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初探【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实际的探究式学习中却出现了盲目追从和形式化的倾向,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首先界定了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并分析了采用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界定;必然性;教师作用一、“探究式”学习的界定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的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然性1.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运用探究式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若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学生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而探究式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最好方式。
2.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适合探究式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极其丰富,实践性也很强。
我们不能只将语文的学习局限在课本上,平时的看书读报、与人交际都是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高考从2007年起增设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核,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此,语文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文就高中语文如何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略作探讨,以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1、转变观念,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什么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呢?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现行教材为探究内容,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合作讨论或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下功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模式,要在课堂上积极建构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
1.1探究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
1.2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阅读,也不是让学生脱离文本任意肢解文意,而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初始意义。
这样的“读”才是“填补空白”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阅读。
因此,探究式阅读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适时地作出恰当的引导,既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起文本意识。
1.3要建立多向交流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平台。
探究式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与学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建立多边交流渠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交流纵横交流的对话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天地。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先布置学生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资料,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词作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
学生在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产生了争论,就此笔者并未急着给出统一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然后去搜寻能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认定他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探究阅读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有疑而读,有读而思,在语言的解读中,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2、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探究阅读的热情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才能点燃学生探究阅读的热情。
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
这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好学生开展好探究阅读活动。
怎样才能抓住文本的切入点呢?关键是教师能设计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2.1问题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紧扣文本重难点,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开放性和限制性。
2.2问题要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
2.3要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曹文轩的《前方》一文时,笔者抓住文本诠释的人生观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怎么理解?
②你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其中,第一问直接指向本课教学重难点,第二问结合学生实际发问并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如此,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既理解了作者的人生观,也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理性的安排。
总之,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就好比是催化剂,它可以催开学生的思维之花,教师要紧抓这一切人点,提高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效。
3、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阅读的方法教学不只是“授之以鱼”,更应是“授之以渔”。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探究阅读强调自我发现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式阅读教学首先要渗透思维方法的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良好习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灵活运用发散思维质疑问难。
其次,要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步骤,具体说来如下:第一,叙述情境,提出问题:叙述问题形成的过程,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提出自己探究的问题。
第二,选择角度,明确思路:面对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分析问题的角度,并简要说明分析的思路。
第三,引述事实,进行阐释:沿着自己确定的分析思路,引述文章中和生活中的相关事实,加以阐释。
第四,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确定的思路,能解释得通,并能进而得出结论;一种是沿着确定的思路,不一定能得出最终结论,那就先写一个阶段性结论,说明该问题有待于换个角度去研究解决。
总之,要呈现一个事实的探究过程。
只有让学生掌握探究式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巧抓切入口,“授之以渔”,在每一节阅读课中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片自主分析、研究、探讨的天地,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语文教育这块沃壤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