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68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引言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时,通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来维持健康。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保健理念相契合。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全面视角。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注重维持身体的平衡和调节,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人体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纳,以便通过调整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任何阴阳的偏颇都将导致身体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常通过调整饮食、调节作息时间、锻炼身体等方法来保持阴阳平衡。
五行调理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万物分类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与五行相联系。
通过调节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药膳食疗、中药药物预防、针灸、气功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旨在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抵抗力,使人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疾病威胁。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强调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搭配。
例如,夏季可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冬季则宜选择温热的食品。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加营养摄入,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药膳食疗药膳食疗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通过融合中药和食物的疗法,起到预防疾病和调理身体的作用。
各种食材的药性和营养价值被充分发挥,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中药药物预防中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未病的过程中。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并预防潜在的疾病。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激活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治未病理念及意义
治未病理念即“预防为主,早期筛查为辅”,是一种健康促进思想,表明了充分发挥积极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少大众不必要的医疗经济负担。
治未病理念可以说有三层意义:
第一,预防正常生理活动的失常,降低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
健康促进的重点是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营养饮食和促进身心行为,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如坚持健康饮食、增强肌肉力量、每天锻炼和睡眠,如果能够有效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第二,提高大众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促进早期治疗和恢复。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能有效降低疾病时间和病情演变,防止疾病后遗症或病情加重。
因此,提高公众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有助于普及早期治疗,减少疾病的晚期发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经济负担,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治未病理念是健康促进的核心,主要是为了改善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减少不必要的治疗经济负担,使医疗资源得以有效地投入。
如直接用于疫苗接种、急性病的处理,以及全民健康筛查等服务,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费用的支出。
总之,治未病理念的意义在于: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经济负担,这将有助于构建健康中国,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阳虚赵先生是一名中年男子,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了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并且伴有性功能减退,特别是冬天,症状更是加重。
中医治未病的六养模式是什么在中医的理念中,“治未病”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智慧的健康观念。
它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出现,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便是中医治未病的六养模式。
一、神养神养,顾名思义,就是调养心神。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导致身体内部的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神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到神养,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当遇到烦恼和压力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同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平和的态度,也是神养的关键。
此外,良好的睡眠对于调养心神也起着重要作用。
睡眠不足会导致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来还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
因此,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食养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的食养理念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的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以达到营养均衡、调理身体的目的。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比如,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而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则适合热性体质的人食用。
在饮食搭配上,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尤其是在季节变换时,要根据季节的特点调整饮食。
例如,春季宜多食新鲜蔬菜,夏季宜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宜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冬季宜多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另外,饮食的卫生也不容忽视。
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以防引起胃肠道疾病。
三、动养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的动养理念主张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动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跑步、游泳、太极拳、瑜伽等。
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管理中医古籍里的“治未病”理念可真是个宝贝呀,它对于咱们现代的健康管理有着超级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来说说啥是“治未病”。
这就好比在生病之前,咱们就做好各种准备,把疾病的小火苗给早早掐灭。
就像我之前有一次感冒,一开始只是觉得嗓子有点痒痒的,要是这时候我能赶紧多喝水、好好休息,说不定这感冒就不会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啦。
“治未病”强调要在疾病还没形成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这就像我们在春天播种的时候,要提前把土地整好、把种子选好,才能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
比如说,咱们平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不熬夜,就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上好了润滑油,让各个零件都能正常运转,不容易出故障。
在饮食方面,“治未病”理念也能给咱们不少启示。
别总是大鱼大肉,也别老吃那些垃圾食品。
得讲究个营养均衡,就像搭积木一样,各种营养素都要有。
我记得有一回,我连着好几天都吃了好多油腻的东西,结果肚子胀得难受,消化都不好了。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饮食合理的重要性。
中医古籍里还说,要注意情志的调节。
心情好,身体也好。
要是整天愁眉苦脸、焦虑烦躁,那身体能好才怪呢。
就像我有个朋友,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一直很糟糕,结果脸上长了好多痘痘,月经也不正常了。
运动也是“治未病”的重要一环。
适度的运动能让咱们的气血通畅,增强体质。
我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跑跑步,跑完之后那叫一个神清气爽,一整天都有精神。
还有,中医讲究顺应自然。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
夏天别贪凉,冬天要保暖。
就拿夏天来说吧,很多人喜欢整天呆在空调房里,吃着冰淇淋,这样很容易让寒气入侵身体。
在健康管理中,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的理念,定期做体检,就像给身体做“年检”一样。
一旦发现有什么小问题,赶紧调整,别等小问题变成大毛病。
总的来说,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健康管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提前做好预防,让我们能健健康康地享受生活。
咱们可得把这个宝贝理念好好用起来,让自己的身体一直棒棒的!。
中医“治未病”的核⼼理念提要: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
“未⾬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谨遵的古训。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化的“肥沃⼟壤”。
《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疾病的发⽣与发展,《素问·四⽓调神⼤论》中说: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这样⼀种医学思想,在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后,现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今,“治未病”已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化的核⼼理念之⼀,其倡导的珍惜⽣命、注重养⽣、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已越来越为⼈们追宠。
⼀、合理的⼲预和预防:⽬前,亚健康⼈群往往承受较⼤的压⼒,时常感觉紧张、烦闷甚⾄头疼、肌⾁酸痛,但去医院检查时⼜没病。
专家认为,如果⾝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和恶化。
⽽通过合理的⼲预和预防,往往能使机体恢复健康。
因此,“治未病”的理念和服务体系就能有效克制亚健康,将潜在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树⽴正确的健康观念:必须认识到健康靠⾃⼰,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民众应通过科普讲座、⼴播、电视、⽹络以及报纸、杂志等途径学习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提⾼⾃⼰的健康意识。
三、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饮⾷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之术,是平常⾃我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段。
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种健康的⽣活、⾏为和⼯作⽅式,从⽽提⾼⼈们的⽣命质量,远离亚健康,创造并维持⼀种⾼质量的健康⽣活状态。
四、良好的⽣活习惯:良好的⽣活习惯会带来健康⾝体状况,要⼤⼒提倡健康⽣活⽅式。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产生与发展得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得防病养生谋略,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得“预防为主”战略得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得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得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得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得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得“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就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就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得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得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就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得发生;二就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得发展演变;三就是预后防止疾病得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摄生就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得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得目得、对于外界不正常得气候与有害得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得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得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得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得强身健体得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得原因与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得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得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在中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治未病”是其核心观念之一。
而实现“治未病”这一目标,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其中,“十三养”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指导。
一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养神就是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愉悦。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焦虑、紧张,导致神不守舍。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以养心神。
二养气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养气要求我们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多进行深呼吸练习,同时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正气。
此外,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也有助于调节气息,增强人体的气。
三养形形指的是身体的形态和外在表现。
养形包括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还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使肌肉骨骼健壮。
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养。
四养筋筋连接着骨骼和肌肉,对身体的运动和支撑起着重要作用。
养筋需要适度的伸展和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筋脉拘挛。
按摩、针灸等中医手段也能有效地舒缓筋脉,促进筋的健康。
五养骨骨为人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养骨要注重钙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阳光照射也有助于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
六养血血是营养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物质。
养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等。
避免过度失血,女性尤其要注意经期的调养。
七养津津指的是人体的津液,包括唾液、胃液等。
养津需要适量饮水,保持口腔的清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损伤津液。
八养液液包括脑脊液、关节液等。
养液要注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避免大汗淋漓导致体液过度流失。
同时,适当的滋补也有助于补充体内的液。
九养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养精要注意节制性生活,避免过度损耗肾精。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以保护肾精。
中医治未病的十八养模式是什么关键信息1、十八养模式的具体内容2、十八养模式的实施方法3、十八养模式的预期效果4、十八养模式的适应人群5、十八养模式的注意事项11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111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112 既病防变当疾病已经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
113 瘥后防复在疾病痊愈后,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防止疾病的复发。
12 十八养模式的具体内容12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遵循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饮食有节的原则。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谷类、豆类、肉类等食物,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
122 起居调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顺应四季变化调整睡眠和活动时间。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123 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健康。
124 运动调养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125 经络调养通过按摩、针灸、艾灸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如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等。
127 食疗调养利用食物的性味功效,制作具有调理身体作用的药膳,如健脾粥、补肾汤等。
128 茶疗调养饮用具有保健作用的茶饮,如菊花茶、枸杞茶、玫瑰花茶等。
129 膏方调养在冬季服用膏方,滋补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1210 气功调养练习气功,如六字诀、易筋经等,调整呼吸,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1211 音乐调养聆听舒缓、优美的音乐,调节情志,放松身心。
1212 书画调养通过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陶冶情操,舒缓情绪。
积极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保持健康的观念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重视。
而治未病便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即预防和健康教育比治疗更为重要。
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推进全民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前的医疗保健体系中,除了医疗机构的医生和卫生人员外,各个阶段的健康管理师、公共卫生人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人员都需要贯彻积极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
何谓“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医药保健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强调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因此特别注重养护和保健。
治未病是通过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增强人体的防御和恢复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当代医学研究证明,“治未病”理念的科学内涵已经逐步得到验证。
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健康咨询和教育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挖掘中医药文化,将其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优秀的健康促进理念,为群众提供全面、深刻和准确的健康知识,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治未病”理念的潜在优势。
如何积极落实“治未病”理念?作为保健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落实“治未病”理念。
1. 强化健康教育强化健康教育对于积极落实“治未病”理念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治未病”理念,加深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创造更好、更有利的环境,帮助人们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2. 优化健康管理加强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健康管理师和医生的技术水平。
保持协作机制,同卫生人员和群众精诚合作,共同工作,促进健康服务的有效落实。
3. 搭建虚拟平台基于信息化技术,搭建平台,开展健康教育、虚拟咨询等全方位的二次诊疗服务,以更广泛的和及时的宣传方式传递医疗保健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4. 优化健康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健康卫生服务的质量,建立有效的健康促进和疾病控制机制,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健康服务。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阳虚赵先生是一名中年男子,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了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并且伴有性功能减退,特别是冬天,症状更是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