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生物素质拓展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素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提高生物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生物素质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高生物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3. 培养对生物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1. 如何有效提高生物素质;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介绍生物素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Step 2:了解生物素质
让学生了解生物素质的定义和特点,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
Step 3:提高生物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提高生物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如多参加生物学科竞赛、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等。
Step 4:培养对生物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Step 5: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对提高生物素质的展望,并鼓励学生多参与生物相关活动。
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生物领域的文章,提高对生物的了解和兴趣;
2. 参加生物学科竞赛或实践活动,提高生物素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素质的重要性和提高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
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素质,为将来的学习
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学知识拓展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它涉及了从微观的细胞层面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层面的各个方面。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结构、遗传学、进化论等内容。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拓展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学科。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对生物基因进行操作和调控,以改变或增强其特定性状的技术。
高中生物学通常会介绍基因结构和遗传的基本原理,但对于基因工程的深入理解并不多。
拓展学习可以包括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基因突变与突变体的筛选等。
二、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获取与原生物基因组相同的个体。
高中生物学教育通常会涉及克隆的基本原理,如体细胞克隆和胚胎克隆。
在拓展学习中,可以了解更复杂的克隆技术,如动物克隆和植物组织培养。
三、人类遗传疾病人类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对于生物学学生而言,了解一些常见的遗传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学习可以包括了解不同遗传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等。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指保护及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环保知识,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较为有限。
拓展学习可以包括了解不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和组织,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五、药物治疗研究药物治疗研究是指通过研究和开发新药物,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高中生物学通常会涉及药物的分类和作用原理,但对于药物研究的细节了解较少。
拓展学习可以包括了解药物研发的过程和方法,如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六、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学中,学生通常会学习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但对于神经科学的了解有限。
拓展学习可以包括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第一章微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集体。
细菌:包含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含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拥有真实细胞核,大多数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生殖的真核生物。
包含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色: 1. 个体细小 2. 构造简单 3. 散布很广 4. 营养方式多样 5. 生长生殖迅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得病流行过程:传染源经过流传门路(空气流传、接触流传、媒介物流传、病媒传播)使易动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得病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流传门路 3. 保护易动人群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体液:人体中所有液体总称(体重的 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 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 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
自稳态:人体自己调理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固的状态。
内环境自稳态是动向均衡,令人体战胜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2-2-、蛋白质K ,主要阴离子 HPO、 HPO44体内水根源:饮用水、食品水、代谢水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水摄取:渴觉神经中枢控制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寂静时-> 肝脏强烈运动->骨骼肌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靠近体温时人体独一的散热方式)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一、实验名称:(例如: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基本性质和作用;2. 掌握植物生长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植物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理。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稻种子、生长素溶液、蒸馏水、滤纸、剪刀、培养皿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秤、量筒、培养箱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水稻种子浸泡12小时,取出备用;2. 配制生长素溶液: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3. 制备滤纸条:将滤纸剪成一定长度的条状,用生长素溶液浸泡;4. 播种: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播种20粒;5. 处理:将浸泡过生长素溶液的滤纸条放置在播种后的培养皿中,作为实验组;6. 对照:将浸泡过蒸馏水的滤纸条放置在播种后的培养皿中,作为对照组;7. 观察:将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8.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误食或接触生长素;2. 实验材料要新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4. 实验数据要如实记录,不得篡改。
七、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原理、材料与仪器;2. 实验步骤与操作过程;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4. 实验结论与讨论。
八、拓展实验:1. 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探究生长素在不同植物器官中的作用;3. 探究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九、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熟练程度;2.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3. 科学素养: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拓展实验”科目方案一.科目开发说明1.科目开发的背景在二期课改“让课程适应每一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我校在开设基础型课程之外也开设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而我们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是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科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与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一类重要课程。
它在整个生命科学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用比较形象的话说,就是左手牵着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右手牵着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理生化的实验技能、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了一些探究的方法,因此有能力进行额外的实验技能的训练。
3.本科目开设的教育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虽然二期课改加强了学生实验,但还是由于课时问题的限制,学生动手的机会总的来说还是偏少。
为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实验探究的机会,我开设了《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拓展型课程,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延伸出一些实验,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与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高主体意识,完成从兴趣到乐趣到志趣的转变,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今后成为拥有综合型知识素养、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教学课时总量 35课时二.科目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与基础型课程中相应内容联系紧密但更深层次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实验类型的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分工,相互尊重。
三.科目内容(一)内容选取原则1.从基础型课程教材中的实验入手(1)让学生尝试与教材中不同的实验方法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但我们知道方法不止一种,可以利用拓展型课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实验方法。
人教版高三生物选修三《拓展视野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本课是人教版高三生物选修三中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在高考生物学科中,这一内容属于选修内容,但是对于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理解植物生长剂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原理•了解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植物生长剂的概念和分类•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原理•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2.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植物生长剂的分类和特点•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原理三、教学过程和步骤1. 教学过程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导入与概念解释。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和分析。
向学生详细介绍植物生长剂的分类和特点,并分析其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原理。
•第三步:实例分析与讨论。
通过实际案例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剂应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步: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的介绍。
讲解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及其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前景。
2. 教学步骤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与概念解释–引入问题:你知道植物生长剂是什么吗?–介绍植物生长剂的概念和分类,简要解释常见的植物生长剂种类。
•第二步:讲解和分析–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剂,并解释其特点和作用原理。
–分析植物生长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原理,重点介绍水培和土培中的应用。
•第三步:实例分析与讨论–提供几个实际的组织培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分析结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四步: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的介绍–介绍植物生长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理解植物生长与外界环境、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
2. 影响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在机制。
2. 植物生长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样本。
2.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培养皿、温度计、光照计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各种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2. 提问:植物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二、新课讲解1. 讲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分析影响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
3. 讲解植物内部因素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如激素、基因等。
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材料。
2.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 提问: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规律。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拓展: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学知识促进植物生长。
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实验心得,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板书设计: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1. 种子萌发2. 幼苗生长3. 开花结果二、影响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因素1. 外界环境: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2. 内部因素:激素、基因等三、实验操作与讨论1.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培养皿、温度计、光照计等2. 实验结果与分析四、总结与拓展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2. 利用生物学知识促进植物生长。
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生物1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生物1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关注着我们身边的一切生物,从微小的细胞到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中,生物1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机会。
在生物1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其他更复杂的生物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和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组成部分,并了解它们在维持细胞正常运作中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遗传与进化。
遗传是指基因在后代之间传递的过程,而进化则是种群逐渐适应环境变化并产生新特征的过程。
通过研究遗传规律和进化机制,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和其他物种会有如此多样性,并且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生物1课程还包括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学习。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存在,而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通过研究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除了理论知识,生物1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们会进行各种实验,如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果蝇遗传等,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中的生物1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探索生命科学的机会。
通过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奇妙而复杂的现象,并为未来保护环境、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学拓展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调节水溶液的浓度,观察不同浓度水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水溶液中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例如小麦、豌豆等)2. 盆栽或种植盆3. 带刻度的量筒4. 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如纯净水、0.1%盐溶液、0.5%盐溶液等)5. 太阳光或人工光源6. 测量工具实验步骤:1. 将几颗植物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每组设置3个种子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每天浇水并记录每组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幼苗的高度、叶片数量等。
3. 持续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直到观察周期结束。
4. 对比不同浓度水溶液的种子生长情况,分析水溶液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在水溶液中加入不同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2. 比较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溶液浓度的反应,观察不同类型植物对养分要求的差异。
3. 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并定时浇水。
2.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在实验前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齐全,并确保实验安全。
4.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植物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适当的浓度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则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高中生物扩展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课程是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基础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包括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还涵盖了一些扩展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现象。
以下是一些高中生物扩展知识点的总结: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微观结构对于理解生物体功能至关重要。
- 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遗传与进化:-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遗传病和遗传变异。
-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了解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漂变等进化机制。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生物技术与伦理:-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
5. 人体生理学:- 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在调节人体功能中的作用。
6.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 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疫苗的原理。
7. 分子生物学:-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 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8.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 生物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如基因序列分析。
9. 环境生物学:- 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响应。
10. 神经生物学:-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 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11. 发育生物学:- 胚胎发育的过程,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各个阶段。
- 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
12. 生物统计学:- 统计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第一章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2.结构简单3.分布很广4.营养方式多样5.生长繁殖快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物传播、病媒传播)使易感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体重的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
自稳态: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自稳态是动态平衡,使人体克服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K+,主要阴离子HPO42-、H2PO4-、蛋白质
体内水来源:饮用水、食物水、代谢水
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
水摄入:渴觉神经中枢控制
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
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安静时->肝脏剧烈运动->骨骼肌
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接近体温时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范围:3.89-6.11mmol/L。
低血糖症:<3.89mmol/L 低血糖休克:<2.8mmol/L 糖尿病:>7.8mmol/L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提高血糖浓度)。
胰岛B细胞:胰岛素(血糖转变为糖原、脂肪酸储存,抑制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I型为遗传(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移植治疗),II型为后天(胰岛素抵抗)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尿糖检测实验:
班氏糖定性试剂(蓝色)+尿液=>
1.形成砖红色沉淀(含尿糖)
2.无变化(不含尿糖)
血脂: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分1.乳糜微粒(CM)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3.低密度脂蛋白(LDL)4.高密度脂蛋白(HDL)。
1+2=甘油三酯携带者,3+4=胆固醇携带者。
高血脂症: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两者兼有的血脂代谢紊乱疾病。
血压: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侧压力。
正常血压:收缩压100-130mmHg(13.3-17.3kPa),舒张压60-90mmHg(8.0-12.0kPa),脉压30-40mmHg(4.0-5.3kPa)。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8.7kPa),舒张压>90mmHg(12.0kPa)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12.0kPa),舒张压<60mmHg(8.0kPa)
高血压发病因素:遗传、饮食、精神、肥胖、烟酒等
非药物治疗: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体育锻炼等
第三章遗传
基因连锁:形成配子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遗传。
不发生交换称基因完全连锁,发生部分交换称基因不完全连锁。
基因交换:有性生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等位基因发生互换。
显性基因的相对性:完全显性(显性表达)、不完全显性(表现型为双亲中间型)、镶嵌显性(双亲显性性状在不同部位同时显示)。
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应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以上形式的等位基因。
第四章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基因工程:体外DNA重组创造生物新类型,并获得相关基因产品(基因表达的多肽或蛋白质)。
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结构与功能,获得相关产品。
高效性、经济性、清洁、低耗、强调技术设计、可遗传、可扩散、影响人类伦理道德。
细胞工程:细胞水平的,以细胞生物学理论技术为基础,结合各种学科原理、技术,研发、利用细胞。
植物组织培养四阶段:预备、诱导分化、再分化、移栽
干细胞:具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
细胞融合:人工使不同来源的细胞互相融合,重组形成新细胞。
单克隆抗体: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群所分泌的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细胞核移植:一种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去核细胞中的技术。
胚胎移植技术:动物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移植到指定母体子宫内,妊娠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
例题: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
按每人每1 kg体重1 g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
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图A,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___。
2下列B~E 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2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
答案:B、D、不足、过高且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