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文化强省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以及文化强市的执政与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体干部职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计划预期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委政府重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均十分重视文化工作,2004年将“文化繁荣”纳入民本六大强市目标之一,2011年提出“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2015年,市委将文化工作写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并专程赴长沙拜会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等省直厅局主要领导,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市政府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文化发展作为全力推进“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改革创新

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已经形成共识。

(二)遗产保护加强。古城历史文脉清晰,文化遗产丰富,城市个性鲜明。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文物部门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167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8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11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另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9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0项。

(三)文化事业提升。近年来,我市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维修一批、整合一批”的思路,建成了楼新景区、南湖休闲广场、文化艺术会展中心、洞庭风光带、环南湖游路、王家河游廊等一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做大做强“幸福”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切实做到天天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有“一元周末剧场”,月月有“高雅艺术惠民演出”,年年有“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剧(节)目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文艺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00多个。坚持一手

抓行政管理、一手促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广电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效果。图书报刊发行量大幅增长,品种多,质量高。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正面导向为主体,以公共服务为抓手,全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明显增强。广播电视中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1%,无线覆盖面提高,全市基本上达到了“户户通”。

(四)文化影响增强。近年来,市文化工作很多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部门前列,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作为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市率先完成和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公益事业单位改制等工作,连续两次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市文广新局被评为“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的文艺精品多次荣获全省全国专业文艺大赛金奖,“文艺岳家军”在全国文艺届享有较高声誉。市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惠民”的做法被作为重要舆情上报中宣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并被来岳考察的中央和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五)发展前景良好。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市广播电视台、日报为代表的传媒产业、以万达、汇泽影城为代表的电影超市产业、以文庙景区为平台的历史文化产业、以各类专业培训为平台的艺术培训产业、以君山印刷工业园

为平台的印刷产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014年,市同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是全国唯一获取两项殊荣的地级城市。2015年,市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成为湖南新的文化高地。

但是,我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事业发展、节目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竞争机制、内部管理、激励和分配、干部聘用、职工培训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城区与农村、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三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四是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部门投入较少,制约了文化事业发展。五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总量不足,对开展文化事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大。六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专业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面临着人才断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公共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载体,促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发展繁荣,为推动文化强市、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事业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投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改善社会服务;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来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融合。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全局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态势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基础,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促进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发展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为内容,以广播电视网络、广场大众传播为载体,坚持发展文化、传承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广播、电视、网络多渠道传播为手段,全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三)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的战略构想,按照文化惠民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广播电视影响力、传播力显著增强,新闻出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果突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成的新兴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发展。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形成“一带一圈一长廊”的发展格局,即江湖历史文化带:从长江边的黄盖湖→陆城→大矶头→擂鼓台→楼→3517产业园→文庙→慈氏塔→圣安寺→教会学校异国文化风情园;麦子港文化圈:南湖广场、龙舟赛场主席台、文化幼儿园、巴陵戏展演基地等;王家河

文化长廊:西岸长廊突出历史名人,东岸长廊突出民俗文化。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程:

(一)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市巴陵戏传承展演基地以及专业性小型博物馆的新建,完成文化艺术会展中心改扩建,将市美术馆建设纳入省、国家发改委扶持项目。加强各区三馆建设,力争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齐全,并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完成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村、社区和城市广场公益电影放映效果,推进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放映两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继续做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力争每个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每个村(社区)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文化中心(含公共电子阅览室),形成以市、县级功能性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街道)文化设施为基地、村(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均衡布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硬件水平,完善服务条件。加强对市、县、乡、村四级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做到职责清晰、制度健全、内容明确、服务规范、效益改善、保障有力,资源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村一级延伸。

3、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作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进“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影动巴陵”送电影下基层、“高雅艺术惠民演出”、“一元周末剧场”、“岳州讲坛”等“幸福”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5次以上较大规模群众文体活动。组织举办工艺美术和摄影大赛、演讲征文、文艺汇演、书画艺术展览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

全国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营造欢乐、祥和、健康的时代氛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4、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人才保障,不断扩大公共文化内容产品的创作生产,注重培育有能力、有品牌、有规模、运行规范、信誉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广覆盖和高效能。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二)文艺精品打造工程

1、突出重点题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四大重点题材创作:一是“中国梦”题材——聚焦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生动描绘实现民族复兴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讲述人、家庭的精彩故事,把人们追梦圆梦的激情和奋斗展示出来。二是地方特色题材——突出浓郁湖湘文化特色,反映厚重历史人文景观,展现大美、大美人文和大美风情。三是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抓好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四是现实生活题材——把追求真善美作为创作的永恒价值,创

作一批能够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讴歌美好时代、幸福生活的文艺精品。

2、振兴地方戏曲。积极对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用足用好文件中明确的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戏曲演出、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政策,振兴地方戏曲艺术。全市各专业院团以创作演出新的现代戏和古装戏为主,力争将新创剧目臻成精品;同时创排、复排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大戏;在剧目的选择上侧重于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展现巴陵戏、花鼓戏等的本土戏剧的文化价值。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为全省戏剧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上述文件精神,并参照其他地市创作排练经费,将创作、排练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以剧目的扶持促进巴陵戏剧种的保护与继承。对其它地方戏采取以奖代投的扶持措施。

3、创新精品剧目。探索实施重大题材、精品剧目创作面向全国招标制度、舞台艺术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剧目生产专家论证制度、精品剧目生产奖励扶持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院团创作一批现实题材、地方题材、爱国主义和革命题材、传统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弘扬主旋律,具有本地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有望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作为当年创作的重点剧(节)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力争在“十

三五”期间有1个剧目入选;湖南省艺术节力争有剧目获田汉大奖;力争每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我市都有剧目入选。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剧目生产的投入力度,将剧目生产创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剧目生产扶持制度,推动我市文艺精品剧目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