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 “非洲解放军的那些事”非洲国家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一般都与外国有紧密的联系,由于他们经济不行,很难买得起美欧的高级武器。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非洲国家热衷于采购中国生产的武器装备,而且在采购之后通过与解放军的军事交流合作,沿袭解放军的武器运用方法、条令条例,而且学得非常相似,被很多人称为“非洲解放军”。(哈哈,今天就来给大家大概分析一下谁是真正的黑非洲第一强军!!!)?????? 最近这两天新闻不是整天报道,津巴布韦的军队进首都了,政变也好,清君侧也好,反正是不爽了,制止了老糊涂的穆加贝把政权移交给那个保姆出身的权利欲极强的老婆。国家层面的事就不说了,说说这个国家的军队吧。上街的装甲车一水的中国造,士兵的武器也是中国造,其实这个国家的军队也同那支赫赫有名的坦桑尼亚国防军一样,都是中国训练的,号称非洲解放军。一:坦桑尼亚在遥远的黑非洲,有这样一支军队,从战略战术到武器装备,从训练演习到条令内务,都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五成神似。这支军队就是坦桑尼亚国防军,号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嫡传弟子,部队的武器装备、训练建设、战略战术都与解放军很相似,被誉为东非解放军。坦军的战斗水平和作

战艺术也比其他非洲国家高一大截,历史上曾经打的非洲小霸乌干达和利比亚抱头鼠窜。有人曾说坦桑尼亚陆军是非洲唯一的步坦协同训练时候,坦克不会轧死自己步兵的军队。解放军教官经常告诫赴华培训的黑叔叔们:步坦协同第一条,别被坦克履带压死,第二条,别被坦克大炮喷死,第三条,别被反应装甲炸死。黑叔叔们在踢正步,把有中国特色的绑腿一结扎,立马就有了30%解放军风范。(1):坦桑尼亚坦克部队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军事援助,以全套中国武器武装了坦桑尼亚军队,大批坦军军官被派往中国培训学艺,以至于这支国防军在成立之初就焊上了牢牢的解放军印记。在1978年的乌干达坦桑尼亚战争中,中国式作战技艺发挥了巨大作用。1976年开始,坦桑尼亚与北方邻国乌干达发生边界战争,当年由总参牵头,组建中国驻坦桑军事顾问团,由海陆空三军组成。因为乌干达内乱造成乌坦两国关系紧张,1978年10月乌干达对坦桑尼亚宣战,不同政见的乌干达参谋总长逃往坦桑尼亚,随即有一个坦克团也叛逃到坦桑尼亚。中国在坦桑尼亚的军事顾问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和训练。(2):坦桑尼亚步兵正步训练遥想当年,我们为他们配属了新的五对负重轮的59式坦克。这支部队后来编为”乌干达民族解放联合阵线“,参加了解放乌干达的战争。战争一开始,由于坦桑尼亚没有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导致大片国土

沦陷。坦桑尼亚迅速动员了所有力量,到11月底坦军就已经完全阻挡住乌军的进攻。1978年12月,坦桑尼亚军收复全部国土,1979年1月,一万多名坦军在中国造59式坦克和歼-6、歼-7战斗机支援下,进入乌干达境内,正式展开反攻。乌干达总统阿明向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求助。利比亚军队派出军队干涉,利比亚军队完全苏械化,装备有苏联的BM-21火箭炮,T-55/62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在乌干达南部的沼泽地带,坦军的装甲部队装备有中国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和装备有苏联T-55坦克和BMP-1装甲车的利比亚军队展开坦克

大战。结果利军大败,丢弃全部重武器,逃入恩德培机场和乌干达第二大城市金贾。坦桑尼亚军趁胜推进,很快在4月占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随着乌干达各地的机场沦陷。利比亚军队与国内的空中通道被断绝。最后被困在乌干达的利军全部在恩德培机场和金贾向坦桑尼亚军投降。(3):坦桑尼亚军队目前的装备仍然有很多中国制造,比如陆军的

59G主战坦克、空军的F6和F7战斗机,这些大件装备都是中国产。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国家制造的装备,比如坦军的装甲车就以苏制的BTR-40和BTR-152为主,炮兵、防空兵的装备也以苏制为主,直升机则主要是美制。总的来看,坦桑尼亚军队的装备是万国造,谈不上完全是中式。既然装备是万国造的,那么其训练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中式,否则岂

不是连那些中国没有的装备都操作不了?????????近些年,坦桑尼亚从中国购买了59大改坦克、63A水陆坦克、A100M火箭炮、07PA式120迫榴炮、FB6A防空导弹等一大批先进武器。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在2013年初发布的《非洲国家国防采购细节》文件,显示当年中国向坦桑尼亚提供了24辆新型坦克和12门大口径火炮。随后在2013年4月26日,坦军对外展示了中国产63A两栖坦克和120毫米07PA型自行迫击炮。2014年10月21日至11月14日,解放军海军陆战队与坦桑尼亚军队“超越-2014”联合军演在达市基加波尼海军基地举行。中坦双方100多名官兵参演。清一色的中国武器,坦桑尼亚军队出动三辆63A水陆坦克、一辆水陆装甲抢救车、80式通用机枪、81-1式自动步枪、85式微声冲锋枪,还有优雅的山东潍坊和石家庄口音。中坦联合演习开始的仪式上,看到坦桑尼亚的将军一声山东话——“开始”,莫名其妙的想笑。坦桑尼亚与中国渊源甚深。中坦两国军队渊源甚深,这是中国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中坦关系也成为中非友好关系的一大典型。由于中国军事顾问的无私帮助,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中高级军官成为坦桑尼亚军队的中坚力量。这些坦桑尼亚将军们的发号施令、一言一行中的山东味道,充分体现了他们与山东籍教官的深厚友谊。坦桑尼亚的国防军,就连国防部长都是一口的山东

话口令,完全没忘了当年的教官。整个部队的对讲机里面,地瓜土豆长江黄河的代号比比皆是。这是当年整个非洲唯一一只能够完成步坦协同而不会压死步兵的军队,唯一能实现炮火和步兵协同的军队,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比周边高一大截,不仅打的乌干达跪地求和,也打的卡扎菲抱头鼠窜。就连被子都叠的和我们一模一样,打出了威风,应该能算是非洲第一战斗力的军队了吧???

二:乍得但是,拥有近十万人30余架保养程度极好的战机的坦军确实在黑非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乌坦战争也堪称经典然而无论从历史战绩和综合实力上来看坦军都算不上是黑非洲第一首先,论战绩乍得军队在与利比亚的法达冲突中取得的战绩更辉煌1987年1月2日乍得军队和利比亚军队在法达地区发生交火,乍得军装备陆虎吉普以及大量的丰田皮卡,皮卡上配备法国提供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及机枪。在短暂的冲突中,利比亚一个装甲旅被全歼,784名利比亚士兵阵亡,92辆坦克和33辆装甲车被毁,81人被俘,13辆坦克和18辆装甲车被缴获,而乍得军仅18人阵亡,3辆丰田车被毁此战因此被称为“丰田(皮卡)战争”。三:南非国防军(1): 别看南非军队总兵力不到8万,那是他们国家的地缘位置决定的。像他们装备“荼隼”武装直升机的时候,我们中国陆军还在用“小羚羊”(2): 南非还是世界公认的“准核国家”。不过他们要核武器也没用,周

围没有劲敌,要那玩意还不是自己吓唬自己?!(3): 南非陆军的轮式自行火炮、步兵战车,还有他们自己研制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等等先进武器,某些方面和俄国、美国货都有的一比(4): 南非军事实力这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非洲大陆,简直就是羊群里的骆驼,十分突出虽然南非在中非的这一仗打得说不上漂亮,政府为此也饱受批评,但实际上中非叛军的损失远大于南非,因为他们在南非阵前留下了堆积如山的数百具尸体。很显然,曾经威震非洲的南非军队,颇有些“瘦死骆驼大于马”的余威;起码他们的思考方式还停留在“非洲无敌”的时代,没有转换过来:别人死了几百号,都可以无视;自己死了13个,就算是惨败了。总结:事实上,作为非洲经济领头羊的南非,其军队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非洲中部的大部分国家因长期的自然灾害和贫乏的战争,使得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机会来发展军事,被南非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有人说,在非洲能和南非在战场上一争高低的只有埃及——埃及的军事装备可能不如南非,但由于地处中东,经常和以色列开练,军队的实战经验却在南非之上。种族隔离虽然土崩瓦解,但那个时代积累的一些财富,包括恐怖的军事实力,却比较完整的由南非民主政府继承了下来。南非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虽然不是非洲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军队,但绝对是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94年之前,部队可以说是白色的,因为南非政策对黑人的歧

视,几乎没有几个黑人能通过各项苛刻的、只针对黑人的要求,顺利加入这只部队。而且因为南非人口分类,白人数量远少于黑人,要制服黑人,军队的战斗力必须无比精锐;种族隔离期间南非政府对白人的强制兵役制度,再加上军中严酷而先进的训练方式,都使得身体素质一流、意志品质顽强、军事技术精湛的南非陆军士兵成为全球雇佣军中最抢手的一族。在武器装备方面,南非当年也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科研部门涉及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的研究部门相当有成就。他们的科研项目大到“核武器“,小到不同口径的子弹,可以说面面俱到。特别出色的就有大口径自行火炮、武装直升机等。南非现役陆军装备中90%都是自行开发生产的,这样高的自主科研水平,是所有其它非洲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当年的南非军队,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角度,都称得上是打遍非洲无敌手。所以,讲了这么多,黑非洲第一强军的帽子我感觉明显带不到坦桑尼亚头上,因为很明显南非国防军才是黑非洲第一强大的军队么。这难道还有疑问吗?????第二也就在乍得军队。??第三算是坦桑尼亚吧。??但是,第四究竟是谁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尼日利亚,有人说是津巴布韦。ps:(据说有一天边境上冲突了,两边军队一照面,坦克都是一样的,枪都是一样的,原来都是中国训练的,口令都是一样的,顿时亲近了很多,下车拉近乎了,聊起来很是热闹,聊着聊着就不对劲了,又上车打起来了。

为啥聊崩了?原来一拨是石家庄步校训练的,另一拨是南京步兵学院培训的,一个是吃烤鸭的,一个是吃盐水鸭的,一个豆腐脑吃甜,一个豆腐脑吃咸。)到底非洲谁是第二三四呢,要是讲真明明白白的说的话,起码真是现在谁也不知道。??????(本文只是简单列举几个非洲强国,稍做介绍,有所遗漏,还请见谅,本文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检测(wd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检测(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指() A.库施文明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D.埃及文明 (★) 2 . 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 3 . 下列对阿克苏姆王国描述准确的是 ①生活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②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③10—15世纪信仰伊斯兰教④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奴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 4 . 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B.南非沿海C.西非沿海D.整个非洲沿海 (★) 5 .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 6 . 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 . “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 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⑦ (★) 8 .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地区兴起,他们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对“浮动园地”评价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破坏了生态环境④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 9 . 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 10 . —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 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 11 . 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分别是欧、亚、非、美四大地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授课人:田敏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后检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后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不包括()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麦罗埃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2.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3.从7世纪至今,非洲最主要的居民是() A.班图人 B.加纳人 C.马里人 D.刚果人 4.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5.以下不是古代非洲出口的主要商品的是() A.黄金 B.象牙 C.奴隶 D.钻石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8.“浮动园地”是一种创造性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它属于什么人的创造()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墨西哥人 9.印第安人在美洲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其中,主要位于南美洲的是() A.玛雅文化 B.阿兹特克文化 C.库施文化 D.印加文化10.—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11.(选做·2020·创编)在西非8—15世纪先后兴起的国家是() A.桑海、加纳、马里 B.加纳、桑海、马里 C.加纳、马里、桑海 D.马里、加纳、桑海 12.(选做)除了今天的津巴布韦,古代大津巴布韦文化的范围还包括() ①莫桑比克南部②埃塞俄比亚③博茨瓦纳东部④摩洛哥⑤南非北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13.(选做)与古代东方文明不同,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 B.高原盆地 C.热带沙漠 D.沿海平原

浅析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浅析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摘要] 随着中非贸易的升温,纺织品出口作为对非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由非洲服饰的穿着特点决定了其纹样色彩的重要性,而色彩的审美趣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仅仅是从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等方面体现,不同色彩经过调和后所体现出来的和谐,更是区分不同民族的色彩审美趣味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黑非洲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从影响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调和的因素和方式入手,研究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的特点,为对非纺织品贸易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地理环境民族文化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色彩是服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纹样的审美活动中,色彩作为“第一印象”的载体诉之于受众的视觉,进而影响到受众心理,给人以审美愉悦。在色彩搭配中,色彩的和谐是对色彩运用最高目标的审美体现。“色彩的和谐标志是人的情感方式在特定形态下表现出来的色彩构成样式。色彩和谐在色彩的有机组合中既普遍又极具理论性,它离不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与人的心理因素紧密相关的客观基础。”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色彩在被人类运用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征,色彩的表现形式也必定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支配,这种关于色彩和谐标准的审美个性就是一个民族色彩的特点之所在。黑非洲是非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具非洲代表性文化的区域,其服饰纹样色彩以热烈、浓郁、具有节奏感而闻名。对于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特点的研究,重点在于找出非洲黑人运用、调和纹样色彩的方式,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美感评定标准,这种喜好上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其地域、民族文化等深层结构对色彩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黑非洲”的界定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非洲”(“Black Africa” or “land of blacks”),从地理上划分,这部分非洲的北界大致在北纬20°一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把非洲分为三部分,一是“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非洲;二是“欧洲的非洲”;三是“亚洲的非洲”指尼罗河流域的非洲,特别是埃及。其实“黑非洲”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名称,国外一些文献中把这个区域称为“Sub-Saharan Africa”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这个名称在其他语言中较啰嗦,再加之非洲人自己也采用“黑非洲”这种叫法,使得“黑非洲”这个名称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另外从黑格尔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当时黑非洲的地理环境比较闭塞,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小,是较具非洲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的影响 黑非洲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黑人生存的基础,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植被等,这些元素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自然资源。撒哈拉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含答案)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习目标】 了解中古时期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古代非洲 ※1.任务一:阅读教材P27第一段,说一说非洲的主要居民是什么民族?他们的主要农作物、牲畜和工具是什么? ※2.任务二:阅读教材P27、28,填下图 ※3.任务三:阅读课本P29历史纵横,你觉得中国与非洲可以确定的交流不晚于什么时候? (二)学习活动二:古代美洲文明 ※1.任务一:阅读教材P29第一段,说一说美洲的主要居民是什么民族?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任务二:阅读教材P29-31,填写表格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兴盛时间 地理范围 政治 主要成就 ★3.任务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非桑海帝国与印加帝国有何异同? 材料: 1450 1500 年世界主要强国排名: 1. 明帝国,2. 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西班牙王国,5. 桑海帝国,6.印加帝国。 15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的最后一页。明帝国进入全盛时期,对内巩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外重建了东亚封贡体系,并成为这个体系的绝对核心,疆域面积达到近1 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 500万,都远超同时代其它国家,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国。奥斯曼帝国继续处于上升阶段,穆罕默德二世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历史,成为君士坦丁堡的新主人,在亚洲和欧洲的海洋和陆地同时扩张领土。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直是世界古代史上被人忽略的部分,在15世纪后期,印加帝国和桑海帝国均达到全盛,分别代表了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古代帝国的最高水平。 ——《简版评析: 15- -20世纪》 西非最强大国家: 文化中心: 极盛: 政治: 经济: 文化: 衰落: 时间: 代表国家: 经济: 国家: 鼎盛时间: 原因: 时间: 代表国家: 经济: 建立时间: 国家: 鼎盛时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第 5 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 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2.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 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3.关于玛雅人创造的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B.创立的历法中采用了20 进制 C.知道零的概念,发明了数字0~9 D.创建了众多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5.1905 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 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 试卷第1页,总 5 页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6.玛雅人的交换也颇为发达, 每个村落和城市都有广场, 作为交易的中心, 以可可豆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 ) A.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B.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C.以可可豆作为货币D.生活在美洲的商业中心 7.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 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8.8—15 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其发展的优势在于 A.较早掌握炼铁的技术B.大海阻隔了外族的入侵 C.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9.16 世纪初,以农业为基础的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其作用在于 A.促进交通运输B.防止洪水泛滥C.阻隔外族入侵D.扩大耕地面积10.15 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B.①③④C.①②④ A.①②③D.②③④

非洲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本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4、运用图表,指出本区资源状况,结合本区历史背景,分析经济发展特点,指出未来发展策略。【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主题和提示如下: ◆课前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自编一个小话剧,体现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活动提示:可模拟与发达国家进行外贸交易-----一方代表发达国家,另外一方代表某类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通过比较进、出口产品的不同价格入手来分析。)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撒哈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 “非洲解放军的那些事”非洲国家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一般都与外国有紧密的联系,由于他们经济不行,很难买得起美欧的高级武器。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非洲国家热衷于采购中国生产的武器装备,而且在采购之后通过与解放军的军事交流合作,沿袭解放军的武器运用方法、条令条例,而且学得非常相似,被很多人称为“非洲解放军”。(哈哈,今天就来给大家大概分析一下谁是真正的黑非洲第一强军!!!)?????? 最近这两天新闻不是整天报道,津巴布韦的军队进首都了,政变也好,清君侧也好,反正是不爽了,制止了老糊涂的穆加贝把政权移交给那个保姆出身的权利欲极强的老婆。国家层面的事就不说了,说说这个国家的军队吧。上街的装甲车一水的中国造,士兵的武器也是中国造,其实这个国家的军队也同那支赫赫有名的坦桑尼亚国防军一样,都是中国训练的,号称非洲解放军。一:坦桑尼亚在遥远的黑非洲,有这样一支军队,从战略战术到武器装备,从训练演习到条令内务,都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五成神似。这支军队就是坦桑尼亚国防军,号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嫡传弟子,部队的武器装备、训练建设、战略战术都与解放军很相似,被誉为东非解放军。坦军的战斗水平和作

战艺术也比其他非洲国家高一大截,历史上曾经打的非洲小霸乌干达和利比亚抱头鼠窜。有人曾说坦桑尼亚陆军是非洲唯一的步坦协同训练时候,坦克不会轧死自己步兵的军队。解放军教官经常告诫赴华培训的黑叔叔们:步坦协同第一条,别被坦克履带压死,第二条,别被坦克大炮喷死,第三条,别被反应装甲炸死。黑叔叔们在踢正步,把有中国特色的绑腿一结扎,立马就有了30%解放军风范。(1):坦桑尼亚坦克部队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军事援助,以全套中国武器武装了坦桑尼亚军队,大批坦军军官被派往中国培训学艺,以至于这支国防军在成立之初就焊上了牢牢的解放军印记。在1978年的乌干达坦桑尼亚战争中,中国式作战技艺发挥了巨大作用。1976年开始,坦桑尼亚与北方邻国乌干达发生边界战争,当年由总参牵头,组建中国驻坦桑军事顾问团,由海陆空三军组成。因为乌干达内乱造成乌坦两国关系紧张,1978年10月乌干达对坦桑尼亚宣战,不同政见的乌干达参谋总长逃往坦桑尼亚,随即有一个坦克团也叛逃到坦桑尼亚。中国在坦桑尼亚的军事顾问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和训练。(2):坦桑尼亚步兵正步训练遥想当年,我们为他们配属了新的五对负重轮的59式坦克。这支部队后来编为”乌干达民族解放联合阵线“,参加了解放乌干达的战争。战争一开始,由于坦桑尼亚没有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导致大片国土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一种类繁多,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作过不少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如塞内加尔的《阿马杜_‘库姆巴的故事》、象牙海岸的《非洲的传说》。喀麦隆的《在美丽的星空下》、乍得的《在乍得的星空下》、加蓬的《加蓬故事集》、尼伯尔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等。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无疑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松迪亚塔》是整理者根据几内亚西基里地区杰里巴。科罗村的?格里奥?杰里马莫杜;库雅泰的口头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格里奥?是黑非洲专门从事口头文学演唱、传播和保存工作的人。他们以此为业,家族世袭。?格里奥?虽是行吟艺人,但据传曾在国王或酋长的宫庭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博古通今,熟谙王国或部落的家族谱系、历代国王或部落祖先的不朽业绩,精通固有的律法和传统的习俗礼仪,充当史官和国王或酋长的顾问及传话人。国王或酋长每有重大决策,如征战、继嗣等,都要征询?格里奥?的意见。?格里奥?在收集、保存、传播黑非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口头文学作品正是依靠他们才得以流传后世。

《松迪亚塔》这部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共18章,歌颂了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国父?松迪亚塔一生的业绩。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了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非王后所生。因先知有言他将为王,遂遭王后迫害,经历了疾病和贫寒等苦难。国王去世后,太后篡权,松迪亚塔与其母被迫流亡国外。其后王国遭外敌侵犯,太后和新国王不敢抵抗,弃国而逃。年轻的松迪亚塔联合一些国家和部落举兵进击,经过几次大的战役,终于消灭了敌人,收复了国土,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马里帝国。这部史诗塑造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松迪亚塔的形象,描述了黑非洲人民光荣的历史传统,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史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文笔活泼,语言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史诗中史实与神话相交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至今发现的东非斯瓦希里语第一批书面文学的手稿,其创作时间大概是18世纪30年代。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高潮。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1986年、1991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检测

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 指() A.库施文明 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 D.埃及文明 2.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 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3.下列对阿克苏姆王国描述准确的是() ①生活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②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③10-15世纪信仰伊斯兰教④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奴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4.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5.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8.14世纪阿兹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地区兴起,他们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对“浮动园地” 评价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破坏了生态环境④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10.—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 一、位置: 1、绝对位置 2、相对位置 半岛、岛屿、边缘海、海峡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高原大陆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海岸线平直,海湾、岛屿都较少 【思考】描述非洲大陆地形的特点 (1)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和缓;(2)高原逼近大陆边缘,使得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半岛、岛屿、海湾及良港;(3)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思考】描述东非大裂谷的走向和地表特征 (1)东非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2)两岸悬崖壁立,附近还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谷底湖泊连串。 2、气候——对称分布 气温: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

降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几个地区的气候的成因: (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①热带雨林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②非洲赤道附近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降水少 (3)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思考】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1)以热带气候为主;(2)干旱沙漠面积广大;(3)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 【思考】分析几内亚湾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几内亚湾:受赤道低压和西南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多雨;沿岸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增温增湿。马达加斯加东岸:南回归线穿过南部,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湿增温。 【思考】非洲赤道穿过东部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河流 (1)尼罗河 水文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下游农田的肥力下降,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 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2)刚果河 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 成因:内陆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概况:向心状;水文特征:水位高、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喊杀两肖、无结冰期、富水能;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上游流经刚果盆地边缘、落差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流量大;下游深切西部山地,形成串珠状峡谷,水能丰富 流量大而稳定(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 水力资源丰富 河段特征:①上游:水流湍急;②中游:流经刚果盆地中部,地势低平,落差小,水势平稳;水量丰富,河宽水深,利于航运。 (3)尼日尔河:

古代非洲

第五课古代黑非洲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理解黑非洲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深刻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三大文化中心是什么? (二)正课 第5课古代黑非洲 插图《古代黑非洲文明地图》 所谓黑非洲,一般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古代黑洲文明包括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以及大津巴布韦文化。 插图《黑非洲埃塞俄比亚1》《黑非洲埃塞俄比亚2》 称这里为黑非洲,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居民是黑人。 请大家结合本图,思考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黑非洲主要通过哪些地方与外界?这种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由于撒哈拉大沙漠和大海的阻隔,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仅在东北角,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

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黑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而其中位于红海的阿克苏姆由于与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保持较为密切的交流,所以文明相对发展快一些。 我们要通过这节课懂得一个道理:文明只有交流才能发展,而闭塞则会导致落后和衰亡。 下面我们首先学习位于东北非前后相继的麦罗埃文化和阿克苏姆文化。 一、麦罗埃与阿克苏姆 1、麦罗埃文明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麦罗埃文明,是尼罗河中上游古代文明的代表。开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公元4世纪,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体现了库施文明独特的文明特色,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库施”一词是指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地区的通称,相当于今天苏丹共和国北部的尼罗河中游一带。它北边是埃及,南边是非洲热带内陆,尼罗河正好处于它的中心位置,所以这里就成了北非、西亚、地中海欧洲和黑非洲的一个重要的交汇地。这样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库施王国大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是古代黑非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并于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建立了古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也称库施王朝)。公元前656年,库施王国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文明进入麦罗埃时期。公元350年麦罗埃的库施王国为阿克苏姆王国所灭。 库施文明深受古代埃及文明影响,所以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宗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和美洲 课堂测试

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指() A.库施文明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D.埃及文明 2.公元前后,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黑非洲文明是指()A.库施文明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D.津巴布韦文明 3.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4.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是() A.埃及文化B.库施文化 C.阿克苏姆文化D.大津巴布韦文化 5.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形成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时,一开始直接起制约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 C.民族心理D.文化素养 6.右图所示为特斯科科湖中的浮动园地,发明该项农业成就的国家()A.崛起于库斯科地区 B.在15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 C.要求被征服者向其交付贡赋 D.建造了波南帕克神庙 7.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8.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分别是欧、亚、非、美四大地区的重要国家。下列有关四大帝国共同之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四大帝国在15世纪初均达到鼎盛时期 B.四大帝国都很重视对外贸易 C.四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掌握大权 D.四大帝国都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9.以太阳神后裔自称,曾以秘鲁为中心建立集权国家的是()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雅利安人 D.印加人 10.古代美洲玛雅人居住的地区不包括今天的() A.墨西哥 B.厄瓜多尔 C.危地马拉 D.洪都拉斯 11.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是人类早期农业发生的中心地区。其主要判断依据是()A.古代神话传说 B.古代史籍的记载 C.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D.考古发掘的古代遗物 12.玉米是一种高产农作物,它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下列有“玉米文明”之誉的是() A.埃及文明 B.罗马文明 C.希腊文明 D.玛雅文明 二、材料题 13.非洲东海岸的斯瓦希里文化魅力非凡,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文化史上,东非沿海的斯瓦希里文化,是由环西北印度洋周边地区的文化在长期交往中融合形成的,其地域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波斯、印度西海岸、东南亚,甚至中国。纪元以前,东非就有土著民族生活。后来,西非居民班图人来到这里,赶走或同化当地居民。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历史上阿拉伯人因其生存环境恶化迁居东非沿海,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浪潮。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把伊斯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学案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学习目标】 1.理解古代非洲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2.理解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3.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进一步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古代黑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 2.初步探讨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非洲古代文明 1.非洲是古代______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______人还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7—9世纪,班图人成为______的主要居民。 2.东部非洲 (1)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______________王国。4世纪,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与__________________交换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 3.西部非洲 (1)8—15世纪,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国家先后兴起。 (2)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__________________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3)征服加纳后,马里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_________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4)______原为马里属国,后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4.南部非洲 (1)?__________________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2)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__________________。 (3)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4)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______时期。 二、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美洲的?__________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______、番茄和花生等。 2.玛雅文明 (1)位于中美洲的__________半岛。 (2)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农业以种植______为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城内有众多用于祭祀的__________庙宇。 (3)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______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可能也知道0的概念。 (4)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______。 3.阿兹特克文明 (1)14世纪兴起于今__________地区。 (2)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______时期。 (3)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______________”,扩大了耕地面积。 (4)都城_______________位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小岛上,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______金字塔。 4.印加文明 (1)13世纪,印加人崛起于______的库斯科地区。 (2)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3)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土地、矿藏和牲畜归______所有,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 (4)政府编制了详细的__________________,帝国修建了完善的______系统。 (5)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二、重点解释 (一)东非和西非国家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东非: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代黑非洲》是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地理坏境相对封闭,文明发展缓慢,加上近代“种族歧视”,相对于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等文明,黑非洲是被忽视了的文明。 本课主要以麦罗埃、阿克苏姆和大津巴布韦三大富有代表性的黑非洲文明为主,表现出黑非洲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及黑非洲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突出世界文明多元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一直以来存在的“种族歧视”,加上新闻媒体的影响,学生对非洲可能存在错误认识,对古代黑非洲文明更是缺乏了解。 由于本课不是重点,主要以让学生通过学习麦罗埃等三大文明,了解古代黑非洲也有灿烂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学生对非洲文明的错误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理解黑非洲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史料,发现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世界文明的多元性,非洲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不能带有歧视心理。 理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大津巴布韦文化特点及主要文明成果。 2、难点:黑非洲文明发展缓慢的原因。 理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非洲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唯一)”和“印象中的非洲”作对比,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唯物史观】在概括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时空观念】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影响非洲和美洲古文明进程的因素;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家国情怀】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介于20oW一40oE之间 北回归线和30oS之间,赤道和20o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北临撒哈拉沙漠、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南临好望角 3、范围和国家:苏丹是黑人最早的故乡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 南非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 4、需要注意的地方:苏伊士运河、红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印度洋、大西洋、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 索马里半岛、好望角、莫桑比克海峡(世界上 最长的海峡)阿特拉斯山脉、德拉肯斯山脉 二、自然区域特征 1、特点: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和海湾。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①海岸线平直:马达加斯加岛、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好望角(印度洋 和大西洋的分界线)几内亚湾是最大的海湾,马达加斯加是最大的岛, 索马里半岛是最大的半岛 ②高原大陆: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2、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称为高原大陆 3、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①、刚果盆地 原是面积很大的内陆湖后来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 湖水外泻形成盆地刚果河流经盆地河流水量很大, 河流穿过高原峡谷时,形成许多瀑布,水力资源为世界之最。 ②、东非大裂谷(地球伤痕) 起止: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东非高原,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成因: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断裂而成。 特征:①裂谷带两岸悬崖壁立,并有许多火山分布。 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死火山),海拔5895米。 ②在裂谷带的底部有许多狭长深邃的湖泊,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世界第二深的湖泊。 ③东非高原西部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湖,它是盆地凹陷而成, 为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世界第一深湖—贝加尔湖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古代黑非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代黑非洲》是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地理坏境相对封闭,文明发展缓慢,加上近代“种族歧视”,相对于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等文明,黑非洲是被忽视了的文明。 本课主要以麦罗埃、阿克苏姆和大津巴布韦三大富有代表性的黑非洲文明为主,表现出黑非洲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及黑非洲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突出世界文明多元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一直以来存在的“种族歧视”,加上新闻媒体的影响,学生对非洲可能存在错误认识,对古代黑非洲文明更是缺乏了解。 由于本课不是重点,主要以让学生通过学习麦罗埃等三大文明,了解古代黑非洲也有灿烂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学生对非洲文明的错误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理解黑非洲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史料,发现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世界文明的多元性,非洲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不能带有歧视心理。 理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大津巴布韦文化特点及主要文明成果。 2、难点:黑非洲文明发展缓慢的原因。 理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非洲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唯一)”和“印象中的非洲”作对比,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两组图片(见PPT)和文字材料:(教师进行图片、文字的梳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一:达尔文: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 材料二:非洲大陆发现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猿人、尼人和现代人五个进化阶段的化石。人类演进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在非洲大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在其他地方都无法与非洲比拟。——舒运国:《非洲史研究入门》 材料三:马尼卡:可以肯定,现代人类起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一区域,头盖骨所在的地理位置离非洲越远,其形状和尺寸的变化就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