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九里与犀浦校区教学区植物环境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0.78 KB
- 文档页数:3
2020年第7期现代园艺成都市二环高架快速路桥柱绿化改造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段为例曾琳茹(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四川成都610031)城市高架快速路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性道路之一,在带来便捷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灰色基础设施亟需通过绿化改善其冰冷的不适感及减少环境污染。
关于高架桥的桥身、桥体绿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侧重从高架快速路的桥柱绿化入手,从竖向上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针对成都市二环路高架快速路的桥柱改造提出相应建议。
高架桥柱;桥柱绿化;垂直绿化;攀援植物2.1二环路高架快速路西南交通大学段区位情况研究区域位于成都市二环高架快速路北一段,桥体自西向东走向,跨度范围约与地下交通系统7号线的西南交大站到九里堤站相同。
选段的高架快速路长度约为667m ,无车行匝道。
经调研统计,该路段的桥体立柱共49根,其中从九里堤地铁入口至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南门范围的18根立柱未进行桥柱绿化;自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南门到7号线的西南交大站的28根立柱均有不同程度的垂直绿化,3根为根据交通需要贴有反光标志的警示柱。
2.2桥柱现状二环路快速高架路的桥柱均为混凝土立柱,在调研中发现该路段的桥柱造型主要有3种形式:①基本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立柱,但在离地约8m 高处呈“T ”型分支,以下称为桥柱A ;②2根基本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立柱通过离地约4m 处的水平混凝土方柱相连接,以下称为桥柱B ;③基本横截面呈异形,造型为2根立柱合抱,总体呈“V ”字形,以下称为桥柱C 。
调研区段的49根立柱均立于底层绿化带内,底层绿化带按不同需求功能主要分为2种:①为横截面宽约为3.5m 的绿化带,用于分隔二环路同向主、支干道机动车,无行人通过踩踏痕迹,且在该绿化带内设置的桥体立柱均为桥柱C ;②为横截面宽约为7m 的绿化带,主要是分隔双向通行的车辆,且绿化带内有电箱、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及从地面到高架快速路快速巴士的人行通道。
校园不同功能区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舒适度关系分析作者:周文倩包晓鹏马奠郑丽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选择云南农业大学校园教学科研区和生活休憩区景观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以二氧化碳浓度、噪音及温度为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采用天然群落样方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构建合理舒适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量化研究参考。
结果显示:以单层植物群落结构作为对照组,教学科研区多层植物群落对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最好:其多样性指数H为1.471、二氧化碳浓度下降5%、噪音下降10%、温度下降15%、环境满意度62%;生活休憩区中双层植物群落对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最好:其多样性指数H为0.864、二氧化碳浓度下降2%、噪音下降3%、温度下降10%、环境满意度为76%。
其中,教学科研区与生活休憩区植物群落结构由单层向双层递进和由双层向多层递进时,表现出环境舒适度与之呈正相关;而生活休憩区植物群落结构在由双层向多层递进时,则没有表现出与环境舒适度之间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功能分区;景观绿地;植物群落;环境舒适度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045-051、引言高校校园功能分区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及行政系统的空间进行有效划分,保障了人们营造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空间。
而功能分区当中景观绿地群落具有净化校园环境、恢复生态功能的作用。
绿地群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声波、反射太阳辐射等作用,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降低空气和土壤温度,从而改善校园环境,提高人们幸福指数。
绿地中的植物群落如何发挥生态功能作用,如何能够提高在校人员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及幸福指数,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够以“受用者”角度去设计满足在校人员对物质、心理、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
那么何种植物群落结构能够提升在校人员对环境舒适度的满意程度呢?这将是本文要探索的重点。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学生出行需求分析报告小组成员:何佑纲(20134344)李叶俊(20134331)指导老师:户佐安老师一、犀浦校区背景介绍以及周围交通枢纽状况分析1.1 犀浦校区背景介绍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位于成都市郫县犀浦镇,学校总占地面积5600亩,产权建筑面积1511689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250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50000多人。
校园共开设4个校门,其中,南门、西门和西二门是机动车进出校园的主要通道,学校正努力建设东门,但目前东门方向的车流仍不算大。
学校的主干道为中央大道,连通南北区,另有两条辅助干道。
校园风景优美、学术氛围浓厚,不仅外校游览人员众多、在校学生出行量亦大。
学生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因此需要进行学生出行需求分析,以对校园交通进行规划。
1.2周围交通枢纽状况分析1、犀浦站(综合枢纽):犀浦站位于西门外直行1公里处,是交大新校区附近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包括公交站、地铁站和成灌动车站)。
这里拥有22条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成灌动车等交通工具,基本可以抵达成都市区大部分区域(涵盖成都站、成都东站、成都南站、春熙路、茶店子、天府广场等)和都江堰、青城山、彭州等地,同时这里也是双流机场大巴的始发站之一。
2、校园路天府路口站(天府路校园路口站):该公交站位于正对犀浦站的西门外(离南区较近、北区稍远),有119、231、310、704等线路,可抵达九里校区、地铁百草路站、高新区、茶店子客运站、西华大学、郫县城区、郫县客运中心等地。
3、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站:此站位于南门外(离南区较近),有119路、311路、704路、708路等公交停靠,从这里出发可到达安靖镇、高新区、九里校区、西华大学、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等地。
4、校园路犀方路口站:该站位于新校区西二门外(离北区较近),有119路、231路、708路等停靠,可抵达犀浦快铁站、地铁百草路站、高新区、九里校区、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等地。
5、林湾公交站:林湾公交站是离交大犀浦校区最近的公交枢纽,位于南门外东行600米处,有88、95、103、311、704共五条公交线路,从这里可以抵达一品天下、九里堤、五块石、荷花池等成都市区西北区域以及安靖等郊区城镇。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作者:汪晓婷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院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区景观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但目前却存在总体质量不高,与高校教育发展不适应。
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景观品质,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交往需求十分必要。
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的教学区景观为例,分析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院高校教学区景观;校园景观大学校园环境并不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接受教育的环境,而是一个促进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观点转换和理性思考的场所。
校园规划设计的好与坏并不仅仅由校园内的建筑和道路的规划设计所决定,校园的环境是否可以激发师生之间、与书本等学习资源之间以及与其余学习交往活动之间的交流是评判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
校园内的教学区景观空间则是连接教学楼和校园其他空间的主要场所。
针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的景观进行研究调查,分析校园教学区的景观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高校教学区景观研究现状———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景观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现有九里、犀浦、峨眉3个校区,犀浦校区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主校区,位于成都市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犀安路999号,占地200hm2。
整个教学区主要走向为南北方向。
目前犀浦校区使用中的教学楼有1号、2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
1号和2号教学楼是公共教学楼,其余的教学楼是各个不同学院独立教学楼。
图书馆位于正对于东入口的方向,位于校园内东西轴线与南北轴线的交汇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整个校园的中心。
1.1 建筑主入口周围的景观校园教学区教学楼的建筑入口,是从其余公共空间转换到学习空间的场所的过渡空间,因此,建筑主入口周围的景观对于教学区景观营造十分重要。
在1号和7号教学楼的设计时,在主入口附近设计了开敞式的楼梯和单独对外的出入口,因主入口与之距离稍近,故在与西南部出挑的楼梯之间设计了绿化植被。
校园植物环境特征研究作者:李婧何晓倩李玉梅来源:《绿色大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从群落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与场地功能结合的角度,对西南交大九里校区的植物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高校绿地建设,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及绿色文化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营造一个内敛,宁静的氛围;植物景观应与植物科学结合,创造别具一格的校园风景。
关键词:植物环境;功能;特征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44-031引言西南交通大学位于四川“天府之国”的成都,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
西南交大在校园植物种植上基本遵循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保持了物种多样性;充分借鉴景观生态规划中整体优化与异质性原则,创造了稳定的校园植物景观群落。
2 群落环境因子简要分析植物的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以及地理人文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别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效果。
2.1气候类气候包括了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等几个方面。
随着季节变化,这些在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生态。
2.1.1温度在一切气候因素中,温度具有最大的意义,因为温度的分布同植物相同,是从赤道起有规律地排列在大致相符的带内。
成都年平均气温16.2℃,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为校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温度条件。
2.1.2湿度空气湿度饱和差,是对植物地理分布发生影响的非常重要因素。
郝景盛教授认为“森林之能否形成,空气中湿度亦可决定,大气中湿度小于50%之地,则无森林存在,反之空气中湿度大于50%时则可形成森林。
”2.1.3光照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需光量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对光的需求就愈大,温度愈低需光愈多。
校园滞留空间使用状况调查研究--以西南交大九里校区镜湖周边环境为例李科霞【摘要】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改造,以期形成独具特色校园环境。
然而,改造的出发点就是师生们认为原来的校园环境是不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的。
这些需求就包括:视觉上的美感需求、使用中的便利或功能需求还有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那么基于这一点,本调研就主要从关注人的使用需求出发,选择九里校区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人们的活动行为作为调研对象,从观察人们外显性的行为入手,从而得出些人们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的行为特点及规律,以期对镜湖周边环境改造能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校园;空间;行为;交大镜湖【作者】李科霞【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41 调查研究背景西南交大原址在峨嵋山脚下,1986年在成都市新建九里校区。
迄今为止,九里校区已经有27年的历史。
九里校园规划是将功能不同的公共空间在领域上进行明确的区分,但相互之间又用绿地进行密切联系,以此形成校园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为校内闲暇人群提供户外滞留空间。
本次调研范围是九里校区镜湖周边人们的滞留空间,即临近镜湖的各个建筑的边界围合的空间。
这里是师生喜欢集聚、滞留的绿地空间。
现状中镜湖周边的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单一、人性化景观设施欠缺、缺乏明确体现交大九里校区文化特色的景观要素等客观原因,使得这里呈现滞留人数多、高校特色不明显、整体环境品质不高的现实。
2 调查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搜集整理阅读;(2)实地观察、记录,绘制调查表;(3)数据整理分析;(4)个案分析、总结。
3 关注要点3.1 关于活动数量与持续时间的问题人和活动的数量本身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活动水平。
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实际的活动和户外活动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户外逗留时间长短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宋玉兰【摘要】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园功能区环境噪声进行昼间和夜间的等效连续A 声级测定。
评价犀浦校园声环境质量的高低,分析造成噪声污染的原因,分析其成因,提出了噪声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等效连续A 声级;声环境;调查与评价【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个性化实验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玉兰(1990 ),女,浙江绍兴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本科生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北邻的学苑路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影响较大,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在校学生数量和校内机动车数量也逐年增多,噪声干扰问题日益明显,校园噪声已经成为影响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分析校园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对西南交大犀浦校区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掌握校园环境噪声现状和对周围环境影响,并依据国家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一、噪声测量仪器设备HS5618A 型积分声级计,其测量精度为0.1dBA ,手持风向风速仪,照相机和摄像机。
二、噪声测量方案测量依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 /T 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2008),测量在无雨、无雪的天气和风速在5.5m /s 以下的气象条件下进行。
(一)测点布局。
根据校园实际情况、人流量等因素,在犀浦校区内按规划功能区划分,设置了8个监测区域:教学区、学生公寓、生活服务区、食堂、商业街、运动区、绿化区、校内施工区,测点选取在每个功能区的敏感点及具有代表性的点上,具体区域划分及分布见图1。
(二)测量原理。
由于城市环境噪声是随时间而起伏变化的非稳态噪声,因此测量结果一般用统计噪声级或等效连续A 声级进行处理。
本次主要采用等效连续A 声级L eq 的监测方法。
等效连续A 声级L eq 相当于用一个稳定的连续噪声来等效起伏噪声,两者在观察时间内具有相同的能量。
西南交通大学校车运营分析引言:现代大学往往规模庞大、校区分散、地处郊远,生源地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乃至各个不同的省份,教职工因层次和就职类型的差异导致其日常居住的空间范围较大,于是校车就成为许多大学必备的一种交通工具。
校车的运营现状各不相同,就成都地区而言,虽然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许多校车给人的感觉却差强人意,主要出现的问题是运营路线不合理、运营时间有冲突、服务质量较差等,一刀切式的或单一的校车运营方案已无法适应校车运行的复杂状况并且无法满足校车运营的实际需求。
显然,我们有必要根据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学校车的运营进行系统分析。
关于校车的运营,主要涉及到教职工、学生两个主要群体和多个校区间、校区与城区间、校区与交通枢纽间三个区域间联系以及运营线路、运营时间、运营模式、运营车辆四个方面。
由于每个校区功能不尽相同,校区与校区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校区间可以通过日常通勤车进行联系。
由于工作需要,教职工常常往返于各个校区之间,故教职工将成为日常通勤车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距离相对较远且站点的辐射面往往较广,学生和部分住校教职工将成为乘坐常规周末往返班车的主要群体;临时班车是学校用于进行大型校外活动、科研活动或特殊任务、校际间来往等非常规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以及节假日前后临时线路和开学放假前后进出省、进出港交通枢纽的联络线,主要服务对象是参加活动与交流的师生或外省区市、海外留学的学生和人才引进或需要出省返乡的教职工。
单条线路的开通乘客人数底线通常需要20~30人。
常规线路的开通需要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并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稳定客流;临时线路的开通常需要经过市场调查以及客流量的预估(如果是为专项活动而新增的线路,一般还需要提前确定乘车人员,以此作为订车或用车的依据)。
正文: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继续就西南交通大学犀浦-九里堤校区校车的运营线路、运营时间、运营模式和运营车辆这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进行简单论述,对西南交通大学校车车运营完成初步分析以及一些提议。
西南交通大学:埃实扬华,自强不息作者:暂无来源:《求学·志愿填报》 2021年第7期●李鼎臣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
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
桃秾李郁,广座被春风。
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
——西南交通大学校歌“稳重”的校园环境西南交通大学有三个校区——犀浦校区、九里校区和峨眉校区。
我所在的犀浦校区是目前学校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校区,地处成都西北部犀浦镇。
坐成都地铁2号线穿过高新西区新建的高楼群,你就能到达这里。
相比于喧嚣吵闹的城区,学校里显得秩序井然,平稳但是不乏活力。
交大河将这里分成了东区和西区。
东区是一片秩序井然之地,在这个长条形的区域中分布着九栋教学楼,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你迸发出一种想在学术上取得突破的想法;西区则有更多的烟火气,有着各种各样的小饭店和小超市,学生们进进出出。
犀浦校区整体规划合理,并无混乱嘈杂的感觉,毕竟西南交通大学学子的素质是很有保证的。
犀浦校区的道路很宽阔,而且少有机动车,道路和周围的绿地以及旁边的建筑物相互呼应,你能感受到校园环境的“稳重”。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西南交通大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这也是西南交通大学校史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缺乏铁路人才,铁路建设完全受限于外国人。
为了实现中国人独立修建铁路的梦想,1896年,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建立了。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学校迁移至唐山,校名改为唐山路矿学堂(后来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学校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铁路人才,为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6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专门以上学校学生成绩展览评比,当年学校报送了王节尧、茅以升的作业参评并荣获全国第一名。
近代教育家,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先生特别颁授匾额一方,亲笔书四个金色大字:“竢实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