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
- 格式:pptx
- 大小:421.40 KB
- 文档页数:13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对空气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教学重点是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延伸。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降落伞表演吗?想看吗?好,我们共同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降落伞表演。
不过,你们要认真观察,边看边思考,降落伞是靠什么撑起来的?2、课件出示降落伞表演3、师:空气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认识空气。
板书:认识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你看见了吗?生:看不见师:用手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空气看不见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书(如挥动手中的风车、扇动扇子、风吹树叶摆动……)2)师: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空气就要想办法抓到空气,怎么抓呢?学生说一说(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2、引导用感官了解。
(1)师:用手指着一袋空气,说这里面鼓鼓的,就是空气。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内容主要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作用。
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发现和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空气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
3.空气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4.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讨论空气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单元知识点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喷水壶、充气城堡、射钉枪等都应用了压缩空气。
4.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
到了17世纪,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5.无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空气受热会上升,受冷会下降。
7.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知识点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在收集土壤时,要注意安全,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3.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4.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5.不同的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生长的土壤也不同。
6.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7.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9.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
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10.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三年级
教案主题:探索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物质,并理解其基本特性和组成。
2.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索能力。
教学材料:
1. 图片或视频展示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
3. 实验所需的材料:气球、吸管、玻璃杯、水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展示描述空气特性的卡片或手绘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点。
探索空气的特性:
1. 进行实验1:装满水的玻璃杯倒扣盖在平面上,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了解空气的组成:
1.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并讨论这些气体对生物和环境的作用。
实验探索:
1. 进行实验2:用吸管将空气吹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够充满空气?空气有质量吗?
总结:
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2. 强调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空气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活动:
1. 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特性,如气压和温度等,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2. 鼓励学生进行室内或户外空气质量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复习讲义)空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和感知到的物质之一,它无处不在且不可见。
具体来说,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空气的特性、组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的特性。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空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间接感知到它的存在。
例如,当我们呼吸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进入我们的肺部。
另外,当我们站在风中,可以感觉到风吹在我们的脸上,这就是空气流动的体现。
空气的组成是由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气体组成的。
在空气中,氧气的比例最大,占空气质量的约21%。
氮气的比例大约为78%,而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只占很小比例。
尽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很少,但是它在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来呼吸,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将氧气转化为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因此,空气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此外,空气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当我们说话或者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空气的传导传到对方的耳朵中。
这是因为空气的分子之间间距很小,当我们发声时,声波会使空气中的分子振动,进而传播出去。
其次,空气还能借助风的力量传播异物。
当我们看到树叶在风中摇曳或者纸张在空中飞舞时,这都是空气通过风的力量将它们推动起来。
风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上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因此可以说,空气的流动是由于温度的分布不均匀所致。
了解了空气的特性和组成,让我们接下来回顾一些关于空气的实验和观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常常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例如,教师可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名为“空气有质量”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准备一个秤,并在其上方悬挂一个气球。
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将空气从气球中放出,并测量秤上的负载变化,来观察空气的重量和质量。
科学认识空气空气是地球上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每天都会与空气接触,呼吸着其中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然而,对于空气的认识可能并不深刻。
本文将从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三个方面,科学地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氮气占据空气的主要部分,约占78%,而氧气占据21%。
除了氮气和氧气之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氖气等等。
此外,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的气体和一些杂质,如水蒸气、尘埃、细菌等。
二、空气的性质1. 透明无色:空气是透明无色的,当我们望向远处的山脉或大楼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空气的折射和散射,看起来像是看到的物体。
2. 可压缩性: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当我们加压或减压时,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这也是我们能够使用充气工具来充气轮胎或气球的原因。
3. 具有质量:空气具有质量,虽然它的质量非常轻,但当空气聚集在一起时,也会对物体产生一定的压力。
4. 具有弹性:空气在受到外力压缩或拉伸后,会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吹气球,气球会扩大并恢复原状的原因。
三、空气的重要性1. 氧气供给:空气中的氧气是我们呼吸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氧气可以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肺部,与血液结合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正常运作提供能量。
2. 新陈代谢产物排出:我们的身体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呼吸将其排出体外。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断交换,使我们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 热量调节:空气是导热性较低的物质,它对于维持地球温度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的温度调节能力使得地球上能够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4. 天气现象形成:空气的运动和温度变化是引起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大气层中空气的密度、湿度、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风、云、降水等天气现象的形成。
综上所述,科学地认识空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珍惜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二是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探究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教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空气: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特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性,探讨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性质。
4.认识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空气的宝贵。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认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空气模型:装满汽水瓶、盖子和吸管。
2.空气压缩模型:一个玻璃茶杯和一张纸。
3.用毛巾盖住嘴巴,从嘴里吹气,此时手放在嘴巴前面感觉气流的温度变化。
4.通过水蒸气实验模拟云的形成。
5.通过绘制人体模型,展示空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1.2.通过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谈有哪些物体是需要空气的?2.认识空气2.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2.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3.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
3.实验操作3.1.利用空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3.2.利用空气压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随压缩而变形和回弹。
3.3.利用吹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散发热量的特点。
3.4.利用水蒸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是如何形成云的。
4.总结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练习,统计成绩,以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实验为主体,通过操作和体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操作的方式可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要点,清晰表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2 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你知道那里有空气吗?新课讲解:找空气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
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
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方面,他们可能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发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如:吹气球、用塑料袋装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空气的性质。
如:比较不同容器中空气的多少、观察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人要呼吸、气球会爆炸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如: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植树造林等。
认识空气的知识点三年级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空气的知识点,让我们从三年级的小朋友的视角来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空气的组成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并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气,约占78%;其次是氧气,约占21%;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空气的重要性空气对我们人类至关重要。
氧气是我们呼吸的必需品,没有氧气,我们的生命就无法维持。
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空气的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当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就会补充过来,这就产生了风。
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可以带来雨水,也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空气的污染然而,空气也会受到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化石燃料等都会使空气变得污浊。
空气污染不仅影响我们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空气的利用空气的利用非常广泛。
比如,热气球就是利用空气的浮力来飞行的。
当气球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空气密度变小,气球就会上升。
这展示了空气的神奇力量。
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空气不仅仅是我们呼吸的气体,它还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更加珍惜我们周围的空气,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住,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它是一种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等气体。
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我们呼吸的来源,还参与了很多重要的自然现象和化学反应。
空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透明无色。
我们平时看到的空气是无色的,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却至关重要。
空气的透明性使得阳光可以穿透,从而为我们提供充足的光照。
而空气的无色性,则保证了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景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另一个空气的主要特征是氧气的含量较高。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这是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生存必须的气体。
氧气是我们呼吸的主要来源,它在我们的肺部与红细胞结合,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促进新陈代谢,产生能量,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空气中的氧气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燃烧和氧化反应,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
除氧气外,空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氮气。
氮气在大气层中的比例约为78%,是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氮气虽然对我们的生命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它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氮气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用来制造化肥、炸药等化学制品。
在大气层中的氮气还能吸收太阳辐射,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等气体。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气体,它能够促进植物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
氩气则是一种稳定的气体,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气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它的特征和作用非常广泛。
空气不仅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气体,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自然现象和化学反应。
我们应该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呵护我们的“天然氧吧”,让清新的空气继续为我们的生命提供养分。
【本文总字数219】第二篇示例: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它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
第二,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
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但体会不一定很深刻,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加以巩固并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纸、烧杯、气球、胶塞、漏斗、矿泉水瓶、大头针、注射器、橡皮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2.学生:用水3.教师讲解:随着将水倒入大树洞中,我们发现“大树洞”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足球就出来了”“此时大树洞满了,如果继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的,大树洞的空间被水占满了。
所以,我们说:水可以占据空间”4.教师再提问:大树洞的空间被水占满之前,大树洞里还有什么东西没有,有的话,它是什么?5.学生汇报:有,空气6.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二、操作与探究(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1.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