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口业 修口德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世之君子,言行相顾,与人交往,必慎言辞。
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或因一时之气,或因一己之私,言语之间,多有失态。
是以,留点口德,实为君子之德,亦为世人之福。
口德者,言行之间之节制也。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此言口德之要。
信者,诚信之谓也;果者,果敢之谓也。
人若能言行一致,诚信为本,果敢担当,则口德自然而生。
然世之人,往往言行不一,失信于人,口德何在?留点口德,非为束缚人之言辞,实为约束己之心性。
心性不定,言语失序,易招非议。
故留点口德,即留心性之正。
心性正,则言语有序,行为有度。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口德之度。
己所不欲,即心中所恶,勿施于人,即不将心中所恶强加于人。
此为留点口德之根本。
留点口德,乃君子之风。
古人云:“口无遮拦,必有灾殃。
”言语无度,易招祸端。
君子知言行之利害,故留点口德,以防祸患。
留点口德,非为取悦他人,实为自保之道。
言语得当,则人际关系和谐;言语失当,则纷争不断。
故留点口德,以保己之平安。
然世之人,多不以为然。
或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诚哉斯言!然言者无罪,非言者所欲也。
若言者有意,则闻者必有所得。
是以,留点口德,非为言者,乃为闻者。
闻者心平气和,则受益匪浅;闻者怒火中烧,则祸事临头。
故留点口德,为闻者之福。
留点口德,亦为世道之福。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若人人皆留点口德,则世道必趋和谐。
国家安定,民族和睦,人与人之间,相敬如宾。
如此,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世界和平。
留点口德,实为世道之福。
总之,留点口德,乃君子之德,世人之福。
愿天下之人,皆留点口德,言行一致,诚信为本,果敢担当。
如此,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世界和平。
口德留于世间,和谐遍于人间。
“修口”不单单指的是吃素,是想写一个全方位的“修口”。
实际上说到修口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素和不骂人,但是在现实社会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和修口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的,今天就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供有缘人做一个参考,道行有限,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请看到这个文章的朋友自己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
文章里如果有与经书或教义有悖之处,请选择相信经书和教义。
首先从吃素开始,佛家的吃素(道家也是提倡吃素的)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指不吃五辛,而不是指不吃肉,据我所知肉在佛教里被称为“腥”而不是“荤”(本人曾经在河北唐山的一个佛家庙宇里请教过一个主持,他也是这样说的)。
不吃“荤”主要是为了戒杀,而不是单单为了修口。
大家都知道,所谓五辛它们既是调节口味的香料,同时也是壮阳的药材,佛家戒五辛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吃这五样东西,很容易产生口臭,这是大家都了解的,为的是我们今天庙宇或靠近佛像的时候,不要因为我们的口臭造成对佛的不敬,实际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确实应该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否修佛都尽量少吃或不吃这几样东西,口臭毕竟是对你身边的人的一种影响和不尊敬。
第二就是因为过去修佛是以男人为主的,修行人就应该清心寡欲,吃了这几样东西,就很容易引起某些冲动,会给修行的人带来尴尬和不便,甚至也许会带来某些欲望,影响修行人的正常修行。
所以应该回避戒掉。
其次是说吸烟、喝酒,吸烟、喝酒本身绝对是一个不良的嗜好,确实应该戒除。
吸烟喝酒本身就容易产生口臭,对我们周围的人造成影响和不快。
吸烟还会引发火灾,每年全国各地因为吸烟引发的火灾数不胜数,喝酒容易失控,全国因为喝酒引发的刑事案件,包括车祸更是触目惊心。
所以应该戒除烟酒。
今天我主要想写的是关于语言和文字交流方面的。
喜欢进贴吧的朋友也许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你修佛吧,修佛就好了”、“回去多念**经,然后回向你就好了”、“每天念**遍阿弥陀佛就好了”,等等类似的留言。
首先我要说,发帖的人本意绝对是善良的,宣传佛法更是应该提倡的,可是如果发在这个地方就不是很合适了,首先的问题是,来这里求救的人都是身体、家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单靠念经或佛号就可以解决的,你在善意的帮人的时候,同时也误导了别人,当接受你劝告的朋友用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这个时候最容易让这个人从此对佛、佛经产生怀疑甚至反感,认为这些都是骗人的。
小心另一种口业仁宏--常听到学佛的人相互提醒:“小心!勿造口业!”这里的“口业”主要是指谤法谤僧,说人过失,挑拨是非等等。
然而另一种更严重的口业往往被人所忽视,那就是:随便宣说有关甚深见地的话语。
-所谓“有关甚深见地的话语”,主要指有关般若智慧、法性(自性)等方面的话语,诸如“烦恼即菩提”,“本来无一物”等等大家常能听到的话。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核心,佛陀正是通过宣说般若智慧令众生认识佛性而解脱成佛的。
既然般若智慧对众生有如此大的好处,那为什么不能够随便宣说呢?正是因为般若智慧如此重要,正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善根慧命,所以必须要在各种条件都具足时才能宣说。
如果条件不具足就随意宣说,将是严重的“坏法罪”,那样不仅会损害听法者的慧命,也会障碍说法者的修行,更会加速正法衰亡。
-宣说甚深见地需要哪些条件呢?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说法者必须有传承有实修,听法者必须是相应的根器,说法的时节因缘必须成熟,说法的地点环境必须恰当等等。
按照印度那烂陀寺的规定,传法时必须具备“五圆满”:本师圆满、境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法圆满。
-宣说甚深法要是一件十分严肃重大的事情,绝不可以随便。
不恰当的说法会断送众生的慧命,是最严重的杀生,是比十恶业还要严重千万倍的罪业。
-佛法甚深如大海,非凡夫所能测度,而正与邪的差别又是那么的细微,修行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歧途。
在这一点上,祖师菩萨们也曾有所示现。
宗喀巴大师早年在读《大般若经》的时候,因为看到经中反复强调“空性”,因而感到似乎一切都“空”了,甚至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佛,后来经过猛厉地忏悔才闯过了这一险关。
-这给后人严重的警示:连宗喀巴大师这样的菩萨都险些走岔路,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呢!-那么,当我们随意向人宣说有关“般若”、“空性”等等的话语时,我们自己真正明白这些话吗?听者是这样的根器吗?他会不会因此而起邪见?我们究竟是增长他的善根还是断送他的慧命呢?我们到底是在弘法还是在谤法呢?-笔者的一位师兄就是如此。
安乐行品5--初心菩萨如何护持自己口业(2016-06-19 20:30:21)[编辑][删除]转载▼安乐行品5--初心菩萨如何护持自己口业时间:2016-4-27 12:14:45 作者:来源:查看:4 评论:0内容摘要: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是「口安乐行」。
有几种语言最敏感,要避免。
一者,「不言人非经过」。
人家是非好坏与我们没有关系,读什么经典与我们也没有关系。
你讲了以后就变成是非,除了在我们讲经堂专门弘自己的法——按照佛门规矩,按照祖师大德遗训,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其它法门一律放下。
这是保护修行人清净心——否则你不可以论别人长短,不可以讲其它经典的过错。
那么在对经讲经之时你没有办法装聋作哑,又当别论。
到禅宗道场你就要赞叹禅宗,到净土道场你就要赞叹净土。
到禅宗道场你如果带经书的话他全部给你销毁,那个不叫「说经过」,他是一门深入。
你到净土道场去修禅宗,他把你赶走。
这个里面有界限,要分清楚。
有些属于不明就里、乱打棍子。
在禅宗道场,把有关的经典全部除了,他认为人家这是谤经典、赞自毁他,你这是不公道的。
一门有一门的规矩。
在本道场内是这样,相互之间不可以相互诋毁,可以沟通,可以交流。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你不能为了赞叹自己的师父去轻慢别人。
我们这个道场是开放的。
我授权给所有的弟子,凡是发现有其他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们都有权利代表师父邀请他到法华道场来讲经。
说话的修行要领修行,事实上就是在修正我们的错误行为。
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呢?就是那些会带给自己、也会带给别人痛苦、忧悲恼苦的行为。
如果我们的言行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带给自己、也会带给众生更多的快乐、安详、和谐。
简而言之,“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
很多人常常忽略“口行”的修行。
我是很客观、如实地讲,在口行、口德没有守护好的情况下,我们把一大半的福报都漏损掉了。
嘴巴一开口,常常像一把锐利的剑在刺伤别人,我们都不知道。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讲话的重要。
你只要好好地把这个口行、口德修好,就可以从原来在漏损福报、造恶因、结恶缘的情况下,转为与众生结善缘。
你不要以为这样很容易啊!修“口行”并非是只要说好听的话!那么口行应该怎么修呢?首先,要真的学会“讲话”,你就要先学会“听别人讲话”。
真的,一般人都不太会听别人讲话。
为什么呢?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很少是以一颗空灵的心在听;往往别人在讲话时,你却在想着等一下要怎么去反驳他,该如何去解释,去辩解,或是你在想等一下自己要怎么讲。
如果没有那么严重的话,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往往也是在想东想西、心不在焉。
或者是,你拿着念珠在那里默念佛号。
要知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这样做,表面上是在用功,但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一方面你是在分心,一方面你也没有能够专心听对方讲话。
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很少真正专心地聆听。
你要专心地聆听,就必须要真的是一颗空明的心。
别人讲话时我们就专心地听,用真诚真心来听,用心灵来听,才能懂对方的意思。
一般人很少这样用心灵来听。
当别人在讲的时候,你会想:等一下我要怎么讲,或是希望赶快让你表达。
你没有专心在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你往往只听到一半,所以也只能理解一半,而另外一半内容是你自己想、自己猜,自己去解读去做的文章。
所以,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你很多的理解、解读都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但你对自己错误的解读并不知道。
于是,讲者与听者之间就会产生落差,误解就这样产生了。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
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1.不杀生戒“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2.不偷盗戒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3.不邪淫戒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6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同事小莉买了一个包包,看上去非常漂亮。
我们围上去,发现还是个名牌包,价格不菲。
在大家的夸赞声中,小莉笑靥如花。
有人问小莉,买包花了多少钱。
小莉还没回答,一旁的李茜抢先说:“这是高仿,花不了多少钱,网购还能便宜不少,我前几天还上网看了。
是不是,小莉,这包不贵吧?”小莉听完,脸顿时“晴转阴”,冷冷地说:“不贵,你说多少就是多少!”说完,小莉转身走了。
从此,小莉不再理睬李茜。
小莉买高仿名牌包,无非就是有点虚荣,希望能让别人瞧得起自己。
这种心态先不说对错,但没有伤害别人。
李茜的话却过于直接,丝毫不考虑小莉的感受,当众撕下了小莉的“面具”,伤害了小莉的自尊心。
有时候,别人戴上面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是想要一些人格上的尊重,不违法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就应该淡然面对,不应该当众戳破“假面”,撕下“伪装”,伤害别人的尊严。
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话无口德,就成了杀人的利剑。
在一档求职节目中,一个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求职者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0元。
坐在台下的老板对他的表现并不满意。
求职者为自己争辩,说:“我并不觉得留学生就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但我知道我自己这4年在法国所学所经历的让我成了更好的自己,我不敢说我多优秀,但我敢保证自己不差。
”他话音刚落,其中一家企业的老总就说:“你当然不敢说自己优秀,我也曾在法国读书,我知道你毕业的那所学校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很多人去那里就是混一个文凭,给自己戴一个‘留学生’的光环,实际上你那毕业证没多大含金量。
”听到这样的话,求职者面红耳赤,又羞又气,眼里泛起了泪花。
他整理了一下情绪,对那位出言不逊的老总说:“你若瞧不上我,可以灭灯,但请你不要侮辱我。
”求职者想借自己留学生这个身份来获得心仪的工作,取得满意的报酬,完全是正当的要求。
老总却直言求职者就读的学校档次低,手里的毕业证含金量低。
这无疑是当众羞辱他人。
求职者求职,企业招聘人,这是双向选择,作为企业老总,你若觉得求职者不合适,可以不给他机会,不能出言贬低和羞辱。
“厚德载物”是哪几德,口德、掌德、面德、信任德、方便德1、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2、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3、面德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1、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2、伤什么,别伤人面子;3、千万不要揭人老底。
4、信任德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1、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2、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5、方便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请主动坐里座;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3、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扶一把。
6、礼节德有“礼”走遍天下:1、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2、礼多人不怪。
7、谦让德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暗敌:1、切忌锋芒毕露;2、放下身段,降低自己;3、勿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8、理解德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1、理解,就是给人方便;2、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3、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人贵有三德:口德、掌德、信德歌德说过:“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既是世间的识人之法,也是内心对于自我修行的最高要求。
深以为然,为人处事最重要的才华不是学历,不是情商,而是始终如一的品德。
所谓“人有德行,必有福气”,人生在世,要想行的稳,走的远,就要把德行放身边,所以一定不要缺少以下三德。
01说话有口德,是一种人生修养《增广贤文》中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个人能说话是种本能,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为人处事,智慧与聪明往往只有一步之隔,看清事态是聪明,留有口德则是一种智慧。
孔子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人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口出善言,才能广结善缘,收获人生的好福气。
美国种族歧问题由来已久,在有段时期相当严重,各种因为肤色不同而演变的暴力每天都在上演。
多积口德,莫造嘴业,也是在积阴德文/龙吟师傅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
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
然而,那些有一个非常富贵的嘴往往有一个子孙发达的家庭。
在龙吟师傅的家乡有一位老人,他的口德很好。
三个孙子都有儿子。
这也是祖上阴德。
别总是哭穷。
喊穷的人都很有贫贱相。
当一个人哭穷的时候,就是不满、不知足之时,或者当他想施舍的时候,他是不愿意放弃金钱而哭穷的。
于是一声喊叫,上天给了他穷的磁场,结果越来越穷。
一个人要想富贵,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一种成就相。
知足于一切,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否则你就会越来越穷。
人们不仅要知足于物质生活,钱财。
同时,我们应该对周围的人和事感到知足。
在一个家庭里,互相抱怨,互相瞧不起,渐渐地,这个家庭就衰落了。
夫妻应该互相知足。
你遇到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业力和福报。
没有这种福报,很难找到一个大富贵的人结婚。
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运,就是业力,人敌不过业力。
穷人有贫穷相。
贫是没有福德,穷是没有智慧。
没有福德,怎么可能富有呢。
世俗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为了小利而斗争,争到了人间的理,但是输掉自己的阴德福报,没有用的。
因此,每个人最好回头看看自己的业障,这样比较好。
《道德经》说,道是相反的。
如果你想成就,必须反过来。
例如,每个人都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好,就会越来越好。
殊不知,对自己太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的,而且会越来越差。
相反,不是为了自己好,只是想为别人好,那么上天也不会亏待他。
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古人说,为一家争利,则不必为官。
为官就是为民着想。
只有这样才能有意义。
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并不富贵。
比如,世俗的人像孔子的后代一样,有70多代。
范仲淹被印光大师誉为孔子之后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官员和一个男人,他很少为自己着想,也很少为一家族着想,而是为天下人民着想。
因此,他的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的后代有170多万。
也是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大道无私。
佛教中有句话:人为自己想时,就是灾难的开始。
19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前人后说三道四,一开口就想拿
话压倒对方,你有什么缺陷或不足等等,使得被说的人一下陷入窘境。
关键是这些事还常常被周边的人有意无意地提起,让人尴尬不已。
这种人也许并无恶意,或是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只是他们没有思量,没有口德的修行。
能说话是一个人的本能,但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讲口德,说起来复杂,但主要有三条:第一,不乱说,不胡说,也不要盛气凌人地说。
第二,正确评价自己,更要正确评价他人,发表评论,提点看法要注意语气用词;说。
第三,要持平常心,不在
背后乱评论、乱议论人。
要坦诚待人,真诚建言,做不到的事,不了解的事,不要乱说。
情商高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往往有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愿意听,二是做事让人受感动。
与人交往,要懂得与人为善,三思而后言,这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修养。
管住自己的嘴,不在背地里说别人的闲话,也不随意乱说。
做人要厚道 ,说话要公道,口气要切合现场的氛围。
每个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修行,但口德一定是一个人的首要修行。
口德是一个人的首要修行
◆王建兴
所以它更被人们重视。
正是省力气。
口业的危害-恶口恶口即口出粗恶的语言毁誉他人、骂人。
《法界次第初门》说:“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一句伤人的恶语,令对方生起憎恨心,把彼此良好关系破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在报纸电视上常见很多惨剧,夫妇、兄弟甚或父子等为小事吵架,恶语相加,于是不顾亲情大打出手,最后对簿公堂,令人浩叹。
(1)恶口的果报《华严经》云:“恶口之罪。
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
得二种果报。
一者常闻恶声。
二者言多诤讼。
是名恶口果报。
”意思是说,恶口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常常听到恶声戾骂;其二,多有诤讼之事发生。
(2)《百缘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住世时,毗舍离城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之后,便全身散发着难闻的臭气,人们都不愿接近她。
怀胎期满,生下一个儿子,叫哭声羸弱,瘦骨嶙峋,而且身体沾有粪便,臭秽不堪。
长大以后,贪嗜粪秽不肯舍离。
父母亲友都深感厌恶,甚至不愿见他。
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常常吞食粪秽。
此生嚪婆罗显现这样猪狗般的下劣行为,究竟宿世造了什么恶业呢?原来,久远以前迦罗迦孙陀佛的时代,有一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达三个月,还为佛陀和僧众盖了一座房舍,请一位比丘担任寺主,代为管理寺务。
一天,有位罗汉比丘经过这里,威仪详序,令人见之心生欢喜,于是国王便请他进来沐浴,并以香油涂身。
但是那位比丘寺主从外面回来见状,因心生嫉妒,口出恶言:“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如此,这就像用人粪涂在身上一样!”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心,于是在他面前显现各种神通。
寺主见后,当即忏悔罪业。
因为恶口的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人都不愿接近。
(3)不恶口的好处佛在《十善业道经》中教导我们:“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何等为八?”第一,“言不乖度。
”我们一说话,就符合规律,一说就说到人心上去了。
这个你离了恶口才能做到。
你不离恶口,你一说话,人家一听就别扭,不爱听。
守口业修口德说好话,如口生莲花处处香。
说恶语,如口出毒蛇人人怕。
孩子们:许多人生病了,除了找医生治疗外,难免会问上一句:「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言下之意,好像得了病颇觉冤枉似的。
其实「病从口入」,由于长期摄取不纯凈的食物,让毒素在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
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一样也会招来祸患,伤害身体,其程度绝不下于生病。
新闻、报纸,天天看尽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口角所引发的憾事,「祸从口出」,一点也没错呀!不要以为话说过了就没事,俗谚有云:「语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好话,固然叫人回味无穷,犹如三冬之暖。
但若恶言一出,往往造成永远的伤害,任神臂力士、再世华佗,也难再复原,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真是疏忽不得。
说了不好的话,除了现世自损伤人,祸患无穷外,所造下的口业,生生世世都得一一偿还,实在可怕呀!在过去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就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后来五百生都堕落为猿猴。
还好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位比丘求忏悔,日后才有殊胜因缘,虽受猿猴之苦却能遇佛得度。
因此,我们平日要尽力戒除妄语、两呑、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同时,更积极的,要常说—第一、诚实语—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第二、利益语—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助益,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
万不可哗众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引人为恶,那就糟了。
第三、软慰语—所谓「柔能克刚。
」别人有气,切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
如何修⼝德?⽂杰⽼师在《法华寻踪》系列课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让我们共同⾛进《法华寻踪》精妙的法语,重视⼝德,修⼝德,让说话的⼒量变强,⽣命的重⼼是在正能量的传播上,秉持⼀颗正义之⼼。
⼀、⼝德是什么?⼝德是⼝之功德,是说出去的话能进⼊别⼈的内⼼当中。
我们要重视⼝德,要修⼝德。
⼝德是什么?⼝德是你这个⼈说话别⼈听。
有的⼈说话别⼈是不听的,就觉得是假的,或者觉得是骗⼈的,这就是⼝德不够重。
⼝德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德,是⼝之功德,你的语⾔上的功德⼒不够。
⼀个⼈不修⼝德,你说出去的话,⽆法打动⼈的⼼,你的话没有穿透⼒,⽆法进⼊别⼈的内⼼当中,就是⼝德不够。
⼝德不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你平时不修,⼝德是要修的。
现代⼈普遍喜欢传播垃圾,扬⼈是⾮,正⾯的信息、正⾯的能量很少去传播。
喜欢听负⾯的东西,结果造成你也喜欢去传播负⾯的东西,久⽽久之你喜欢⽤语⾔传播的话,你⼝德就很弱,⼀个⼈不修⼝德,他的福也会⼤受影响。
⼆、为什么要修⼝德?如果不去修⼝德,语⾔就没有⼒量。
《论语》⾥讲:“君⼦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厚重的福德。
所以有福之⼈,有威德之⼈,他站在那⾥能不怒威⼈,能震慑群雄。
如果你不去修⼝德,你的语⾔就没有⼒量,你不去修⾝德,你⾝体就没有⼒量,你的威仪就没有。
现在的⼈语⾔⾮常地不柔软,不缺刚硬的语⾔,在这个时代,恶的业⼒⾜够强的时候,每个⼈的话就像⼑剑⼀样,我们因为这样的业⼒所感召,⽣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很锋利,哪怕⼀棵花草都能割伤你,这就是业⼒展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造成的。
印光⼤师讲:“静坐常思⼰过,闲谈莫论⼈⾮。
”你静坐的时候常常能反省⾃⼰,你和⼤家闲聊的时候,莫论⼈⾮,不要去讲谁如何,这就是在修⼝德,久⽽久之你说话的⼒量就变强了,你内在语⾔携带的能量就增强了。
三、如何修⼝德?第⼀隐恶扬善,第⼆随喜功德,称赞如来。
如何修⼝德呢?第⼀隐恶扬善,第⼆普贤菩萨⼗⼤愿王中的随喜功德,称赞如来。
隐恶扬善是有智慧的,并不是说,你完全把⾃⼰正确处理事情的⽅法放弃。
守口业修口德
说好话,如口生莲花处处香。
说恶语,如口出毒蛇人人怕。
孩子们:
许多人生病了,除了找医生治疗外,难免会问上一句:「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言下之意,好像得了病颇觉冤枉似的。
其实「病从口入」,由于长期摄取不纯凈的食物,让毒素在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
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一样也会招来祸患,伤害身体,其程度绝不下于生病。
新闻、报纸,天天看尽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口角所引发的憾事,「祸从口出」,一点也没错呀!
不要以为话说过了就没事,俗谚有云:「语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好话,固然叫人回味无穷,犹如三冬之暖。
但若恶言一出,往往造成永远的伤害,任神臂力士、再世华佗,也难再复原,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真是疏忽不得。
说了不好的话,除了现世自损伤人,祸患无穷外,所造下的口业,生生世世都得一一偿还,实在可怕呀!在过去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
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就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后来五百生都堕落为猿猴。
还好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位比丘求忏悔,日后才有殊胜因缘,虽受猿猴之苦却能遇佛得度。
因此,我们平日要尽力戒除妄语、两呑、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同时,更积极的,要常说—第一、诚实语—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
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
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
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第二、利益语—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助益,
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
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
万不可哗众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
引人为恶,那就糟了。
第三、软慰语—所谓「柔能克刚。
」别人有气,切
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
平日应常以软言慰语,增加彼此的润滑,
就算真有摩擦,也能因双方的体谅而化解。
第四、智慧语—世道人心,常好逸而恶劳,喜乱
而厌正。
我们更应于言词中,提供智慧嘉
言,期待拨乱反正,点燃人人心中的光亮。
使大家不再积非成是,一错再错,让圣言
量成为人人手中的火把,去除黑暗,迎向
阳光。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我们所言,虽不至此,但修好口德,谨守口业,都是分内之事。
若真用心着力于此,相信做人处世,修身立业,起码已成功一半了,你说是吗?
(明伦月刊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