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与防治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1.88 MB
- 文档页数:168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心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死亡原因之一。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基础,并提供一些常见的防治策略。
一、高血压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高血压是指静脉压和/或动脉压持续升高的状态,主要和人体循环系统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高血压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损害。
动脉硬化主要由于动脉内膜增厚、纤维斑块形成和钙盐沉积所致。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在长期高血压的刺激下逐渐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心肌肥厚和左心室肥厚。
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不全。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策略包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酒精摄入、戒烟以及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
二、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疾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策略包括调整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和进行定期体育锻炼等。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方式,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等。
三、中风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功能障碍,常见类型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缺血。
出血性中风则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预防中风的策略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定期锻炼等。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来防治中风。
四、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疾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心肌损伤、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脏结构改变。
预防心力衰竭的策略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高血压、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劳累等。
同时,医生也可以选择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
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发生的?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
早在100年前,人们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
后来人们用髙胆固醇饮食喂养动物诱发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认识到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导致大量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沉积于动脉内皮下(内皮损伤可以加快该进程);这些沉积的脂质颗粒随后被氧化修饰,氧化LDL颗粒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迁移至内皮下;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大量吞噬修饰的脂质颗粒;如果LDL等脂质颗粒沉积过多,超过巨噬细胞清理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逆转运能力时,巨噬细胞形成的泡沫细胞最终死亡;大量细胞残骸及胆固醇等脂质成份聚集形成脂池并吸引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随后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衍变为合成型并产生大量胶原和弹力纤维等包裹脂池形成典型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该炎症过程是循环中LDL等脂质颗粒过量沉积并蓄积在动脉内皮下结缔组织空间所诱发的。
2.为什么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最主要靶标?循环中脂质颗粒沉积到内皮下并发生蓄积是诱发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该过程有两个关键步骤:脂质颗粒穿越内皮;脂质颗粒在内皮下结缔组织蓄积。
脂质颗粒穿越内皮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基础研究显示直径在75nm以下的脂质颗粒较易穿越内皮。
体内脂质颗粒有四种,乳糜微粒(CE)直径约80-1000n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直径约30-80nm,低密度脂蛋白直径约20-25nm,高密度脂蛋白直径约8-13nm。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作者:陈清启文章号:W040204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脂蛋白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引起人类死亡的头号疾病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病变,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焦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弥散的、多系统全身慢性炎症,不仅累及血管,还影响免疫、代谢系统。
人类对它的研究由最初的血脂变化逐步发展到管壁细胞学、免疫反应、代谢综合征等多个方面。
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斑块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源于血液特性或者心肌在缺血或应激情况下是否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个体差异。
因此,临床评价易损病人的易损负荷时,应全面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冠脉斑块易损性以及各种血液和心肌易损因子的综合风险,这有利于全面评估心血管病患者不良事件风险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应的AS治疗靶点的研究也从脂质代谢过程发展到内皮保护、血栓形成、炎症、免疫、代谢等多领域的受体、生物大分子及关键酶等,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症血管生物学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 易损血液与动脉粥样硬化症1.1 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脂蛋白是人体血浆中脂类的主要存在方式,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视为AS的主要危险因素。
LDL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
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
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内皮下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表面,导致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增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易于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促炎因子等,介导白细胞的滚动作用,将其定于内皮细胞表面。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摘要:从病理角度来看,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对于心脑血管类疾病而言,血脂异常也属于发病的高危影响因素,因此对患者血脂进行控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而言,能够起到防治与延缓的效果。
本文从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着手,对中医药防治现状展开分析,总结了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中医药;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居不下,据WHO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1/3,在死亡人群中,超出6成患有心血管类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引发因素就是血脂异常,加强对患者血脂情况的观察,控制患者血脂水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基于此,本次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研究进展情况展开综述,具体报告如下:1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其一,血脂异常发病机制。
血脂异常属于内分泌类疾病,病症十分复杂,因人而异,病情变化无常,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引发的血脂异常,从病理机制角度来看,均是源于脂质、脂蛋白等代谢时的关键酶异常[1]。
对于正常人而言,脂肪细胞属于内分泌类器官,其能够通过分泌脂肪因子以及激素等,能够对人体起到调节的作用,使血脂保持稳定的状态。
其中,胰岛素抵抗、转录控制因子、脂联素、瘦素以及游离脂肪酸均是能够引发代谢异常的关键因素[2]。
其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3]。
比如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慢性炎症等,均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血脂异常,是最为重要的引发因素之一,所以降低血脂,促使血脂达到平衡的状态,就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预防与控制。
2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2.1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中药单体降脂以及复方降脂均能够起到对人体脂质代谢改善的作用,其中,学者认为有效的重要成分以皂苷类、多糖类、蒽醌类以及黄酮类药物为主。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干预治疗进展2010年07月29日18:42来源:好医生网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对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vulnerable patients)的早期准确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上,诊断多采用血清学指标以及无创性诊断技术如多层CT、体表超声、内皮功能的检测等。
二级预防上主要集中在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的识别和治疗上。
1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1.1 易损斑块、易损患者的概念“易损斑块”已经成为不稳定斑块的较为严格的术语。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1]。
“高危斑块”、“危险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是可以接受但不推荐的术语。
“软斑块”、“无钙化斑块”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IV型斑块”是不能接受的术语,建议不再采用。
虽然缺乏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证据,但研究者通过对罪犯斑块的回顾性病理学分析,仍然发现了易损斑块的多种病理类型:(1)易于破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巨噬细胞浸润;(2)已破裂或愈合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的部分阻塞;(3)易于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和蛋白聚糖基质增多以及斑块表面的血小板聚集;(4)已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第3型的特征以及非阻塞性斑块表面的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完整的纤维帽、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渗血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管腔偏心、严重钙化和包含陈旧性血栓的慢性狭窄斑块。
研究发现易损斑块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发炎的”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 TCFA),约占60%~70%。
另外30%~40%为蛋白多糖丰富的糜烂斑块,多发生于年轻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