保健,远离原来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发病因子或改变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
“生”的意思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养生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
《内经》认为人的寿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修养是关键。
在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文化里,人的生理、心理、伦理、皆统一于“心”中,历代的养生家、医学家普遍认为养心最为重要,是养生的根本。
养心无外乎性命双修和阴阳平衡,“性命双修”是指养生不仅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更要“修性”,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进行心理调适而达到健康长寿。
养心的阴阳之道,在于刚柔相济,进退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要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精神有所寄托;无所为,就要恬淡虚无,知足常乐,从容做人。
中药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中药不仅祛病,而且强身,提高身体的抗病机能。
广东人煲汤就常用一些清热去湿、补气养血的中药材,这是中医中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经验总结。
中医治未病论文: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医“治未病”、亚健康的概念,明确了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亚健康的防治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亚健康;防治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hui qiusha(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and sub-health was described,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clarified. the paper also expounded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ub-health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has its unique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 sub-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内涵则强调病后要立足于扶正气,调虚实,防止疾病再复发。
上述五段文字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治未病的具体内涵。
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瘥后”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治未病的思想。
这些表明《内经》原创的“治未病”理论,开拓了人类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预防或者养生保健上,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愈后、康复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它的防病治病功能。
总结前人“治未病”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四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以养为优:强调人们要注意调摄保养精气神,提高抗病力,防病于未然。
这一点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以及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具体方案:①法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此寿命之本也”。
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并指出人身阳气致密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尚阳思想。
阴阳二者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所以善养生者谨道如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养生必须要依据四时变化、阴阳消长的动态养生观。
②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示只要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基本要求。
古人养生,主张形神兼养,但尤重养神。
③内存正气:“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素问•刺法论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理论,通过针刺调整十二经脉之原气,可“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达到全神养真之旨。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中医治未病思想作文
哎呀呀,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好神奇的东西,叫中医治未病思想呢!哈哈!
我觉得中医好厉害呀!嘿呀,他们能在我们还没生病的时候就想着怎么让我们不生病。
就好像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到未来一样。
我想象着,如果我们都能听中医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少生病了呀。
嘿嘿,这样就不用吃苦苦的药,也不用去医院打针啦,那多好呀!
我问妈妈:“妈妈,中医治未病是不是就像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免得遇到麻烦呀?”妈妈笑着点头说:“对呀,宝贝真聪明。
”哎呀,我心里可高兴啦。
我想呀,中医治未病就像是给我们的身体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嘿呀,能挡住那些要让我们生病的小坏蛋呢。
以后我也要多了解了解中医治未病,哈哈,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啦。
哎呀呀,中医可真是太神奇啦!嘿嘿!。
2021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亚健康的防治措施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未病”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不稳定阶段,加之学习、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身心健康的困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
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医养生学理论,培养大学生提高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意识,对改变大学生亚健康现状有重要意义。
1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的含义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在古人认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掌握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后,作为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的积极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养生学在“治未病”的实践中具有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它的主要精神就是“治未病”,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有序,实现理想的健康状态,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方法,“治未病”包含3种意义:(1)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2)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3)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2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分析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由于学习、就业压力大、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60%~7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形成原因生理方面的因素: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社团工作;迷恋网络、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等。
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学习、考研、求职压力大、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恋爱困扰、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心理承受力差等。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浅谈中医“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理论中医研究论文-中医研究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
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渭“未病”、“木乩”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末发,见赤色各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慢性疲劳综合征。
《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日治未病焉。
”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
《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
“治其未生”能节省医疗费用,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二、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认识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失去食、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对光及热敏感、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
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高中作文治未病,就是指采取措施,使人体还没有产生或者刚刚形成的某种疾病(如某些功能紊乱、失调等)不得发展、变化,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并认真加以实践,就可以避免许多看似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然,并非每次都能够保证正确、有效地“治未病”,但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中医讲究治未病,但是很多人却总是被提前发作的疾病搞得手忙脚乱。
比如过去常见的天花病毒就曾经造成欧洲4000万儿童死亡;疟疾曾在黑非洲肆虐了近两千年……世界卫生组织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传染性疾病仍然层出不穷,每年因为各类感染死亡的患者数量甚至超过肿瘤,在全球死亡率最高的20种疾病里占据了15席!所谓的“治”是指积极主动地预防和消除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因素,也就是说,预防胜于治疗。
但是仅凭积极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疾病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规律。
对此,《黄帝内经》早已揭示出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意思是说,只有明白了“疾病是怎样形成的”,才能更好地预防它;而且即便是对付已经发生的疾病,那也必须通过辨证施治,尽快把它控制住。
因此,在临床上既要“治已病”又要“治未病”,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例如古代大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百病之起,有生于劳欲过度,饮食不节,起居不慎,形乃自作。
是以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本草”:“是以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的阐述。
由此可知,同样是虚弱疲惫的躯壳,感冒与结核等重症感染完全是两码事。
只有分清原委才能“药到病除”,否则会延误战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正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衰弱会带给人们莫大痛苦,但同时也是康复后体质逐渐强壮的契机。
就拿糖尿病来说吧,它初期往往表现为“三多一少”的“阳虚症候群”,再严重一些则出现浮肿、视力模糊等“阴虚症候群”,倘若病程拖延太久,又或是控制不当,终将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这绝非耸人听闻!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根本的“治”法。
中医治未病对我们有颇具意义作文
中医治未病,对我们有颇具意义
我们常说,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正是这一智慧的写照。
它不只关乎身体健康,更蕴含着对生活的独特体悟。
究竟啥叫"未病"?那就是还未患上疾病,但体内已有些微小的失衡。
比如气血不顺、情绪焦躁,或是睡眠欠佳。
这些"小毛病"虽然暂时看似无伤大雅,但长此以往就会滋生祸根。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入手,及时调养,保持阴阳平衡,这就是"治未病"的真谛。
中医讲求"扬哀去忧"。
生活压力大了,会让人郁郁寡欢。
可是你若能随缘而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能防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适当锻炼、作息有常,都有助于未雨绸缪。
"治未病"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自省,时刻留意身心状态;要懂得知足常乐,不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善于保养自己,让生活处处是安乐窝。
当你拥有这种洞见时,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秋功夫一朝同"。
养生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只要我们秉持"治未病"的智慧,日积月累,就一定能赢得一个身心俱健的好未来。
申论治未病作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理念之一,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相比于传统的治疗疾病方式,治未病更注重对人体整体健康的关注,旨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很少有人关注“治未病”。
我们更倾向于等到疾病发生后才开始治疗。
这种反应式的健康观念,不仅让我们忽视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治未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预防的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健康意识。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关注自我健康。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预防方面的投入。
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接受科学的健康指导。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要树立“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观念,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工作安排。
此外,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治未病是一种重要的健康理念,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政府应加大投入,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只有将预防放在首位,我们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治未病思想作文英文回答:The concept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before it becomes evident" (治未病)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at emphasizes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o maintain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approach recognizes that imbalances and disharmonies in the body can manifest as subtle signs and symptoms long beforea full-blown disease develops. By identifying andaddressing these early indicators, TCM practitioners aim to prevent the progression of illness and promote optimal health.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beforeit becomes evident" is the concept of "zheng" (证), which refers to a pattern of signs and symptoms that indicate an imbalance or disharmony in the body. TCM practitioners use various diagnostic techniques, such as observing the tongue, taking the pulse, and examining the skin, to identify thesepatterns. By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zheng," practitioners can develop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lans to restore balance and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erious condition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before it becomes evident" is the emphasis on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TCM recognizes that factors such as diet, exercis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health. Practitioners often provide guidance on dietary adjustments, herbal remedies, and specific exercises to help individuals address imbalances and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 By adopting healthy lifestyle practices, individuals can reduce their risk of developing diseases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of life.The concept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before it becomes evident" aligns well with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approaches that emphasize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By embracing this principle, TCM practitioners can help individuals maintain optimal health,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 andpromote longevity and well-being.中文回答: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浅谈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
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称为“宝命全形”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欲病之人(亚健康人)、患病人;医学也可以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中医”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的职能是治疗疾病。
这里把“治未病”的医生作为上等的医生。
诚如《证治心传》所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治未病”是“最上之道”,也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162篇把主张“治未病”的养生放在首要位置,是寓有深意的。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张氏认为“履霜坚冰至”强调“谨于微”,施之于医,则为“治未病”,并把这一思想放到“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的高度。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医学发展史一以贯之体现着:人类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是促进和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
医生的道德修养集中体现在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专注于生命的价值和对个体自由及尊严的尊重,并处处体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性化的处理的方式。
中医“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治未病”思想显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趋势
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说:“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消灭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
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宣言》说:“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把病治好的医生。
”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理念,更加强调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中医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为建设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
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指出:“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
“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
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挖掘、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