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 西方经济学or微观经济学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549.00 KB
- 文档页数:34
辽宁大学《西方经济学》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适应性预期2.理性预期3.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4.李嘉图等价定理二、选择题1.构成政策无效性命题的关键是()。
A.价格和工资是有完全伸缩性的B.预期是合乎理性的C.价格和工资是有完全伸缩性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D.信息是不完全的2.在公债能否影响经济的问题上()。
A.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B.新古典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C.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D.新古典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3.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是()。
A.非市场出清B.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原则C.信息不完全D.价格刚性4.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
A.改变价格B.改变产量C.既改变价格,也改变产量D.既不改变价格,也不改变产量5.以下变量哪些不是真实变量()。
A产出B.就业C.价格水平D.消费6.新古典经济学家可能将衰退时期的产出减少解释为()。
A.低的真实利率,它使得工人现在选择更多的闲暇,将工作推后到以后时期B.现存生产技术的退化C.失业保险福利的增加,它促使工人选择更多的闲暇D.以上全部7.按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储蓄()。
A.将不会出现,因为一切经济行为的终点都是消费B.将自动转化为投资C.取决于收入水平D.和投资的定义完全相同8.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如果储蓄供给有一个增加()。
A.利率将下降B.投资将增加C.储蓄供给曲线将左移D.以上各项全都正确9.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实际收入的增长必定导致导价格水平()。
A.下降B.不变C.上升D.随机变动10.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指的是()。
A.效率是非常必要的B.需求是不能全部满足的C.消费是经济行为的首要目的D.以上说法均不准确三、简答、论述题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202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历年考研真题 201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 参考教材课后习题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引 论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3章 消费者选择 第4章 生产函数 第5章 成 本 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7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8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9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 博弈论初步 第11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18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19章 经济增长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三部分 参考教材章节题库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章节题库 第1章 引 论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3章 消费者选择 第4章 生产函数 第5章 成 本 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7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8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9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 博弈论初步 第11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18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19章 经济增长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三)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针对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试科目而编著的专业课复习题库,包括历年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四大部分。
第5章成本一、名词解释1.显成本答: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例如,某厂商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进行生产的显成本。
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企业的总成本。
2.隐成本答:隐成本是相对于显成本而言的,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
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
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
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成本。
3.正常利润答: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入成本的。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当一个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拥有管理企业的才能时,他将会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选择是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另一种选择是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
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以获得收入报酬。
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
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应当自己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在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可以得到的最高报酬。
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
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第6章完全竞争市场一、名词解释1.完全竞争市场答: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价格控制的程度以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出发,按照竞争激烈程度,市场和市场中的厂商可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完全垄断。
其中,完全竞争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其市场效率也是最高的。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即厂商之间提供的商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④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产品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最高生产效率。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
虽然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
所以,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做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
2.边际收益答:边际收益是指厂商单位销售量变化所引起的总收益变化,其数学表达式为:MR=ΔTR/ΔQ。
其中ΔTR、ΔQ 分别为总收益和销售量的变化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论单个厂商的销售量如何变化,其单位产品的价格仍保持不变,所以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固定不变的销售价格,也就是平均收益。
因此,平均收益曲线同时也是边际收益曲线,即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完全重合的。
3.停业原则答:停业原则是成本理论中用于描述短期内厂商是否退出市场的一条原则。
在成本理论中,市场价格恰好可以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点即为停业点。
在停止营业点,企业生产的损失恰好等于它的固定成本,与停业关门的结果一样。
第9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拍卖人假设答:实现经济一般均衡采取的是一种“试探过程”,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假定市场存在一位“拍卖人”,其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
拍卖人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是: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该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
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
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
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
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
2.规范经济学答: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
简而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
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就是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3.帕累托标准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②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④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
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宏微观经济学自测题第一章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一、单项选择:1.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A: 右下方B: 右上方C: 左下方D: 左上方答案[A]2.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A: 右下方B: 右上方C: 左下方D: 左上方答案[B]3.需求曲线是()。
A: 商品的价格曲线B: 商品的总收益曲线C: 商品边际收益曲线D: 商品的供给曲线答案[A]4.关于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
A: 均衡价格是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B: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C: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D: 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答案[C]5.如果消费者取得的货币效用大于所购入的商品效用,则它会()。
A: 继续购买B: 停止购买C: 退掉己购入的商品D: 大量购买答案[A]6.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已知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为9个单位,一支钢笔的边际效用为36个单位,则消费者愿意用()来购买这支钢笔。
A: 12元B: 4元C: 36元D: 3元答案[B]7.A: 是整条的边际成本曲线B: 是B点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C: 是A点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D: 是价格曲线P o答案[C]8.如果消费者消费15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0个效用单位,消费16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6个效用单位。
则第16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单位。
A: 108个B: 100个C: 106个D: 6个答案[D]9.消费者剩余是指()。
A: 供给曲线以下,均衡价格以上部分B: 需求曲线以下,均衡价格以上部分C: 需求曲线以上,均衡价格以下部分D: 供给曲线以上,均衡价格以下部分答案[B]10.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
A: 满足程度B: 边际效用C: 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出的价格部分D: 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出的价格部分答案[C]11.如果生产者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生产者应该()。
A: 停止生产B: 扩大生产C: 维持生产D: 退出生产答案[B]11.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所得()。
辽宁大学西方经济学试题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2.新古典增长模型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黄金分割律4.经济周期二、选择题1.经济增长的最佳定义是( )。
A.投资和资本量的增加B.因要素供给增加或生产率提高使潜在的国民收入有所提高C.实际国民收入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D.人均货币收入的增加2.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 )。
A.投资对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B.投资在短期内对总需求的影响C.实际国民收入围绕潜在国民收入周期性的波动D.某段时期结构性失业的减少3.用GNP值来衡量经济好坏的不足之处是( )。
A.GNP不包括生产的社会成本B.GNP忽略休闲时间的增加C.GNP不能把产品的品种变化包括进去D.以上说法都正确4.满足下列哪个条件时生产函数F=F(K,L)将有按比例的收益( )。
A.F(zK, zL)=YB.zF(K, L)=YC.F(zK, zL)=zYD.F(K十1, L+1)-F(K, L)=15.如果生产函数Y=F(K,L)具有按比例的固定收益,那么( )。
A.F(zK, zL)=zYB.F(K/L,1)=Y/LC.y=f(k),y表示每个工人的生产量,k表示每个工人的资本D.以上论述都正确6.经济增长在图像上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
A.内侧的某一点向边界移动B.向外移动C.外侧的某一点沿着边界移动D.向内移动7.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移动是因为( )。
A.投入减少而引起产出增加B.产出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加C.劳动力减少D.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一点向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一点的移动8.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中,资本积累需要( )。
A.降低储蓄B.实行低利率C.抑制消费D.外国贷款9.在下面哪种情况下人均收入最高( )。
A.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最高B.劳动力的平均产品最高C.总产量最高D.利率水平最低10.按照索洛模型,高储蓄率会引起( )。
A.不影响增长率B.可能影响增长率,也可能不影响增长率C.长期高增长D.暂时高增长11.关于资本边际产品M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章引论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任务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人类历史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类?哪一类的经济效率较高?答:(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自给自足经济,即每个家庭或者村落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经济效率十分低下。
②计划经济,即生产资料归由政府代表的国家所有,政府用行政计划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
③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市场价格机制解决。
④混合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2)上述四种类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率较高。
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
3.为什么西方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答:(1)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是通过价格机制决定的,故微观经济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这些变量中的关键变量是国民收入,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略述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