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637.83 KB
- 文档页数:6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二部分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安全性一、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ICS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它通过对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和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
ICS的抗炎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基因途径)和非经典途径(非基因途径)。
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胞质内的激素受体(简称胞质受体)结合,并转运进入细胞核后影响核酸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非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细胞膜激素受体(简称膜受体)结合,在数分钟内生效;高剂量的ICS能够有效启动数量少、亲合力弱的膜受体快速通道。
国内已上市的ICS为布地奈德(BUD)和丙酸倍氯米松(BDP)。
其他如丙酸氟替卡松、环索奈德等雾化剂型尚未在国内上市。
1、BUD:BUD是第二代吸入性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其药理基础基于16α、17α位亲脂性乙酰基团及碳21位游离羟基。
16α和17α位的亲脂性乙酰基团增强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增加了在气道的摄取和滞留,且全身消除快,相比于第一代糖皮质激素气道选择性更强,具有较高的局部/系统作用比。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1]。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2,3]。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引言:慢性气道疾病是一组常见且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和囊性纤维化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雾化吸入治疗在成人慢性气道疾病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的专家共识。
一、慢性气道疾病概述: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一种可逆或不可逆的气流阻力增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吸烟引起。
典型症状包括气短、咳嗽和咳痰等。
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1.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气流受限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典型症状包括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
气道炎症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1.3 囊性纤维化: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器官。
支气管扩张和感染是其主要的呼吸系统问题。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短和体重下降等。
二、雾化吸入治疗的原理和优势:雾化吸入治疗是通过将药物雾化成微粒,使其能穿透气道深层并沉积在气道黏膜上,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与口服治疗相比,雾化吸入具有以下优势:2.1 药物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通过雾化吸入,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2.2 药物浓度高:由于药物直接沉积在气道黏膜上,药物浓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2.3 减少药物副作用:雾化吸入治疗能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降低不良反应和毒性。
三、雾化吸入治疗的药物选择: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3.1 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能够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气道阻力。
3.2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慢性气道炎症明显的患者,能够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3.3 抗生素:对于慢性支气管感染明显的患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是由多位专家共同制定的一份指导医生在急诊情况下应用雾化吸入疗法的专业意见。
该共识旨在为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指南,以便在急诊情况下有效地应用雾化吸入疗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
1.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症:对于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COPD 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雾化吸入疗法。
2.雾化吸入疗法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3.雾化吸入疗法的剂量和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
在急性病情下,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剂量和频率。
4.雾化吸入疗法的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设备,包括雾化器和雾化液器。
应注意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雾化吸入疗法的操作技巧: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确保药物能够充分雾化并进入患者的呼吸道。
应注意病人配合的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6.雾化吸入疗法的监测和评估: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测量呼气峰流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7.雾化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医生应当充分了解雾化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和管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8.雾化吸入疗法的禁忌症和相互作用:医生应注意雾化吸入疗法的禁忌症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于有禁忌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雾化吸入疗法或慎重使用。
9.雾化吸入疗法的病例举例:共识中给出了一些雾化吸入疗法在不同急诊情况下的应用病例,供医生参考和借鉴。
这些要点体现了《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和指导原则,对医生在急诊情况下应用雾化吸入疗法起到了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共识中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
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haler,DPI)。
导致雾化治疗无效。
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
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
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
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
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
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μ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