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201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树立责任意识,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 情感态度的把握与引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散步》。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加深理解。
5. 情感引导(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培养情感认同。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家庭情感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散步》与其他亲情类文学作品,分析其异同。
(2)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散步》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2.文题诠释:文章选取“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家庭生活。
“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更是全文的线索,是“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了起来。
3.主旨: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内容解读:《散步》这篇散文文字简朴可是字里行间却透出了浓浓的情。
“亲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莫怀戚的笔下似乎显得更加有力。
作者通过“散步”这件小事,给我们读者展现的却是一个广阔的天空。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在散步产生分歧时,必须要出面处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在处理过程中,既要尊老孝顺,又要爱幼。
最后,我选择走大路,母亲却在这时适时出面阻止——决定走小路。
温馨的一家人似乎给初春的田野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5.结构分析:家庭亲情——敬老爱幼时间:春天地点:田野交代要素人物:“我”、“我”的母亲、妻子、儿子(1)事件:散步第一层(2):劝母亲散步过程第二层(3~5):途中乐景(2~8)第三层(6~8):家庭温馨之情家庭的生活情趣和互敬互爱6.写作特色:①尺水兴波折射至高至上的人性美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导语】⼈类的爱⽆需豪⾔壮语,它就在⼀举⼀动的平凡的⾔⾏之间,⽗亲为⼉⼦撑伞,⼉⼦背起⽼母亲,⽗母⽆私付出,⼉⼥真诚回报。
即使它再平凡再细⼩,这份爱,也⾜以让全世界为之感动。
它需要我们⽤⼀⽣的光阴来感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整体感知课⽂,理解⽂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其中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重在培养学⽣尊⽼爱幼、珍爱亲情、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材分析:《散步》是⼈教版语⽂七年级上册第⼆单元第⼆篇课⽂。
本单元的课⽂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篇⽂章,⽂章记叙了⼀家三代野外散步的“⽣活细节”,表现出⼀家⼈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正处于发展独⽴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提⾼,已初步具有⾃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活的品质,对⽣活缺少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去⾃读⾃悟,运⽤⾃主探究的⽅法学习,体会课⽂浓浓的亲情。
) 教学重点: 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尊⽼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悟亲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章最后⼀段话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运⽤⾃主探究的⽅法探究主旨、品味语⾔。
教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扩⼤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法:先让学⽣熟读课⽂,整体感知课⽂;然后引导学⽣通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圈点勾画,深⼊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深长的意味,提⾼学⽣的思维能⼒,培养尊⽼爱幼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教版2013修订七年级上册语文每篇课文的读一读写一写第1课《散步》信服xìnfú:相信,佩服嫩nèn芽:初生而柔弱的芽苗分歧fēn qí:差别;不相一致的地方取决qǔ 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拆散chāi sàn:使家庭、集体的成员,或者成套的东西分散委屈wěi q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让人受到冤屈粼粼lín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水、石的明净一霎时shà shí: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儿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适当的安排。
第2课《秋天的怀念》瘫痪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沉寂chénjì: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捶打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
憔悴qiáocuì:黄瘦;瘦损。
形容人脸色不好。
央求yāngqiú:恳求,乞求神色shénsè:神情面色敏感mǐn’gǎn: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诀别juébié: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烂漫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絮絮叨叨xùxu-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淡雅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深沉shēn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第3课《羚羊木雕》抹:mǒ,涂~,~粉,~眼泪,~煞,一~余晖 mò,~墙,~身。
mā,~布,~桌子逮dài:赶上,达到,如~至,力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