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财政学(第八章)--税收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33.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 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
处于两难的选择,因此,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的税收原则,才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2. 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分为: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2)效率类税收原则,又分为: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
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涉及税制本身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3. 税收中性问题
(1)概念。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或称无谓负担问题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第八章税收原理第一节什么是税收●税收的基本属性马克思把税收界定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西方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一般认为主要溯源于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bbes)的“利益交换说”(Benefit-Exchange-Theory)。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间接税和直接税就是为不受外敌入侵,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向拿起武器监视敌人的人们提供的报酬。
”后来,经过洛克、休谟、边沁以及斯密等人提出的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利益交换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逐渐提出了新税收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之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
●税收的“三性”1.税收的强制性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存在两种权力即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2.税收的无偿性政府征税以后,税款即为政府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同政府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不同。
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
3.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税收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政权的权威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税收术语——纳税人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
与纳税人有关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现代社会,政府的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税制往往也是以对应于这三类课税对象的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为主体。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两个概念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源是否丰裕直接制约着税收收入规模。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换言之,是指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如计税金额、计税数量。
(从价、从量)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
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政府的税收政策。
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又可分为几种类型:(1)行业比例税率——按行业的差别规定不同的税率。
(2)产品比例税率——按产品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税率。
(3)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率。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
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
2.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定额税率在计算上更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从量计征办法,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缺点是具有累退性质,负担不尽合理。
3.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对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 (元)税级税率(%)适用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税所得(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税所得(元)全额累进税额(元)超额累进税额(元)25000以下20 25000 25000 5000 5000 25001~5000030 50000 25000 15000 750050001~7500040 75000 25000 30000 1000075001~10000050 100000 25000 50000 12500--100000 100000 50000 35000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都是按照量能纳税的原则设计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的特点:(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考察税率(1)名义税率: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2)实际税率: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3)边际税率:本来是指按照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设计的一种理论化税率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福利牺牲最小,实质上是按照纳税人收益多寡分等级课税的税率。
由于累进税率大体上符合边际税率的设计原则,因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分析中往往就是指累进税率。
税基价值的增加额纳税总额的增加额=MTR(4)平均税率: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
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名义税率。
税基价值纳税总额=ATR税收术语——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1.税收能力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它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简称纳税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税能力,简称征税能力。
纳税能力主要取决于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征税能力主要取决于税务管理效率。
2.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变为实际的税收收入。
税收努力取决于税制的完善程度和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税收术语——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额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现行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限于个人)(1)销售货物:月销售额2000-5000元;(2)销售应税劳务:月销售额1500-3000元;(3)按次纳税: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现行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限于个人)(1)按期纳税:月营业额1000-5000元;(2)按次纳税: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个人所得税3500元规定是免征额●税收术语——课税基础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课税基础不同于课税对象,如商品课税的课税对象是商品,但其税基则是厂家的销售收入或消费的货币支出;也不同于税源,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但税基却可能是支出。
●税收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
所得课税: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等。
商品课税: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财产课税: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我国税种一般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行为课税:指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对象而征收的税种。
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都属于行为课税。
●税收分类——直接税与间接税以税负能(易)否转嫁为标准间接税:税负能够(容易)转嫁的税种。
如商品课税。
直接税:税负不能(易)转嫁的税种。
如所得税和财产税。
●税收分类——从量税与从价税按照课税标准分类(按课税对象度量的方法)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
●税收分类——价内税与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价内税:税金包含在商品价格内,构成价格组成部分。
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税金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种,税金只是价格的一个附加部分。
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
●税收分类——中央税与地方税按税收的管理和使用权限划分1994年税制改革中央税:消费税、关税等;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地方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所有税种。
第三节税收原则●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原则的提出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准则。
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济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尤斯蒂等。
把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四大税收原则。
后来的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穆勒、萨伊、赫尔德、诺曼等,又相继提出了一些税收原则,从不同角度对斯密的原则进行了补充。
总的来说,税收的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以及法治原则等等,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现代经济学看来,任何经济活动的目标,都是追求公平与效率以及二者的最佳结合。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
一般地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
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
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2)“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税收政策要协调税收公平与社会公平。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税收效率包括两层意义:(1)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2)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