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武帝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论文汉武帝范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统治下的汉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在其在位期间,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政治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统治效率。
他实行了中央一元化的制度,取消了诸侯国,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得国家的政治稳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其次,在经济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并鼓励民间商业,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开拓南方的土地,推行水利工程,使得南方成为了汉朝的经济中心。
最后,在文化上,汉武帝注重教育,提倡儒家思想,推崇孔子思想,使得国家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还支持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鼓励文学家和艺术家,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总之,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汉朝的辉煌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还开发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
他还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人才的成长,使得国家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对外征战方面,汉武帝统一了南蛮地区,镇压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为汉朝的安全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在历史学家看来,汉武帝在位期间也有一些弊政,比如他的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村地主对农民压迫加剧等。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君主,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武帝的治理思想和改革措施影响深远,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发展经济文化,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执政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
汉武帝的时代,被称为“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论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
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
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
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
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
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
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
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
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杀屠城深深刺痛,“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汉王朝对外政策反守为攻的序幕。
论汉武帝的悼亡之作汉武帝,即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公元前141年即位,享年47岁。
他是西汉最具代表性的君主之一,以开辟西南、加强中央集权、开创科举制度为历史名人。
他在位前30年间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在他的治理下,中国的国家力量不断壮大,经济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尽管如此,汉武帝却在他的晚年时期显得孤独和不安。
回顾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会发现,汉武帝并不是一个高傲自大、骄纵放荡的皇帝,而是一个对自己的职责和国家的前途深感担忧的慈父。
汉武帝的悼词分为《哀公传》和《哀帝传》,这两篇悼词写得十分慷慨悲痛。
《哀公传》中,汉武帝悼念的是他的幼子刘启,这篇悼词是汉武帝后期写下的,他当时的年龄已经大大超过了寿命平均值,他的儿子刘启也已经去世数年。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写下这篇悼词,主要是为了发泄他内心深处的悲痛和孤独。
整篇悼词除了写家丧之悲外,还多次表现出了对自己的人生的反思和教益。
汉武帝用“惟”来引出自己流淌的情感:“惟吾子之死,悲欲绝。
人之有子,则以子为心肝;吾独无爱子,不知所归。
吾知不得与子相见,所以恨之。
此之谓凌云之志,而坚不可摧也。
”在汉武帝看来,人生的悲欢离合,心酸苦痛不是局限于个人,而是广泛涉及人际关系和家族生存。
他说:“父母之丧,子道丧亲;兄弟之丧,子道丧兄弟;妻子之丧,妾道丧礼;何次之有?”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层的文化内涵,即人的生命和家庭关系相互交织,本质上是被深层绑定在一起的。
在描述自己孤独和苦恼的同时,汉武帝还在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他说:“人生在世,功名富贵無厭之足,不過是旦暮之过客而已;万世名利,亦糜蹋器而黄白暴骨何以异之。
”这种庄严的表述,展现了汉武帝对自己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思考,在他看来,个人追求光辉和名利,是相当虚假和肤浅的,只有在人生寻求永恒的价值和本质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汉武帝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出,人生要虚怀若谷,尽己之所能,谦逊宽容,付出爱心,这才是人性的真正光辉所在。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1. 责令各地设立郡县官府,并设立太守和县令,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设置各级官员,包括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管理。
3.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4. 加强对军队的统一管理,设立卫队和卫尉制度,以确保朝廷的军事力量。
5. 推行招贤纳士政策,选拔人才并使其服从朝廷控制。
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藩侯的势力受到限制,稳定了国家政权。
2. 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和军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3. 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和征税权力,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5. 奠定了后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汉武帝的悼亡之作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他也有着一段悲惨的经历。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的母亲卫子夫去世了,这次丧失让汉武帝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母亲,汉武帝亲自撰写了一篇悼亡之作,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的悼亡之作总共有七篇,包括《巴丘行》、《发丧颂》、《山川赋》、《纪功赋》、《三都赋》、《颂故太监梁光者》、《悲母颂》。
其中,《悲母颂》是汉武帝在母亲去世后写下的最后一篇悼亡之作。
《悲母颂》的开头,汉武帝首先回忆起了母亲的过往,描绘了母亲对他的教导和关爱。
他称赞母亲是“窃听神明,慧度阴阳”的女性,因为她对自然天文的了解非常深刻。
同时汉武帝也回忆起母亲在政治上的作用,她帮助汉武帝处理国家政务,调解内部矛盾。
汉武帝还用“忠诚数至,信大如天”的话表达了母亲为国家和家族所做的贡献。
接下来,汉武帝写下了自己的思绪和悲痛之情。
他感慨自己的母亲已经离开他,他再也不能听到母亲的声音和见到母亲的面容。
汉武帝甚至表示,如果天堂真的存在,他也不愿意刘强和卫子夫夫妻两人再度相见,因为他怕这样会令母亲更加伤心。
汉武帝写下了他对母亲的追念之情,称赞母亲是“我之极爱,念之所系”的人。
最后,汉武帝在《悲母颂》中表达了他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和悲哀。
他的母亲去世后,汉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震惊和不知所措。
他称赞母亲是“未旋踵而及后者,妙度闵式,以我为贼”的人。
他形容自己成了孤儿,失去了父母亲,感到很孤独和寂寞。
总体来说,汉武帝的悼亡之作是他在面对母亲去世后对自己和家族情感的表述。
在这篇文章中,汉武帝回忆了母亲的过去,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遗憾,同时也展现出他自己的感受。
这些悼亡文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们表达了伟大皇帝的悲痛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们对亲人去世时的纪念和悼念方式。
探讨如何评价汉武帝刘彻分析汉武帝刘彻生平功过关键词: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
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
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
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
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
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
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论汉武帝千秋功过汉武帝,何许人也?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封建社会那么多帝王,说他何妨? 只因他的生平有太多值得人称到与唾弃的地方,虽功过交织一生,但始终开创了一个时代。
汉武帝创立了年号,但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
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是所谓的“表儒里法”。
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武帝刘彻的生平简介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武帝刘彻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彻的生平简介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而据《史记》、《汉书》的后妃传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
母王氏,汉景帝中子。
[4-5]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
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
”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
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
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彻:“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
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
”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
景帝深感诧异。
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
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
“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
第二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
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
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
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的时间无考。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
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论汉武帝的全面改革汉武帝,即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之一。
他横跨三个世纪,在位五十四年,被称为“太宗中兴之帝”,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作为汉武帝内心最强烈的渴望,是拯救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振兴朝廷和社会,使其重新获得中国伟大帝国的地位。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最终为中国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新政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倡导者,汉武帝非常注重管理制度。
他扩大中央行政区域,强化中央行政,加强县级监察,实现集中管理。
他实施了多项政策积极扶持和奖励人才,使得人才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同时,他还推行赋役法以统一度量衡,改革财政制度,增加税收等,为社会和政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军事力量汉武帝扩大了士兵和军队,他对军事领域进行的改革是为了加强王朝统治,并提高政府的军事实力。
他扩大了士兵和军队,并建立了许多战争学校,这些战争学校教授战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再加上他实行均田制,使得士兵不必再自费购置装备,即使是最贫穷的士兵也有良好的装备。
这些改革使得军队更加强大,并且为充当军人的平民提供了奋斗和发展的机会。
三、提高文化和教育汉武帝推进了对文化和教育的改革,使得文化和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不仅受到汉族民众的欢迎,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汉武帝深感与神仙之间的关系,他支持儒家学说的发展,并且不断让儒家教育成为各级官员提升学术水平和个人才能的关键之一。
这种改革在王朝统治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优势,激励了奋斗的青年,增加了政府精英。
四、开放各种制度汉武帝推进了对经济文化的开放,这可以决定王朝面临的未来挑战的本质原因。
他积极邀请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并通过贸易触发的人口流动,为社会更加含蓄创造了活力。
他还大力支持文化演出,体育活动和手工艺,这有助于促进了文化艺术,娱乐事业、小企业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总之,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雄心和勇气的皇帝之一,正是由于他的全面改革,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得到了恢复,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荣耀。
论汉武帝的军事制度改革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治理国家40年,其间对于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汉武帝的军事制度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中央掌握了军权,并对各个地方的军队进行统一编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了中央部队的作用,使军事力量得到了正常发挥。
汉武帝在任职第一年,就开始了军制改革,大力加强中央部队。
他先将各地的士兵都归到中央,后来通过制定法律明确规定,其他地区不得私自设立军队,依法集中到中央统一管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军队的常备性和统一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国家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改革装备和武器汉武帝推动了铁冶业的发展,大量制造军事装备和武器,并对军事装备和武器进行改革,使战士们的武器更加精良,装备更加科学,武器和装备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由于改革了武器和装备,使得汉朝的铁甲,刀戟,强弓都得到了大量使用,士兵们在战斗中的占优势。
在汉武帝时期,举行的大规模武器展览使广大的军士体验到了铁制甲胄、火枪等武器的巨大力量,使士兵们更有自信心和战斗力。
三、推行选贤任能制度汉武帝强调选贤任能,遵循了官员晋升主要考虑个人能力和表现的原则,并废除了前朝的门阀制度。
士兵将从志愿者和代役中选择,并进行选拔评定,尤其是对官员的选拔要求更高,既重视贵族的传纪,又注重个人的能力、品德、声望。
在汉武帝的制度下,许多大部队在经过选拔后,完成了突出表现,士兵不仅个个身强力壮、勇猛卓越,而且都极度忠诚和效率高,如此一来,就能形成积极的气氛,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综合来看,汉武帝是一个军事家、策略家,被尊为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统治者之一,他不但掌握着国家的政权,还特别重视了国家的军事制度改革,其重要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灌输了后人的思想。
他的军事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集权强化、装备改进、选拔任用贤能等方面的鲜明特点,在实践中显现出其伟大历史贡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楼上装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展现出传统的庄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论汉武帝的悼亡之作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对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利的改革,使得汉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就像每个人一样,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离开了世界,他的去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和失落。
那时,朝廷官员们纷纷制作了悼亡之作,以表达他们对汉武帝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
下面我们将一同来探讨汉武帝的悼亡之作。
汉武帝的去世对汉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继位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的许多举措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他辞世之后,朝野之间无不感到一片深深的悲伤,就连远在边疆的将士们也为他的去世而深感哀伤。
汉武帝去世之后,宫廷官员们纷纷开始了为他制作悼亡之作的活动,以此来表达对他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汉武帝的悼亡之作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莫过于《汉武帝谥》。
在这篇悼文中,宫廷官员们对汉武帝的治国功绩进行了一一列举,并用文字加以赞颂。
文章称述汉武帝继位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使得汉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盛的繁荣。
在他的治下,国家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安康。
文章还提及了汉武帝对外交事务的成功处理以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文中,汉武帝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高大,他被赞誉为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享誉千古。
除了《汉武帝谥》之外,还有许多朝廷官员们撰写的悼亡之作。
他们在悼亡之作中多以对汉武帝的称颂和追思之情为主,用心用情地描述了汉武帝的治国风范、仁德之举和睿智决策。
在这些文章中,汉武帝的形象被赞颂得无以复加,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忠明仁孝的君主形象。
这些悼亡之作不仅仅是对汉武帝的一种追思表达,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映射,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汉武帝的深切怀念和景仰。
汉武帝的悼亡之作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缅怀,更是对整个汉朝时代的回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汉武帝的统治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稳定的局面,他的去世无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挫折。
悼亡之作正是朝野官员们对这一历史时代的缅怀和回忆,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告慰汉武帝的英灵,也以此来寄托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
论汉武帝一朝统治政策众所周知,汉武帝统治的50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这样的繁荣则必定与其统治者一系列英明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那么,汉武帝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他的王朝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政治方面:(1)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为何说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一朝繁荣的重要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国家里,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只有国家统一,王权集中,国家机器才能有秩序地运行,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汉武帝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自然希望大大加强自己的权力,于是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此目的。
这些措施当然不止以下三个方面,笔者仅挑出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略作分析。
1.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消除王国威胁汉初,高祖为了获得各方支持,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大肆分封诸侯王,而且规定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且王国内部的结构与朝廷无异。
正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授,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然而这种政策无疑很有可能造成地方割据,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
吸取了晁错削藩引起七王之乱的教训,武帝决定采取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2年(前127年),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个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中央政权的侯国。
具体内容是,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不再受王国管辖,而是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样,名义上诸侯王并没有被削藩,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而实际上却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这一措施既迎合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了引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不动声色地削弱了地方实力,实在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明之举。
论汉武帝的民族政策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是一位英明而又伟大的帝王。
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盛世,统一了六合之内,实施了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政策和民族政策。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胡汉分治的皇帝之一,他的治国方针被称为“三极政策”,即在汉族、匈奴族和降服的各族之间进行平衡,这一政策也被认为是汉朝的民族政策之一。
汉武帝着重考虑各族人民的与汉族共享福利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社会生活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措施,不断加深各族之间的融合。
与南亚、中亚的古代国家战争时期相比,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这种“联合”的问题在所有王朝中是很少见的,汉武帝的处理方式及其决策实力也很少被超越。
在汉武帝的民族政策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对匈奴族的策略。
汉武帝曾经向匈奴提供过礼物,并派使者代表汉朝向匈奴集结,希望可以在对匈奴进行影响的同时,少有的能够保持和平,并鼓励匈奴渐渐被汉化。
此外,汉武帝还开辟了愚民区,从中选拔聪明强干的各族人才进行招募,从而为汉朝的发展和进一步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对匈奴族的关注和加强各族之间的交流外,汉武帝也采取了一些其他的具体措施,包括规定全国人口分布。
在这一措施中,他规定了各种族的人口分布形势,限制了各族人的人口流动的范围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各族之间的交互,增强了各种族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性,同时也为稳定局势和提高治安、保障百姓生产和生活的权益打下了基础。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广了汉族文化,并创新了汉族文字,从而大大提高了汉族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他开办了太学,规定汉朝所有层次的官员都要参与学习,并通过制定统一教材的方法,让汉朝官员共同接受汉化的教育。
这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的制度改革和民族政策在当时就已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不只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在全世界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所创立的思想和政策,对中国未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许多后代帝王治国成功的范例和楷模。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考据法对汉武帝《景星》的作年与主旨进行考证,认为《景星》作于元鼎四年;《景星》和《宝鼎》是同一首歌诗;《景星》的主旨不是游仙,而是借颂祥瑞祈求平息水患以获丰年,反映了汉武帝对民生的关注。
《景星》在内容、体式与风格上皆突破了以往祀神诗的陈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武帝;《景星》;作年;主旨;文学史意义《景星》是西汉《郊祀歌》十九章中的五章颂瑞诗之一,为汉武帝所作。
关于它的作年,自《汉书》开始就有分歧;关于它的主旨,迄今鲜有深入探讨。
而考定这首诗的作年和主旨,对理清汉武帝人生观的发展和文学的成就,进而把握《景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很有必要。
一、《景星》作于元鼎四年考关于《景星》的作年,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作于元鼎四年(前113)。
此说出自《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
……作《宝鼎》、《天马》之歌。
”按郭茂倩《乐府诗集》,“《景星》,一曰《宝鼎歌》”,知《景星》亦称《宝鼎之歌》。
第二,作于元鼎五年(前112)。
此说出自《汉书·礼乐志》:“《景星》十二,元鼎五年得鼎汾阴作。
”第三,作于元封二年(前109)。
此说出自王先谦《汉书补注》:“汾雕出鼎,在元鼎四年,景星见,在元封元年秋,《武纪》、《郊祀志》可互证。
此当在元封二年湛祠时追作是歌,故下有‘河龙供鲤’、‘冯蠵切和’之语。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郑文《汉诗研究》支持此说。
郑文还详论道:“正因元鼎六年之前,没有用乐舞,……《景星》之作,不如《礼乐志》所云‘元鼎五年得鼎汾阴作’,而是元封二年塞决河后所作。
所以它既云‘河龙供鲤醇牺牲’,又云‘冯蠵和疏写平’,而‘五音六律,依韦享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时递代八风生,殷殷钟石羽籥鸣’,正是对乐舞的形象描写。
”第四,作于元鼎元年(前116)。
此说出自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武纪》载获鼎凡二次,一在元鼎元年,一在元鼎四年;而《郊祀歌》中因获鼎而作之歌亦有二,即《景星》与《后皇》。
论汉武帝的文化建设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为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他的文化建设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汉武帝的文化建设。
一、推崇儒术,学术繁荣汉武帝在位期间,推崇儒术,大力发展学术事业。
他明确提出“尚贤、使能、纳谏”的治国方针,推行选贤用能的制度,大力提拔贤才。
同时,他重视教育事业,增设太学和郡国学校,为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这样,学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儒者们走上政治舞台和社会舞台,儒家成为当时的主流,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汉武帝重视文学创作,亲自撰写《帝系谱》、《大业纪》等大量文学作品,并派遣大批文学家编纂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历史的整理和编纂,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同时,他还重视书院和图书馆等机构的建设,将历代的典籍均辑成集,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一做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统一多元文化汉武帝在位期间,不仅尊重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更尊重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
他在敦煌等地修建了佛教石窟,并且大规模修建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神殿,充分尊重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原地区与其他各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三、营造文化氛围,弘扬文化精神汉武帝在位期间,还重视营造文化氛围,弘扬文化精神。
他注重礼仪、习俗和道德风尚的塑造,严格文教训诫制度,从根本上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同时,他还大力倡导宫廷文化,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宫廷建筑,形成了一种贵族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将文化与生活相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这样的做法不仅使中国封建文化得以推陈出新,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论汉武帝连载:汉武大帝出版社:作者:导演:胡玫编剧:江奇涛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
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
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
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
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
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
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
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
直到汉武帝登基,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
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
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
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
好赏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
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
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
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
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
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
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
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
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
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
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
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
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
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辽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
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
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
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
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
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
武帝亲自召问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丰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据何在?天地之间的灾异为什么而发生?人寿的长短、人性的善恶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谷丰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乐幸福?]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充分表明其视野之广阔。
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广。
”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
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宜,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他晚年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
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
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
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
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
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
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
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
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
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
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
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
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
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
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
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
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
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
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
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曰“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有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
结果此人由于恨而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
而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我编制《汉武帝生平大事年表》的目的,就是试图对中国历史上这位极其伟大重要的帝王,从若干新的角度给予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