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 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 言也”。 (《论语•公冶 长》)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 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 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 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 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 解。
分别是什么?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
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 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 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 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 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 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 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 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 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子路:
志向虽各有
侧重强国 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