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钱玉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冀教版第六册课文]14蜜蜂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关于蜜蜂的故事。
我曾听人说起过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于是我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天,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叫我的小女儿爱格兰在屋檐下等着,然后我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着它们走了二里半路,接着打开纸袋,把它们抛弃在那里,看有没有蜜蜂飞回去。
为了证实飞到我家屋檐下的蜜蜂是被我扔到远处的那群,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手不可避免地被刺了好几下,但我一直坚持着,有时竟然忘记了疼痛,只是紧紧地按住那蜜蜂,把工作做完。
结果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
当我打开纸袋时,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一拥而出,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放走蜜蜂的时候,空中吹起了微风。
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
可是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它们遥远的家园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们面临的恶劣环境,心里推测它们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爱格兰就冲过来,她的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冲着我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这;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
”我放蜜蜂的时间是2点整。
也就是说,在40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二里半路,这还不包括采花粉的时间。
天快黑的时候,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回来。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有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回到窝里。
这样,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空中吹着逆向的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回来了。
也许是它们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
凭借这种强烈的本能,它们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本能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法]法布尔知识点教材分析:《蜜蜂》是部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4 蜜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生字,会写“蜜蜂、听说”等22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难)点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一、视频导入,书写课题1.播放“蜜蜂采蜜”的视频,导入新课。
2.释题,指导认读、书写“蜜蜂”两个字。
3.简介作者法布尔及他的《昆虫记》。
二、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活动一放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默读课文,找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的对应段落,提炼出关键词语,填写好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享学习成果,点拨指导1.检查字词学习成果(1)出示生字聚集的第2和7自然段,尝试朗读,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出示生字词,自己认读、试读、跟老师读,看是否能读正确(3)去掉拼音和组词,只剩下生字,尝试认读并组词2.检查对课文大意及脉络的了解情况(1)说说哪些段落分别写了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2至6自然段介绍的是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是第7段,最后一段写的就是实验的结论)(2)法布尔的实验结果如何呢?(是全部都回家了吗?是准确无误地回家了吗?提醒留意准确表达:绝大部分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3)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蜜蜂回家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借助填好的表格,尝试简要而又完整的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学习写字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认读、组词,并观察,那些是易错、难写的字,需要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两个字:“辨”、“跨”。
4.留意易混字蜜()蜂()辨()密()峰()辩()5.课堂练习写字四、作业1、写会本课12个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法布尔和《昆虫记》。
第14课 蜜蜂(第2课时)1.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法布尔做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结论,谁能说一说? 学生举手回答。
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结论:蜜蜂确确实实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师:此外,我们还按顺序梳理了实验的过程。
请你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实验过程。
学生:法布尔先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接着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然后在蜜蜂身上做记号,将蜜蜂放飞;最后观察并记录蜜蜂飞回的时间和数量。
合作探究(一)探究一: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教师:刚才我们尝试着梳理了实验的过程,那么课文具体是怎么描写的呢?(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关注法布尔的“动作”。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教师:这一自然段中,法布尔的哪些动作让你觉得非常重要?学生:“放在纸袋里”是为了让蜜蜂分不清方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可以准确记录实验结果;“走了四公里路”是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做了白色记号”可以正确记录飞回的蜜蜂的数量。
2.引导学生聚焦法布尔的“观察”与“思考”。
(1)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是法布尔观察到的?哪些是他思考的?(2)小组交流。
学生:观察: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
思考: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观察: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思考: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3.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的严谨、求实。
(1)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 课《检阅》教课方案设计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解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英勇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
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文章思路清楚,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尔后认真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讨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况。
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浸透着要自尊、自强,要敬爱每一个个体的相同权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情解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易易懂,但是学生要真切领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必然的难度。
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领悟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怀、敬爱;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领悟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别的,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 教课方案理念 ]语文教课方案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心里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感情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1 / 7性与工具性的一致,致力于学生语文涵养的形成与发展。
[ 教课方案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身不由己”等词语,领悟重点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领悟,感悟人物的心里和感情。
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
③在详尽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领悟其含义。
3、感神态度、价值观:①感觉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敬爱和珍爱,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质量。
呼兰区顺迈小学校语文教案教材版本教科版学年三年下册主备教师王卓瑶课题14、小珊迪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13个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理解体会其品质。
3.体会小珊迪的不幸遭遇,感受他的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感受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着无比幸福的童年。
然而,在一百年前,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却是灰暗的。
有的为别人擦皮鞋,有的给被人卖火柴,他们大部分都是孤儿,小珊迪就是其中一个。
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珊迪的童年,来了解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吧!(板书课题:小珊迪)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接龙读课文,同学认真听生字的读音。
师板书一错字词,学生再次齐读巩固。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注:课标中强调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究1、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是怎么生活的,那些地方能突出“饱受饥寒”呢?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2、用“”划出小珊迪语言的句子。
3.、出示小珊迪语言的四句话。
自己读,关键词语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一些什么呢?4、自己默读课文11——16段,其中哪一个画面最打动你,把他划出来。
来读读他说的话。
同学们,读着读着,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你发现了吗?这段感人至深的话中就包含了小珊迪他的美好品质。
(善良、关心亲人、诚实守信)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孩子们大都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都拥有了快乐的生活。
可是这个故事依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们,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对小珊迪说几句心里话吧?第二课时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认读生字(1)同桌间相互认读。
14.蜜蜂教学目标1、会认“概括、逆、途”等8个生字。
会写“蜜蜂、辨、阻、跨、检查、确、误、途、陌、括”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词语。
2、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讨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难点:培养观察习惯,学习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
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简介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
自幼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
他穷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
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板书“14.蜜蜂”)2、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
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检阅》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
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渗透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学生要真正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体会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另外,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情感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等词语,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体会,感悟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
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体会其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②懂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理解“检阅”
1、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检阅》,你们以前看见过检阅的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观赏我国国庆节隆重的检阅场面吧!(课件播放:国庆节阅兵)
2、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检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看明白了一支支队伍在接受谁的检阅吗?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在检阅着谁呢?你现在能说说“检阅”是怎么回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检阅”这个词语呢?(联系课件播放的具体情景)那么,你能再联系刚才播放的情景,用上“检阅”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显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句子。
(设计意图:观看检阅视频资料,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理解“检阅”;结合具体的情景运用“检阅”说话,是为了加深对该词语的理解,
也为学习理解课文作下铺垫。
) 3、在波兰,每年的7月22日的国庆节,也像我国的国庆节一样那么隆重,也有盛大的检阅仪式,不过课文中写到的这次检阅有一点非常特别。
(点击课件:课文插图)同学们观察一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拄拐的儿童也参加了检阅)。
4、是啊,接受检阅的队伍必须整齐划一,步伐一致,可是为什么偏偏让一个截了肢,拄着拐杖的儿童参加检阅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理解“棘手”,感悟“尊重”
1、请9个同学分别朗读1-9自然段,比一比看谁读的正确,读得流利。
其余学生注意倾听。
2、这9个自然段讲儿童队员们在商量一件事,这是一件什么事?请拿出你的笔用“ ”把这件事划出来。
3、这件事在队员们看来是一件怎样的事?请用上“·”找出文中的几个词语来形容这件事。
4、学生汇报后点击课件。
5、指名朗读3个句子。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从加点的词语和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学生讨论后汇报,师适时点拨:
重要:博莱克是团队的一员,参不参加还没定下来……
棘手:“棘手”可以换成哪些词?叫他不参加也不行,叫他参加也不行……
难办:博莱克拄拐走路……
7、面对这样一件棘手的事,队员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课文中用了几个问句,请用“~~”把这几个问句划出来。
谁能读好这5个问句?指名朗读并评价。
从这5个问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博莱克是参加,还是不参加?是站在队伍中间,还是站在队尾?如果由你来决定,你会怎样安排?
9、我们来听听队长是怎么决定的,请把队长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①什么是“沉默的局面”?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这个方法真好!
②队长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请用“”标出来。
这是个好办法吗?
③队长为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洪亮的声音读一读队长的话。
评价朗读。
10、队员们赞同队长的意见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太棒羡慕情不自禁)别的队到底羡慕“我们”什么?引导分角色朗读。
11、从队长那洪亮的声音中,从队员们情不自禁的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只有引导学生把“重要的事情”“棘手的事情”“难办的事”理解到位了,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与尊重。
)
三、入情入境,体会“自强”
1、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参加国庆检阅,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大家都期待着,盼望着。
盛大的国庆节终于到了,隆重的检阅就要开始了,在检阅的现场,人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请听课文10- 16 自然段朗读录音。
2、学生汇报看到的情景。
3、在检阅的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点击播放:课文插图)依据博莱克的神态动作你能体会出博莱克当时的心情吗?(激动、自豪、感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中又会升起一种什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博莱克的专注、激动、自豪,也读出我们的敬佩之情吧!
4、是啊!我们看到了博莱克在接受检阅时是多么认真!多么激动!多么自豪!自从队员们决定让博莱克站在第一排,到7月22日国庆节,他站在第一排接受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的检阅,在这漫长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博莱克是怎样训练的?队员们是怎样帮助他的?你看到了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情景。
(放学后……太阳底下……)
5、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正因为队员们的关心鼓励鼓舞着博莱克,博莱克的坚强也激励着队员们,所以在检阅时观众是怎样说的?课件显示:
“这个小伙子”是谁?观众称赞他什么?“这些小伙子”是谁?观众称赞他们什么?谁能读好这两句话?称赞博莱克自尊、自强怎么读?称赞的是全体队员,而不博莱克一人,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博莱克是怎样刻苦训练,是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
学生只有充分想象了博莱克的刻苦练习,以及博莱克与队员之间的互相鼓励,才能真正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和整个团队的了不起。
)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6、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博莱克和队员们说吗?
7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国庆节!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检阅,它深深地刻在博莱克
的心中,请听博莱克的感言。
(设计意图:博莱克的检阅感言是师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结果,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呈现,是对课文内容与表达情感的梳理与总结,给学生以一种言已结,而意未尽的回味。
)
课件播放:配乐诗朗诵
板书设计:
14 检阅
拄拐的博莱克自强
站在第一排尊重
[教学反思]
《检阅》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运用了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上文等方法较好地理解了“检阅”“沉默的局面”等词语;运用抓重点词句、拓展想象,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等方法,较好地感受到了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和博莱克的自尊、自强,同时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看检阅视频资料”“拓展想象博莱克的训练过程”是本设计的两个有效的方法,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在时间安排上还可以作些优化调整:把观看视频资料安排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挤出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想象,更充分地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又保证了学生足够、充分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