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23.“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2.掌握生字词“诺曼底号”、“大水浸”等的读音和含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感情和故事主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敬畏和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
2.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细节,抓住故事主旨。
2.运用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
2.课堂教学板书、多媒体设备。
3.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故事背景。
2.学习(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理解生字词含义,教师适时解释。
3.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探索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和故事主旨。
4.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附加拓展题目,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分享(10分钟)–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答案,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提高。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或练习作业,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23.“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主线,通过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生字词方面还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1870年法国诺曼底号轮船触礁遇难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船长哈尔威在灾难发生时的冷静、果断和勇敢,赞扬了他的高贵品质。
课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凑,富有悬念,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船长的品质,以及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
但在理解细节、推理判断和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19世纪末的轮船事故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品质。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品质。
2.难点: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训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生字词卡片。
4.小组讨论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触礁事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描绘历史事件的文章,讲述了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紧张的情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本节课将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诺曼底登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诺曼底登陆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的重点内容。
3. 教学PPT,包括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
4.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投影展示:教师通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诺曼底登陆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6. 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7.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讲解诺曼底登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
板书设计1. 诺曼底登陆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短文,要求包括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个人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3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870年3月17日,法国诺曼底号邮轮在哈德逊河上触礁后沉没的事故。
文章通过描述船长哈尔威在事故中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果断坚定和忠于职守的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船长的品质,以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在理解船长的品质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各异,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感受船长的品质;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船长的品质,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船长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关键词句教学法:教会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引起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船长的言行举止,感受船长的品质。
3.操练(15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然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船长的语气和神态。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1870年法国诺曼底号船遇险时,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因不肯违背命令而牺牲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坚定的信念和威严、镇定的性格。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语言优美,人物刻画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船遇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对船遇险的情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中所描述的船长哈尔威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精神,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秩序井然”、“惊慌失措”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尔威船长坚定的信念和威严、镇定的性格,学习他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秩序井然”、“惊慌失措”等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生字词、重点句子等。
2.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纸张:准备练习纸,用于抄写生字词和造句。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1.借助形声字的特点、通过语境识字、字源字理识字等方式,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什么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设计理念】本文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海难事故中,镇定自若,沉着指挥,把生的机会留给船上的乘客和船员,最终与他心爱的“诺曼底号”一同沉入大海的故事。
通过言行描写、对比、环境烘托等写法,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重难点:1.字词教学:借助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通过比一比换一换、组词、字理识字等方式理解字义、积累词语。
指导书写时强调间架结构的安排。
2.阅读理解: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对比,读好人物对话。
运用想象情境、圈画批注等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乘客的恐慌和船长的镇定,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表达运用:在对话朗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创设语境,体会人物言行,展现人物品质,通过移情体验,感悟生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走进作者,直入课题1.直入课题。
2.出示照片,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题,通过对作者的简介了解课文风格。
]板块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1.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反复认读几遍。
2.出示专名哈尔威船长、奥克勒福大副、洛克机械师、克莱芒见习水手(外国人名)南安普敦、根西岛、英伦海峡、埃居伊山脉、敖德萨(外国地名)“玛丽号”、“诺曼底号”(外国船名)(1)用横线画出外国人名。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及人物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仪2. 生字词卡片3. 课文插图4. 课堂练习本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解答彼此的疑问。
4. 提问答疑: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生字词及课文主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2. 课文主旨: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
3. 重点生字词:诺曼底、遇难、历史、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怀等。
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诺曼底号遇难的原因是什么?b. 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应对困境的?c. 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3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852年,英国诺曼底号轮船在哈德逊河触礁遇险后,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的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科学与勇气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船长的英雄形象和科学与勇气的精神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情况和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和科学与勇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情况和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和科学与勇气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诺曼底号轮船遇险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情况和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描写船舶遇难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在航行中遭遇碰撞后,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果断指挥,最终全体乘客和船员获救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英勇无畏的品质。
课文语言流畅,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文共 2 课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详细情节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的认识和赞美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英勇行为的敬佩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体会其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英勇无畏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提取文中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会欣赏英雄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勇行为,培养对英勇人物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体会其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英勇无畏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详细情节,如“诺曼底号”的遇险过程;学会欣赏英雄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勇行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诺曼底号”轮船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读好人物的对话。
2.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英雄品质。
3.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一、导入1.以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入手,请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动的画面及原因,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多数学生会抓住沉船时哈威尔船长沉着指挥的场面以及表现他至死不渝、坚守职责的特写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2.朗读方法指导:(1)要注意语气、语速、语音和重音的把握。
(2)要理解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二、研读赏析1.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研读题。
媒体出示:(1)文章中有哪些场面描写,标记出来并读一读。
提示:夜雾中航行的场面、被撞后失措的场面、众人一拥而上的场面、船长随船沉没的场面,等等。
(2)导致海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谁是肇事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小说开头写夜色,写浓雾,目的是什么?(4)找出你认为需要深入理解却难以理解的语句,并交流看法。
2.感受撞船。
(1)师引导:“诺曼底号”轮船在自己的航线上正常的行驶着。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在悄悄地逼近。
黑暗中,快速行驶的“玛丽号”像一个幽灵,朝着“诺曼底号”笔直地撞了过来,在“诺曼底号”的身上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状况,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2)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3.感受混乱,惊慌。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的自然段,静下心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同学们读得很用心,都想象到了哪些画面?你眼前浮现了哪些场景?(3)交流。
①谈自己看到的画面。
②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③就请你把这感受融入到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一会儿看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④交流读。
“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⑤引领读句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 “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1902年1月15日,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在法国海岸附近触礁沉没的事件,以及乘客和船员们在危难时刻的勇敢行为和互助精神。
本课时将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探讨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勇敢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型描述事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勇敢、互助和责任感的价值观,培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2. 对文中人物行为和精神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
3. 小组讨论记录纸。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诺曼底号”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你们对这次海难事件有什么了解?”收集学生的初步想法。
2. 课文阅读与讨论(2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部分。
-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深入探讨其在文中的表现和意义。
-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和精神。
3. 情境模拟(2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模拟一个海难中的紧急情境,如“乘客如何互助逃生”。
- 各组进行情境模拟,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
- 模拟结束后,每组分享感受和学到的互助精神。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互助和勇敢的精神。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 课文结构图- 重点词汇和句型展示- 人物精神分析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情境模拟中的角色和感受的日记。
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理解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习船长哈尔威镇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2.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理解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船长哈尔威镇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船长哈尔威的崇高品质,那么在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呢?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诺曼底号”遇难的紧张气氛。
2.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描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的?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描述的“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有什么特点?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船长哈尔威在面对“诺曼底号”遇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崇高品质?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船长哈尔威在面对“诺曼底号”遇难时,为什么会表现出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生活中,如何学习船长哈尔威的崇高品质?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诺曼底号”遇难记》共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讲述历史事件的课文,描绘了“诺曼底号”沉船事件中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感受英雄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大意。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有限,对“诺曼底号”沉船事件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悟课文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诺曼底号”沉船事件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诺曼底号”沉船事件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诺曼底号”沉船事件的历史背景信息。
3.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诺曼底号”沉船事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英勇事迹,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授课XXX《“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型讲读课文2课时时间1.自主研究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教学目标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XXX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课题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XXX船长的崇高形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立进修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宁幸福的生活中,但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谈话导入,课件展示设计意图2.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市感触惶恐、畏惧。
遇难场景,激发进修兴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夜晚,那个大雾充满的夜晚,趣。
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导入一个大窟窿。
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分钟下。
【课件出示2:“诺曼底号”遇难场景】今天,我们就和作家XXX.XXX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XXX,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材料起原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换利用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亚”。
终身写过多部诗歌、小说、脚本、各类散文和文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遍及的影响力。
”情。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1870年3月17日夜晚,一艘名为“玛丽号”的船。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重点1.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从对比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中,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移情体验,谈谈对生命的体会。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诺曼底号”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维克多·雨果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活动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遇难的视频片段。
2.过渡:非常不幸,泰坦尼克号在它的处女航中便遭厄运——与一座冰山相撞,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
海难令人心痛,那些在海难中表现出伟大人格的人,令人难忘。
雨果说,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这是他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题记。
真正的强者,非哈尔威船长莫属。
(板书课题。
)活动2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说明。
课件出示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泰坦尼克号》是获得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快速入情入境,触动学生的心弦,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活动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用横线画出外国人名,用波浪线画出外国地名,用圆圈圈出外国船名。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23.“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1870年法国诺曼底号船遇险时,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而自己则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船长的品质,并学习课文是怎样通过事情的发展来描写船长形象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
但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针对本课,学生可能对船长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船长的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也要有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船长哈尔威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体会船长的品质,学习课文是怎样通过事情的发展来描写船长形象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船长的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船长哈尔威的品质。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体会船长的品质,学习课文是怎样通过事情的发展来描写船长形象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船长的品质。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船长的品质。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背景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船长哈尔威的品质。
2. 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