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依赖性PLT减少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32.60 KB
- 文档页数:2
41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及校正方法探讨目的探讨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及校正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7月—2015年7月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1例。
分别采用仪器全血法、仪器稀释法、枸橼酸钠抗凝剂法和手工法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血小板进行计数。
结果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卫星现象、采血不通畅、抗凝剂不足和抗凝剂过量,发生率分别为51.2%、2.4%、22.0%、9.8%和14.6%。
采血后0~5 min各种测定方法与手工法比较,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15 min后,KX-21仪器法与手工法比较,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稀释法在2 h内与手工法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枸橼酸盐抗凝法在1 h后与手工法比较,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稀释法是可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的校正方法。
标签:EDTA依赖性血小板降低;血小板;校正方法;EDTA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Correction Methods of EDTA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 in 41 CasesYAN Qiang,GU Yue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Neijiang,Sichuan Province,64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correction methods of EDTA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 Methods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41 patients with EDTA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izhong Zone of Neijiang c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strument whole blood method,instrument dilution method,citric acid sodium anticoagulant method and manual metho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used for platelet count. Results The phenomenon results of EDTA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 from platelet aggregation,platelet satellitism,obstructed blood,anticoagulant deficiencies and anticoagulant overdose with the occurred rate of 51.2%,2.4% and 22.0%,9.8% and 14.6%,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f PLT assay (P> 0.05)from 0 to 5 min after blood sampling. And after 15 min,PLT measured by instrument method and manual method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between the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manual method in the 2 hours. When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in one hour compared with manual metho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Dilu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calibration method for EDTA salt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Key words] EDTA dependent thrombocytopenia;Platelet;Calibration method;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血小板(Platelet,PLT)参与了人体凝血和止血效应,具有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实验分析及应对措施目的分析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复查方法。
方法根据该实验室复检标准,采用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50例门诊或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其复查方法。
结果50例血小板假性减少样本中,42例为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3例为大血小板,2例白细胞周围卫星现象,3例冷凝集现象,对这些患者进行复查后可得到正常范围的血小板结果。
结论EDTA-PTCP患者经镜检涂片发现聚集现象,可用枸橼酸钠抗凝、无抗凝剂即刻上机、手工计数复查血小板数值以避免误诊。
标签: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假性减少;EDTA(Pseudo thrombocytopenia,PTCP)是一种体外多病因的现象,包括抗凝相关的血小板凝集、大血小板、血小板卫星现象、冷凝集、微小的凝块等。
乙二胺四乙酸(EDTA)是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于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一种最理想抗凝剂,同时也是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假性减少最常见的原因。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 -PTCP)导致血细胞计数仪无法准确计数而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明显减少现象,据文献报道[1]其发生率为0.09%~0.21%。
检验出现假性减少结果会造成临床患者的误诊、误治,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骨髓穿刺和不恰当的治疗,如输注血小板,激素,甚至脾切除等[2]。
此种假性PLT减少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与真性血小板减少相鉴别,通过检验科人为手段进行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特殊流程处理及纠正PLT结果,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和治疗,因此研究EDTA-PTCP正确的诊断方法来提高检验人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的能力,避免误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报道近2年42例发现为EDTA-PTCP患者的实验室结果分析及应对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血常规标本来自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如何避免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摘要】目的: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进行分析。
对于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复查,以防误诊。
方法: 7例患者均初次抽静脉血化验,用EDTA-K2抗凝血查血常规,所得血小板(PLT)计数值均低于正常值,与临床医师沟通了解到患者均无出血症状,随后七患者均重新采血,分别用不同抗凝剂全血上机复查及手工计数和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
结果:EDTA-K2可导致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或发生卫星现象,分析仪不能识别凝集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当血小板聚集成堆与白细胞体积接近时,可被分析仪当作白细胞进行计数,这就造成了血小板假性减少和和白细胞假性增多。
结论:EDTA抗凝剂会诱发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应加以重视,对于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复查,以防误诊。
对于诊断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AP)的患者要告知以后查血常规时不要使用EDTA盐抗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等。
【关键词】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乙二胺四乙酸血小板计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生成螯合物,而使Ca2+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EDTA-K2具有对血液标本中的细胞形态和计数影响非常小等优点,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1993年建议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作为血常规检验的抗凝剂,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推广使用,EDTA-K2己在临床广泛使用[1]。
但有时EDTA盐可以导致血小板发生粘附与聚集,这种凝集物不被溶血素破坏,使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无法正确识别,使血小板计数值明显低于实际数值,这种由EDTA盐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现象被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PTCP)。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怀疑情况及处理措施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乙二胺四乙酸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时首选的抗凝剂。
EDTA具有对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和计数影响非常小等优点,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
但在少数情况下,EDTA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时,造成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低,这种现象被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
疾病发生率约为0.09%—0.21%。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普遍认为可能与EDTA诱导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中隐藏抗原的暴露或对其进行修饰,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
可以确定发生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之一是在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免疫介导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怀疑情况1、血小板计数<100 X 109 /L。
2、室温下EDTA抗凝的标本发生血小板减少,由其他抗凝剂抗凝的标本或是将标本保存在37摄氏度,能大大削减血小板减少程度。
3、随标本采集到检测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越来越低。
4、血涂片显示或血球仪提示有血小板聚集。
5、缺乏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如出血。
处理措施1、仪器法。
重新采样,用肝素抗凝管或枸橼酸盐抗凝管等非EDTA-K2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在10min内完成测定。
2.手工计数法。
采新鲜指血20ul,稀释后由专业检验人员计数两次并取均值。
3、无任何抗凝剂抽血立即上机,血小板结果也是可以供参考。
4、瑞氏染色涂片镜检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再估算其数量。
5、预稀释仪器法:采新鲜指血20ul,加入稀释液120ul,进行1:7稀释后,在1h内用预稀释法进行测定。
6、对这类患者采血之前抗凝剂中添加阿米卡星纠正。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预防及其解决办法【摘要】通过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 个例分析。
综述利用血小板直方图;复检,血小板进行性减少;EDTA-K2抗凝血涂片瑞士染色镜检血小板是否聚集;手工计数血小板时观察有无凝集以及某些仪器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体来判断、鉴别EDTA-PTCP的存在。
对已知EDTA-PTCP人群,通过即采即测或37℃保温运输标本、改用柠檬酸盐和肝素抗凝来预防和避免EDTA-PTCP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涂片,镜检,聚集,聚集体自从1993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EDTA盐是作为血液分析的抗凝剂,虽然在保证红细胞、血小板形态的完整性方面优于其他抗凝剂,但也会造成因EDTA盐诱导血小板聚集而导致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偏低现象,即EDTA盐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虽然发生率仅为0.09%-0.21%[1,2,3,],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以避免误诊、误治、医患纠纷的发生,要求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能力鉴别EDTA-PTCP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避免EDTA-PTCP的报告单流入临床。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发生机理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有二种观点:1、可能与某些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如糖蛋白Ⅱb和糖蛋白Ⅲa) 的EDTA依赖性抗体或温度依赖性抗体有关[4],因此,在37℃时无此现象的发生℃[5]。
2、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因其出现于其他疾病开始或治疗过程中,随疾病好转而消失,多发生于某些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败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环境温度低等情况[1、2、3]。
病例介绍及采取的措施某男47岁,因健康体检来我院,送检EDTA-K2抗凝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分析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参数正常,只有血小板结果偏低(57×109/L),血小板直方图低平,峰右移,向右拖尾。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标签: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因其对血细胞影响较小,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
但国外文献1980年已有报道表明,EDTA 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黏附,导致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 thrombocytopenia,PTCP)发生。
PTCP是一种由EDTA诱导,发生于体外的非稳固性血小板凝聚,临床主要表现为重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且无出血现象[1]。
PTCP产生的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会导致患者临床辅助检查增多,严重时易导致临床错误诊治。
因此,PTCP应该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得到广泛重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检验过程中发生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门诊或住院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1.6 18.3)岁。
1.2检验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采用多种方法为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以避免计数结果错误。
(1)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法:使用EDTA盐、枸橼酸钠抗凝管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血后0、10、30、60、120 min分别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检测。
(2)手工计数法:根据《全血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规程行手工计数,0.38 ml许汝和氏稀释液中置入患者指血20 μl,充分混匀后行血小板显微镜计数。
(3)血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使用EDTA盐、枸橼酸钠抗凝管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在采血后0及60 min 后各涂片1张,常规晾干后瑞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行血小板计数。
2结果2.1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法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结果EDTA管血小板计数在(10~142)×109/L,随患者血液标本抽取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下降,10 min后已显著降至正常值以下;而枸橼酸钠管血小板计数则则无明显下降。
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及处理发表时间:2015-04-09T16:46:57.2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孟兰[导读] 血小板计数是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李孟兰(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 211102)【摘要】目的探讨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患者血细胞分析中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准确分析及处理手段。
方法收集21例EDTA-PTCP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及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各2ml,充分混匀后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 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进行血小板数量检测,并制备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
结果EDTA-PTCP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并随检测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DTA-K2抗凝静脉血结果比较,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检测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显微镜下观察显示EDTA-K2抗凝静脉血血涂片中血小板成多少不等的聚集团块,并随时间延长聚集的血小板个数明显增多;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血涂片中血小板大小、形态规则,成单个、散在分布。
结论针对EDTA-PTCP患者,用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代替EDTA-K2抗凝静脉血用于血小板检测,可纠正由EDTA-K2作为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关键词】EDTA-K2 枸橼酸盐血小板【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91-02血小板计数是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能排除EDTA 干扰的血小板计数方法,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方法收集12 例EDTA-PTCP病例,并分别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末梢稀释血液对EDTA-PTCP的患者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以手工计数作为参考。
结果EDTA-K2抗凝剂与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EDTA-K2抗凝剂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血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时除两例血小板计数与EDTA-K2抗凝剂计数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涂片瑞氏-姬姆萨染液后镜检发现除这两例血小板计数仍低的病例有血小板聚集情况外,其余10例均无血小板聚集情况。
结论对于EDTA-PTCP的患者,不适合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的全血标本来纠正EDTA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而采用末梢血稀释法上机检测更为合适。
【关键词】EDTA-PTCP 血小板聚集枸橼酸钠【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011-02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th rombocytopenia,EDTA-PTCP)是由于用EDTA抗凝全血后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数量假性减少的现象[1-3]。
虽然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很低,为0.09%~0.21%[4],但却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对于EDTA-PTCP的样本,如何排除干扰,给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目前还未见有明确的报道。
本文通过对12例EDTA-PTCP病例分析,并分别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末梢稀释血液对EDTA-PTCP的患者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以手工计数作为参考,以寻求能排除EDTA干扰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案例分享:1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结果分析及处理陈广清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指导老师:邹光美检验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只会上机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却在部分基层医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错报告不仅导致临床误诊误治,也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
下面就对遇到的一例EDTA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案例经过】患者,男,85岁,因肺炎、头晕查因(后循环缺血)病入院。
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与红细胞无明显异常,血小板为51×109/L。
仪器提示PLT聚集报警,PLT直方图异常。
第一反应是查看标本状态,经仔细排查无凝块;使用的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血常规分析仪(型号为XN-1000),为排除检验误差,将该标本颠倒混匀后换另一台血常规仪器重测,结果变化不大。
经询问该患者并无相关皮肤紫癜、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临床出血症状。
实验室血常规关于血小板复查规则为:PLT<70×109/L。
取该标本推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发现在片尾及两侧可见PLT成堆成簇聚集现象,据估算PLT实际并不少(如下图)。
图一:×40倍图二:×10倍图三:×100倍【案例分析】显然血常规仪器测定血小板结果与镜检不符,详细问看片老师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
该老师答复可能是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也可能是未发现的微小凝块导致的结果。
为避免误诊,建议该患者次日重新抽血复查。
第二天仪器检测结果及涂片镜检结果与之前相符。
由此,可确定该患者为EDTA-PTCP。
随后老师详细地和我讲了下关于案例方面的相关知识。
对此类报告通常描述镜下形态:镜检血小板可见明显聚集现象,成堆成簇分布,据估算不少。
为进一步了解EDTA-PTCP,本人特查阅了与此有关的文献,以下均来自参考文献部分参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