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建立大统一王朝-初一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30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同时,学生应能够结合所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其、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详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5.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明确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汉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思想和文化成就。
学习的知识点包括:1.了解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以及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2.了解汉武帝通过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家思想对国家统治的正统地位。
3.了解汉朝有哪些文化成就,包括《汉书》的编纂、《春秋左传》的注解和《焦氏易林》的整理等。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和热爱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2.掌握汉朝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培养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复杂性。
2.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及时长安排第一部分导入(7分钟)1.教师引入本课题,让学生预习并回想汉武帝的一些重要事迹。
第二部分学习活动(35分钟)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三公九卿制度和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学生深入分析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探讨其背后的深刻意义。
•学生研究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总结(8分钟)3.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常识性的历史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群体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辩证分析法: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某一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课标分析:
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
儒学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的解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还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初一年历史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②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刺史,建立刺史制度(13州部),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最高学府),地方设立官学,推行儒学教育。
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3、经济上:①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影响: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③“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评价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④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父流。
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①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地看问题;②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③评价时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