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声乐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017.50 KB
- 文档页数:19
什么是声乐套曲?声乐套曲又叫声乐组曲,是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例如《航天之歌》这部套曲,以“航天之歌”为统一的标题,用了七首歌曲,其中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女声重唱、混声四部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各首都可单独抽出来唱,但都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达歌颂中国航天事业的主题,结构成一部大型作品的整体。
着名的《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其音乐结构形式都属于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它的原意为“环圈舞”,即:Song-cycle。
声乐套曲是利德盛期,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
声乐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过其内容和音乐风格,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套’有连的意思。
套曲由一个主曲(慢板)和两首由主曲压缩而成的小曲(快板、也叫拷拍、三板)组成。
套曲如同套房,有大套小套之分。
规格为68板的(68小节)叫大套曲,超过或不足的是一般套曲。
大套曲,一般套曲只是规格大小的区别,不是名气的高下。
声乐套曲又叫声乐组曲,是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例如《航天之歌》这部套曲,以“航天之歌”为统一的标题,用了七首歌曲,其中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女声重唱、混声四部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各首都可单独抽出来唱,但都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达歌颂中国航天事业的主题,结构成一部大型作品的整体。
一些声乐作品简介
1.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一部经典的交响乐作品,被视为贝多芬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以宏伟的音乐语言和华丽的合唱来表达人类的团结和和谐,尤其是最后的合唱部分,流传至今仍广泛演奏。
2.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这是莫扎特最受欢迎和最受称赞的作品之一。
《魔笛》讲述了王子塔米诺对抗邪恶女王的故事,音乐融合了戏剧性的情节、儿童童谣、华丽的咏叹调和活泼的合唱,搭配多种声乐演唱技巧,创造出了一部深具情感和戏剧性的作品。
3.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这是一部以激情和悲剧为主题的经典歌剧。
《图兰朵》讲述了夏洛克利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世俗的崩溃和自杀。
普契尼的音乐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沉浸在歌剧的悲伤和美丽中。
4. 布鲁克纳的《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唱诗班和管弦乐队的独奏作品,展示了布鲁克纳独特的声乐和交响乐技巧。
《大地之歌》以马丁·鲍德温(John Martin Baldwin)的诗歌为基础,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生命的慨叹。
作品通过强大的音乐表现力传达出深情和宏大的感觉。
5. 葛利格的《城市之歌》:这是一部由管弦乐队、合唱团和独唱家演唱的作品,包含了十三首短小的歌曲。
《城市之歌》通过描述一个城市的生活和活动,展现了现代城市中复杂的情感
和人类对机械化生活的反思。
作品的音乐语言流畅而有力,深入人心。
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理解作品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
2、在演唱歌曲时,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3、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从声乐的体裁引导学生谈对大合唱的了解,介绍作曲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大合唱: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的,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2冼星海: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3《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欣赏作品1、欣赏《黄河船夫曲》感受速度的变化,学生划拍感受作品的情绪,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3)、作品表现了怎样的精神?2、欣赏《黄水谣》思考问题:(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歌曲可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3、欣赏《河边对口曲》欣赏作品,思考问题:A(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B、学生按对唱形式学唱歌曲,感受作品情绪,回答问题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吗?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4、欣赏《保卫黄河》思考问题:A(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为什么在齐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B学习歌曲的演唱形式。
《黄河大合唱》课型:欣赏与合唱授课人:赵永玫授课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使这部具有交响诗、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有又群众性的特点。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有八个乐章的大型声乐名曲:包括《黄河船夫曲》(齐唱与合唱)、《黄河颂》(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歌曲)、《黄水谣》(齐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怒吼把黄河》(合唱)。
教学要求: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作品中磅礴的气势,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及事迹,和这部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意义。
2、通过对《保卫黄河》中轮唱的练习,进一步感受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斗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气势。
教学重点:通过对轮唱的感受,体会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大歌片、钢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黄河、远望黄河、感受黄河的雄伟与磅礴1、走进黄河:《黄河船头曲》(齐唱与合唱)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到过黄河吗?你们渡过黄河吗?你们真正地感受过黄河的雄伟吗。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昆仑山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黄河。
五千年来她奔流不息。
人们常把黄河比作母亲。
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她的哺育下生活得非常幸福。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中华大地时,她却经历了一场劫难。
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日子。
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
正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在外留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来到延安,用自己的音乐投入到了革命斗争当中。
《黄河大合唱》诞生了,让我们在他的音乐里感受黄河的伟大,了解黄河的历史!(聆听《黄河船夫曲》)提出前两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聆听(欣赏音乐可采用先听后讲的方法。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型声乐套曲《雪域之恋》研究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音乐分析领域虽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其分析对象大多为传统音乐。
而对新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则相对匮乏,尤其大型作品的分析研究更是如此。
罗念一作为在西藏生活数十年的作曲家,创作了包括声乐作品、器乐作品在内的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许多优秀音乐作品。
大型声乐套曲《雪域之恋》是作曲家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道歌谱曲的颇具探索意味的声乐作品,也是其为数不多的趋于纯艺术创作的音乐作品之一。
这部套曲无论是歌词的人文内涵还是曲调的音乐意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艺术性而引人注目。
而且大型声乐套曲《雪域之恋》是罗念一在西藏经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社会历史变迁并在各方面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时代特色鲜明,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本文对作曲家罗念一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雪域之恋》进行全面研究,在将其置于历史文化背景并研究其创作特色的同时,对其音乐本体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企解读包括这部套曲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艺术审美、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全面信息。
巴洛克时期的三种⼤型声乐套曲⼀、清唱剧1、含义:清唱剧(oratorio)也称神剧,是⼀种⼤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宣叙调、咏叹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区别于歌剧,因为它是⼀种只唱不演的“清唱形式”,⽆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
2、第⼀部清唱剧第⼀部清唱剧是1600年产⽣于意⼤利的,由卡⽡莱⾥创作的《灵魂与⾁体的体现》。
3、清唱剧分两种形式第⼀种是拉丁清唱剧,以拉丁⽂为歌词,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乐。
第⼆种是世俗清唱剧,这种清唱剧⾯向公众,取材⾃由,不局限于《圣经》。
到17世纪下半叶,第⼀种逐渐消失,第⼆种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康塔塔1、含义:康塔塔(cantata)是⼀种包括合唱、重唱、宣叙调、咏叹调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
在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模较⼩,内容简单,侧重抒情,不⼀定采⽤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以合唱结束。
2、由来和发展: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产⽣于意⼤利,是与清唱剧平⾏发展的体裁,后来在德国盛⾏⼀时。
在意⼤利,cantata⼀词最初泛指声乐作品,与器乐曲sonata对应,第⼀次使⽤康塔塔⼀词的事意⼤利作曲家A·格兰迪。
早期,康塔塔在罗马⽐较流⾏,A·斯卡拉蒂是康塔塔创作最多的作曲家,后来康塔塔流⼊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的作曲家开始⽤本国的语⾔进⾏康塔塔的创作;在1700年后,康塔塔在德国得到很⼤的发展,并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巅峰,他著有《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等。
巴洛克时期之后,康塔塔逐渐衰落。
3、康塔塔的两种形式:⼀是室内康塔塔,通常是在家庭社交场合中表演的⼀种⼩型康塔塔。
⼆是,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型康塔塔,由管弦乐队伴奏。
三、受难乐受难乐(passion)其实也算清唱剧的⼀种,但是她的内容是特指的,是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写成的⼀种清唱剧,所以把它单独作为⼀个声乐套曲的类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