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79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赠汪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教学设计说明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
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
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李白)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李”是一个姓。
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学习“赠”字“赠”就是送给的意思。
[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化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显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日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老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老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留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挚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老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老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老师予以点拔、沟通。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突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建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
老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仿照《赠汪伦》写的一首诗:赠外婆吴岑岑岑岑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吩咐声。
送别古诗《赠汪伦》《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
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
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
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莫愁)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赠汪伦》教学设计黄骅市开发区小学张丽娟教材简析《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设计理念一、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识字。
另外,“舟”“闻”字的认识学习注重语言文字文化的渗透。
其中,依然注重正音指导。
二、注重写字指导。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
“舟”字的笔顺,“乘”的撇捺要舒展。
三、注重朗读指导。
古诗因语言精炼而意蕴深长,但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要使学生感悟诗歌情境和画面,合理指导朗读。
四、创新性诗歌理解学习——编故事,学古诗。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古诗编故事并表演,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懂古诗,同时学会叙事。
设计特色1、围绕主题教学,发散学生思维;2、进入人物心灵,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根据古诗还原画面,情景表演,编写故事,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诵读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2、学习“赠、汪”两个字。
解释“赠”。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
谁还记得?(生回忆《赠刘景文》)那你觉得“赠”字是什么意思?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你怎样记住这个字?能不能组个词。
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送给谁呢?(汪伦)注意汪是后鼻音,谁给它组个词,和水有关所以带着三点水。
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咱们一起来写写吧,(老师范写,同学们书空)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
《赠汪伦》教学教案《赠汪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1、看老师写课题。
强调:赠板书:赠汪伦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3):出示古诗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
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表演)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
小学语文二年级语文《赠汪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赠汪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这首古诗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文化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赠汪伦》。
2. 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2. 重点: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生词卡片3. 古诗文朗诵音频4. 相关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赠汪伦》,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3. 生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词,通过组词游戏等方式巩固记忆。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个人展示,纠正发音,强化记忆。
6. 背诵练习:让学生跟随音频背诵,鼓励学生独立背诵。
六、板书设计1. 《赠汪伦》2. 李白3. 友谊4. 山水5. 情感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赠汪伦》。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中的意思。
3. 画一幅描绘诗句意境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作,了解其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二年级语文《赠汪伦》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诗人与好友汪伦的深厚友谊,以及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这首诗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诗句的字面意思,还包括对李白生平、唐代诗歌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和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赠汪伦》。
《赠汪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解读课题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怎么背?现在老师这儿有《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现在老师看谁会全部背完或其中的一些诗?开始!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是谁吗?(李白)2、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我们班有姓“汪”的吗?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3、解释“赠”。
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
(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4、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题目?{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学习生字:(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2)指导写字师接着说:“乘”字是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中的一个,看黑板跟老师一块儿空书。
撇要注意先重重的按下,再慢慢的提笔,让撇有一个尖尖的小辫子,横像一根扁担。
这一竖是垂露竖。
最后要注意收笔藏锋。
下面一竖一横一提,撇,竖弯钩,撇,捺要重按一下,再轻轻地起笔,留一个尖尖的脚。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古诗赠汪伦》含PPT课件PPT课件【活动目标】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动画视频,配乐旋律一段。
推荐课件:大班语言课件《古诗赠汪伦》PPT课件下载地址::。
1701。
【活动过程】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动画或PPT,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
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
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
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
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或PPT,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
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
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附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古诗《赠汪伦》说课设计一、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古诗:古诗《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应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针对上述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
古诗的学习,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
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
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
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
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而学生课前又搜集了李白与汪伦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就利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的。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都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那么,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出示课件一){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抢答比赛中复习以前背诵过的古诗,尤其是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023年《赠汪伦》说课稿2023年《赠汪伦》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赠汪伦》这首古诗,该课文教学用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是训练二年级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感情的极好作品;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诗歌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突破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想象情景,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感情,有感情朗。
二、说教法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等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众所周知,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诗人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个层次读,达到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情感内化”,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涵着朋友之间美好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教给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种形式和步骤,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初读总体把握诗意——细读具体理解诗情——精读全面体会感情”三个步骤,边读边想,品诗中字词,悟诗人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1、抽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古诗《回乡偶书》(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新课中来。
)2、提问:有谁学过或读过李白的诗?(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第2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大多文人墨客总是喜欢以文会友,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许多是以“友情”为题材的。
2.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与“朋友”与“友情”有关的古诗。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有一对知心好友即将分别,他们一个是诗人高适,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大。
临别之际,高适触景生情,挥毫作诗,赠别友人,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别董大。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了解作者:高适——唐代诗人,早年很不得志。
一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
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5.了解董大:董大——名叫董庭兰,因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
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
二、朗读古诗,探究初成。
【导语】《赠汪伦》是唐代⼤诗⼈李⽩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留别诗。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赠汪伦》原⽂、知识点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学三年级语⽂《赠汪伦》原⽂ 赠汪伦(李⽩) 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 我正乘上⼩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学三年级语⽂《赠汪伦》知识点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种唱歌形式,⼀边唱歌,⼀边⽤脚踏地打拍⼦,可以边⾛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百⾥。
《⼀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潭⽔深千尺⽐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了夸张的⼿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分动⼈。
④不及:不如。
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者,展⽰⼀幅离别的画⾯。
起句“乘⾈”表明是循⽔道。
“将欲⾏”表明是在轻⾈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在正要离岸的⼩船上向⼈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者。
次句却不像⾸句那样直叙,⽽⽤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群村⼈踏地为节拍,边⾛边唱前来送⾏了。
这似出乎李⽩的意料,所以说“忽闻”⽽不⽤“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但⼈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的。
⼈未到⽽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表现出李⽩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由的⼈。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为结句预伏⼀笔。
桃花潭⽔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深情深⾃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物⼿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寻味。
这⾥妙就妙在“不及”⼆字,好就好在不⽤⽐喻⽽采⽤⽐物⼿法,变⽆形的情谊为⽣动的形象,空灵⽽有余味,⾃然⽽⼜情真。
大班古诗赠汪伦教案【篇一:赠汪伦教案设计与反思】《赠汪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认识“赠、汪、舟、欲、踏、潭”等六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送别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的感悟也层层递进,真正读懂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理解诗题1、(孩子们,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知道多少诗人?(抽生说)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哪些?(单独抽生背)齐背《望天门山》2、简单介绍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许多好诗,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人称“诗仙”,今天我们走进他写的又一首好诗——《赠汪伦》,(板书:赠汪伦)3、解题:(读读课题目吧!注意“汪”是后鼻音,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吧,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
还和哪个字长得像,“注”字。
伦和哪个字很像“论”好了,再读读。
看看这个字“赠”,谁能读好它?你来,你把平舌音读准了,你也来,别忘了它是后鼻音。
你再试试,真好,跟着这个小老师读。
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送]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我们之前有学过《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诗送刘景文,那今天这首是谁写诗送给谁?)学生回答[板书:李白、汪伦]那我明白了,李白赠送给汪伦的宝贝就是一首诗呀!4、介绍汪伦。
(说到这个汪伦呀,他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人,他和李白一样,性格豪爽,喜欢吟诗对对子,挺有才气,他十分崇拜李白,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乡玩,用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因此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几天以后,李白要走了,古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多媒体出示汪伦给李白信的内容)二、初读古诗,感知友情1、提读书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汪伦》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课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用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练习感情朗读古诗,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境服务。
[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早
年所写的一首歌词。
(课件演奏《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伦》。
(课件呈现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
(1)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句中画出节奏记号和重音符号。
(2)学习课文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幻灯投影,检查整理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
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
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
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安徽泾县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2、引导答问: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到“桃花潭”后他后悔了吗?
(2)分别时,汪伦为什么“踏歌”而来?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别的?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汪伦对李白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
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让学生体会)
比较:刚才我们先听的是《找朋友》,后听的是《送别》,都是送
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情调也不同。
前首轻快高昂,后者哀婉忧伤。
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
小结: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伦也)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已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如果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
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
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千尺是多少米?算一算。
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不一般。
板书:情谊深厚) 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不同的句式可以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
大家可试试把诗句变成感叹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的形式体会体会。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播放配乐)要求学生读全诗,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我们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有缘结识很多的朋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