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341.50 KB
- 文档页数:19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2016学年度下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七年冬,升右丞相,而太平为左丞相。
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
朵儿只家臣寓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
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
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怪。
”即命受之。
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
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
”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B.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C.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D.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
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 “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 “右丞相”“左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 “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但在唐代指二品以上官员去世,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
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江浙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50分 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
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这一点,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也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大体上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封禅大典而感到痛心疾首,终生为憾。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 代 家 训 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
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
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
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
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
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
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
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围棋与国家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双鸭山)已知复数12z i =-,则11z z +=-( ) A .1i - B.1i -- C.1i -+ D.1i +【答案】D考点:复数的运算.1.(建三江)已知函数()y f x =的图像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是210x y -+=,则(1)2(1)f f '+=( ) A.12 B.1 C.32D.2 【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切线方程为1122y x =+,则直线的斜率12k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得:()112f '=,所以1(1)2(1)1222f f '+=+⨯=,故选D . 考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2.以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为圆心,且过坐标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A.2220x y x ++=B.220x y x ++=C.220x y x +-=D.2220x y x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1,0,即所求圆的圆心,又圆过原点,所以圆的半径为1r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22(1)1x y -+=,即2220x y x +-=,故选D .考点:圆的方程.3.要完成下列两项调查:①从某社区125户高收入家庭、200户中等收入家庭、95户低收入家庭中选出100户,调查社会购买能力的某项指标;② 从某中学的5名艺术特长生中选出3名调查学习负担 情况.宜采用的方法依次为( )A .①简单随机抽样调查,②系统抽样B .①分层抽样,②简单随机抽样C .①系统抽样,②分层抽样D .①② 都用分层抽样【答案】B考点:抽样方法.4.右图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A.515B.23C.21D.19【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第1次运行:3,9i s ==;第2次运行:5,13i s ==;第3次运行:7,17i s ==;第4次运行:9,21i s ==,此时9i =不满足8i <,退出循环,输出21.考点:循环语句的应用.5.“1x >”是“11x<”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11x <”,解得1x >或0x <,所以“1x >”是“11x<”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考点: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定.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0xy ≠是5x ≠或2y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若命题:p 012≠++∈∀x x R x ,,则:p ⌝012=++∈∃x x R x ,C.线性相关系数r 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变量的相关性越强.D.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平均数,可以用每个小矩形的高乘以底边中点横坐标之后加和【答案】D考点:相关系数;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命题的否定;充要条件的判定.7.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两个顶点为(,0),(0,)A a B b ,且左焦点为F ,FAB V 是以角B 为 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e 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可知点(,0)F c ,所以直线AB 的斜率为b a -,直线BF 的斜率为b c,因为FAB V 是以角B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即222()1b b b a c a c ac ac --⋅=-==-,整理得2220()10c c c ac a a a+-=⇒+-=,解得e =或e =,又因为01e <<,所以e =,故选B .考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其应用.8.从数字1,2,3,4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字构成一个两位数,则这个数大于30的概率为( ) A.12 B. 16 C.13 D.112【答案】A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排列组合的应用.9.下列各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A.(6)210B.(2)111111C.(4)1000D.(8)10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2(6)210261678=⨯+⨯=;543210(2)111111121212121212=⨯+⨯+⨯+⨯+⨯+⨯ 63=;3(4)10001464=⨯=;20(8)101181865=⨯+⨯=,故选B .考点:进位制的概念及其应用.10.数4557,1953,5115的最大公约数是( )A.31B.93 C .217D .651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455719532651,19536513=⨯+=⨯,所以4557,1953的最大公约数为651; 511545571558=⨯+,4557558893=⨯+,558936=⨯,所以4557,1953,5115的最大公约数为93. 考点:用辗转相除计算最大公约数.11.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人在五次综合测评中的成绩,其中一个数字被污损,则甲的平均成绩不超过乙的平均成绩的概率为( )A .45 B.35 C .25 D .15【答案】D考点:茎叶图;平均数的计算;古典概型及概率的计算公式.【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茎叶图的读取、数据的平均数的计算、古典概型及概率公式的计算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属于基础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茎叶图真确读取原始数据,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求解污损数据的数值,再根据古典概型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求解概率,其中正确计算乙中污损的数据是解答本题的一个易错点.12.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离心率2]e ∈,令双曲线两条渐近线构成的角中, 以实轴为角分线的角为θ,则θ的取值范围是( )A.[,]62ππB.[,]32ππC.2[,]23ππD.2[,]3ππ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定义可知c e a ==因为2]e ∈,a b ≤≤,而渐近线的斜率b k a=,所以1k ≤≤423πθπ≤≤,所以223ππθ≤≤,故选C . 考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简单的几何性质.【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并着重考查了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属于中档试题,解答的关键根据双曲线的离心率的概念,进而求得a 和c 的不等关系,再利用双曲线中,,a b c 的关系式,建立不等关系式,求解双曲线渐近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最后利用直线的斜率tan 2k θ=,确定tan 2θ的范围,进而确定θ的范围.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满分20分.)13.(双鸭山)已知方程22240x y x y m +--+=,若此方程表示圆,则m 的范围是 .【答案】5m <考点:圆的一般方程.13.(建三江)函数32()31f x x x =-+在0x 处取得极小值,则0x = .【答案】02x =【解析】试题分析:由2()36f x x x '=-,令2()0360f x x x '=⇒-=,解得0x =或2x =,且(,0)x ∈-∞时,()0f x '>;(0,2)x ∈时,()0f x '<;(2,)x ∈+∞时,()0f x '>,所以当02x =时,函数取得极小值. 考点: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极值的条件.14.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一种零件,根据已知数据求得甲、乙机床的次品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5, 1.2x x ==甲乙,方差分别为2 1.65,0.76s s ==2甲乙,则性能比较好的机床是 . 【答案】乙【解析】试题分析:因为2 1.65,0.76s s ==2甲乙,所以2s s <2甲乙,所以乙机床的波动性较小,所以乙机床性能较好. 考点:随机变量的方差及其应用.15.设不等式组0202x y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若在区域D 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 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 . 【答案】14π-考点: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几何概型.【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求在区域内投点使该点到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着重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几何概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属于基础题,本题的解答中在区域D 内随机取一个点P ,则点P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时,点P 位于图中正方形C OAB 内,且在扇形C OA 的外部,因此算出阴影部分面积,利用几何概型求解本题的概率,其中确定点P 位于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 ①命题“2,13x R x x ∃∈+>”的否定是“2,13x R x x ∀∈+<”;②已知,p q 为两个命题,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为真命题;③“2a >”是“5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④“若0xy =, 则0x =且0y =”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为 .【答案】②【解析】试题分析:①存在性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则命题“2,13x R x x ∃∈+>”的否定是“2,13x R x x ∀∈+≤”,所以是错误的;②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均为假命题,则p ⌝和q ⌝都为真命题,所以“p q ⌝∨⌝”为真命题;③当3a =时,满足2a >但5a >不成立,所以“2a >”是“5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不正确的;④“若0xy =,则0x =且0y =”,所以原命题是错误的,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等价性,可知逆否命题为假命题,所以不正确.考点:命题正价的判定与应用;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定.【易错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定、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定,涉及点的知识点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以及四种命题的关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题的解答中要牢记复合命题真假判定的方法及真值表的应用,同时注意四种每题之间的关系——互为逆否关系的连个命题属于等价命题,同真同假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知识的应用是关键.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题10分)已知命题p :函数()(25)xf x a =-是R 上的减函数;命题q :不等式220x ax -+>恒成立.若p q ∨ 是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3a -<<.考点: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应用.18.(本题12分)某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要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作了四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下: (1)求出y 关于x 的线性回归方程ˆˆˆybx a =+,并在坐标系中画出回归直线;(2)试预测加工1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注:1221ˆn i ii n i i x y nx y b xnx ==-=-∑∑,ˆˆay bx =-,4152.5i i i x y ==∑,42154i i x ==∑) 【答案】(1)ˆ0.7 1.05y x =+;(2)8.05小时.考点:回归分析的初步应用.19.(本题12分)为了了解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抽取了实验小学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踢毽子测试,将所得的数据 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前三个小组的频率分别是0.1,0.3,0.4,第一小 组的频数是5.(Ⅰ)求第四小组的频率和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Ⅱ)在这次测试中,问学生踢毽子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几小组内?(Ⅲ)在这次跳绳测试中,规定跳绳次数在110以上的为优秀,试估计该校此年级跳绳成绩的优秀率是多 少?【答案】(I )0.2,50人;(II )第三小组内;(III )44%.【解析】试题分析:(I )由已知中从左到右前三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1,0.3,0.4,结合四组频率和为1,即可得到第四小组的频率;再由已知中第一小组的频数为5及第一组频率为0.1,代入样本容量,即可得到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II )由(I )的结论,可以求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小组的频数,再结合中位数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III )由分步直方图,跳绳次数在110次以上的第三、第四小组内,而第三、第四小组的频率为0.4,0.2,即可得到答案.试题解析:(Ⅰ)由题意可知第四小组的频率为()10.10.30.40.2-++=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为:50.150÷=(人) (4)(Ⅱ)由题意可知学生踢毽子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三小组内; …………8 (Ⅲ)因为组距为25,而110落在第三小组,所以跳绳次数在110以上的频率为1251100.40.20.4425-⨯+=,所以估计该校此年级跳绳成绩的优秀率是44%. ……12 考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频率分布直方图.20.(本题12分)微信是现代生活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某公司200名员工中90%的人使用微信,其中每天 使用微信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有60人,其余每天使用微信在一小时以上.若将员工年龄分成青年(年龄 小于40岁)和中年(年龄不小于40岁)两个阶段,使用微信的人中75%是青年人.若规定:每天使用 微信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为经常使用微信,经常使用微信的员工中23是青年人. (Ⅰ)若要调查该公司使用微信的员工经常使用微信与年龄的关系,列出22⨯列联表;(Ⅱ)由列联表中所得数据,是否有99.9%的把握认为“经常使用微信与年龄有关”?(Ⅲ)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经常使用微信”的人中抽取6人,从这6人中任选2人,求事件A “选 出的2人均是青年人”的概率.附:2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2()P K k ≥ 0.010 0.001 k6.63510.828【答案】(I )180人;(II )有99.9%的把握认为“经常使用微信与年龄有关”;(III )2()5P A =.青年人中年人合计经常使用微信不经常使用微信合计(Ⅲ)从“经常使用微信”的人中抽取6人中,青年人有8064120⨯=人,中年人有2人 设4名青年人编号分别1,2,3,4,2名中年人编号分别为5,6, 则“从这6人中任选2人”的基本事件为:(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共15个 ……10 其中事件A “选出的2人均是青年人”的基本事件为:(1,2)(1,3)(1,4)(2,3) (2,4)(3,4)共6个.故2()5P A =. ……12 考点:独立性检验的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独立性检验的应用、古典概型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着重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审题能力,属于中档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给出的数据,列出22⨯的列联表,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公式,准确计算2K 的数值,再与临界值比较,即可判断出两个变量事件的相关性,其中准确、认真计算是解答本题的一个难点和易错点. 21.(本题12分)(双鸭山)已知圆22:4230P x y x y +-+-=和圆外一点(4,8)M -. (1)过点M 作圆的割线交圆于,A B 两点,若||4AB =,求直线AB 的方程; (2)过点M 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C D ,求切线长及CD 所在直线的方程. 【答案】(1)4528440x y ++=或4x =;(2)27190x y --=.②若割线斜率不存在,则直线AB 的方程为4x =.将其代入圆的方程得2230y y +-=, 解得121,3y y ==-,符合题意.综上可知,直线AB 的方程为4528440x y ++=或4x =. (6)(2==.以PM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22953(3)()24x y -++=,即2269160x y x y +-++=. 又已知圆22:4230P x y x y +-+-=,两式相减,得27190x y --=,所以直线CD 的方程为27190x y --=. ……12 考点:圆的切线方程;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方法点晴】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及圆的切线的性质、圆与圆相交弦的直线方程的求解,属于中档试题,解答中有关圆的弦长问题一般会用到圆的性质——垂径定理和弦长公式;有关圆的切线一般会用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公式的应用,熟记圆的这些性质及其应用是解答与直线、圆相关问题的关键. 21.(本题12分)(建三江)已知函数(),,xf x e kx x R k =-∈为常数,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当k e =时,证明()0f x ≥恒成立;(2)若0k >,且对于任意,(||)0x R f x ∈>恒成立,试确定实数k 的取值范围. 【答案】(1)证明见解析;(2)0k e <<.(2)由(||)(||)f x f x -=可知(||)f x 是偶函数.于是(||)0f x >对任意x R ∈成立等价于()0f x >对任意0x ≥成立.由()0xf x e k '=-=得ln x k =. (5)① 当(0,1]k ∈时,()10(0)xf x e k k x '=->-≥>.此时()f x 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故()(0)10f x f ≥=>,符合题意. ……7 ② 当(1,)k ∈+∞时,ln 0k >.当x 变化时(),()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由此可得,在区间(0,)+∞上,()(ln )ln f x f k k k k ≥=-.依题意ln 0k k k ->又1k >所以1k e <<. ……11 由①②得,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0k e <<. ……12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恒成立问题的求解.【思路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求解函数的恒成立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试题,本题的解答中判断得出()f x 是偶函数,把不等式()0f x >成立等价于()0f x >对任意0x ≥成立,由函数()xf x e k '=-得ln x k =,讨论k 的单调区间保证()0f x >对任意0x ≥成立,最后确定出k 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22.(本题12分)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一个顶点为(0,1)B -,且其右焦点到直线0x y -+=的距 离为3.(1)求椭圆的方程;(2)是否存在斜率为(0)k k ≠,且过定点3(0,)2Q 的直线l ,使l 与椭圆交于两个不同的点,M N ,且||||BN BM =?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322=+y x ;(2)09662=+-y x 或09662=-+y x .(2)假设l 存在满足条件,设),(),,(,23:2211y x N y x M kx y l +=由⎪⎩⎪⎨⎧=++=332322y x kx y得04159)13(22=+++kx x k 由已知1250)13(1581222>>+-=∆k k k 得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方法点晴】本题考查直线方程、椭圆方程及其直线与椭圆的关系,着重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判别式、韦达定理是解决该类题目的常用知识,要熟练掌握,属于中档试题,本题的解答中把直线l 的方程32y kx =+,代入椭圆方程,利用0∆>,得2512k >,设出1122(,),(,)M x y N x y ,根据韦达定理得12x x +,得中点P 的坐标,利用BC MN ⊥,求解k 的取值范围,其中利用0∆>,得出k 的一个范围是题目的一个易错点.:。
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4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
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
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
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
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
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
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
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
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
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
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
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
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
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
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
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
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
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
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
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
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
元朝才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
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
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
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2分)。
1.对加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B.王之蔽甚矣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目吴会于云中B. 或棹孤舟C. 园日涉以成趣D.越国以鄙远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C. 既窈窕以寻壑 D. 亦崎岖而经丘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县令 B.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刚,顿时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贫穷( ) ( ) ( )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而到了唐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冯骥才 ?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孙少华中国古代各族诗人,不仅对传播汉语诗歌具有重要贡献,而且很容易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含有大量互相影响、交流、融合的元素,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
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通道,担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中原丰富的文化与文学思想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其中就孕育着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
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的文化元素已出现在河西走廊。
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同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学”的生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
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学”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体现出来的是多民族、多地区之间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
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学”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世界气象”。
以上事实,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学”的本质与魅力: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华各民族与外国诗文家对“中华文学”的欣赏、喜爱、模仿和创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或者受到了“中华文学”的影响,或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学”的创作中来,形成了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
从“中华文学”的视角看,“中华文学”的气象和格局是面向世界的,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
无论针对哪个国家或地区,“中华文学”都毫无保留地、非常自信地向其展示自己的魅力,接受并允许各种人员成为“中华文学”的学习者、接受者、模仿者与创造者;而对于外来文学、文化、文明中的优秀元素——无论是来自欧洲还是亚洲——“中华文学”都毫不迟疑地予以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
这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主要原因。
“中华文学”要继续保持这种面向世界的“气象与格局”,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并使之在国家的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曾经非常发达,但随之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则成为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
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化为历史烟云,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化与文学因子,今天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文化遗产的精神交流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各民族诗人的贡献,这些诗人会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
B.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的河西走廊,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C.“中华文学”包括汉族作家使用汉语、中国古代其他民族作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
D.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十分发达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消失,但随着“丝绸之路”输入的文学、文学因子仍发挥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其他民族的文学也可以影响汉族文学题材,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的改变即证明了这一点。
B.河西走廊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枢纽,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中原文化与文学思想也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
C.“中华文学”具有多民族、多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和谐共生的特征,是一个文学“凝聚体”,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D.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及环绕中国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家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有世界气象和格局的以“中华文学”为核心的“文明圈”和“文化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互影响、交流、融合,这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如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而来的文学、文化交流,成为了后来人民生活的主流。
B.中原文化经由河西走廊传入西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使西域作家从欣赏中原文化和文化思想开始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
C.“中华文学”既毫无保留地展示其本身的魅力,让外来者学习、接受、模仿和创作,又毫不迟疑地吸收、接受、消化甚至再创造外来优秀文化。
D.博大、包容、面向世界是“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不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学”要想继续保持这种气象与格局,就必须重视与世界文学的积极交流。
【答案】1.C2.A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中国古代其他民族作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
”错,原文说“‘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A “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发展方向的改变即证明了这一点”错,于文中无据。
3.【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使西域作家从欣赏中原文化和文化思想开始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错,二者无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 “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使西域作家从欣赏中原文化和文化思想开始参与汉民族的文学创作”错,二者无因果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朵儿只,脱脱子也。
事母至孝,喜读书,不屑屑事章句,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
至治二年,授中奉大夫,时年未及冠。
天历元年,朵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
事定,文宗杀朵罗台。
二年,朵儿只袭国王位。
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
伯颜妻欲得朵儿只大珠环,价直万六千锭。
朵儿只无以应,则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
我纵不得为,设为之,亦我宗族人耳。
”于是乃蛮台以赂故得为国王,而除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
以安靖为治,民用不扰。
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相,为政如在辽阳时。
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
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
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
别儿怯不花先为相,庶务宽纾,朵儿只继之,咸仍其旧,民心翕然。
汀州寇窃发,朵儿只调遣将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
帝嘉其绩。
居二年,方面晏然。
杭之耆老..,朵儿只辞之曰:“昔者我父平章官浙省,我实生于此,宜尔..请建生祠父老有爱于我,我于尔杭人得无情乎!我叨居相位于此,唯知谨守法度不辱先人足矣,何用虚名为?”七年冬,升右丞相...。
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
朵儿只家臣寓...,而太平为左丞相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
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
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怪。
”即命受之。
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
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
”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B.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C.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D.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
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右丞相”“左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但在唐代指二品以上官员去世,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
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江浙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B.朵儿只为人谦逊,重情重义。
他做江浙行省左丞相两年后,面对百姓要为他建生祠的好意,他拿自己出生地和父亲等事委婉拒绝。
C.朵儿只为人宽厚,很有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