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供给及需求和基本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734.11 KB
- 文档页数:72
第2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格机制进行的。
而价格→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因而,需求与供给则是经济学中的两大基础,均衡价格理论便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前提:完全竞争市场,有大量的购买者和供给者的市场1.1 需求1.1.1 需求量的定义需要、需求的区别:需要是一种主观意愿,它与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无关,是当价格为0时你想要多少的问题。
需求:一但收入给定,在大于零的价格下,你想要买多少,则是需求的问题。
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是与价格密切相关的从上述定义知:(1)与价格密切相关的。
(2)是一个意愿(willing)购买量,它不等于实际购买量。
(3)总是和时间相关的。
1.1.2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1)产品的价格P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P↓需↑,P↑需↓] P↓→需↑→相地于较贵的产品来讲人们更多的转为购买这种产品。
(2)消费者的收入M一般指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
需求量和消费者收入呈相同方向变化。
收入提高↑,需求量↑;收入↓,需求量↓。
收入↑,需求量↑,这种商品被称为正常品(牛排、航空旅行、品牌牛仔裤等)收入↑,需求量↓,这种商品被称为“劣品”(公共汽车、旧车修理、修鞋服务、普通牛仔裤等)。
“劣品”并不是质量不好,而是说明:收入↑,需求量↓;收入↓,需求量↑。
(3)相关产品的价格P R●替代品:Y和X互为替代品,说明他们对消费者有相似的用途,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如牛奶和奶粉、猪肉和牛肉。
替代品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P x↑ X的需求↓Y需求↑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是按相同方向变化的。
成正比●互补品: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发挥各自的效用,录音机与磁带、照相机与胶卷。
互补品具有逆相关关系,P x↑ X的需求↓Y需求↓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按相反的方向变化的。
成反比某产品的相关产品(不论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影响该产品的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它主要关注个体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以及利益最大化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产品的差异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自由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分配生产要素。
生产和成本分析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等概念。
通过对生产和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最大化利润并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4.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主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是指一种使用时不排他且消费者无法排斥的商品;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力量或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5. 市场干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可能需要通过干预来实现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市场干预可以包括价格管制、税收和补贴、公共政策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干预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6. 消费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和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需求是由其偏好和预算约束所决定的。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弹性,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提供参考。
7. 生产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生产选择。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生产规模的决定来实现这一目标。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价格相对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出现过剩,价格下降;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出现短缺,价格上涨。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一些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因素引起。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性例如教育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负的外部性例如污染和交通堵塞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该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来提供和管理。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
对于卖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过度销售和不完全披露产品信息。
对于买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质量产品的选择和无法识别潜在的好买家或卖家。
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家,这使得市场无法实现竞争,导致价格偏高和低效率。
3.成本与利润: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和工人工资。
利润是指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剩余。
利润可以分为总利润和平均利润。
总利润是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平均利润是总利润除以产品数量。
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对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市场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
它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以一定价格生产和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衡量商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市场的运作至关重要。
如果需求或供给的弹性很高,价格变动会导致数量的大幅度变化;如果弹性较低,价格变动对数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3.效用理论:效用是指个体从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理论研究了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的消费选择。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则说明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4.生产函数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成本理论则研究了企业在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下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组合。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递增则说明企业在生产更多产品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个行业中企业数量、产品差异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定价和利润水平有所不同。
6.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能通过市场适当反映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公共物品是一种无法排除非支付者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减少其他人使用量的商品或服务,例如道路和国防。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社会福利不最大化。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势力等。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征税、补贴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导论(一)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
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举例解释)二、需求与供给(一)需求的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两个要素:①购买欲望;②支付能力(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1.商品的价格:A.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即该物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特例:a.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b.炫耀性物品-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首饰中的黄金与钻石;派克笔价格;这种商品为定位性物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
c.表面上的“例外”-在价格大变动时由价格预期引起的高价多买,低价少买。
“买涨不买落”。
价格高的同种商品需求可能大于价格低的商品,如名牌商品与同种的非名牌商品;这应看作两种不同的商品来对待。
)B.需求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斜率为负。
2.收入水平:收入越高,需求越大(真实收入)收入越低,需求越小(恩格尔系数:2016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30.1%)3.相关商品的价格:A替代品:替代品价格越高,这种商品的需求越大。
如短信与微信B互补品:互补品价格越高,这种商品的需求越小。
如汽油与汽车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三)均衡价格的决定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时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中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决策者的选择、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包括需求和供给、市场均衡、弹性、成本、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商品价格上升;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商品价格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价格、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等。
2.市场均衡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交汇点即为市场均衡点。
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超过需求;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超过供给。
市场均衡也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达到,通过价格调整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使市场自发达到均衡状态。
3.弹性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如果价格弹性大于1,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价格弹性小于1,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
收入弹性衡量了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的大小影响着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定价策略。
4.成本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支出。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房租和固定设备的折旧费用;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企业要最大化利润,需要在成本和产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5.生产者行为生产者的行为受到市场结构、技术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对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等问题时,通过产量调整来优化利润。
在垄断市场上,企业面对价格歧视和产品差异化等问题时,通过价格策略和广告宣传来增加市场份额。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原理——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
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3.7%。
2003年上涨幅度达到5.0%。
到2004年,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4%和15.2%,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05年1~4月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2.5%,为近年来罕见。
房价的快速上涨制约了普通居民居住权益的实现,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波及到社会的稳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房价快速上涨是房地产市场需求过度旺盛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房价的上涨或下跌,其根本的动因都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在当前,又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过度旺盛上。
(二)房价上涨又受成本上升的推动。
从土地的角度看,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利益驱动。
自从银行管辖权上划以后,来自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柱。
房价、地价的上涨,有助于地方政府获取更多的收入,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
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成本却是零。
正是这种成本和收益的极端不对称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尤其是在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后,土地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城市土地价格成数倍增长。
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自然增加了房屋开发成本,推动房屋销售价格上涨。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包括: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均衡价格的含义供求定理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需求理论第二节供给理论第三节价格的决定第四节价格对经济的调节第五节价格政策第一节需求理论一、什么是需求二、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三、需求的表示四、需求定理五、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定义: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