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4.44 KB
- 文档页数:3
113智能规划NO.03 2020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划陈铠楠(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中,生态保护是其首要的、核心的任务,但用于公园管理、旅游服务、市政支撑等功能,较低比例的建设用地也是必要的。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若干特征特色与工作要点,应坚持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分散与集约相结合、支撑公园发展等原则,遵从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相关规范,科学衔接上位相关规划,衔接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方案,并注意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加强静态交通用地规划、规范表达用地统计等要点。
关键词: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森林公园规划包括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与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前者是指以森林公园为规划范围,按照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作出空间、时间上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1]。
生态保护是森林公园首要的、核心的任务,必要建设项目无法落实时,森林公园的设立也将失去意义,无法满足预期发展目标。
建设用地的规划既要依法依规,又要与上位规划、功能分区方案、生态敏感性分析等衔接与协调,使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在布局用地方面有其特征特色,有其需要熟悉与掌握的要点。
1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1 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原则遵循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对于珍稀植物群落、河流湖泊等重要生态资源,采取生态保护原则,建设用地布局不影响重要生态保护对象。
建设用地应顺应与保护森林公园普遍的复杂山地地形地貌,考虑建设适宜性,结合道路规划方案进行布局,采取灵活的用地轮廓边界。
1.2 分散而集约的布局原则建设用地在公园全局中应分散点状布局,满足公园发展需要,在小范围内应较集中、成组团,避免对生态本底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1.3 协调上位规划原则用地方案应对接、协调上位规划关于建设用地的管控要求。
深圳市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规定(送审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有效保护深圳市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规范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深圳市行政区内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规划定位】森林(郊野)公园规划是指导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的法定依据,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
第四条【编制原则】编制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应体现绿色、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限度地复合科研、科普、休闲、游憩功能,满足城市生活需要。
第五条【编制依据】编制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应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并满足上层级规划的相关要求。
第二章规划编制组织第六条【编制主体】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园规划编制工作。
第七条【编制前提】规划编制前,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向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申请划定公园管理线。
第八条【组织方式】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具有规划甲级资质的相关机构进行编制。
第九条【审查程序】规划成果完成后,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通过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向规划国土部门提交规划成果时,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相关部门意见及意见处理情况等内容。
第十条【规划公示】规划成果初审通过后,由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公示及公示意见处理。
第十一条【审批公布】规划国土主管部门负责公园规划审批,规划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规划编制内容及要求第十二条【编制内容】公园规划编制内容应当包括:(一)公园现状分析,包括公园区位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情况、公园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
(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分析,明确公园规划依据。
(三)森林风景资源调查及质量等级评定,包括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资源的情况调查和质量评定。
(四)提出公园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明确公园特色。
(五)划定功能分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风景游览区),确定公园总体布局。
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4)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4)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5)第三节历史沿革 (10)第二章生态环境及森林景观资源 (1)第一节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1)第二节森林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11)第三章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预测 (12)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 (12)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16)第四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19)第一节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9)第二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第五章总则 (21)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21)第二节规划原则 (22)第三节规划依据 (22)第四节规划分期 (23)第六章总体布局 (23)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 (24)第二节森林公园形象定位 (24)第三节总体布局结构 (27)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28)第七章植被与景观系统规划 (29)第一节规划原则 (29)第二节植被规划 (30)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31)第八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33)第一节规划原则 (33)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33)第三节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规划 (33)第三节解说系统规划 (33)第九章森林游憩规划 (33)第一节森林公园游憩产品设计 (33)第二节游憩项目策划 (34)第三节游憩设施规划 (35)第四节游览组织规划 (36)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 (44)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44)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45)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7)第四节供热工程规划 (47)第五节电信、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工程规划 (47)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50)第七节旅游厕所建设规划 (50)第八节医疗救护规划 (51)第十一章保护保育工程规划 (51)第一节规划原则 (51)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1)第三节景点保护规划 (53)第十二章防灾及预警系统规划 (53)第一节灾害历史 (53)第二节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 (53)第十三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5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4)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55)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55)第十四章居名点调控规划 (58)第一节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 (58)第二节居民点调控原则 (59)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59)第十五章投资估算 (60)第一节估算依据 (60)第二节投资估算 (61)第三节项目效益分析 (63)第十六章效益分析 (65)第一节经济效益分析 (65)第二节生态效益分析 (66)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 (66)第十七章分期建设规划 (67)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67)第二节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67)第十八章实施保障措施 (68)第一节建立完善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 (68)第二节加大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69)第三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69)第四节加大宣传力度 (69)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从化街口城区北35km,距广州市区93km。
辽宁海棠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辽宁海棠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4)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4)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7)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14)第二节开发建设条件评价(SWOT分析) (26)第三章总体规划 (30)第二节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1)第三节规划期限和规划目标 (32)第四节项目定位和规划主题 (33)第四章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34)第一节总体布局 (34)第二节各景区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 (34)第五章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9)第一节环境容量 (39)第二节旅游市场分析及游客规模预测 (41)第六章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5)第一节景点设计 (45)第二节游览线路设计 (56)第七章植物景观设计 (58)第一节设计原则 (58)第二节植物景观设计 (58)第八章保护工程规划 (61)第一节规划原则 (61)第二节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61)第三节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62)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3)第五节安全、卫生工程规划 (66)第九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68)第一节餐饮服务设施规划 (68)第二节住宿服务设施规划 (69)第三节休闲娱乐设施规划 (71)第四节其他服务设施规划 (72)第十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74)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74)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76)第三节市政工程规划 (79)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81)第十二章组织管理 (84)第一节管理体制 (84)第二节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 (84)第十三章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86)第一节投资概算 (86)第二节效益评估 (91)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海棠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西部,科尔沁沙地南缘,辽西低山丘陵区,阜新市所辖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21︒41′15″—121︒52′30″,北纬41︒47'30″—42︒00′00″。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为主题、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为目标的公园。
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公园的位置、面积、布局、功能等因素,以确保能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
下面是一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700字范文,供参考。
森林公园位于城市的东部,占地面积约为100公顷。
整个公园自然地形多样,有山、水、树木等自然资源。
规划面积包括山区、水面和平原,以及一些特色建筑和娱乐设施。
首先,设计规划包括公园的主要区域和次要区域。
主要区域是森林公园的核心,包括山区和水面。
在山区,有一条环山步道可以供游客漫步观赏自然风景。
同时,在山顶还设计了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公园和城市的全景。
水面包括湖泊和小溪,水质清澈、生态环境良好。
在水面上,可以划船、钓鱼和垂钓,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次要区域主要是平原区,包括一些休闲娱乐设施。
其中,有一个儿童乐园,提供各种儿童游乐设施,满足孩子们的娱乐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运动场地,供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等。
此外,规划还包括一些露天音乐厅和表演场地,为市民提供文艺演出和娱乐活动。
在整个森林公园规划中,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绿化覆盖率。
因此,在公园中规划了大量的植被种植区域,种植各种乔木、灌木和花草,以增加绿化效果。
同时,还规划了一些生态湿地保护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此外,为了方便游客的出行,公园规划了一些停车场、公共厕所和休息区。
同时,还规划了一些商业设施,如餐厅、咖啡馆和小吃摊,以满足游客的日常需求。
总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以确保公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公园规划应以保护、利用、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民对自然环境、健康休闲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录1基本情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1.2社会经济概况 (3)1.3历史沿革 (4)1.4森林公园建设情况 (5)1.5周边旅游的发展情况 (6)2森林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0)2.1评价标准 (10)2.2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10)2.3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15)3开发建设SWOT分析 (21)3.1优势(S) (21)3.2劣势(W) (21)3.3机遇(O) (22)3.4挑战(T) (23)4客源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24)4.1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24)4.2客源类型分析 (25)4.3客源市场定位 (26)4.4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26)5规划总则 (29)5.1规划依据 (29)5.2指导思想 (30)5.3规划原则 (30)5.4规划范围 (31)5.5规划期限 (32)5.6规划性质 (32)5.7规划目标 (32)6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34)6.1总体布局 (34)6.2功能分区 (34)7风景游赏规划 (41)7.1景点规划 (41)7.2旅游产品规划 (47)7.3游赏线路规划 (51)7.4旅游商品规划 (53)8服务设施规划 (58)8.1规划原则 (58)8.2服务设施规划 (58)9基础工程规划 (64)9.1道路交通规划 (64)9.2给排水规划 (67)9.3电力电讯规划 (68)9.4环境工程规划 (69)10森林景观规划 (71)10.1森林景观现状 (71)10.2规划原则 (72)10.3规划内容 (73)11保护工程规划 (78)11.1环境容量分析 (78)11.2森林生态保护规划 (79)11.3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83)11.4环境保护规划 (83)11.5安全保障规划 (84)1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86)12.1土地利用现状 (86)12.2土地利用原则 (86)12.3土地利用规划 (86)13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9)13.1投资估算 (89)13.2效益分析 (93)14保障措施 (100)14.1政策保障措施 (100)14.2资金保障措施 (100)14.3人力资源措施 (100)14.4区域联动发展措施 (101)14.5加强管理措施 (101)附件:附录1 罗坑山森林公园主要维管植物名录附录2 罗坑山森林公园主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附件1 关于命名罗坑山森林公园的函附件2 森林公园评审意见、专家名单图录1.地理区位分析图2.旅游区位分析图3.旅游资源分布图4.植被分布图5.地形地貌分析图6.总平面图17.总平面图28.功能分区图9.景点规划图10.旅游产品规划图11.道路交通规划图12.服务设施规划图13.附属工程规划图14.森林景观规划图15.土地利用规划图1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区位新昌县位于浙江中东部,绍兴市东南新嵊盆地南侧,曹娥江上游,东接奉化、宁海县,南接天台县,西南邻东阳市,西北与嵊州市毗连。
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5)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5)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 (13)第三节历史沿革 (14)第四节公园建设及旅游现状 (15)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 (16)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16)第二节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24)第三章总体规划依据及原则 (27)第一节规划依据 (27)第二节规划原则 (28)第四章总体布局及分区 (29)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 (29)第二节规划定位 (29)第三节规划目标 (30)第四节总体规划范围 (32)第五节总体布局 (33)第五章环境容量及游客规模预测 (36)第一节环境容量 (36)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40)第六章景区、景点及游览线路规划 (44)第一节规划原则 (44)第二节景区、景点规划 (44)第三节旅游线路规划 (50)第七章植物景观规划 (52)第一节规划原则 (52)第二节植物景观规划 (52)第八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4)第一节餐饮 (55)第二节住宿 (56)第三节娱乐 (57)第四节购物 (59)第五节医疗 (60)第六节导游标志 (60)第七节管理及其他 (61)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66)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66)第二节给排水规划 (68)第三节供电规划 (71)第四节供热规划 (72)第五节通讯规划 (73)第六节广播电视规划 (73)第七节水利规划 (73)第十章保护与培育工程规划 (76)第一节保护规划原则 (76)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6)第三节生物资源保护 (79)第四节景观资源保护 (81)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 (82)第六节安全卫生保护 (84)第十一章旅游商品开发 (86)第十二章组织管理与人员培训计划 (88)第一节组织管理机构 (88)第二节人员培训 (89)第十三章投资概算及开发顺序 (90)第一节投资概算依据 (90)第二节投资估算 (90)第三节资金筹措 (92)第四节开发建设顺序和投资安排 (92)第十四章效益评价 (1)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价 (1)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4)第三节社会效益评价 (5)附件一、附表附表一:投资概算表附表二:投资按建设项目划分表附表三:投资按费用构成划分表附表四:分年度安排表附表五: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六: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七:损益表附表八:财务现金流量表附表九:内部收益率计算表附表十:敏感性分析表二、附图附图一: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位臵图附图二: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现状图附图三: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附图四: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点规划图附图五: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给排水、电力电信规划图附图六: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综合接待服务区平面规划图附图七: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渡假疗养区平面规划图三、附件《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名录》《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名录》林场发[2004]217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建立大兴古桑等62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评审专家名单某县某县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埋位臵某县地处某县河谷中部,某县河上游南侧,天山支脉那拉提山及伊什格力克山北麓,位于北纬42°54′--43°38′,东经81°34′--83°35′之间,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6-42公里,总面积4528.2平方公里,状如彩蝶。
河南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南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编制程序、内容与要求、文件组成等。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其它森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2006 生活用水卫生标准;GB 9667—1996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T 18005—1999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 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LY/T 5132—19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森林公园 forest park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条件,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地域。
3.2森林旅游资源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凡能对森林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开发利用而产生相应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形和无形的各类资源。
3.3景区 scenic zone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根据景观资源类型及游赏需求而区划的一定用地范围。
3.4景点 feature spot ,view spot由独立景物或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构成,主题鲜明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境域单元。
3.5景观 landscape ,scenery可以引起视觉和心灵感受的景素,或一定区域内具有代表性或特征性的景素。
3.6景观资源 landscape resources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或科学文化价值的一切资源。
其中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第一章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位置xxxx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常宁市南部,属南岭山簇余脉。
东与常宁市罗桥镇和庙前镇接镶,南与郴州市桂阳县交界,西与常宁市洋泉镇和蒲竹瑶族乡毗邻,北与常宁市板桥镇胜桥镇相连。
森林公园境界东西长80多km,南北宽仅10余km。
森林公园由弥泉景区、印山景区和中田古民居景区组成,地理坐标为:弥泉景区东经112°15´45´´~112°25´46´´,北纬26°09´30´´~26°14´24´´;印山景区东经112°30´35´´~112°32´27´´,北纬26°10´24´´~26°11´25´´;中田古民居景区东经112°30´57´´,北纬26°10´28´´。
总面积为5933.4hm2。
森林公园距常宁市城区35km,距衡阳市城区85km。
1.1.2 地形地貌xxxx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常宁市南部,其大地构造分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即华南褶皱系湘南耒(阳)——临武南北褶皱带的北端,穹隆轴部由加里东构造组成。
xx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xx、铜钟脑、青山脑、狮子脑、雷公岩、岩鹰寨、吊钟岭、仙人歧等十几座山峰,群峰起伏,最高峰xx海拔1263.7m,最低双河口海拔213.6m,相对高差1050.1m,坡度平、缓、斜陡、险皆有,地形比较复杂,森林公园整体上属中山地貌。
1.1.3 气候条件xxxx国家森林公园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型,具有夏凉、冬寒、雾多、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垂直温差较大等特点。
河南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30年)(评审稿)评审稿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和目标河南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独特景区。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目标是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公园的游客体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打造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总体规划修编原则1. 保护优先:保护石漫滩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特色。
2. 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公园内的各项资源和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3. 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4. 民众参与: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和管理工作。
5.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
三、总体规划修编内容1. 规划范围:河南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包括滩区、峡谷、山地等多种景观类型。
2. 规划布局:(1)核心区:核心区内部实施严格的保护,禁止一切破坏性的人类活动。
(2)缓冲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限制人类活动,但可以适度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3)开发利用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设多样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
3. 主要功能区划:(1)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石漫滩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加强管护力度,禁止采伐和捕捞等破坏性活动。
(2)生态游憩区:提供游客休闲和观赏的场所,建设步道、观景台等设施。
(3)科研教育区:为科研和教育机构提供研究和教学资源。
4. 交通建设:(1)提升道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2)限制私家车进入核心区和部分缓冲区,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
5. 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1)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2)培训和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发展生态餐饮、特色住宿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6. 管理体制:(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
LY/T-**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forest park master planning (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 32 术语 33 一般规定 5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53.2 资源评价 10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1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23.5 容量与人口 134 专项规划 154.1保护保育规划 154.1.1 一般规定 15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15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64.1.4 防灾规划 174.1.5安全保障规划 184.2森林景观规划 18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84.4 游憩规划 194.5 基础工程规划 234.5.1 一般规定 234.5.2 道路交通规划 234.5.3 供电规划 24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44.5.5 供热规划 25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54.5.7 广播电视规划 264.5.8 燃气规划 264.5.9 医疗救护规划 264.5.10 公共厕所规划 264.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264.7 居民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275 分期建设规划 286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86.1 投资估算 286.2 效益评价 297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307.1 一般规定 307.2 规划说明书 307.3 规划图纸 327.4 附件 33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34附录B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341 总则1.1 规范编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规范。
1.3 森林公园的类型(规模、级别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2以下、中型森林公园(21-100km2、大型森林公园(101-500km2、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2以上。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Standard for Overall Design of Forest ParksL Y/T5132—95主编单位: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林业部关于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集团)总公司(总局):根据林业部林计通字[1993]73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业经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现批准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代号L Y/T5132—95,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设计规范》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林业部负责。
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
目次1 总则2 总体布局2.1 一般规定2.2 森林公园区划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3.1 环境容量3.2 游客规模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4.1 景点设计4.2 游览线路设计5 植物景观工程5.1 一般规定5.2 植物景观设计6 保护工程6.1 一般规定6.2 生物资源保护6.3 景观资源保护6.4 生态环境保护6.5 安全、卫生工程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7.1 一般规定7.2 餐饮7.3 住宿7.4 娱乐7.5 购物7.6 医疗7.7 导游标志8 基础设施工程8.1 一般规定8.2 道路交通8.3 给、排水8.4 供电8.5 供热8.6 通信8.7 广播电视8.8 燃气9 设计文件组成9.1 一般规定9.2 设计说明书9.3 设计图书9.4 附件附录A 术语解释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附录C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附录D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附录E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附录F 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件组成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的需要,统一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台州市方山省级森林公园规划方案1总体设计依据和原则1.1总体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 Y/T5132-953、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4、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5、《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6、《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2年-2020年)7、《关于建立方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行性报告》8、其它法规1.2总体设计原则1、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2、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原则。
3、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功能的原则。
4、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原则5、突出“森林生态保健旅游”的特色原则6、旅游业发展与区内生态意识培养相结合原则7、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2总体布局2.1森林公园性质和主题定位考虑到台州市区近郊旅游景点不足的现状以及台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在森林生态保健旅游大发展的大环境中,立足于提高周边居民生态保健意识,以满足台州市民回归自然、森林生态保健休闲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良好的森林生态条件及景观优势,合理规划旅游项目,引用国际先进的生态保健理念,结合区内旅游建设条件,通过7年多期滚动建设,将方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以优良森林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以满足台州市民休闲保健需求为主要功能,集体科学保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环境教育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在台州市具有标志意义的森林生态保健休闲公园。
方山省级森林公园的主题定位为“森林·保健·生态·休闲·教育”。
2.2森林公园选址和范围方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4901亩,建设区大致分为三块,具体分布如下:第一块是林场方山林区,该区块位于方山中心位置,呈东北西南走向。
该区块为台州城市“绿心”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块,是森林公园的主要项目用地,面积为1783亩。
LY/T-**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forest park master planning (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 32 术语 33 一般规定 5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53.2 资源评价 10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1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23.5 容量与人口 134 专项规划 154.1保护保育规划 154.1.1 一般规定 15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15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64.1.4 防灾规划 174.1.5安全保障规划 184.2森林景观规划 18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84.4 游憩规划 194.5 基础工程规划 234.5.1 一般规定 234.5.2 道路交通规划 234.5.3 供电规划 24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44.5.5 供热规划 25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54.5.7 广播电视规划 264.5.8 燃气规划 264.5.9 医疗救护规划 264.5.10 公共厕所规划 264.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264.7 居民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275 分期建设规划 286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86.1 投资估算 286.2 效益评价 297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307.1 一般规定 307.2 规划说明书 307.3 规划图纸 327.4 附件 33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34附录B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341 总则1.1 规范编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规范。
1.3 森林公园的类型(规模、级别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2以下、中型森林公园(21-100km2、大型森林公园(101-500km2、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2以上。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一)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沿革、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等。
(二)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
包括生态环境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三)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包括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四)总则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目标、规划分期等。
(五)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包括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森林公园主题定位、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主题定位与营销策划等。
(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包括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游客容量以及旅游区位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划预测等。
(七)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包括规划原则、植被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八)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包括规划原则、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
(九)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解说系统规划。
(十)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游憩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游线组织规划。
(十一)基础工程规划。
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
(十二)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包括灾害历史、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其他灾害防治、监测与应急预案。
(十三)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及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情况。
(十四)社区发展规划。
包括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社区发展规划。
(十五)环境影响评价。
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对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十六)投资估算。
包括估算依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十七)效益评估。
包括生态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
(十八)分期建设规划。
包括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十九)实施保障措施。
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二十)图纸要求。
包括区位图(对外关系图)、土地
利用现状图、森林风景资源分布图、客源市场分析图、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景区景点分布图、植物景观规划图(林相改造图)、游憩项目策划图、游览线路组织图、服务设施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给排水工程规划图、供电供热规划图、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图、环卫设施规划图、近期建设项目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