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5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导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 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眩晕为主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 S A&TI SC2019)的眩晕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戚晓昆教授对最新版的《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1、前庭性偏头痛概念及机制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VM概念的提出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
1917年,Boenheim首次提出“vestibular migraine”,即VM概念。
1984年Kayan和Hood首次对偏头痛和眩晕关系进行描述。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再次提出VM这一概念,但仍未被广泛认可。
直到Neuhauser在2011年首次将VM作为独立疾病体,自此得到广泛接受。
2012年,Barany学会和IHS共同制定了VM概念及其诊断标准,后被2013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试行版(ICHD—Ⅲβ)、2018年ICHD-Ⅲ所采用。
来自德国的Brandt等人对23915例头晕病因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VM占到了头晕病因的第四位(11.8%)。
戚晓昆教授2012年的研究显示,VM占有眩晕主诉患者病因的第三位(8.4%)。
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VM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后,导致复发性眩晕的第2大常见病因。
目前V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假说:皮质扩布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
前庭性偏头痛怎么治疗呢?在日常生活中,偏头痛的症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过度用脑之后,或者晚上没有睡好觉的情况下,或者长期疲劳,都容易出现偏头痛,偏头痛是非常复杂的,也有不同的分类,其中一种叫前庭性偏头痛,这种疼痛具有明显的症状,下面介绍一些有效治疗措施。
★第一、前庭性偏头痛,试试中医治疗1.多用祛风药和引经药。
因头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而治疗头痛多用祛风之药如川芎、白芷、柴胡、全虫、蜈蚣等。
同时还多用引经药,比如太阳经常用川芎、羌活,少阳经常用柴胡、黄芩,阳明经常用白芷、葛根,太阴经常用苍术,少阴经常用细辛、独活,厥阴经常用吴茱萸、藁本。
2.因人而异。
瘦人多火注意防治其热,肥人多湿防治其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3.分期论治。
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寒、热、湿),缓解期调理气血,若反复缠绵,还可添加全虫、蜈蚣、僵蚕、地龙、琥珀、穿山甲、羚羊角、麝香等祛痰活血化瘀的虫蚁类药物治疗。
★第二、前庭性偏头痛的诱发因素众多。
大部分前庭性偏头痛严重头晕症状持续两三天就会逐渐缓解,但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会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对于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久、复发频繁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则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王新志教授认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痛苦异常,临床并不少见,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鉴别诊断,辨证施治。
★第三、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前庭性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引起患者反复发作眩晕的疾病之一。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偏头痛的人群中眩晕的发生率较无偏头痛的人群高。
2012年国际头痛学会的偏头痛学组和Bara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学组将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交集统一定性,命名为前庭性偏头痛,并制定了相关的诊断指南。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治进展前庭性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VM)是指反复发生的前庭症状伴偏头痛性头痛或存在偏头痛其他症状的疾病。
2012 年国际头痛协会和巴拉尼协会发布了共识性VM 诊断标准,并在2018 年出版的正式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eases 3rd edition,ICHD-Ⅲ) 中继续保留。
VM 在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1% ~3%, 在偏头痛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0. 3% ~ 21. 0% ,是眩晕门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之一。
但由于临床医师对VM 的认识不足,导致本病诊断正确率不高,有资料显示,首诊时仅有约2%的患者被疑诊本病,最终也仅有约20%的患者被确诊。
一、V M 的发病机制VM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离子通道缺陷、皮层扩布性抑制、炎症及遗传易感性有关。
VM 患者脑内离子通道功能缺陷可能是发作性的,在触发因素刺激下发生异常,使细胞外钾升高。
环绕软脑膜动脉的三叉神经末梢因钾离子浓度升高发生去极化,导致神经递质如P 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 释放,从而使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痛觉感受器。
此外,三叉神经纤维随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到达内耳,在化学因素和电刺激下兴奋,使内耳血流量及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血浆蛋白渗出到内耳,引起眩晕。
VM 与遗传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40 个与偏头痛显著相关的基因。
近期有学者发现,VM 的发病与5-羟色胺6 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6 receptor, 5-HT6R)基因有关。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可与CGRP 等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发挥不同的痛觉调制作用。
你知道有一种晕是头痛引起的么大家知道三分之二的眩晕是因耳朵引起的,其实还有一种头晕是头痛引起的,发病率并不低特别是女性发病率高,这个疾病又称前庭性偏头痛,就像一个变色龙,患者通过影像学及血液的检查往往无法发现异常,该病是一种反复性,发作性疾病,眩晕和头晕是最常见表现,发病时或发病前或发病后具有偏头痛或者家族中有偏头痛病史,有的患者虽然没有偏头痛症状,但是会有畏光、畏声、气味过敏及运动不耐受的表现。
牵和痛之间的关系5几年玫几十年后曾经的痛.................................. > 豪又晕又< ----------------------迫问病史—、症状1.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从而影响甚至不能坚持日常活动。
2.持续超过数分钟至数天的的眩晕或头晕。
3.平衡问题,有的人表示眩晕之后伴有走路不稳。
4.对运动极康敏感,头动时头晕加重;对声青敏感,就想自己静静;对光特别敏感, 总想在暗室独处;对气味敏感r有人表示晕车,一闻到汽油味就受不了。
5.有些患者可能并没有偏头痛的症状或者年轻时有头痛到成年后头痛消失,开始反反复复头晕。
6、有的病人头晕时可能伴有耳鸣或者听力轻度下降。
二、诱发因素1、情绪变化和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烦躁、生气等2、内分泌激素水平波动,如:月经前后、更年期等3、不良的睡眠行为及睡眠质呈差等4、精神及体力方面过度疲劳5、压力过大6、饮食和生活规律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三、预防和治疗为了防止偏头痛性眩呈的发作应注意:1.生活规律,注倉劳逸结合,勿熬夜,少接触强光强声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的强光刺激均会加大发作频率,避免精神刺激、过度紧张。
2.对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很多诱发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因素都需要尽呈避免,如酒精、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拒绝巧克力、乳制品;避免坚果、干酪胺、肉类食物等。
合理的药物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
全天麻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陈丹【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全天麻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口服氟桂利嗪联合全天麻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疼痛视觉评分(VAS)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两组患者眩晕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DHI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天麻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采用氟桂利嗪,安全性高.【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21【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氟桂利嗪;全天麻胶囊【作者】陈丹【作者单位】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3前庭性偏头痛又称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头痛,并伴有前庭症状,如发作性眩晕、呕吐恶心、眼震、倾倒等[1],该病发作频繁而且具有突发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给予改善脑微循环、镇痛药物治疗,其中氟桂利嗪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偏头痛发作时应用效果较好,但治疗后容易复发[2]。
全天麻胶囊是中成药,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可以用于偏头痛的治疗[3]。
本文观察了氟桂利嗪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盘锦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92例,均符合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①服用过钙通道阻滞剂、抗精神病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②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患者;③有血管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偏头痛的治疗和缓解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偏头痛治疗和缓解方法:
1.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三叉神经阻滞剂和肌肉松弛剂等,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定制用药方案。
2. 减轻头痛进展:保持充分的休息、减少压力、避免食用会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避免刺激性气味(如香水等)。
3. 调整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规律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少吃含有酪氨酸的食品(如奶类、起司、红酒等)。
4. 治疗共病症:一些偏头痛发作与其他病症有关,如抑郁症、焦虑症、高血压等,需要治疗相关疾病。
5. 特殊治疗:对于严重偏头痛患者可以采用神经阻断术或者治疗原发病(如颈椎病等)等方法。
请注意,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当咨询医生的建议。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有效率和3个月内头晕发作情况(头晕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P<0.05;治疗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头晕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的头晕状况改善较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盐酸氟桂利嗪;前庭康复;治疗有效率前庭性偏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临床研究发现,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的传导、三叉神经血管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另外情绪易激动、生气、焦虑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易诱发前庭性偏头痛[1]。
药物是常用的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手段,临床研究发现采取前庭康复训练的方法也可对患者的症状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部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此次研究,发现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研究,患者均符合Bárány协会制定的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诊断标准,且患者近两个月平均每月发作≥2次。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
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知识前庭性偏头痛,又称为偏头痛性眩晕、偏头痛等位征、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
大约有1%的人患有前庭性偏头痛,占头晕门诊的10%,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常被漏诊误诊,很多医生对这一类疾病认识不足。
流行病学:头痛和眩晕之间的关联,最早希腊医生卡帕多西亚在公元前131年描述过,但仅在19世纪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而在最近的25年对其研究飞速发展。
大约1%的人患有前庭性偏头痛,在40到50岁的妇女发病率大约是5%,在头晕门诊中占10%,这个病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但没有得到重视,临床上有误诊和漏诊。
平均的发病年龄是在40岁也有报道,最晚的年纪是在72岁发病,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5:1,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孤立的发作性眩晕,头晕取代年轻时的偏头痛,又叫偏头痛等位症。
30%的患者从没有头晕及头痛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前庭性偏头痛是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而这些患者在发病时或发病前同时具有偏头痛史。
发作时可伴有先兆,如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恐声、畏光、偏侧头痛等,这对诊断极其重要。
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小时,甚至数天,眩晕发作的频率很不规则,有可能为数天至数年发作1次,频度的变化与偏头痛的诱因有关。
引起偏头痛的诱因主要有压力过大、体力过劳、食品或饮料、强大的感觉系统刺激、情绪波动、睡眠不足。
70%的患者是偏头痛先于前庭性偏头痛,52%的患者头痛及头晕间隔时间要超过5年,26%的患者要超过甚至于10年。
85%的患者在偏头痛后12个月内。
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年轻时的头痛症状,年老时被头晕所取代。
有些妇女可能在每次月经来潮前发作1次前庭性偏头痛。
发病机制不清楚,累及各级前庭系统。
诊断标准:A至少5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分钟到72小时。
B既往有偏头痛病史;经常发生在典型的偏头痛数年后。
50%的前庭发作时伴有至少一项偏头痛的症状:1、头痛:单侧、波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2、畏光及畏声。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җ基金项目:佛山市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1920001000713)第一作者:张碧茹,E -m a i l :23320323@q q.c o m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验案җ林秋虹(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广东佛山528300)ʌ摘要ɔ 前庭性偏头痛是常见的发作性眩晕伴偏头痛的疾病,患者发病时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㊂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病机可划分为虚实两大类,多采用中药方剂㊁耳穴贴压㊁针刺等治疗㊂该文介绍基于健脾祛湿㊁化痰止晕的原则,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 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针刺;痰湿证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30前庭性偏头痛(v e s t i b u l a rm i gr a i n e ,VM )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眩晕伴偏头痛的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1]㊂目前尚缺乏治疗VM 的指南,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㊂在用药方面,临床医师主要参考偏头痛的治疗,并结合个人经验选择药物,VM 急性期多选用止痛㊁抗眩晕㊁止吐等药物,VM 发作症状严重时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炎症[2]㊂中医认为,本病属 眩晕 范畴,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㊂本文介绍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医案1则,现简述如下㊂1 验案举隅患者,32岁,孕15周,2022年8月20日初诊㊂主诉:反复眩晕6年,加重伴左耳耳鸣1个月㊂患者6年前开始出现反复眩晕,发作时有天旋地转感,偶有视物飘浮感,每次持续20m i n 至3h ,每年发作2~3次,偶伴有耳鸣,耳鸣多为低沉隆隆样,偶为蜂鸣样,自觉眩晕发作时耳鸣稍加重或变调,无明显听力下降,发作严重时伴恶心㊁呕吐,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式,伴胃肠不适感,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梅尼埃病待排除㊂患者1个月前再发眩晕,发作时有天旋地转感,感房屋翻转,以致不敢睁眼,近1个月每周发作2~3次,左耳伴持续性蜂鸣样耳鸣,影响睡眠㊂患者起病以来左耳听力无明显下降,无耳部刺痛㊁灼热㊁流脓,无鼻塞㊁流涕㊁四肢抽搐㊁口角 斜㊁吞咽困难㊁言语含糊㊁发热㊁畏寒㊁咳嗽㊁气促等㊂患者既往有反复偏头痛发作史,为右侧搏动样头痛,行经期前后易发作,偶伴畏光㊁畏声,年幼时有 晕车 史,否认糖尿病㊁心脏病㊁肝病㊁肾病等病史,否认药物㊁食物过敏史㊂查体:神清,体温36.8ħ,脉搏82次/分,呼吸16次/分,双侧瞳孔等圆等大㊁对光反射灵敏,眼动检查可见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正常㊂心脏听诊:心率8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心尖及各瓣膜区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㊂腹部触诊:腹部稍膨隆,未见蠕动波,全腹软,无压痛㊁反跳痛,肋下未触及肝脾,墨菲征(-)㊂四肢及脊柱检查:四肢㊁脊柱无畸形㊁无压痛,关节活动自如,未见僵硬㊁红肿,双下肢未查及凹陷性水肿㊂神经系统检查:痛觉㊁触觉㊁温度觉㊁位置觉正常㊂运动检查:四肢活动正常,无肌肉紧张,未见肌肉萎缩,未见共济运动,步态正常㊂神经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㊁跟膝腱反射正常㊂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四肢肌力㊁肌张力正常㊂共济运动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㊂步态及姿势检查:姿势及步态正常㊂反射检查:四肢腱反射未见异常,腹壁反射对称㊂自主神经系统检查:皮肤划痕试验(-),皮温正常㊂专科查体:双侧耳郭无畸形㊁增厚㊁红肿㊁牵拉痛,耳屏无压痛,外耳道无充血,双侧鼓膜标志清晰㊁完整,未见充血㊁内陷及新生物,双侧乳突无压痛;自发性眼震(-),凝视试验可疑阳性,甩头试验(-);转颈试验(-),步态正常,原地踏步试验向右侧倾倒,闭目直立试验(-);脑膜刺激征(-),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㊂纯音测听检查:左侧轻度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右侧听力基本正常㊂眼震电图示:D i x -h a l l p i k e 变位眼震试验(-),滚转试验(-)㊂双温试验示:双侧前庭功能基本对称㊁正常㊂耳蜗电图示:右耳总和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S P /A P )<0.3,测试正常;0.3<左耳S P /A P <0.4,测试基本正常㊂刻诊:头晕,有天旋地转感,耳鸣,恶心,呕吐,口苦,胃纳欠佳,舌红,苔白,脉滑数㊂西医诊断:前庭性偏头痛㊂中医诊断:眩晕,痰湿证㊂治则:健脾祛湿,化痰止晕㊂①针刺治疗㊂取穴:69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百会㊁翳风(左侧)㊁内关(双侧)㊂操作方法:嘱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医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具和所取穴位,常规针刺百会及内关,于翳风向茎突方向针刺33.33m m ,针抵骨面,留针30m i n ㊂每日1次,治疗3次㊂②中药治疗㊂处方:北柴胡10g ,黄芩片10g ,紫苏叶10g ,白术10g ,枇杷叶10g,生姜3g ,大枣15g ,陈皮3g ,甘草片6g ㊂3剂,水煎服㊂治疗效果:患者诉每次针刺㊁中药治疗后,眩晕㊁耳鸣症状均有所减轻,3次治疗后诸症基本缓解㊂随访2个月,无再发眩晕㊁耳鸣㊂按语:初诊时,患者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口苦,胃纳欠佳㊂查体见舌红,苔白,脉滑数㊂四诊合参,本眩晕患者属痰湿证㊂脾主运化水谷,为生痰之源,水液停滞体内,化湿成痰,清阳不升,闭阻清窍,引起眩晕㊁耳鸣;痰浊中阻,阻碍气机,则恶心㊁呕吐㊂百会位于颠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㊁止眩晕;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疏调头部气机;内关健脾和中㊁调畅气机㊂柴胡疏肝行气,黄芩安胎止呕,陈皮㊁白术㊁紫苏叶㊁枇杷叶健脾利湿,甘草㊁生姜㊁大枣健脾和胃㊂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㊁化痰止晕之功㊂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祛邪不伤正,达到治病求本之效㊂2 讨论VM 急性发作期,患者对视觉刺激的感受会显著增强,出现明显的眩晕和不适感,若此类症状频繁且顽固发作,则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㊂VM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VM 发病机制与偏头痛类似,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及致敏学说㊁皮层传播抑制学说㊁多感觉整合障碍学说㊁内听动脉缺血学说和神经递质异常学说[3]㊂此外,目前尚缺乏治疗VM 的指南,临床多采用调整饮食结构㊁改善生活方式㊁药物㊁前庭康复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㊂对于VM 急性期患者,因其发作频繁㊁症状严重且影响日常生活,应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包括止痛药物(如塞来昔布㊁加巴喷丁等)㊁止晕药物(如苯海拉明㊁地芬尼多等)㊁止呕药物㊂对于VM 间歇期的患者,治疗以健康教育为主[2-4]㊂对于眩晕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的记载,指出眩晕与肝密切相关;汉㊃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后世 无痰不作眩 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明㊃张介宾指出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㊂现代中医医家张有民主任医师认为,眩晕的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乎风㊁痰㊁虚㊁瘀等,临床多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5]㊂笔者团队前期研究证实了采用针药并举治疗眩晕,疗效卓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㊂针刺主穴取晕听区㊁平衡区㊁风池㊁百会㊁悬钟,实证配太冲㊁内关㊁丰隆,虚证配足三里㊁太溪㊂中医认为,耳聋㊁耳鸣与人体经络㊁脏腑密切相关,任何经络㊁脏腑受损,均可以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㊂针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耳聋㊁耳鸣等方面疗效明确㊂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对治疗耳聋㊁耳鸣有效的腧穴㊂如‘小品方“中指出艾灸听会治疗耳聋㊁耳鸣,‘针灸大成“中指出治疗耳聋取听宫㊁听会㊁翳风[6-7]㊂3 小结眩晕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病机可划分为虚实两大类,治疗实证以平肝潜阳㊁化痰定眩为原则,治疗虚证以益气养血㊁填精定眩为原则,通过辨证后实施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㊂笔者团队多采用短期常规针刺治疗方法,留针30m i n ,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㊂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㊁刺激性小㊁安全性高㊁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部分患者治疗后能迅速改善头晕症状㊂对于妊娠期顽固性V M 患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应用㊂参考文献[1]余力生,司峰志,马鑫,等.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2):925-927.[2]巩丽娜,于栋祯,殷善开.前庭性偏头痛研究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15):1143-1147.[3]王凯,毛真真,姜树军.前庭性偏头痛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2022,44(8):732-735.[4]刘真,闫占峰,矫璐璐,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中西医研究现状[J ].现代中医临床,2017,24(1):45-47.[5]高兵兵,唐智.张有民主任针药并举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4):77-79.[6]司亚研.耳鸣耳聋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7]周晨,安冬,郑君.‘针灸大成“耳鼻喉病治疗规律浅析[J ].四川中医,2017,35(7):31-34.(收稿日期:2022-11-05)[编辑:郝利珍张思思]7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临床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等常见眩晕治疗要点眩晕是神经科医生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积水性内耳病、前庭神经炎、持续姿势-感知性头晕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
前庭性偏头痛(VM)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或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患者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等。
据统计,人群中VM 整体患病率高达1%,是导致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误诊率最高可达80%。
治疗建议:➤急性发作期治疗: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眩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包括选用曲坦类药物和前庭抑制剂,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前庭抑制剂如异丙嗪等均具有改善患者急性期症状的作用。
➤预防性药物治疗:发作频繁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预防用药,应根据共病情况、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选择。
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托吡酯。
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
抗焦虑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如改变生活方式、记录眩晕日记、避免诱因、规律作息等。
➤前庭康复治疗(VRT):VRT 是针对前庭功能受损的患者采取的一种物理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减轻眩晕症状。
前庭康复方案应个体化,练习方法包括凝视稳定练习,改善平衡、步态和耐力的练习等。
良性复发性眩晕(BRV)BRV 是对一组临床症状的描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不等,不伴神经系统及耳蜗异常,可伴有偏头痛症状,眩晕发作期间可检测到眼震,发作频率变异大,可为每天一次至数年一次不等,女性多见,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建议:目前关于BRV 的研究主要为队列观察和随访,几乎没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亦没有关于其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与评价研究。
患者急性发作期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可自发缓解,一般以止晕、止吐等对症治疗为主, 若反复发作预防同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治疗药物选择吴百华,施苗综述,董铭,冯加纯审校摘要: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伴有头痛的发作性眩晕,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V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梅尼埃病(MD)等外周眩晕疾病有相似或重叠表现,其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特殊表现。
因此,没有客观诊断金标准,需进行排他性分析。
目前因为VM的治疗缺少高等级证据级别的研究,以往的综述可能由于研究质量差和显著异质性而存在严重偏倚的风险。
尽管VM治疗的总体证据基础质量较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以临床实用性为导向,对VM的各种治疗方案证据进行系统评估,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建议,希望对临床医生治疗VM患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急性期治疗;预防性治疗中图分类号:R764.3;R747.2 文献标识码:ADrug sel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vestibular migraine WU Baihua,SHI Miao,DONG Mi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Center of Neuroscience,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Abstract:Vestibular migraine (VM) is a type of paroxysmal vertigo with headaches. The condition is very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but its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VM vary greatly and are similar to or overlap with peripheral vertigo diseases such a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and Meniere's disease (MD), and the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VM usually have no special findings. Therefore, there is no objective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s, and exclusive diagnoses are required. Due to the lack of high-level evidence-based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VM, previous reviews may have been at serious risk of bias due to poor study quality and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Despite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overall evidence base for VM treatment, we have systematically performed a clinical practicability-oriented evaluation in this review on the evidence for various treatment options for VM. At the same time, we make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is evaluation, hoping to help clinician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VM.Key words:Vestibular migraine;Acute phase treatment;Preventive treatment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越来越多被认识到的疾病,可引起发作性眩晕,通常伴有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