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稳定与工程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6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第七章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与区划1.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区域稳定性问题评价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如下方面:’(1) 分析工程建设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地球物理环境与地壳深部结构特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区域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
(2) 根据地质研究和测试分析资料,评价区域及拟建场地附近断裂活动特征。
重点在于分析评价最新活动形式与休止年代、历史平均滑动速率、活动周期及最大的发震强度等与断层近期活动历史有关的基本问题。
(3)根据最终确定的模式,分析由地球动力学机制所决定的活动带和稳定区的发育分布情况,为拟建工程选择最优场地。
(4)分析确定已选场地附近发震断层的分布及潜在的强震震源区,并根据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及潜在的震中距确定场地的基本烈度,应用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场地的地振动参数。
(5) 如果是水工建筑物,需对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作出评价。
2.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稳定性研究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途径和方法方面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已取得两方面显著进展。
一是研究工作已从传统的“现象描述一定性评价”的向“机制研究—定量评价”的方向发展。
二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而且还使人们对客体的研究既能从更宏观的方面纵观全貌、掌握区域规律,又能从更微观、更理性的方面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显著提高了对客体的研究深度。
(1) 分区、分级指标评价法早期的研究是以条件和现象的观察描述为基础,通过地质分析得出一些定性评价的结论,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可称之为“现象描述—定性评价”研究阶段。
之后,一些研究者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深入分析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一定的理论概念为指导,以多项指标的综合判别为手段,通过多级区划和编制相应图件来实现区域稳定性的半定量评价的分区、分级指标评价途径(表)。
(2) 模式机制研究-定量评价法近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地区,由各种现象及由其所反映的活动带和稳定区,绝不是偶然的或杂乱无章的。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泥石流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山区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地势陡峭、岩石破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地区。
泥石流的形成,往往与降雨、地震等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山坡上土石流失稳定性,从而引发泥石流灾害。
针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准确评估泥石流灾害的局部稳定性,必须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首先,地质因素是评估局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独特,对泥石流的稳定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在局部稳定性评估中,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地层、岩石的抗剪强度、倾角等信息的获取。
这些数据为开展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其次,水文因素也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局部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降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外因,而山区降雨量大,且容易形成集中降雨,加剧了泥石流的灾害性。
因此,对于评估局部稳定性,需要对降雨量、径流系数、降雨时长等水文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等影响泥石流发生和稳定性的因素。
此外,地形因素也是影响泥石流区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山体的坡度、形状等因素会影响泥石流的发生和扩散速度,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局部稳定性。
在局部稳定性评估中,需要精确测量和分析山体的地形数据,包括坡度、坡面类型、凹陷和挤出等。
在对泥石流灾害的局部稳定性进行评估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评估其对局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步评估和区域划分。
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获得更为准确的稳定性结果。
定量分析方法常用的有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等。
这些方法结合地质、水文和地形等因素,为局部稳定性评估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数字地质工程的快速发展,泥石流灾害的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评估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浅析摘要: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需了解具体的稳定性评价范围、内容、方法等,并可结合对应的工程实例研究区域构造稳定性可能给水利工程带来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指导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选址,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稳定展开。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引言: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西南及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尤其活跃,而这些地区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许多在建及待建的水利水电工程处于地震基本烈度VII地区,还有少量位于地震基本烈度VIII度及以上地区。
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合理规划和安全可靠运行,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研究尤为重要。
1.背景分析进入新时期以后,基于社会层面的具体需求,开始出现更多的水利水电工程,比如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而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防洪治河、水力发电、农田水利、给水排水、航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对本身的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故而在最初的选址阶段即需对工程场地的区域构造稳定性、安全性展开必要的探索、分析,以此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最佳的建设位置,避免后续出现相关质量、安全问题,节省后期维护保养费用,这对水利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下进行具体分析:2.1确定稳定性分析范围在确定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范围时,需关注三个重点工程区域:场址区、近场区和研究区,其中场址区指的是建设区域5km-8km以内的施工场地,近场区指的是25km以内区域,研究区为工程坝址周围半径≥150km的区域。
此外,在确定分析范围时,还应参考所在位置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及可能面临的地震问题,这需结合地震区分布特征与以往地震频率监测数据来确定。
2.2确定稳定性分析内容根据《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规程》(NB/T 35098-2017)规定,稳定性勘察研究包括以下内容: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格架及变形特征、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构造变形发展及演化、地貌和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异常、现今地壳变形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等。
2.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和解决。
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材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3.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区域性、分带性规律。
1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起源于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稳定性理论(问答**1. 区域稳定性定义——是指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 区域稳定性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区别——前者包含后者,后者通常不包括区域性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而只是现代地壳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与评价。
**3. 区域稳定性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4.何谓“安全岛”理论——以李四光倡导的活动构造体系与“安全岛”理论为主体,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
其核心思想是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带。
*5. 构造控制理论的两种研究思路——①强调构造活动和岩体结构是控制区域地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以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和断块稳定性状态分析评价为主的思路。
②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线,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6.何谓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地场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在强调地球内动力作用是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主导因素的同时,考虑外动力和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对地面和地场稳定性的影响。
7.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目的,重点是什么——目的:稳定性分级与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