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缺陷排列图
- 格式:xls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8
TS16949推进宣传(八)---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介绍(一)----排列图、因果图一、排列图排列图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图表工具.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Pareto)提出的.巴洛特发现人类经济领域中"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理.朱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成为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和确定质量改进方向的有力工具.1.排列图的画法排列图制作可分为5步:(1)确定分析的对象排列图一般用来分析产品或零件的废品件数、吨数、损失金额、消耗工时及不合格项数等.(2)确定问题分类的项目可按废品项目、缺陷项目、零件项目、不同操作者等进行分类。
(3)收集与整理数据列表汇总每个项目发生的数量,即频数fi、项目按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
最后一项是无法进一步细分或明确划分的项目统一称为“其它”。
(4)计算频数fi、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首先统计频数fi,然后按(1)、(2)式分别计算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1)式中,f为各项目发生频数之和。
(2)(5)画排列图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频率折线组成。
如图1所示为一排列图实例。
2.排列图用途(1)确定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累计频率Fi在0-80%左右的若干因素。
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中焊缝气孔和夹渣。
主要因素个数一般为1-2个,最多不超过3个。
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有影响因素:累计频率Fi在80-95%左右的若干因素。
它们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称为有影响因素。
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次要因素:累计频率Fi在95-100%左右的若干因素,其对产品质量仅有轻徽影响,称为次要因素。
(2)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将质量影响因素分类之后,重点针对1-2项主要因素进行改进提高,以解决质量问题。
掌握QC手法之排列图运用技巧:从数据收集到解决问题一、QC排列图简介QC排列图(Quality Control Pareto Chart)是一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梳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找出问题症结,并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QC排列图适用于各种行业及领域,如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等。
通过使用QC排列图,企业可以迅速识别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及时储存、分析和使用它们。
QC排列图的主要作用是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组件,并确定最引发问题的原因。
QC排列图可以将问题按照发生频率和重要程度排序,并将问题进行分组,帮助管理者找到目标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QC排列图的制作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来完成,具有易于学习的优点,可以使管理者迅速了解问题的整体情况。
与其他质量管理工具相比,QC排列图应用范围比较广,灵活性较强,制作简单易于掌握,可以帮助管理者快速找到问题,尤其擅长对多维数据的分析。
同时,由于QC排列图可以将问题归并成最重要和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该工具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工具更加直接。
二、数据采集和整理在制作QC排列图之前,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
数据采集和整理是QC排列图制作的重要环节,准确的数据可以为制作QC排列图奠定基础。
1. 数据收集方式和工具的选择数据采集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或者机器采集收集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提取、筛选。
数据收集工具的选择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种类和目的而定。
常见的数据收集工具有问卷、调查表、电子表格等,其目的是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形式,便于在软件中进行分析和整理。
2. 数据预处理和清洗在进行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
数据预处理是为了整理数据,使其更加有序,便于后面使用。
数据清洗是为了将数据清除错误、重复和无效数据。
数据预处理和清洗包括以下内容:-数据转换:将数据转化为数字,使其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中进行计算。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及时收集统计和分析军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息,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顾客的要求。
2.0范围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绩效有关的数据信息,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质量信息的控制。
3.0职责3.1财务处负责收集质量成本信息。
3.2资产与条件保障处负责收集采购产品情况信息及供方有关信息。
3.3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收集顾客需求信息、顾客满意度信息、科研生产研制进度及科研成果信息。
3.4保密办公室负责指导质量信息保密处理3.5质量办是质量信息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院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和分析利用。
3.6项目负责人负责收集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产品交付验收信息等。
3.7各部门负责管理职责内有关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和分析利用,并传递给质量办。
4.0程序4.1各部门可以参照下表收集相关数据:A)审核不符合项分布;B)顾客满意监视及顾客抱怨提出的不足;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纠正措施的机会;D )供方产品;E )与质量体系有关的财务活动;F )绩效考评;G )风险与机遇识别、应对;H )航天产品质量信息表(发生时,归零评审当月提交); I )装备质量状况季度报告;4.3各部门应识别对每一个过程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可能采取的统计技术。
4.3.1对于采用的分析方法,策划时明确: A )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或控制对象; B )应用分析方法的人员或职责; C )应用的频次及数据/信息采集规定; D )数据/信息的应用与分析; E )异常问题的报告与处理。
4.3.2策划时上述内容可在作业文件(或质量保证大纲)中予以确定; 4.4采用的数据/信息分析方法包括百分率、平均值、分布图、排列图、因果图、水平对比法等。
例如产品质量缺陷统计分析可参照以下步骤: 4.4.1列表统计,参照表1予以归类计算:表1产品缺陷统计表季度部门: 统计人: 日期:4.4.2将计算结果形成排列图,见图1。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四)第八章排列图法和因果图法一、排列图法(一)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是为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
它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所组成的图。
它的基本图形,见图9-1。
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
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
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占有少量财富处于贫困的状态。
这种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米兰,把这个“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便成为常用方法之一(排列图),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的专业管理。
目前在仓库、物资管理中常用的ABC分析法就出自排列图的原理。
(二)排列图的作图法1.搜集数据搜集一定时期的质量数据,按不同用途加以分层、统计。
以某卷烟厂卷烟车间成品抽样检验时外观质量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中的数据为例(表9-1)。
2.作缺陷项目统计表为简化计算和作图,把频数较少的油点、软腰和钢印三次缺陷合并为“其它”项,其频数为37。
(1)把各分层项目的缺陷频数,由多到少顺序填入缺陷项目统计表,“其他”项放在最后,见表9-1。
(2)按表9-1的表头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百分比。
并填入统计表9-2中。
3.绘制排列图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下:(1)画横坐标,标出项目的等分刻度。
本例共七个项目。
按统计袤的序号,从左到右,在每个刻度间距下填写每个项目的名称,如空松、贴口、......、其它。
如图9-2。
(2)画左纵坐标,表示频数(件数、全额等)。
确定原点为0和坐标的刻度比例,并标出相应数值,本例为100、200、300等等。
(3)按频数画出每一项目的直方图形,并在上方标以相应的项目频数。
如空松458、贴口297等。
(4)画右纵坐标表示累计百分比。
画累计百分比折线,可用两种方法。
因果图、排列图及调查表在实践中的应用“两图一表”指因果图、排列图和调查表,它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常用统计分析工具,其特点是直观、简单、实用、有效,能够为企业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一、因果图
因果图又名鱼刺图,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所创,通常结合头脑风暴法,找到影响结果的各种特性因素,确定因果关系,最终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确保采取的措施正确且成效显著。
二、调查表
调查表是对特定对象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一种表格形式,它适用于收集数字数据进行定量描述,也适用于收集非数字数据进行定性描述。
2.1如针对公司开发的新产品,编制顾客需求调查表,征求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对“产品质量、销售价格、交付周期、产品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评分及意见,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后,同时结合排列图和因果图,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编制调查项目分析报告,供上级领导参考决策。
2.2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缺陷调查统计表
序号缺陷项目频数(t)频率% 累计频率%
1 网裂100 50.0 50.0
2 气泡50 25.0 75.0
3 麻点23 11.5 86.5
4 瓢曲20 10.0 96.5
5 其它7 3.5 100.0
三、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帕累托图,是寻找影响工作(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有效工具,其遵循“关键少数,次要多数”的客观规律,通常结合调查表进行应用。
一般对A区关键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对B、C区一般不合格项采取预防措施,来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举例: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缺陷排列图:
总之,“两图一表”是基层质量管理者解决现场问题的有效工具,大力推行“两图一表”的应用,对提升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一、 因果图(一) 因果图的概念导致过程或产品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出其因果关系。
因果图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所谓因果图,是一种用来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图。
1953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第一次提出了因果图,所以因果图又称石川(Ishikawa)图。
在这之前,石川教授和他的助手在研究活动中用这种方法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由于因果图非常实用有效,很快在日本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世界上,因果图不仅仅用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方面,在其它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 因果图的绘制绘制因果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可以说质量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绘制因果图是关键。
在介绍绘制因果图的绘制方法之前,我们用一个示例来说明因果图的结构。
1.因果图示例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因其形壮象鱼刺,故又称“鱼刺图”。
如图1-1所示。
图1-1有关轴颈有刀痕的因果图示例如1-2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将影响原因具体描述,实际应用时应该描述完整、准确。
轴承磨损机床精度不够图1-2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因果图中的“结果”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从左至右画一箭头(主骨),将结果用方框框上。
接下来,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也就是第二层次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将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
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可能感到比较困难,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看质量特性有没有波动,如果数据表明存在波动,就要想想为什么会存在波动。
当要画某个缺陷的因果图时,比如,可能会从数据中发现每周内不同的日期里,这种缺陷发生的次数有所不同,如果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次多,就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为什么会产生缺陷?”,“为什么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多?”,这样可以找出星期一与其它日期不同的原因,最终发现产生缺陷的原因。
-因果图(cause-effect-diagram)-因果图也称鱼刺图。
它是利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寻找影响质量、时间、成本等问题的潜在因素,然后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的一种用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心搜寻产生问题的根源,并为收集数据指出方向。
画因果图的方法如下:我们在一条直线(也称为脊)的右端写上所要分析的问题,在该直线的两旁画上与该直线成60度夹角的直线(称为大枝),在其端点标上造成问题的大因,再在这些直线上画若干条水平线(称为中枝),在线的端点写出中因,还可以对这些中枝上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提出小原因,如此便形成了一张因果图。
下面就是一个药品受潮变质的因果图:因果图有三个显著基本特征:1.是对所观察的效应或考察的现象有影响的原因的直观表示;2.这些可能的原因的内在关系被清晰地显示出来;3.内在关系一般是定性的和假定的。
因此在构造因果图时最重要的考虑是要清晰理解因果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所有可能的原因。
一般可以从人、机(设备)、料(原料)、法(方法)、环(环境)及测量等多个方面去寻找。
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不一定每一个方面的原因都要具备。
[流程图]流程图(FlowChart)是描述我们进行某一项活动所遵循顺序的一种图示方法。
它虽然并不统计学的范畴,但在很多质量专家仍把它纳入统计技术的范围之内,因为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流程图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
一个好的流程图可以直观地描述整个活动中所有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让人很容易知悉整个过程。
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流程图有产品生产流程图、产品检验流程图、服务流程图等。
在这里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一个它的使用方法,以便让你日后所做的流程图更为专业化、标准化。
1.流程图中使用的符号开始与结束标志,是个椭圆形符号。
用来表示一个过程的开始或结束。
“开始”或“结束”写在符号内。
活动标志,是个矩形符号。
用来表示在过程的一个单独的步骤。
活动的简要说明写在矩形内。
判定标志,是个菱形符号。
四、 本月份三月月份三月3月份装配车间的主要报废产品是滑板95件,烟灰缸(盖)64件,支架40件,后立柱饰板(右)26件,这四种产品累计报废率达到了86.54%;销售数量(千件)索赔量(千件)百分比(%)实际达成PPM 目标PPM36000.00%0463.371目标PPM27324.870.0060.00%080销售数量(千件)索赔量(千件)百分比(%)实际达成PPM 9564402624541136.54%61.15%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50100150200累计百分比(%N =260报废数量(件)累计百分比(%)0200400360三月份0公里内外装饰件PPM 达成情况统计图实际达成PPM 目标PPM3月份0公里内外装饰件PPM 实际达成为0,未超出目标值,希望能继续保持;50100080三月份0公里紧固件\冲压件PPM 达成情况统计图3月份0公里紧固件/冲压件PPM 实际达成值为0,未超出目标值,希望能继续保持;50发货数量索赔数量百分比(%)目标PPM PPM ###0.312报废数量(千件)2.65600.024 4.3830.0010.2721.7014.17341.82%表面生馏/缺料项目表面锈蚀状态更改开裂累计报废数量(千件)7.4931.620.00%0.24%尺寸超差变形0.01%牙纹破损/烂牙 2.1051.3761.5722.7926.87%29.60%46.64%88.46%累计报废率(%)26.62%26.62%26.86%五、 产品缺陷排列图:2.73%17.05%报废率(%)26.62%0实际达成PPM 目标PPM3月份安全件未发生索赔,所以0公里安全件PPM 值为0,要继续保持;5050三月份0公里安全件PPM 达成情况统计图实际达成PPM 目标PPM51015012 三月份售后PPM 达成情况统计图目标PPM 实际达成PPM3月份售后PPM 实际达成值为12,主要是风神公司售后索赔0.32千件;注:以上四项PPM 达成情况统计都是以当月收到的索赔发票为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七种分析工具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七种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作为班组长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带领工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一、统计分析表法和措施计划表法质量管理讲究科学性,一切凭数据说话。
因此对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十分重要,为此必须根据本班组,本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表格。
常用的统计分析表有以下几种,供参考.1。
不良项目调查表某合成树脂成型工序使用的不良项目调查表如下。
每当发生某种不良时,工人就可在相应的栏目里画上一个调查符号,这样,下班时哪些不良项目发生了多少,立即可知。
2.零件尺寸频数分布表此表与不良项目调查表属同一类型。
第二栏为零件尺寸的分组,第四栏的“ ”与不良项目调查表中的“正"是相同的符号。
工人每加工完一个零件,经检测后,将所得零件尺寸在第二栏“组距”中找到相应的尺寸组,然后再在第四栏中记录符号,待到下班或完工时,再统计第五栏。
这样的图既直观、又明确、有助于掌握零件尺寸的分布情况。
3。
汽车油漆缺陷统计表该表的特点是直观,而且将每个缺陷的部位表示出来了。
4.不良原因调查表要分清不良的发生原因,可接设备、操作者、时间等标志进行分层调查,填写不良原因调查表.下表为调查了甲、乙两位工人5天生产塑料勺不良原因的调查表。
5.不合格品分类统计分析表下表为某工序同时生产三种规格的轴承,按不良项目分别统计。
表的右侧和下边的合计栏均画作虚线,表示可根据需要取舍。
需要注意的是“尺寸精度”和“旋转精度”作为总目,下面还细分若干细目,这是表格设计的一种技巧,与此对应,下边合计栏也应合理设计。
6。
措施计划表措施计划表,又称对策表。
在制订一个具体的改进措施计划后,所有对策编制成计划表的形式。
下表为某照相机厂生产一种自拍照相机,为了解决自拍质量问题,针对所分析的原因,制订的改进措施计划表.二、排列图法排列图法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形式如下图。
常用的几种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数理统计学,它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一门数分支。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质量管理领域。
人们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往往先搜集各种数据,然后,对数据归纳加工整理,对比分析,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其中的统计规律,对症下药,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一切都须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要求之一,是尊重客观事实,一切凭数据说话。
因此,统计方法是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得力工具,通过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有助于预防质量缺陷、维持合格质量、达到质量的不断改进。
所以,对所有企业而言,统计方法的应用都是需要的,只是应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这里有两点必须加为说明:第一,统计方法对所有企业虽然都是需要的,但并不是不分企业类型、产品性质,强求使用某些统一的统计方法。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规定适用的统计技术的选定程序。
第二,统计方法是一种帮助企业搞好质量管理的工具,可借助它揭示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找出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至于能否实现质量突破,尚有待于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因此不能误认为应用了几种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本章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几种统计方法介绍如下:第一节排列图一、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是寻找主要质量问题或寻找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的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
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项目、因素)、几个从左到右,由高向低,按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块(问题项目)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曲线(帕累托曲线)所组成,它的基本图形见图7-1。
在生产中即使是同一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质量问题。
为了辨别质量问题的主次要性及影响这些问题的主次原因,排列图应用“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加以解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排列图的绘制1.采集数据采集一段时期内的质量问题数据,并按问题的不同项目进行分类。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
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故称排列法。
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
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
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
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