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非手术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30.17 KB
- 文档页数:2
腹股沟嵌顿疝主诉:右腹股沟突出包块2年,不能回纳12小时现病史:患儿2年前时即被发现右侧腹股沟突出一包块,起初范围较小,突出于右侧腹股沟,未坠入阴囊,内未予重视,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坠入阴囊内,约鸡蛋大小。
多出现在剧烈玩耍或哭闹后,平卧休息后可自行消失。
12小时前,患儿右侧腹股沟再次突出肿块,休息后不再回纳,逐渐出现疼痛,腹部亦有疼痛,遂来我院就诊,急诊拟:“右侧腹股沟嵌顿性疝”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
患儿病程中有哭闹,伴恶心未呕吐,无停止自肛门排便排气,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喘,无咳嗽咳痰。
目前患儿大小便无异常。
入院查体:T P R W 神清,发育良好,抱入病房。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部面部无畸形,五官端正,颈软,两肺及心脏视触叩听未及明显异常。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肌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无移动性浊音及振水音,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次/分,无明显亢进或减弱。
右侧腹股沟突出一约5.0cm*3.0cm大小的肿块突出于阴囊内,表面稍红,右侧阴囊稍肿胀,两侧睾丸正常,有压痛,不能回纳。
肿块透光试验阴性。
肛门直肠未见异常。
脊柱四肢无异常。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
初步诊断:右侧腹股沟嵌顿性疝诊断依据:1 右腹股沟突出包块2年,不能回纳12小时2 查体发现右腹股沟突出肿块,不能回纳,坠入阴囊,透光试验阴性鉴别诊断:1、绞窄性疝:疝内容物进而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坏死,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并有腹膜炎体症。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2、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
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
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
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1.非手术疗法(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
据薛璇英等(1989)报告,应用该法治疗腹膜鞘突未闭、无腹股沟管处肌肉薄弱或缺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余例,疝闭合率达70%。
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
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
①棉纱束带法:使病儿平卧,将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取长棉纱束带对折成双头,折端放置于内环体表投影处及腹股沟管区;双头从髂嵴上方自背后绕到对侧腰部,返回到腹前部后将双头穿过折端,使形成扣环,正好压迫内环;再经过腹股沟部转向后方至臀上方腰部打结。
可在内、外环处垫以棉纱或海绵,以加强压迫、减少皮肤擦伤。
②佩戴疝带法:佩戴疝带用尼龙带制成,以具有弹性和拉力的疝盖帽防止小肠;半圆环;疝帽(四周有松紧带牵拉、具有弹性);大腿固定带。
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固定腰围,将大腿固定带由会阴部向下绕过大腿后沿臀外缘向上,与同侧半圆环结扎固定。
疝带固定时须注意有无疝内容物疝出及松紧是否适宜。
单侧疝先固定患侧,双侧疝可先后固定两侧。
佩戴该疝带后,患儿可下地随意行动,不妨碍大小便,若有污染应及时清洗。
如佩戴不合适或有疝内容物疝出,须重新固定。
腹股沟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腹股沟疝应该吃什么药。
*腹股沟疝怎么治疗?*一、西医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随着疝块增大,必将影响劳动和治疗效果,并因常可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均应尽早施行手术修补。
*1、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
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
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的可能。
这是使用疝带的缺点。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
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
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的疝块向外上方的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的疝环处以协助回纳。
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
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
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2、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治疗疝气最佳方法文章目录*一、治疗疝气最佳方法*二、治疗疝气的偏方*三、疝气如何预防治疗疝气最佳方法1、治疗疝气最佳方法非手术治疗: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
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
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手术治疗: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
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
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
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2、疝气的病因小儿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
鞘状突因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而形成,多在出生后一年以内闭合。
新生儿和半岁以内的婴儿鞘状突多未完全闭合,但鞘状突未闭合并非都形成疝,如果婴儿腹壁不够强健,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其他情况如:过度用力哭闹、便秘、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会促使疝的形成。
右侧睾丸下降一般比左侧晚,鞘状突闭合时间也长,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左侧多见,单侧比双侧多见。
3、疝气的临床表现特征性临床表现: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
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而发生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
腹股沟疝气要怎么治疗有效果
文章导读
腹股沟疝气是疝气的一种,多发于小孩与男性患者。
直疝比较好发于老年男性人群。
那么对于腹股沟疝气要怎么治疗才能有效果呢?
常规治疗
1岁的婴儿可用疝带压迫6个月,随肌肉渐增强有可能治愈。
难以耐受手术的年老体弱者可佩疝带,其他患者原则上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
疝块可逐渐增大.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
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
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
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臂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填住,阻止疝块突出。
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
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糖尿病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否则术后易复发。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疝气不做手术能治愈吗疝气是指腹部脏器(如肠管或脂肪等)突出穿过腹壁缺陷形成的疾病。
常见的疝气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和腹壁疝等。
疝气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是否能够不做手术而治愈疝气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小儿脐疝,一般可以等待其自然闭合,而不需要手术干预。
因为儿童的腹壁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脐疝通常会在1岁左右自行闭合。
若脐疝在2岁后仍未闭合,就可能需要手术修补。
对于成人腹股沟疝和腹壁疝,由于成人腹壁肌肉发育成熟,腹股沟和腹壁疝一般不会自行闭合。
一旦出现疝气症状,如腹部隆起、胀痛等,建议及时就医。
虽然疝气并非生命威胁性疾病,但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疝气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是治愈疝气的最有效方法。
手术通过修补腹壁缺陷,将腹部脏器重新放回腹腔内,从而消除疝气。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高龄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或患者主动选择不进行手术治疗等,可能会考虑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佩戴疝气带、进行物理治疗以加强腹壁肌肉、调整饮食以避免过度用力等。
疝气带是一种弹力带,可以用于腹股沟疝和腹壁疝的辅助治疗。
佩戴疝气带可以通过加压支撑的方式,暂时减轻腹部脏器突出的症状。
疝气带并不能治愈疝气,且长期佩戴可能会引起皮肤问题。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腹壁肌肉,增强腹壁的支撑力,从而减轻疝气的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进行体操运动、腹部按摩和使用腹肌疲劳方法等。
物理治疗一般适用于疝气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并不能治愈疝气。
调整饮食以避免过度用力对于疝气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过度用力可能会增加腹部压力,加剧疝气的症状。
建议患者避免举重、长时间站立等重度体力劳动,限制咳嗽时的用力等。
对于成人腹股沟疝和腹壁疝,手术是治愈疝气的最有效方法。
虽然有一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疝气的症状,但并不能治愈疝气。
若疝气症状较轻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但最终仍需手术治疗才能完全治愈。
建议患者在出现疝气症状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嵌顿疝处理原则嵌顿疝是一种常见的腹股沟疾病,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处理。
下面将介绍嵌顿疝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嵌顿疝的处理原则是“即刻处理、早期手术”。
嵌顿指疝气被固定在腹股沟管内,形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严重甚至导致脏器坏死。
因此,在发现嵌顿疝后,应立即进行处理,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其次,处理嵌顿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手术处理,另一种是手术治疗。
非手术处理主要是通过轻柔的按摩和冷敷等方法,试图使嵌顿的脂肪或肠管返回腹腔内。
然而,这种方法成功率较低,且存在再发的风险。
因此,当非手术处理失败或病情较为严重时,应尽快转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处理嵌顿疝的最佳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手术的目的是将嵌顿的脂肪或肠管重新放回腹腔,并加固腹股沟区域,防止再次嵌顿发生。
手术的效果较为稳定,且具有长期的疗效。
在进行嵌顿疝手术前,患者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停止进食,并保持胃肠道通畅。
其次,要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最后,嵌顿疝的处理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
预防嵌顿疝的发生,可以通过控制体重、避免抬重物、避免过度用力以及规范饮食等方式来减少腹压。
此外,患者在手术后也应注意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过累,以免造成腹股沟区域再次受损。
综上所述,嵌顿疝的处理原则是“即刻处理、早期手术”。
非手术处理只适用于轻度病例,而手术治疗是最佳的疗效保证。
在进行手术前后及康复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一些预防和保健措施,以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通过正确处理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嵌顿疝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1.卧床休息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建议病人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进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2.消除引起腹内压升高的因素有慢性咳嗽、腹水、便秘、排尿困难、妊娠等可引起腹内压升高的因素而暂不行手术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症状。
指导病人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指导病人戒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必要时予缓泻剂以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负重;妊娠期间在活动时可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
3. 嵌顿性/绞窄性疝的护理(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疼痛性状及病情变化,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护理:若发生疝的嵌顿、绞窄,引起肠梗阻等情况,应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抗感染,必要时备血。
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行手法复位的病人,若疼痛剧烈,可根据医嘱注射吗啡或哌替啶,以止痛、镇静并松弛腹肌。
手法复位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尤其是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
如有这些表现,配合医师做好紧急手术探查的准备。
4. 棉线束带或绷带压深环的护理 1岁以内婴幼儿若疝较小或未发生嵌顿或绞窄,一般暂不行手术治疗。
可用棉线束带法或绷带压住深环,以防疝块突出。
在使用棉线或绷带时应注意局部皮肤的血运情况,睡觉时可不用。
避免长时间的哭闹。
防止嵌顿疝的形成。
5.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6. 完善术前准备除上述护理措施外,非急诊手术术前准备还应注意:①对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薄弱或复发疝的病人,术前应加强腹壁肌肉锻炼,并练习卧床排便、使用便器等;②术前两周停止吸烟;③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术前7日停药,需要抗凝治疗的病人术前根据医嘱停药,或选用合适的拮抗药;④术前半小时完成阴囊及会阴部的皮肤准备,注意勿划破皮肤,若发现有毛囊炎等炎症表现,必要时应暂停手术;⑤便秘者,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⑥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尿,以防术中误伤膀胱。
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腹股沟疝是指腹部内脏器官突出到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男性。
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下面将就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气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将突出的腹腔内组织或器官置回腹腔内,并加强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组织,以防止再次突出。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治愈率高,效果明显,但手术风险较大,术后需要休息恢复,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因此,手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穿戴腹股沟疝气矫正带或者使用压迫性绷带来支撑和固定腹股沟区域,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手术技术,采用无创或微创方式修补腹股沟区域的疝气,如经皮腹股沟疝气修补术(TAPP)和经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气修补术(TEP)。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合于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
除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外,对于一些轻度腹股沟疝气患者,还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缓解症状,如避免提重物、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度用力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腹部肌肉的力量,也有助于减轻症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注意日常生活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腹股沟疝气的治疗和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