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税收支出
- 格式:pptx
- 大小:9.49 MB
- 文档页数:21
名词解释:1.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P127邓)2.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
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
(P16邓)3.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P72邓)4.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
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P132邓)5.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P48陈共)6.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
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
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
(邓P137)7.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
1.政府干预:也称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
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7.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8.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9.税收支出:所谓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0.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1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12.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1)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与价格决定人们的客观需求结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比,财政补贴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需求结构。
名词解释: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与经济管理行为的科学。
实证研究:考察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各种政府政策的结果规范研究:试图评价可以实施的各种政策。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市场经济: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市场失灵:由于现实中市场体制无法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因而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信息不完全性失灵、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宏观性失灵、社会公平分配性失灵。
政府失败:描述了现实政府与理想政府的差距公共部门:泛指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并以国有制形式运作的公营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体系的部门总和。
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
具有行动方式的分散性和行动目的的自利性。
外部性: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对另外一个经济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却没有为此支付成本或获得收益的现象。
亦称外部效应、溢出效应。
正外部性: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得以反映的正经济效益。
负外部性: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较低,则无论最初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排污权交易:其核心是根据需要控制的污染总量为企业分配不同数量的排污指标,并通过企业之间污染权的交易实现控制排污总量和降低治理污染的总成本。
私人成本:是指单个使用者为了能够使用某一资源而带来的费用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财政与税收之财政支出1. 财政支出的定义和作用财政支出指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支出活动。
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
财政支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财政支出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财政支出用于国防军事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等,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保障社会公共事业: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福利救助、公共文化等领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调节收入差距和经济不平衡:财政支出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社会救助等方式,缓解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2. 财政支出的来源财政支出的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国债和其他资金。
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
2.1 税收收入税收是国家对公民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财产和交易所征收的一种强制性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企业直接承担并向政府缴纳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支付,并由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税收收入是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能够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各项支出。
2.2 国债国债是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
政府发行的债券可以由公众购买,政府通过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方式向债券持有人偿付债务。
国债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长期的债务,通过发行国债可以从民间获取临时资金用于满足国家支出的需要。
2.3 其他资金除了税收收入和国债,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支持财政支出。
这包括政府的非税收入、政府的资本金、外贷等。
这些资金来源形式各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来源。
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从实际工作看,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及稳定发展经济的目标。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只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体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课税客体:课税客体又称可说对象,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也是一种税区对于另一种税的标志。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类。
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
税率一般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这几项。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
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政府采购机制: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一种制度。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第二章税收支出理论与内容高频考点:财政支出的分类分类依据类型典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费支出积累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财政支出的目的性预防性支出国防、司法、公安、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创造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文教支出、卫生支出、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可控制支出弹性较大的支出不可控制支出失业救济支出、养老金支出、职工生活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支出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一般利益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特殊利益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高频考点: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直接间接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间接直接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强弱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硬软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资源配置职能强国民收入分配职能强高频考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的,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内在因素: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2)外在因素:战争、自然灾害。
结论: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投资的地位投资重点早期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中期对私人投资起补充作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成熟期——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支出高频考点: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1.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