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拍过的胶卷
- 格式:doc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12
胶片摄影的经典之作回顾历史上的重要胶片摄影作品胶片摄影的经典之作回顾历史上的重要胶片摄影作品在现代数码摄影盛行的时代,我们不禁要回忆和思考胶片摄影艺术的历史,那些被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摄影师的构图、光影运用还是对主题的把握,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摄影史上的瑰宝,为后来的摄影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本文将回顾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胶片摄影作品,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影像的艺术魅力。
一、《阿富汗少女》- 史蒂夫·麦凯里(Steve McCurry)《阿富汗少女》是史蒂夫·麦凯里的经典之作,不仅因为作品本身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更是因为作品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照片中,一个目光锐利而独特的阿富汗少女令人难以忘怀。
这张作品成为了国家地理杂志1985年6月刊封面照片,也是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
通过这张作品,麦凯里成功地传达了人在面对战争和苦难时的坚韧和力量。
二、《沙漠之舞》- 亚利克斯·韦伯(Alex Webb)《沙漠之舞》是亚利克斯·韦伯的一张作品,展示了他在街头摄影中的独到眼光和艺术表现。
这张作品运用了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形状,令人联想到一个富有节奏感的舞蹈。
通过镜头,韦伯捕捉到了人们在炎炎夏日里的悠闲和欢乐,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脚步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
三、《基督山伯爵的洞穴》- 安斯尔·亚当斯(Ansel Adams)安斯尔·亚当斯是著名的风景摄影师,他的作品以对大自然中景观的捕捉而闻名。
《基督山伯爵的洞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摄影之一”。
这张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准确地捕捉到了洞穴内部的细节和纹理,同时还展示了光影之间的对比。
亚当斯以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专业的技巧,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四、《真実の鏡 (Truth Mirror)》- 蜷川实花(Nobuyoshi Araki)蜷川实花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师,他以其纪实性而享誉世界。
80后心酸的童年文案短句目录:第一点:无尽的课后辅导班第二点:舍不得剪的发第三点:辛酸的游戏厅经历第四点:心碎的饭盒第五点:珍贵的胶卷照片第六点:难忘的读书角落第七点:被遗忘的童话梦境第一点:无尽的课后辅导班在80后的童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参加各种补习班。
下了一整天的课,放学后还要奔赴辅导班,家庭作业成了奢侈品。
我们憧憬着能有一天不再背着沉重的书包,但那只是美好的幻想。
第二点:舍不得剪的发长发飘飘的女孩,一直是少女时期的梦想。
但80后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留长发,因为那样会被认为不端庄。
每到理发季节,我们总是心疼地看着那些美丽的长发被匆匆送走,流泪的场景也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记忆。
第三点:辛酸的游戏厅经历游戏厅是80后的乐园,但却是一个残酷的地方。
我们用几分钟家长给的零花钱,在游戏机前快速消费。
然而,好景不长,游戏机暴露了我们的无能和穷困,让我们在友人面前失去了骄傲。
第四点:心碎的饭盒80后的饭盒是我们母亲的爱意凝聚的象征。
然而,每当打开午饭盒,发现一碗碗凉了的菜、一片片黯淡的色彩时,心中总是无法掩饰的失落。
我们默默咽下那些被父母用心准备的食物,只希望一天能吃上热腾腾的菜肴。
第五点:珍贵的胶卷照片在拍照变得轻松便捷的今天,我们很难体会80后童年的珍贵瞬间需要等待和珍藏的感动。
回忆中的那些胶卷照片,伴随着岁月的沧桑,成为了我们对过去的最珍贵的回忆。
第六点:难忘的读书角落无论是大型书店还是小巷中的小书屋,80后的童年都和书籍紧密相联。
我们躲在书籍的字里行间,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而这些乐趣如今已被电子书的兴起取而代之。
第七点:被遗忘的童话梦境小时候,童话故事是我们灵魂的慰藉和力量之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的残酷逐渐将我们从童话的美好中剥离,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和梦想也被渐渐地抛到了身后。
80后的童年,充满了心酸和辛酸的回忆,但也让我们成长为坚强的人。
那些年,我们或许失去了很多,但我们拥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相机胶卷的发展历程相机胶卷是摄影器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摄影师所捕捉到的影像。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改进,相机胶卷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最初的相机胶卷使用的是干板胶卷。
干板胶卷是由玻璃片上涂有感光胶的一种胶卷。
这种胶卷需要在曝光前事先涂上感光剂,并且在曝光后需要进行显影和定影的处理。
虽然干板胶卷在当时被广泛使用,但是它在使用上的不便和处理上的复杂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需要一种更为方便的相机胶卷。
随着胶卷技术的发展,柔片胶卷问世了。
柔片胶卷是在柔性的塑料基底上涂有感光胶的一种胶卷。
这种胶卷相比干板胶卷更轻便、易于携带,而且不需要进行预先涂感光剂的步骤。
它的出现使得相机的体积得以进一步减小,便携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柔片胶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彩色胶卷。
彩色胶卷通过在柔片胶卷上涂上红、绿、蓝三种感光层,并在不同的颜色层上添加相应的染料,实现了对彩色影像的捕捉和展现。
彩色胶卷的出现使得摄影从黑白世界中走向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享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相机胶卷逐渐被取而代之。
数字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变得更加简便、灵活,不再需要胶卷的曝光、显影和定影等繁琐的步骤。
相对于传统的相机胶卷,数字相机可以直接将影像保存在存储卡中,方便后期处理和分享。
尽管相机胶卷在数字化的浪潮下逐渐式微,但仍有部分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对传统的胶卷摄影情有独钟。
他们喜欢胶卷带来的质感和独特的影像效果,认为胶卷摄影有着数字摄影无法替代的魅力。
从干板胶卷到柔片胶卷,再到彩色胶卷和数字相机的出现,相机胶卷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虽然现在数字相机的普及已经成为主流,但相机胶卷作为摄影的一部分,依然有其特殊的存在和价值。
胶卷时代的回忆【译者的话】在以前,我们的父母及孩童时的回忆总离不开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而在数码相机的年代,我们硬盘里的照片永远不会发黄,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人类却是感性的,我们面对永远不会发黄的照片时,是否能够使我们少了一些多愁善感?柯达公司曾是胶卷工业的先锋和巨头,在向数码时代的转型中,它同样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以前的岁月里,这些传统胶卷曾如何温暖着我们的回忆。
在以前,柯达公司的产品曾经与我的生活及我所拥有的照片密不可分,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现在才向柯达表示感谢之情可能有点姗姗来迟。
虽然我能够坦然地接受由于市场的推动、消费习惯的改变及新公司不断出现等原因,使到柯达的许多产品都已经逐渐淡出市场,但每当我看到当年曾经在我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一席之地的东西都变成了一种集体回忆,心里总有点惆怅。
我们失去了柯达旋转幻灯片放影机及 8mm 的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 Kodachrome )等这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好朋友,它们让我感觉自己真的老了,而且与我的生活越来越少关联。
你不得不让自己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得益于复杂的工艺,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能够生产鲜艳的颜色,还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及寿命长的特点。
而不足之处(至少在最近的几个型号里还存在的),则是它在曝光方面速度较低,而且在曝光方面也不容易掌握。
我在这里怀念这些东西是因为在以前我们的记忆总是记录在这些相片、电影及录像带上。
你的第一个生日是否留在一张粗糙的黑白相片中?还是留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彩色相片里,甚至还配上一个 iTunes 声音播放器?在你记忆里的颜色是已经发黄褪色,还是有“百万象素图片质量”的数码照片,并且能够流传几代人?回忆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可以说是同义词,令人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现在能够以一种安全的存储方式来保存任何的东西,而且永远不会褪色、变色及质量变差。
我们也一直在追求精确的颜色,能够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我们留给他们的纪念。
摄影胶卷知识点总结大全摄影胶卷是传统摄影时代的主要感光材料,通过它记录下了无数珍贵的瞬间和回忆。
虽然数字摄影逐渐取代了胶卷摄影,但了解和掌握摄影胶卷的知识仍然对于理解摄影的本质和提升摄影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摄影胶卷的种类、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保管和处理等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摄影胶卷的种类1. 黑白胶卷黑白胶卷是最早问世的摄影胶卷,它的感光材质是由银盐晶体构成的,它的特点是灰度丰富、对比强烈、纹理细腻、表现力强。
由于黑白胶卷的感光层是单色的,因此对于光线和曝光的要求比较高,但也因此使得黑白胶卷成为了一部分摄影师的最爱。
目前市面上的黑白胶卷品牌有众多,常见的有柯达(Kodak)、伊尔福(Ilford)、富士(FUJIFILM)等。
2. 彩色胶卷彩色胶卷是为了记录彩色影像而设计的,它包括了负片胶卷和正片胶卷两种类型。
(1)负片彩色胶卷负片彩色胶卷是拍摄彩色照片的主要选择。
它记录下来的影像颜色是反转的,需要经过冲洗才能得到正常的彩色照片。
相对于正片彩色胶卷,负片彩色胶卷的特点是成本较低、容错率高、适合日常拍摄。
常见的品牌有富士(FUJIFILM)、柯达(Kodak)和宾得(Pentax)等。
(2)正片彩色胶卷正片彩色胶卷是将拍摄的彩色影像直接转化成正常的彩色照片,不需要经过反转处理。
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细节丰富、适合制作放大照片。
常见的品牌有富士(FUJIFILM)和柯达(Kodak)等。
3. 反转片胶卷反转片胶卷也称为幻灯片胶卷,它的特点是对比强烈、色彩饱和、适合制作放大照片和幻灯片。
反转片胶卷的处理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特殊的化学处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彩色照片。
目前常见的品牌有富士(FUJIFILM)和柯达(Kodak)等。
二、摄影胶卷的特点1. 分辨率高相比于数码摄影,胶卷的分辨率更高,能够记录下更多的细节和纹理。
2. 色彩表现丰富不同类型的胶卷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从而满足摄影师对于色彩的需求。
2018胶卷大全所有内容均为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为微信自带广告,支持本号点一点胶卷大全国庆快结束了,这里为大家大致整理了一下目前市面上的胶卷,部分刚刚停产的也罗列其中,但是一些停产停止出货比较久的胶卷没有罗列,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上图中标注“全”,代表拥有135,120和页片,不包括110和127,页片不一定4X5,5X7,8X10这三种基本规格都有,仅仅表明有页片。
下面是部分冷门胶卷的包装,一些是小作坊做的,胶卷包装都像是打印机随便打印的。
前几年比较常见的比如爱克发的CT100反转片已经停产了,一些还有库存的胶卷也在陆续清仓,FP-100C撕拉片虽然没有罗列在其中,但是各地也还有一些库存。
在几家大厂里,柯达是动作比较大的,一口气推出了E100和TMAX P3200两款专业胶卷,富士的产品线继续萎缩,因为NATURA 1600已经停止出货,所以也没有列入其中,ACROS100也即将停止出货,但目前富士官网上还能看到这两款产品。
富士目前在官网上专门开了一个“还在卖的胶卷”的板块,似乎预示着他们的胶卷正在进入倒计时。
另一方面,今年MACO禄来推出了1种127规格的胶卷,专门用于各种4X4双反为主的127相机,自从EFKE退出市场之后,已经很久没有正规的127规格胶卷上市了,为了玩4X4,许多玩家选择将120胶卷进行裁剪。
根据MACO的产品目录,禄来品牌未来会推出更多127规格的胶卷。
此外,110规格的胶卷仍然只有LOMOGRAPHY在制造,而LOMOGRAPHY仍然保持着比较大的产品线。
在目前的胶卷领域里,已经没有厂家产品比较齐全了,柯达缺反转片,富士缺黑白,各家都有所长,整体来看吃老本的柯达,富士仍然是胶卷市场中最主要的两家公司,而在黑白市场还要算上伊尔福和禄来。
小品牌和小作坊这几年层出不穷,但是也有很多出现了就消失了,但还是在不断出现。
总体来看,2018年我们的胶卷选择面还是很宽泛的。
照片的演变让我回忆起了当年80后的同龄人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照片是什么样的?我出生在中国的农村,听家人说,那时的照相馆还很少,要想拍张黑白照片,都要让那些走街串巷的摄影师进家里拍,每个场景的选择、每个动作的安排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摄像师按下快门之后无法挽回,拍完照片后就是一两个星期的漫长等待,哪像现在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手机,按下快门随手拍,不好还能重新来,那时的一切是那样让人记忆犹新。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别人还在使用傻瓜胶卷相机的时候,爱好摄影的老爸买了一个调焦距的,还特地配了个支架,搞的像个专业摄影师,那时我啥也不懂,只是周围邻居经常让老爸给拍照,家里有了这个玩意,着实让他们羡慕了一把。
那时胶卷要钱,冲洗要钱。
可能是受老爸的影响,高考报考志愿时我选了个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那时学个拍照,一部相机6个人用,拍完一次,只能可怜巴巴的看别人拍,摸相机的机会太少,所以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洗照片。
说到洗照片,大一那年我们上摄影课,用的还是从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买的材料,冲得都是黑白照片。
全是手工操作,过程复杂,耗时费力。
拍照结束就跑到暗房里冲洗,显影液、停影液、定影液,把胶卷放在显影液几分钟后,要再特殊的绿灯下观察。
那时还正赶上三伏天,暗房里没有空调,整个冲洗照片结束后,发现衣服从上到下全湿透了。
后来数码相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存储越来越大,机身越来越轻巧。
大二那年去图书大厦打工,我用所赚的工资,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
那时像素虽然只有600万,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大学时代的美好回忆。
时隔许久,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邻居家的孩子用他灵巧的手指拨弄Ipad,告诉我这是他们公司开发的3Dpad系统,并给我讲解如何让数码照片上传到3Dcloud平台变成立体成像时,我顿时感到照片的发展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人们终于可以把捕捉到的美好立体重现。
时过境迁,照片的演变由黑白到彩色,由数码又到立体。
由少数人的专利,变为今天大众的普及。
柯达胶卷作文素材《嘿,柯达胶卷,那些年的美好记忆》提起柯达胶卷,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啊!在那个科技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年代,柯达胶卷可是记录我们生活点滴的大功臣呢。
想当年,每次出去玩儿,爸爸妈妈总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柯达胶卷,装进相机里。
那感觉,就好像是准备要去进行一场神秘而又神圣的仪式。
“咔嚓”“咔嚓”,每按一下快门,都好像是在定格一段珍贵的时光。
等胶卷拍完,那就得赶紧拿去冲印店冲洗照片啦。
每次去取照片的时候,心里都别提有多期待了,就跟要开奖似的。
然后看着那些照片慢慢从机器里吐出来,哇,那种满足感简直难以形容。
看着照片上的自己或哭或笑,或是在搞怪,每一个瞬间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那都是我们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呀。
柯达胶卷的照片和现在的数码照片可不一样,那是有温度、有质感的。
有时候照片还会有点淡淡的泛黄,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而且,因为胶卷有限,每次拍照都得格外珍惜机会,不能随便乱拍,所以每一张照片都好像更有意义了。
不过呢,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柯达胶卷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我们,都习惯了用手机随时随地拍照,想拍多少就拍多少,还能各种美颜、修图。
虽然方便,但有时候也觉得少了点当年那种小心翼翼、充满期待的感觉。
但柯达胶卷永远都是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呀。
它就像是一个老朋友,虽然不常联系了,但只要一想起,还是会心头一暖。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厚厚的柯达胶卷相册,每次翻起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看着那些照片上的自己一点点长大,父母一点点变老,那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虽然现在相册已经被放在角落里吃灰了,但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岁月的变迁,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替代的。
所以啊,柯达胶卷虽然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它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美好回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每当想起那些拿着胶卷相机拍照的日子,就觉得特别温馨。
哎,真希望还能有机会再用一次柯达胶卷,再重温一次那种纯真的感觉呀!。
十九世纪初,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板摄影法,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而摄影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则归功于135胶卷的诞生。
到2010年,135胶卷已经度过76年的春秋。
在将近一个世纪间,135胶卷留给摄影爱好者的美好回忆是永恒的。
虽然数码影像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影像生活,但是135胶卷作为经典之作,在很多发烧友心目中仍然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来回顾一下135胶卷的历史,重温135胶卷的光荣与梦想。
35mm胶卷的诞生早期的感光底片均为湿片,需要拍摄后马上冲洗。
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正是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将自家的厨房作为实验室,不断尝试,终于在1878年研发出明胶干板。
1881年,年仅27岁的伊士曼用55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工厂(即柯达公司的前身)生产干板。
1885年,乔治·伊士曼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使摄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
但早期的胶卷使用硝酸盐片基,易燃、安全性差。
伊士曼再次对胶卷进行改革,于1908年推出醋酸纤维片基。
至此,胶卷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摄影术的新时代来临了。
35mm胶卷因高度为35mm而得名。
它最早用于拍摄电影。
1912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当时较为常见的胶卷拍摄静态照片,并成功研发出35mm相机。
早期35mm胶卷片盒与胶片是分开销售,片盒规格由相机厂家自行定义。
用户需要购买片盒后,在暗房中将电影胶片的片头剪去,再自行装配、卷片。
当时的片盒被设计为可重复利用式的,虽然可降低使用成本,可是使用上较为繁琐,在技术上形成了一道坎,制约着普通消费群体的使用。
35mm相机之父奥斯卡·巴纳克“1”的含义1934年,柯达推出135胶卷。
135胶卷片盒采用一次性设计,出厂时片盒内已经包含有胶卷,用户无需担心自行无法安装或由于安装的问题导致胶片曝光。
同时,135胶卷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由于片幅适中,性价比较120胶卷更高。
柯达胶卷作文素材《当柯达胶卷成为记忆》哎呀呀,说起柯达胶卷呐,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想当年,它可是摄影界的大明星呢!那时候啊,谁家要是有个柯达胶卷,那可不得了。
出去旅游带着它,逢年过节用它来记录美好时刻,那感觉倍儿有面子。
每次按下快门,听着那“咔嚓”一声,心里就觉得特有成就感,仿佛这一瞬间就被永久地定格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傻瓜相机,里面就装着柯达胶卷。
每次拍照前,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胶卷装好,生怕出什么差错。
拍照的时候呢,还会琢磨半天,找个最好的角度,摆个最酷的姿势,就希望能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
等拍完一卷,拿去冲洗的时候,那心情就跟等待开奖似的,又紧张又期待。
等拿到冲洗好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翻看着,那感觉,真是幸福满满啊!可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柯达胶卷啊,就慢慢地开始走下坡路啦。
先是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拍照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用再心疼胶卷,想拍多少就拍多少。
后来呢,手机也有了拍照功能,而且越来越强大,随时随地都能掏出手机来拍一张。
这可比拿着胶卷相机方便多啦!柯达胶卷啊,就这么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落寞,真让人有点唏嘘啊。
有时候想想,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老朋友,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可现在却慢慢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不过呢,虽然柯达胶卷不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但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无可替代的呀!毕竟它承载着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故事。
那些用柯达胶卷拍出来的照片,虽然可能已经泛黄、模糊,但每一张都有着独特的意义,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呢。
现在啊,每次看到那些用胶卷相机拍出来的老照片,我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看着照片上青涩的自己,还有那些天真无邪的笑容,感觉时光一下子就倒流了。
虽然柯达胶卷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那些美好的回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永远都不会忘记。
嘿嘿,这就是我对柯达胶卷的感受啦!是不是很接地气、很有趣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吧!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些有柯达胶卷陪伴的日子吧!。
那些年,我们拍过的胶卷那些年,我们拍过的胶卷 时间:2012-02-24 08:30:57 来源:上海壹周浏览字体【大中小】51488282012-02-24 08:30:57.0那些年,我们拍过的胶卷胶卷相机,彩色正片,数码相册,AVIS,拍速度,胶卷业务,永康路,快门速度,作品,教程174119魔都物语/enpproperty-->绿色的富士、黄色的柯达、蓝色的柯尼卡、国产的乐凯……今年初,当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甫一传出,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却是花花绿绿各类胶卷。
在数码科技的各种冲击下,柯达不是第一家申请破产的胶卷企业,胶卷业务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光而成了烫手山芋。
但在“黄色巨人”步履蹒跚的同时,胶卷凭其画面质感和手工冲洗的艺术感,仍在培养出一批批拥趸者。
他们是如今消费胶卷的“大户”,延续着记忆中的“柯达一刻”。
学冲洗的女生周一下午三点,天有点阴,很快下起了小雨。
“SOHO 族”默音推开位于永康路142号弄堂内一家咖啡馆的门。
点了一杯饮料之后,她从包里拿出一卷胶卷交给店主——这才是她光顾这里的主要原因:冲印胶卷。
和别人“先有胶卷,后有数码”的普遍概念不同,默音接触摄影首先从数码开始。
既然时代已经翻到了数码这一页,默音原本没有理由往回走,“纯属偶然啦,朋友开了这个店,我们经常在这里聚,才发现,胶卷拍摄的照片质感非常特别。
”于是,默音真正专注于这些看起来已经被“大浪淘沙”的“老古董”。
先是从文艺青年大爱的LOMO机入手,从学习怎样将一卷135胶卷装进机身,到拍摄完毕手动卷片。
当那些色彩过于饱和、影像近似失真的LOMO风不再新鲜之后,她开始寻求曾经最传统的胶卷摄影。
“LOMO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想尝试稳定的、纯粹属于胶卷的那种摄影。
”为此,默音先后入手三台胶卷相机,黑白和彩色胶卷都有涉猎。
由于胶卷整体退出摄影市场,默音的“作品”从按下快门到看见成品,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彩色胶卷还好点,现在至少能找到柯达的冲印店。
”但黑白胶卷往往需要花费更多周折才能从一卷胶卷变成36张照片。
“外面很少有地方冲印黑白照片,即使是柯达连锁店,也只处理柯达的C-41工艺黑白胶卷。
”然而默音不喜欢那种类似做旧一样泛着咖啡色泽的C-41工艺柯达黑白胶卷,“黑白就应该像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那样,两色纯正。
”因此她通常都会购买富士黑白胶卷。
“彩色胶卷都是机冲的,黑白胶卷大部分都只能手冲,要自己找地方。
”她通常的做法是,拍完一卷,请人把胶卷冲出来,然后扫底。
“就是让胶卷显影,然后扫描到电脑里。
等于不印出来,而直接在电脑里成像。
”照片的处理分为“冲、印”两个步骤,冲是用药水让胶卷显影,印是让它在相纸上成像。
“扫底”这个部分主要仰仗扫描机,“单位的扫描机有扫描底片这个功能”,而之前的繁复过程,让默音想到了自己动手处理。
于是这个周三,默音再次出现在Sdodo相机&咖啡馆。
这次,她不仅要冲刚拍完的胶卷,还要学习这个过程。
在二楼的暗房里,默音跟着店员按照步骤加药水、摇晃、等待,“觉得更真实,它在你手里一步步接近变成一张照片。
”在她看来,冲照片很像做蛋糕,“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和手法。
”“教程”很快,半小时后,她已经能够处理自己的胶卷。
“一次就能学会,自己在家也能弄。
”尽管最终都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但默音已经能够飞快而准确地区分出数码和胶卷成像的差异。
七岁触“胶”默音坐在沙发上反复练习手动卷片的时候,Sdodo的老板方萧鹤不时探头指点。
这个七八岁就拼装出自己第一台塑料傻瓜相机的男生,多年来一直坚持着用胶卷摄影、手工冲印。
“父母是教师,每年会有一次旅行。
当时家里有一台‘珠江’单反,我们总会带着它一路互相拍。
就这样开始接触摄影。
”方萧鹤回忆上世纪90年代,彩色胶卷刚开始普及,终于从黑白世界解放出来的大众,特别偏爱浓烈的、鲜艳的颜色。
“胶卷的研制也迎合人们对色彩的强烈渴望,没有‘小清新’,全是‘复古’范儿。
”当时,乐凯、申光、福达这些国产胶卷是工薪阶层的首选。
“记得黑白片是10元/卷,彩色的是15元/卷。
我的首选是乐凯,作为民族品牌,它很强大。
”而柯达、富士、柯尼卡这些进口品牌,普罗大众是消费不起的。
2007那一年,方萧鹤给自己放了个大假,走遍西藏、新疆、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是最难忘的旅程,也积下了3500个胶卷。
“回来后处理这些胶卷是个大工程。
”他索性租了个石库门房间做暗房工作室,一冲就是半年。
这期间,为了不浪费资源,他在豆瓣上开个小组,欢迎摄影爱好者来学习冲放照片的技术。
后来房租到期学员仍众,这才有了现在的Sdodo。
和少年时的彩色作品不同,方萧鹤现在主要拍120的黑白片,日常的随手记录则交给半格胶片,一卷76张的那种。
“前两天学做蛋糕,就用半格胶卷拍了全过程。
”反正自己有暗房,随时可冲印。
“数码刚出那阵儿挺贵的,当时手里有胶卷机了,再切换过去不划算。
现在我主要拍120的大片子,如果换相应的数码相机要十几万,所以还是用胶卷机。
”方萧鹤解释自己“脱离”数码的理由。
"我们每天要帮客人冲10个卷,当然店小数量也少,但能明显感到,从09年开业至今,喜欢胶卷的人呈现新高峰。
"他说,用胶卷拍照时更懂得珍惜,考虑到耗材和成本,一个场景通常只拍一两张,每一次按快门都仔细斟酌过。
"——方萧鹤见证胶卷时代高保鑫是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参与外交出访、外事摄影,是最早接触胶卷相机的一批人。
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记得半个世纪前的胶卷时代。
"最早的胶卷感光度低,只有8定、18定(后来提高到24定、28定),曝光很慢,拍速度快的动作场景很难。
"因为主要拍摄的是外事活动,高保鑫用的基本都是外国胶卷。
"主要是柯达公司的,当时这个牌子在市面上是‘独一无二’——富士胶卷只有极少量。
60年代国产胶卷出来了我也用过,‘上海牌’质量还不错,可惜文革后随产业转移,没了。
"作为国内大城市,上海经常会迎来国宾、外宾,拍摄对胶卷要求高。
"进口胶卷冲出来比较细腻,颗粒小,在快门速度提升后,粒子仍能保持细腻。
国产的相比之下还是有差距。
"因为胶卷成本、后期冲印费贵,早期的外事拍摄也以黑白120片为主。
"那时一卷彩色胶卷价格要抵黑白的好几卷,非常贵,所以拍彩色的人非常少,只有特殊情况下才用。
"比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事先安排要向他赠送照片,所以拍了彩色的。
再比如给《白毛女》拍剧照,因为有宣传的需要,也用彩卷。
在那个时代,能挎着单反相机上街,绝对令人刮目相看,风光无限,何况高保鑫他们挎的还都是外国相机。
他回忆起一桩往事,禁不住有点小得意:"尼克松来的时候,为保证拍摄质量,我们专门向外经贸委申请提前买了两台哈苏照相机。
那次有一百多个外国记者随团采访。
在他们设象中,中国是很落后很闭塞的国家,没想到机舱门一打开,看到中国摄影师竟然端着哈苏等在下面,大家都怔住了,争着围住我拍了一通,呵呵。
"上世纪60、70年代,高保鑫一个月就要拍掉几十卷、上百卷胶片,这在普通人看来是极度奢侈的。
因为用惯了胶卷,前些年数码相机兴起时,他一开始没能接受,但又很快体会到了后者的优势。
"数码拍照出手快,查看起来也方便。
而且象素随时能换,不像胶卷是定死的,200度就200度。
"现在,他已习惯于带着数码到处跑,除非想搞创作或拍一些老建筑留作资料才用胶片机。
"但反转片有它的味道,就像你写字用毛笔还是钢笔?前者是一种艺术。
"胶卷店老板:柯达的"蝴蝶效应""要哪种?拍什么用?正片还是负片?"面对两位拿着笔记本前来询问胶卷种类的客人,上文照相器材店的张老板耐心询问。
这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十五分钟内,店里已经来了四位客人。
此前依次来了一位摄影从业者、一对爱好者情侣、和一位外国客人,分别买走120彩色正片、135黑白负片、以及拍立得等不同胶卷。
"虽然都是买胶卷,但拍摄要求不一样,目标差别会很大,都要问清楚的。
"年逾五旬的张老板留着花白的寸头,穿着牛仔裤,套一件摄影马甲,慢悠悠回答。
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店面中,码放着十几个品牌三四十种类别的胶卷。
从最普遍民用的国产135负片,到专业级进口120正片一网打尽。
类似这样主营胶卷业务的店面,在整个星光照相器材城中"不超过三四家"。
"我们做得早,一直做这个的。
"上世纪90年代,星光照相器材城还在杨浦区长阳路原址时,张老板的胶卷店就在那里开门营业了,此后跟着搬到现在的鲁班路,经营种类始终未改变。
"纯卖胶卷,自己不玩的,哪有时间玩?!"他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在淘宝旺旺上回答顾客。
除了这个实体店,张老板的很多业务都来自于网店,"外地的很多,全国各地都有,有买几卷的,也有一订就是50、100卷的。
"1月19日,伊士曼柯达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坏保护申请,破产保护期间,柯达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并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这则大洋彼岸的消息,很快在张老板的小店里产生了蝴蝶效应——摄影爱好者开始恐慌,唯恐不远的将来再也买不到胶卷;曾经使用过胶卷的人们开始怀旧,纷纷来店里寻找胶卷踪影。
他的小店及网店的销量突增,最高峰时一天的营业额可达5万元,约相当于2000卷胶卷。
即使如此,这样的销量也远不及上世纪90年代的鼎盛时期。
"九几年的时候,那个胶卷卖得哦……一天可以卖掉一万多!"张老板很快又补充,"不是一万多块,是一万多卷!"那个胶卷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霸主"柯达在刚刚建成的国际会议中心开全国经销商开大会,"抽奖的奖品是一辆别克轿车!"张老板至今仍然记得开奖时的激动,"最后是杭州一家胶卷店老板抽到的。
"盛况早已不在,但论及胶卷业务,柯达仍然是张老板店里的"头牌":"135的负片,柯达100、200卖得最好。
黑白胶卷富士、乐凯都可以,不过乐凯经常断货!"谈及这个国产胶卷名牌,张老板显得很无奈,"很多人喜欢他们的黑白胶卷,可是进货非常不规律。
最早乐凯黑白135的是5块钱一卷,现在提价到17块!还没货!"张老板做气愤状,"太黑心黑肺了!"他开玩笑说。
柯达破产当口,为了防止出现无胶卷可卖的窘境,张老板多进了一些货,通过各种渠道,囤了7000多卷柯达胶卷。
据他估计,"这些量还可以坚持3个月。
"显然,和张老板持同样想法的同行大有人在——最近柯达胶卷的进货不如以往随意了,原本想拿多少拿多少,但现在进货限制一天只能拿千余卷,黑白胶卷则一次只能进货500卷,"可能各地都出现了胶卷热卖的情况,所以货源突然变紧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