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宜动,神宜静”的养生秘诀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
*导读: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静神养生静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
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闭目养神静坐养气的秘诀读者互动(有朋友问我如何才能让自己静下来,一旦闭上眼就感觉体内有很多信息在干扰自己。
各种思绪和念头都会随之而来,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今天再仔细给大家分析一下如何让自己更快入静。
身体越好,能量越高的人越容易入静。
这也是启动自愈力的方法)正文开始心静如水,静坐养气,关键不在于如何坐,而在于静。
能够静下来,坐行住卧都是养生。
如果无法让自己静下来,不管你摆些什么姿势都是无用功。
看上去坐的四平八稳的,但内心却总是起伏不定,脑袋里面始终会有信息干扰你,让你胡思乱想无法停止。
身体差的人想要静下来就非常不容易了,体内各种邪气会不断来打扰你,一会让你这痒痒,一会让你那难受的。
要不了一会儿就可以让你放弃继续养气。
虚静就是入道之门,一旦静下来,你的身体会得到天地能量的帮助,快速的修复身体。
只要练习过气功的,都明白生热是首要条件。
只要方法不是错的太离谱,都可以感觉到体内的这种变化。
经络气感,穴道跳动都是在静中出现的。
动为阳,静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命就在这一静与一动之间,动的时候身体会消耗能量,静的时候身体也会补充能量。
能量起来了,身体有不通的地方,身体会借助能量把它们全部打通。
自动找病灶,自动清除病灶,自动修复身体。
这也是属于身体的本能,只要还活着都会拥有的一种本能。
要想让这种本能快速帮助身体进行恢复,我们就要控制后天的思绪,让他们不要干扰身体的这种修复程序。
也就是所谓的排除一切杂念,归神入道。
简单讲就是让我们少去胡思乱想,启动身体的自愈程序。
大部分身体差的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很容易出现胡思乱想。
静坐的时候就自然把这种习惯带入了练习中,这就是他们静不下来的原因所在。
身体比较好,各种关系都比较融洽的人,内心就不会有太多的牵挂,没有什么可以让他焦虑和担心的,所以很容易就能够静下来。
把心安放好,不想事,也不想人,自然能够快速入静。
整天想静静的人一般都不容易入静,就算躲在深山老林里面,也不过就是空气好点,没人打扰。
情志调摄养生法中医的情志调摄养生法,情志活动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情志活动过极,可导致疾病。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情志调摄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情志调摄养生法一、清静养神: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修性怡神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
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其中有许多人情操高尚。
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丛生或早夭。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
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
二、调摄情志: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
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
(切记不要把情绪压抑着,一定要找到方法发泄出来,这样对自己他人都好)。
三、以情制情法:以情制情法主要有六种,分别是:⒈移情法: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⒉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
3.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
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以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
⒋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⒌节制法:即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⒍疏泄法: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只要是能将心中不满的情绪渲泄出来,都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当然这些行为都不可以违法。
)糖尿病的情志调摄保健法暗示解惑法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作者:陈洪宇郑时静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4期王永钧教授今年已82岁高龄,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他的养生秘诀就在于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畅达情志,这是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汲取的智慧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作息规律,喜用热水泡脚王老日常起居很有规律,每天晚上10点前后入睡,早上五六点起床,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还会午睡0.5小时-1小时。
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遵循自然规律的作息习惯。
从中医角度上看,中午是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转折交接时间,此时人体阳气运行至极点,而阴气开始上升,午睡可以维持人体阴阳之气正常运转,使之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在晚睡前,王老还有喜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经常坚持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解除疲乏、利于睡眠,还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强壮身体、祛病驱邪的目的。
一般认为晚间9点泡脚效果最佳,因为人体的肾经在这时候气血衰弱,泡脚有益于滋养肝肾,提高睡眠质量。
泡脚以40℃-50℃的水温为宜,10分钟即可,泡脚时水要淹没脚踝,少量、多次加入热水以使温度恒定,同时可以用手缓慢、轻柔、连续地按摩双脚,顺序由脚背至脚心,泡到全身发热,微微有汗出时停止,切忌泡至大汗淋漓。
饮食有节,好饮绿茶王老在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每餐必有100克主食,保证荤素搭配,在餐间食用水果。
《黄帝内经》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饮食之道,应当饥饱适中,有所节制,做到定时定量进餐,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
现代研究表明,谷类食物含有糖类和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肉类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养生三境界: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与长寿: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延年益寿养生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
“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
”养生贵在力行,持之以恒,就会寿而康。
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大量事实证明,人的死亡百分之八九十是五脏出了问题。
五脏健康才是人健康而长寿的关键。
若不注意对五脏的锻炼,势必事倍功半。
一、养心1、每天晚上临睡前经常按摩手心的劳宫穴和脚心的涌泉穴,可以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2、养心主要是养神,在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以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
3、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4、重视午休。
心在午时活动最为活跃,这时也是阴阳交合之时,休息能保住心气。
二、调肝1、过度疲劳会损害肝,平常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2、人卧则血归于肝。
定时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
3、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
三、养肺1、晨起后经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一呼一吸尽量达到10秒。
此法可养肺。
2、运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2次。
3、多吃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等。
四、健脾1、每天起床和睡前都要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时针按摩36下。
2、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
平时尽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
五、补肾1、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同时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关。
养生有道﹃﹄的养生秘诀中医养生历来讲究“形神并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养生要“形宜动,神宜静”的朴素养生观。
举个例子,在中医骨伤科中,颈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大多是由于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及内外因结合导致颈腰动静力平衡失调所致。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等均可引起颈腰痛。
因此要缓解颈腰痛,就要靠“形动”。
由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创立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就是一套专门针对颈腰椎疾病的保健体操,即所谓的“形动养生”。
这套操包括洗脸、梳头、揉耳、搓项、松颈、按腰、转腰、磨膝、蹲髋、摩三焦、吐故纳新、调理四肢等12个动作,针对性强,易学易练。
一天2次练习此功法,在防治颈腰椎病的同时,进而进行整体的调整,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从而就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当然,以“形动”预防颈腰痛的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慎用高枕、忌烟少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预防颈椎病还要注意清咽漱喉。
这是因为,在颈椎病患者中,有80%的患者都会同时伴有慢性咽喉炎。
人的咽喉部分布着丰富的淋巴和血管,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喉发生炎症后,炎症可向颈椎小关节处扩散,促使微小血管充血,导致肌肉、韧带等痉挛,最后导致动静力失衡,引发颈椎病。
如果说四肢脊柱要靠“形动”,那养心则需“神静”。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养心就要让血脉流通、心神安宁。
养心首先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少食油腻、辛辣之品,要限盐、减重、规律运动,还要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稳定血糖、减少血栓,这样才能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其次,情绪乃一身之主,如果一个人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为过。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当然,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磕磕绊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因此,建议大家在遭遇激烈情绪时不妨给自己2分钟“缓冲期”,换句话说,有冲动想法到付诸行动前最好先停2分钟,或干点别的;情绪激动时,还可适当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如双手握拳后放松,再握拳,可有助消除紧张情绪。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文/罗良成(高级中医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
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
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均为促进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运动养生,常欲小劳运动养生,始于《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至西汉有《导引图》问世,华佗倡五禽戏。
《吕氏春秋》则提出精辟箴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
如唐代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
”他们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发展和加强,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
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以动而不疲、持之以恒为原则,不仅青年人要动,老年人更要动。
俗言谓一身动,气血通,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还能保持气血的流畅,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清静养神,静心养性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先秦道家以“清静”学说立论,不仅蕴含人生论,也包含其养生论。
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种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说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嵇康《养生论》谓:“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为神是生命的主宰,人身各脏腑器官都由神统御,神的属性好静,但人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又使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使神易于耗损,伤及精气,乃至形体衰弱,患病夭折。
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原则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的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因此必须顺应天时。
春天保肝、夏天养心、长夏健脾、秋季润肺、冬季护肾——天人合一。
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主张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静以养神,就是通过清净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方法,以保持神气的宁静和“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即摒除一切有害的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动以养形是指通过形体锻炼、劳动、散步、引导、按摩等,以运动形体,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
中医养生原则三、调养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其中调养脾胃的关键是饮食调节,做到寒热适中,饥饱有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既保护脾胃功能不受侵害,又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平衡。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来健运脾胃,调养后天,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保精护肾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精、气、神乃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基本,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要做到劳逸适度。
比如:运动保健,食疗补肾、按摩益肾、导引固肾、药物调养等。
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养精护肾,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之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个人需要健康,家庭更需要健康,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
动静结合好养生作者:李忠东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2期李忠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如若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这便是养生之精妙所在,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在历史上都很受推崇。
袁枚:游历名山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他人到中年时,为自己拟定了一套“自律健身四法”,即远足运动、动静结合、淡泊名利和食素尝鲜。
袁枚喜欢追求山林之乐,遍访名胜古迹,68岁时游历黄山,69岁从江西庐山游玩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后到广西桂林,经湖南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他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第三次游天台山,80岁出游吴越之间, 81岁还出游吴江。
写下了《游黄山记》、《游庐山记》、《游仙都峰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尤其喜爱登山,自称见山生足力。
70岁攀爬黄山时和小自己20岁的好友一比,竟然捷足先登。
袁枚80大寿时,有人形容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看来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参观名胜、游览古迹和通晓社会风情,可以使人了解人类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饱览湖光山色,领略松涛云海,欣赏鸟语花香,能够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强身健脑,延年益寿。
旅游使人热爱生活,培养美好高尚的情操。
袁枚除了经常远足活动外,还坚持每天清晨起身到山林中散步、打拳,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心境之坦荡豁达也远非常人能比。
他淡泊名利,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
不为悲喜之事动容,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
对于生死的态度极为洒脱,既“尊生”,积极地通过饮食起居等来保养身心,又能够坦然面对生死的规律,75岁时请亲朋给自己写挽诗。
袁枚提倡多食各种新鲜蔬菜、粗粮和豆制品,饮食要掌握有利、有节、平衡的原则。
他在养生中,坚持气养重于食养和药养,做到了养在自我修养,养在愉悦心态,养在丰富生活,养在陶冶性情,养在康健体魄,最终活到82岁。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当我们谈及健康养生时,通常会想到运动健身,食物营养,睡眠调整等等。
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可能更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情绪和精神健康的调整。
在这方面,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也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动以养形据健康专家们的建议,一周至少要进行三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才能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
否则,一些基本的生理指标,如血糖、血脂、身体代谢等,都会逐渐失去平衡,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有氧运动,适当的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也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
并且,良好的肌肉状态和骨骼状况,也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长期坐姿缺乏锻炼的人,往往容易出现身体僵硬,肌肉松弛,骨质疏松等问题。
在运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比如,适当地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可能会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身体条件。
另外,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调整,也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受伤,提高运动效果。
静以养神不少人只注重了身体的健康,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
当我们的情绪受到挫折时,我们的身体状况也难以保持良好。
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放松和调整。
这其中,一些经典的方式,如冥想,呼吸练习,也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一些情绪较为消沉又缺乏方向感的人,他们可以利用自由写作、听音乐等方式,来调整和放松自己。
除此之外,睡眠也是非常关键的。
睡眠的质量和时间,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不少人因长期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导致情绪波动,精神疲惫等问题。
科学调整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睡眠质量,也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动静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刚才我们提到,动与静的养生方式其实是可以相互辅助的。
动起来,可以让你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让身体各项指标得到平衡;而静下来,可以让你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形神共养”指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身心和谐的养生原则,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二、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这种“形神合一”或称“形与神俱”的生命观,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不外“静神”与“动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养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三、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依存于形,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并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兴衰存亡。
四、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通过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健身延年。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只有形神共养,刚柔相济,达到调神与强身的统一,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健康养生要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旦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
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
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
(2)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
(3)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4)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
(5)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2.保形全神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
张景岳说:“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这着重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表,形体衰亡,生命便可告终。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阳气虚损,要温补阳气,阴气不足者,要滋养精血。
国医名师的养生方法:静养神,动养身,书养心作者:钮晓红来源:《祝您健康》2017年第10期我的养生之道在于“静”。
平时说话细声慢语,嘴角总是洋溢着微笑,喜欢一个人静坐。
听上去似乎不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但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静养神道家的入静,佛家的入定,都是在“静”字上下工夫。
纵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也都以静养神。
中医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属于“安静”的类型。
除了平时门诊,不太爱说话,不爱凑热闹,喜欢一个人静静坐着,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除了性格外,我的“静”还表现在为人处世上:遇事镇静不慌张,有成就时不忘形,遇困难时不沮丧。
医学研究发现,人心境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这些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还有润泽肌肤功能。
别人都说我的皮肤光滑细腻,白里透红,实际上我平时除了用一些保湿乳液,没有做任何保养,估计这就是“静”的功效。
动养身静养并不等于静止不动,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动的关键在于把握度。
我喜欢的运动都是比较柔和的,如太极拳、五禽戏,走路上下班,饭后散散步等。
除了太极拳、散步外,还有一些“家务活”也是很好的柔和运动,如在家弄弄花草、收拾房间、搬搬花盆、换鱼缸水等,都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
而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垂钓,也是一个体现静养的运动,正所谓“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
书养心静养之道,贵在“静心”。
《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如何静心?我的诀窍是——看书。
在我的办公室,桌子上除了电脑、电话和绿色植物外,无其他杂物,整个房间占比最大的就是书,满满的书册占了一整面墙,都是厚厚的医学书籍,古今中外应有尽有。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
”读书除了可以静神养心,陶冶情操,同时作为医生,能让我紧跟医疗前沿,还能保持思维的敏捷。
养生因人而异我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烹饪方式尽量保持食物的原生态,少油低脂减盐。
夏至节气养生之道宜动宜静相结合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
夏至期间,气温升高,湿热的天气使得人体的阳气充盈,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但同时,高温也给人体带来了不适和健康隐患。
因此,在夏至这个节点上,人们应该合理调节生活和养生方式,以保持身体健康。
在夏至时节,由于天气炎热,人体内部的阳气容易上升,所以宜动的养生方法是首要选择。
适量的锻炼可以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湿热,增强体质。
这时候,适宜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快走等,可以在早晨或傍晚这种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
运动的时间要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不要太过用力,以免机能过度紧张而对身体不利。
在夏至期间,气温过高,出汗多,容易导致身体水分和盐分的流失。
因此,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必要的。
每天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维持体内的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除了喝水,还可以选择一些清凉解暑的饮品,如菊花茶、绿豆汤、薏仁水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饮用过多冷饮,以免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适量运动和补水外,夏至时节也是宜静养身心的最佳时机。
在高温天气下,人体的水分容易流失,精神紧张易感到疲倦。
所以,适当的休息非常重要。
午后时分可以选择一个凉爽的地方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并确保充足的休眠时间。
短时间的午睡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夏至时,人们应注意饮食的搭配和调节。
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以免给胃带来负担。
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可以帮助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此外,可以适量食用冬瓜、黄瓜、西瓜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材,帮助清凉解暑。
总之,在夏至这个节气里,宜动宜静相结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适量运动和补充水分可以帮助身体保持活力,防止湿热侵袭。
而适当静养身心和调节饮食,可以缓解疲劳,增强体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合理安排生活,享受健康快乐的夏季。
“形宜动,神宜静”的养生秘诀
作者:马恰怡
来源:《祝您健康》2016年第08期
中医养生历来讲究“形神并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养生要“形宜动,神宜静”的朴素养生观。
举个例子,在中医骨伤科中,颈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大多是由于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及内外因结合导致颈腰动静力平衡失调所致。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等均可引起颈腰痛。
因此要缓解颈腰痛,就要靠“形动”。
由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创立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就是一套专门针对颈腰椎疾病的保健体操,即所谓的“形动养生”。
这套操包括洗脸、梳头、揉耳、搓项、松颈、按腰、转腰、磨膝、蹲髋、摩三焦、吐故纳新、调理四肢等12个动作,针对性强,易学易练。
一天2次练习此功法,在防治颈腰椎病的同时,进而进行整体的调整,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从而就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当然,以“形动”预防颈腰痛的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慎用高枕、忌烟少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预防颈椎病还要注意清咽漱喉。
这是因为,在颈椎病患者中,有80%的患者都会同时伴有慢性咽喉炎。
人的咽喉部分布着丰富的淋巴和血管,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喉发生炎症后,炎症可向颈椎小关节处扩散,促使微小血管充血,导致肌肉、韧带等痉挛,最后导致动静力失衡,引发颈椎病。
如果说四肢脊柱要靠“形动”,那养心则需“神静”。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养心就要让血脉流通、心神安宁。
养心首先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少食油腻、辛辣之品,要限盐、减重、规律运动,还要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稳定血糖、减少血栓,这样才能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其次,情绪乃一身之主,如果一个人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为过。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当然,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磕磕绊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因此,建议大家在遭遇激烈情绪时不妨给自己2分钟“缓冲期”,换句话说,有冲动想法到付诸行动前最好先停2分钟,或干点别的;情绪激动时,还可适当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如双手握拳后放松,再握拳,可有助消除紧张情绪。
除此外,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和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走出家门去旅游。
相关研究显示,每年一次的度假,可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比起平时不度假的人,喜欢度假的人患冠心病致死可能性要小三成。
除了要做到“形动神静”,养生还需要不断的坚持。
毕竟,养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非一日之功,唯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效果。
而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后果会欲速则不达,甚至上当受骗。
各类骗术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功利心理,以“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立刻见效”等夺人眼球的标题来进行诱惑,损失钱财事小,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身体造成危害。
正确的养生观应该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天人相应出发,选用正确的方法,动静协调,适度守恒。
具体来说,就是在生活中要细心呵护身心,一点点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相信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健康长寿就会不期而临。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养生无错却永远也不能代替治病。
有病还是要及时就医,否则贻误病情反而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