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4.1.力在哪里》精品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5
1.力在哪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
(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3.合作交流。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游戏、生活实例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教学准备核桃核桃夹乒乓球橡皮泥等等四、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看是什么那我想吃到里面的核桃仁怎么办呢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多,那老师就用其中的一种办法用钳子夹开。
师:看核桃裂开了吗虽然我们刚才想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要对核桃施加一个什么(板书:力)师: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力的知识,关于力。
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同学们回答(哪里样子作用大小方向)同时板书师:同学们都师爱动脑筋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力在哪里。
(板书:力在哪里)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看看你从图片中找到力了吗师: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的力,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力呢(小组讨论)师:好了,我看见有些小组已经讨论好了,谁来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力师:同学们,你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的力,哪这些力我们能说的完吗谁能一句话概括的回答力在哪里(板书:无处不在)师:的确是这样,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力,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吗那我们又可以说“力是无形的”(板书)师:既然力是无形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乒乓球的游戏,看看咱班同学谁最聪明,能在游戏中找到答案。
师:有游戏就得有规则,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游戏规则谁的声音最洪亮师:同学们记住要求了吗一会儿老师就要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特别,想的方法多现在就开始做游戏吧。
1.力在哪里【教学目标】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2.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认识弹簧称,并学会使用弹簧称。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生活实例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橡皮泥、皮筋、弹簧、玻璃球、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师:孩子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玩过)今天我们也来一次小小的较量,好吗?(好)2. 师:心动不如行动。
请前后桌为对手,听口令:一、二、三开始。
(学生之间进行扳手腕的游戏。
)3. 师:(采访获胜的同学)在游戏之中,你觉得扳手腕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4. 师:看来,力在这个游戏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的科学知识。
5. 揭示课题:《力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扳手腕游戏中的力导入新课,既能让无形的力有形起来,又激发了学生研究力的兴趣。
]二、新课探究(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1. 师:那力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找找力,(出示课件:分别介绍拉力、压力、重力、浮力……)2.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力的身影,力是无处不在的。
(二)表现力,感受力的作用。
1. 师:无处不在的力,你们看得见它吗?2. 师:嗯,力是无形的,现在请你利用教室里或身边的一些物体表现出力来。
(小组内演示时间1分钟)3. 师:谁来表现给大家看看?(预设:橡皮擦落下——重力、尺子压弯、恢复——压力和弹力、推动铅笔盒——推力)4. 师小结: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表现力,真是太棒了。
这个“隐形”的力还有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5. 师:关于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回答。
力在哪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四、教具准备:铁丝、橡皮泥、玻璃珠、塑料盘,实验相关表格一、情境导入1、老师想让大家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铁丝)把这些弯了的铁丝拉直。
2、请同学们把一号信封力的铁丝拿出来,试着把弯了的铁丝拉直。
拉直后,请再把铁丝放回1号信封内。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你是怎样把铁丝拉直的(在把铁丝拉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用力)(你们刚才用力了吗)板书:力二、自主探究(一)感受力的存在1、刚才拉直铁丝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力,你看到力了吗你看到的是什么(铁丝变直了)2、铁丝由弯变直,这是力作用的结果。
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比如铁丝由弯变直。
3、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力的存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学生举不出,用折粉笔演示:老师刚才的动作有没有力存在呢)4、同学们找出这么多的力,那力到底在哪里5、小结:力无处不在,并且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产生一些效果。
(二)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及力的方向、大小1、过渡: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观察。
2、请组长从2号信封里拿出橡皮泥,(实物投影仪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写)大家可以任意给橡皮泥用力,观察橡皮泥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
力对物体影响实验记录表(一)3、学生做橡皮泥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指导学生把橡皮泥放回2号信封)。
(1)请学生带好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
(2)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变圆、变扁、变长……(3)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改变形状)(4)你能举出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吗5、过渡:力作用在物体上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游戏来观察。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寻找身边的力,能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3)、学会使会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秤、弹珠、记录单、塑料袋、白纸等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核桃图片并提问:用什么方法吃到核桃里面的果仁(学生回答)2、根据学生汇报引出力,追问:“力在哪里老师怎么没有看到”(板书:力在哪里)(二)找出生活中的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1、谈话: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力,或者制造出力来吗2、请生思考后汇报。
3、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师板书并引导学生给这些力取名字(弹力、摩擦力、浮力、压力)4、提问:刚才,我们一起举例分析了很多很多实实在在的有关力的例子,说明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力在哪里5、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无处不在)(三)探究力的奥妙1、出示弹弹珠的图片2、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玩过弹弹子的游戏吗3、在玩弹簧前我们看看游戏规则:课件出示相关要求1. 让静止的弹子动起来2.让运动的弹子滚动的快更或停下来3.让运动的弹子拐个弯4、请生根据要求自由进行游戏。
5、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玩法(边汇报边做给大家看)6、提问:刚才我们用力对弹子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可以让弹子加速、停下来、拐弯提问:力作用在物体时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7、出示捏橡皮泥图片,进行游戏:每组想好一个主题,并把成果展现在白纸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引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8、掰腕子比赛,并找生台前进行掰腕子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力有大小。
(板书:力有大小)(四)学习正确使用弹簧秤1、提问:同学们刚才一眼就看出来掰腕子的两名同学的力的大小吗(不能)那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2、谈话: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使用弹簧秤。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课《力在哪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力的存在;感受到力有大小,力有方向;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本课与一年级下册人与自然《力就在我们身边》有相似之处,在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以及弹力、地球的引力等各种力来进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农村,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有很多的孩子是渴望学科学的,所以起初的几堂科学课他们也都非常认真。
可是,当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时,学生越学越没有劲儿。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认知为重要目通过收集事例的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无处不在。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新事物的科学情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研究兴趣。
三、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3、科学态度目标: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新事物的科学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五、教学准备信封、羽毛、弹簧、乒乓球、磁铁、铁片、小球、橡皮泥、希沃等。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法七、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羽毛)现在我们就用羽毛来玩一个游戏:手不接触羽毛,而使它不落地,一旦羽毛落地游戏就结束。
比一比哪一组的羽毛最后落地。
现在请各组组长从信封中拿出羽毛,站立举高、松手......(学生进行游戏)2、优胜组交流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生:我们用力吹羽毛。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具准备:乒乓球、玻璃球、橡皮泥、塑料瓶、直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发现力的存在1.师:你们的科学课本在哪里拿给老师看;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动手拿)好的,同学们准备的很充分,那么力在哪里能否也拿给老师看一下板书:力在哪里(给学生时间思考)2.师:不好拿,是吗能否做一个有力存在的动作给老师看看二、活动探究,感悟“力”(一)感悟力的表现形式问题导学:在你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力在哪里呢怎么感受到的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找学生试着说一说。
)互动探究:1.出示一个乒乓球,请学生上台与师配合动作。
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乒乓球停下来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2.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问题导学: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屏幕上的情景,你能否从中找到力在哪里呢(师出示图片)依次出示图片:红旗飘展、射箭,竹排水中游交流展示:1.学生讨论力在哪里,并得出答案。
2.小组代表汇报。
问题导学: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你能到力吗交流展示:1、学生小组交流,探讨。
2、全班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力无处不在,它是无形的,但是这些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我们却能体验和观察到。
(二)感悟力对物体运动有影响问题导学1:(出示玻璃球)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交流展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总结,找到合适的方法。
问题导学2:现在我们已经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互动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1.力在哪里【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事例,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无处不在,知道力是无形的。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3.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玻璃弹子(适当大一些),橡皮泥或面粉团,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箱子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1. 教师板书“力”字。
2. 提问:“力”是什么意思?3. 学生回答。
4. 启发:力在哪里呢?你能找出身边的力,或者“制造”出力来吗?5. 学生活动。
6. (出示教材第40 页的四张图片)提问:你们能试着回答图中的问题吗?7. 学生讨论、回答。
8. 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的开端应是引人入胜的。
本课伊始由提问导入,渗透“仔细观察,善于发现”这一科学发现观,细微之处寓意深。
由“取核桃肉”的活动引出“力的无形”,基于此,“找寻力”的探究活动的帷幕徐徐拉开。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1.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滚弹子游戏吗?怎么能使弹子滚动起来,滚得快一点或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呢?2. 学生玩弹子游戏。
3. 学生汇报交流。
4. 提问:在刚才的玩弹子活动中,力对弹子的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5. 学生讨论、交流。
6. 小结: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它能让物体运动起来,也能使物体停止运动。
三、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1. 谈话:拿一团橡皮泥,对它朝不同方向用力,橡皮泥会发生什么变化?2. 学生实验。
3. 学生汇报。
4. 提问:力能使其他物体也发生类似的变化吗?5. 学生继续实验。
(铁丝、橡皮筋、钢尺等)6. 学生汇报交流。
7.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1. 力在哪里【教材分析】《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力的普遍存在;2、能够通过弹弹子等游戏发现力的特点。
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对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
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力的大小,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课件、玻璃弹珠、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书、牛奶、钩码、墨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扳手腕游戏,初步认识力的大小。
2、透过课题,深入发现问题:生活中哪里有力【设计意图】以游戏形式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生活可以延伸课堂,进而揭示课题,自然过渡。
二、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1、用身边的物体表现出力。
学生活动,有的拿起书本,有的拉动笔盒,有的抱起同桌。
2、学会分析两个人同时相对推门,门为什么没动从而认识力的方向。
3、学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体会力的大小与方向这一重要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手,动脑,同学合作的形式展开,加深对力的理解。
学生动手、动脑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
这里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
三、探究力的性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我们力看不到,摸不着,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力在生活中,也在我们的游戏中。
(玻璃弹珠游戏)1、出示弹珠。
2、学生操作。
3、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本课主要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寻找身边的力,知道到力普遍存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2.学会使会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体会到力就在我们身边,力无处不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力的大小,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四、教具准备1、老师准备:课件、橡皮泥、弹子、测力计或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记录本、笔、科学书。
五、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寻找力在哪里1.提问找力: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看。
你们的笔在哪里拿给老师看看。
那么你的力在哪里拿给老师看看。
(板书:力在哪里)不好拿,是吗能不能做一个体现你力的动作给老师看看。
(学生活动,老师点评)(二)探究找力,观察体验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力在哪里(学生活动)好,请各组选个代表,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叫它什么力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力的现象能举得完吗(不能)看来,力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板书:力无处不在)(三)探究力的作用1、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1)什么是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作用,就叫力)(2)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有什么影响(3)力有大小吗力有方向吗谁能解决这些问题2、实验探究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出示弹子,如果对它用力,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学生操作。
(3)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4)如果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我们应该怎么做(5)汇报交流。
(6)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总结并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1)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 力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
2.铅画纸做的靶、两颗棋子(分组活动用)。
3.大、小磁铁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同座之间也来一次小小的较量,好吗?在游戏之中,请你思考:扳手腕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之间进行扳手腕的游戏。
)
师:你获胜了吗?你觉得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1:是力气大,力气大就能获胜。
生2:我觉得要胜利就要有力气。
师:是的,力在这个游戏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从今天起,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板书:力在哪里)
[评: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在游戏中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习惯。
]
(二)找生活中的力
师:力在哪里呢?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力的存在呢?
生1:风吹动红旗的时候,有力的存在。
师引导:这是谁给谁的力呢?
生1:风给红旗的力。
生2:汽车。
师:汽车?是开动时,还是静止时呀?
生2:开动时。
师:那是谁给谁的力呢?
生2:是发动机给汽车轮子的力。
师赞许:你这样说就说清楚了谁给谁的力了。
生3:手提水桶的时候,有力存在。
这是手给水桶的力。
生4:用手拉弓时,手给弓的力。
……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风吹红旗,手提水桶,手拉弓箭,汽车开动)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力的现象能举得完吗?(不能)看来,力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呀。
(板书:无处不在)
[评:通过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力的现象,描述谁给谁的力,让他们感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师:你能给黑板上的这些力起名字吗?
生1:我想给风吹动红旗的力起名叫风力。
生2:手提水桶的力,我想把它叫着提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各种力的现象下面写上学生起的力的名字:风力、提力、拉力、动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力?
生1:机械力,弹力,摩擦力
生2:魅力。
(其余学生笑成一片)
师笑:这也算是一种力吧,不过等你学完这节课后,你就会发现这种力与我们科学课上要研究的力是不一样的。
[评: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之后,借势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后面的学习内容。
]
(三)表现力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多种力,这也说明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
现在你能利用教室里或身边的一些物体表现出力来吗?同座位之间先相互演示。
(学生们拿出铅笔盒等相互进行演示,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
师:谁来表现给大家看看?
生1:拿着铅笔盒上台演示,边用手拉动铅笔盒,边说:这是手给铅笔盒的拉力。
生2:拎着书包上台演示,说:这是手给书包的拎力。
生3和生4抬着他们的凳子,笑眯眯的上台,说:这是我们的手给凳子的抬力。
师笑:你们真有创造力,表演得太好了。
(师和生都不禁鼓起掌来。
)
[评:设计巧妙!指导学生用身边的小物品演示各种力的现象,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四)力的作用方式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自己智慧表现了几种力,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老师这儿有一个小磁铁,(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演示)我想把这个小磁铁从这条线上移到那条线上,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先想想,一会儿我请你上来演示。
生1演示:用手拿起小磁铁放到另一条线上,说用手提小磁铁,可以把它移到那条线上。
生2:用手指将磁铁推到另一条线上,说用手指推小磁铁,可以把它移到那条线上。
生3:用手指弹小磁铁,也可以让它冲到那条线上。
[评: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提供解决方案并操作验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发散思维、求异态度和创新精神。
]
师:现在老师要用一种和你们不一样的方法,请大家看清楚啦!(边说边用手拿起一个大磁铁在实物展台上演示)我现在用大磁铁将小磁铁推到另一条线上去。
你们说,这是谁给谁的什么力呀?
生齐说:这是推力。
师:刚才有同学也用了推力,我也用了推力,可是这两种力有什么不同呢?
生1:刚才他是用手指头推的,你是用大磁铁推的。
生2:他推的时候,手指碰到了小磁铁,你推的时候没有碰到小磁铁。
师小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同样是推的力,可是一种是接触到了小磁铁,一种是没有接触到小磁铁。
看来,当两种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的时候,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了,另一种情况是两种物体没有相互接触到。
[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课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对各种方案的解决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在产生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
(五)、游戏
师:学到现在,我们对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接下来,我们玩一个与力有关的小游戏,行吗?我们先听力学博士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吧。
(展示课件动画:力学博士介绍游戏规则。
)
看完动画,师提问:你知道这个游戏叫什么名字吗?(生:弹棋子)你清楚这个游戏的规则了吗?
生复述游戏的规则:1.准备好棋子和靶子。
2.将两颗棋子放在指定位置,用手指弹其中一颗棋子,撞另一颗棋子,让它进入靶子中。
3.棋子弹在不同的靶圈内得相应的分,压线以较高分计算。
4.每人玩5次,累计得分高者获胜。
师: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玩这个游戏怎样才能得高分呢?
生1:力量要大一点。
(不少学生摇头表示不赞成)
生2:我觉得力量要大小适合,过在了不行,过小了也不行。
生3:方向不能偏。
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要到游戏中验证。
因此,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要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请大家和老师一道把书翻到83页,看看这个活动记录该怎样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中靶情况,用力偏大还是偏小,用力方向偏不偏。
)[评:游戏的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发现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因此,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盲目游戏,而是在游戏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增加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各小组长领取活动材料,进行活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结束,各小组长将活动材料送还给教师)
师:同学们都玩结束了,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我请位同学来说说他怎么玩的,好吗?(指名两名学生上实物展台,说说自己每一次玩的情况,得多少分,中靶情况,用力偏大、偏小,还是不偏,用力方向是偏还是不偏。
)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玩这个游戏要想取得高分该怎么做了吗?
生1:用力要正好,才能得高分。
生2:用力大小正好,方向也不能偏,才能得高分。
生3:我觉得高分,就要控制好力的大小和方向。
还要多多练习才行。
师:你说的对极了,在弹棋子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只有控制好这些,就能得高分了。
要想控制好这些,我们还要多多的练习。
[评:交流游戏中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学生借此体会并理解了力的大小和方向。
]
师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今后,我们将来详细研究各种各样的力的秘密,大家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力在哪里》总评
一、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有哪些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
因此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力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整节课的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与精巧解构,成功地实现了对教材的需求重组和二次开发。
如在学习“发生力的现象时,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的知识中,教师改变教材中单纯的且现象不便于观察的演示对比实验,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并借助视频展台这一有效的教育技术,在全体师生面前作验证演示。
再由教师提供补充方案,指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案的特征,完成发现。
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创设了一个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经历科学研究过程、体验科学成果汇报的主题式开放式学习氛围,比较成功。
三、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认真做好记录,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