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
认识空气 - 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什么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能辨别空气的存在和不存在;3.掌握测量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方法;4.理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5.理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课本: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风筝、轮胎等;3.课件:测量空气温度湿度的 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播放测量空气温度湿度的 PPT,介绍课程内容;2.小组讨论:请学生谈谈空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导入课程。
二、认识空气1.讲解空气的概念、成分、特性,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与重要性;2.指导学生观察空气的存在与否(如吸氧球的变化或空气舒缩喉的变化)。
三、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1.讲解温度和湿度的概念、意义和测量方法;2.指导学生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分别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3.学生自主探究:将温度计和湿度计分别装配在不同场地进行观测和比较,总结出导致温度和湿度改变的可能因素。
四、理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讲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轮胎运动时对轮胎的帮助等;2.指导学生自主制作风筝并进行试飞,学生观察和分析空气对风筝运动的影响。
五、理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1.讲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舌头堵住鼻孔呼吸或将耳朵贴近电脑静音后按下键盘的区别等;3.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和课堂练习,讲解空气对呼吸和听觉的重要作用。
六、课堂练习1.积极发起热情,参与课堂练习;2.配合教师进行课堂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3.进行实践操作,探究空气温度、湿度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七、小结总结本课程重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对环境科学的兴趣。
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表述实验结果;3.课后作业:布置检测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程度的作业。
教学延伸1.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2.了解空气质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3.观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3.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互动教学法课前准备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教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还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空气)教师: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它究竟长什么样呢?学生:充分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空气、研究空气吧。
二、新授(一)活动1:找空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1.教师:大家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2.学生回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3.教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的存在,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试一试吧!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要充分调动眼、耳、鼻、手、皮肤等感官哟!也就是怎样用眼睛看到空气,用耳朵听到空气,用手摸到空气,用皮肤感觉到空气。
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组织汇报,交流:你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是怎样找到的?6.学生发言:把方法和结果汇报出来,教师评价总结。
认识空气 - 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2.学习空气的特性,如颜色、无味等;3.能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的物理特性。
教学准备1.空气压力实验器材:注射器、小瓶塞、长玻璃管和水。
2.白瓷盘等小物品。
3.印刷好的空气的构成和性质的表格。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老师呼吁学生来集中注意力。
2.老师问学生: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回答,老师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空气。
第二步:认知和探究1.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2.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究空气的概念。
3.老师通过让学生做手势、借助肺部示范吸气呼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存在的气息和来自空气的压力。
4.老师展示空气的构成和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对空气的特性进行初步了解。
第三步:实验探究1.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观看实验的演示。
2.老师分发材料,并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
3.学生根据老师的说明进行实验探究,完成给注射器加水、堵上孔、翻转等步骤,并观察水位的上升现象。
4.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和空气有什么关系?第四步:总结1.老师根据实验结果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实验探究方法等。
3.老师强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注意保护环境。
课后作业1.回家后,看看家里的电风扇或者电视等,如果有灰尘,就用干净的抹布擦一擦,掌握保持空气清洁卫生的方法。
2.如果家里有植物或者绿色植物,关注它们的呼吸过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它们呼吸更顺畅?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认识,探究了空气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学生积极参与。
但是,需要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珍贵和环境的重要性。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
难点: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及动手组装探究材料的过程。
三、实验使用到的材料用具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餐巾纸、酒精灯、粉笔等。
学生可能用到的探究材料:木块、铁块、石块、煤块、毛巾、吸管、空矿泉水瓶、气球等。
四、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师:出示餐巾纸。
问:把纸放入水中,大家说纸会有什么变化?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不会湿的纸”。
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见证奇迹,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操作:将餐巾纸用镊子塞进烧杯内,紧贴在烧杯底部,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扣入水槽中,然后,把烧杯垂直地从水槽中提出来,用干方巾擦去烧杯边缘的水,然后用镊子取出烧杯内的纸,展开。
请同学们观察并表达。
师:如果老师再做一次,大家猜一猜还会是这个结果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让我们再一次见证奇迹。
操作:把杯子斜着慢慢浸入水中,取出后再次展示。
师: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想一想,两次过程中什么地方不同?(第一次杯子竖直浸入水中,餐巾纸没有湿;第二次杯子斜着浸入水中,餐巾纸湿了。
)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呢?(垂直操作方式,烧杯里面会存有空气;而倾斜操作方式,烧杯里的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或者说水把烧杯里的空气拍走了)。
这就是科学探究,老师的魔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证实了烧杯里有空气。
师:我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能找到空气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空气。
板书课题:找空气。
二、探究过程1、同学们,老师刚刚做的魔术大家都学会了吗?老师在每组实验桌上都给大家准备好了水槽、烧杯、餐巾纸,大家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科学的乐趣吧!看看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认识空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收集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2、能用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归纳出空气的基本性质;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进行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找到空气,能用比较法归纳空气的性质。
难点:能独立探究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准备塑料袋、吸管、粉笔、扇子、杯子、瓶子、土壤、烧杯、水、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形成问题师:上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水,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同样还有一样东西,也是我们离不开的,我出个谜语大家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生:空气。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空气吧。
(板书课题)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活动1:找空气师:大家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生:回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的存在,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试一试吧~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要充分调动眼、耳、鼻、手、皮肤等感官哟~也就是怎样用眼睛看到空气,用耳朵听到空气,用手摸到空气,用皮肤感觉到空气。
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你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是怎样找到的, 学生发言:把方法和结果汇报出来,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师:前面我们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有什么特点呢,生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认识空气_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2、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差不多物理性质;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材料预备:塑料袋、气球、扇子、装水的烧杯、土块、粉笔、胶塞、漏斗、钩码等。
教学过程:一、找空气。
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实施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学时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入本活动。
学生采纳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装空气、直截了当觉察空气、将粉笔、土块放进水中观看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能够感受到的。
二、比较空气和水活动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差不多物理性质。
实施过程: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差不多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差不多物理性质。
2、观看、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事先为各组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看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占。
空气的流淌是看不见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淌。
活动后,让学生认识互:空气是无旅社、无味道、透亮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提示学生:空气(气体)教学设计与水(液体)教学设计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体会能从感官上区分。
三、空气占据空间吗活动目标:1、教师指导学生,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2019-2020年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教案附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1、钢笔、墨水、带木塞玻璃吸管、汽水、清水、塑料吸管。
2、有关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对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大气压力的应用。
(1)钢笔吸墨水实验。
A.你是怎样给钢笔“打”墨水的?B.分组实验。
C.汇报实验结果。
D.讨论:墨水为什么被“打”进钢笔里的?E.师生小结:用钢笔“打”墨水时,先把钢笔尖插入墨水中,压瘪橡皮管,使管内空气减少;放开橡皮管时,管内的压力降低,墨水面上的大所压力就把墨水压进橡皮管内。
(2)“吸”水实验;A.学生思考:同学们喜欢喝一些饮料,饮料是怎样进入你的口中的?B.分组实验:塞紧瓶盖用力吸饮料。
C.讨论:饮料为什么吸不出来?要怎样才能吸到饮料?E.师生小结:瓶盖将瓶口紧紧塞住,再用力吸吸管,饮料就是吸不上来,这是因为瓶内没有大气压力的缘故。
把瓶盖旋松或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再吸饮料时就很容易把饮料吸上来,这是大气压力帮了忙,把饮料压进吸管里了。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6的内容。
(2)师生共同研究:A茶壶盖上为什么都有小孔?B医生给病人输液时,输液瓶上为什么有两根管子?C印刷机是怎样抓起纸的?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应用了大气压力。
(3)谁还能说出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3、指导学生认识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气压计。
(1)学生阅读P7的内容。
(2)学生思考:气压计是用来测量什么的仪器?测量气压、绘制气压图有什么用途?(3)师生小结:大气压力与我们关系很密切,只有掌握了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
《认识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空气》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并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
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同学们对空气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其中找空气的活动激发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本课时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会在设计试验和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设计理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在本课第一课时中找空气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科学知识目标:能意识到空气也占据空间。
五、教学准备:试管、漏斗、带孔胶塞、胶管、吸管、气球、带盖塑料瓶、注射器、烧杯、水、纸、抹布、自制教具等。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大、小两块木块师:这两块木块有什么不同?生:大、小不同。
师:空间就是物体占地方的大小。
(二)、对比猜想1、引导感知固体、液体占据空间。
出示一杯水,一个木块,理解空间,感知固体、液体占据空间。
师:烧杯的空间被什么占据着,放入木块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烧杯的空间被水占据着,放入木块后,水会流出来。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生:烧杯的空间被水占据着,放入木块后,木块也要占据空间,木块占据了水原来占据的烧杯的空间,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流出了烧杯。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2.知道空气与水既有许多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2.能用多种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3.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点。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2.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3.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的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水槽、橡皮管、注射器、橡皮塞、漏斗、水、烧瓶、篮球、玻璃瓶、气球、锥形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演示:在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然后将其放在水槽中;向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用线栓住的砝码。
学生观察现象,并汇报所看到的。
(砝码放入玻璃杯中后,玻璃杯中的水溢出了一部分。
)教师:水能占据空间,空气能占据玻璃杯内的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教师:同学们,就刚才的问题,提出你的猜想。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不占据空间?学生做出各自的假设。
教师:同学们的假设到底正确不正确呢?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假设的正确性做出预测。
学生交流预测。
教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播放幻灯片P3页)同学们都有吹气球的经历吧,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相同的气球和塑料瓶,将气球放在瓶子里,并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冀教版认识空气说课稿《认识空气》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冀教版认识空气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认识空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1 能力目标: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知识目标: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3 情感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学设计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学生都喜欢吃,我有学生都喜爱的小食品薯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个完整的薯片塑料包,这么鼓鼓的塑料包里是不是装满了薯片,除了薯片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老师用水槽、水、杯子、白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
我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是他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
让学生猜一猜纸团是干得还是湿的?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
这时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个小纸团,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湿,通过用手摸小纸团,学生发现他是干的。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到空气的应用。
3.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猜想法、实验法、证明法课前准备塑料袋、气球、扇子、装水的烧杯、土块、粉笔、胶塞、漏斗、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将水盛在烧杯里,水就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大家想一想,空气能占据的空间吗?学生猜测并回答。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占有空间这个问题。
二、新授空气占据空间吗?1.教师演示水占据烧杯空间的实验。
教师:大家看,钩码放进盛满水的烧杯中,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说明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烧杯的空间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由此演示实验引出如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
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试一试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冀教认识空气教案教案标题: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 引导学生探索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空气压缩机、气球、瓶子、蜡烛、水杯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和特性的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空气是什么?空气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二、探究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1. 实验展示:利用空气压缩机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引导他们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三、认识空气的组成和特性1. 利用实验展示:利用蜡烛和瓶子进行实验,观察瓶子内的气体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探索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1. 利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建议。
五、总结和评价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问题: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觉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是《认识空气》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和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都是具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性质。
不同的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能体会到可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基本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渗透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用多种感官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礼物箱每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盛有水的水槽、两个杯子、塑料袋、扇子、粉笔、气球、吸管。
五、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科学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满满的一大箱子礼物要送给同学们,故做费力的从讲台下抬上个礼物箱。
让多名学生到讲台上拿礼物。
说明游戏规则,每个同学拿到礼物都要把手攥紧,不能松开。
拿到了礼物,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
让老师用一个谜语告诉同学们礼物的名称。
猜迷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这个礼物我们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离我们非常近,离开它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空气”师:对,是空气。
(摸礼物的同学同时松开手,展示礼物给同学看)那同学们对空气又有哪些认识呢?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这位新朋友吧!(教师板书:认识空气)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抓住了小朋友们喜欢收礼物的心理入手,故弄悬虚地把空气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2.知道空气与水既有许多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2.能用多种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3.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点。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2.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3.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的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烧杯、粉笔、水槽、塑料袋、吸管、扇子、气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学生:喜欢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谜语,请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播放幻灯片P2页)学生:空气教师:是的,它就是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二、新授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都知道我们呼吸需要空气,我们离不开它,那空气在哪呢?下面我们先把空气找出来好不好?教师听学生的猜想:在屋子里、在箱子里、在衣服里、在土壤中、在楼道里……(教师重复学生的猜想,不给答案)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老师准备的一些材料,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使用。
并在活动前提示注意事项:1、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
2、说一说你的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危险性,然后再动手操作。
组织交流:寻找空气所用的材料、做法、观察到的现象,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1.钢笔、墨水、带木塞玻璃吸管、汽水、清水、塑料吸管。
2.有关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对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大气压力的应用。
(1)钢笔吸墨水实验。
A.你是怎样给钢笔“打”墨水的?
B.分组实验。
C.汇报实验结果。
D.讨论:墨水为什么被“打”进钢笔里的?
E.师生小结:用钢笔“打”墨水时,先把钢笔尖插入墨水中,压瘪橡皮管,使管内空气减少;放开橡皮管时,管内的压力降低,墨水面上的大所压力就把墨水压进橡皮管内。
(2)“吸”水实验;
A.学生思考:同学们喜欢喝一些饮料,饮料是怎样进入你的口中的?
B.分组实验:塞紧瓶盖用力吸饮料。
C.讨论:饮料为什么吸不出来?要怎样才能吸到饮料?
E.师生小结:瓶盖将瓶口紧紧塞住,再用力吸吸管,饮料就是吸不上来,这是因为瓶内没有大气压力的缘故。
把瓶盖旋松或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再吸饮料时就很容易把饮
料吸上来,这是大气压力帮了忙,把饮料压进吸管里了。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书中内容。
(2)师生共同研究:A茶壶盖上为什么都有小孔?B医生给病人输液时,输液瓶上为什么有两根管子?C印刷机是怎样抓起纸的?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应用了大气压力。
(3)谁还能说出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3.指导学生认识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气压计。
(1)学生阅读内容。
(2)学生思考:气压计是用来测量什么的仪器?测量气压、绘制气压图有什么用途?(3)师生小结:大气压力与我们关系很密切,只有掌握了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
4.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喷雾器。
(1)学生阅读书中的图例,说怎样制作简易喷雾器。
(2)学生独立完成简易喷雾器的制作。
(3)说一说这个简易喷雾器利用了什么原理?
(4)师生小结。
三、巩固总结。
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于人类。
四、布置作业。
找一找,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教学后记:
同学们通过学习空气这方面的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什么是空气?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对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大气压力与我们关系很密切,只有掌握了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
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